当前位置:首页 » 分红知识 » 太子奶集团股票
扩展阅读
电话股票交易号码 2025-09-12 01:42:25
露笑科技新增发行股票 2025-09-12 00:29:59
企业上市后股票交易 2025-09-11 23:16:47

太子奶集团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4-21 18:40:05

㈠ 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组

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已被株洲市警方带走调查,原因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邢珂铭律师分析,李途纯被公安机关带走,至少说明警方有证据证明他有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已经进入侦察程序。但就证据来看,还很难认定李途纯构成了“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1997年10月,太子奶曾以8888万元夺得1998年度央视日用消费品“标王”。知情人士表示,曾因夺取央视“标王”而名噪一时的乳制品生产商——湖南太子奶集团被开曼群岛法庭宣布破产,临时清盘程序。据称,太子奶集团背负逾人民币3亿元的债务将面临破产。
缘起太子奶“货款准备金”政策
太子奶集团曾在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的占有率达到四分之三,并准备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不过,太子奶深受过度扩张之害。公司出现财务困难至少已有两年时间。近几年,太子奶一直传出破产的消息。
据了解,李途纯此次“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可能与其在前期经营太子奶集团的销售政策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李途纯时代的太子奶集团,一直采取“先打款,后发货”的销售模式。到2008年,全国经销商都可以参加,向集团账号打入货款准备金,“货款准备金在账上超过3个月的,给予30%的市场费用奖励,并且保证随时退还”。
邢珂铭律师分析,太子奶为企业输血,向下游经销商、代理商采取“激励措施”,其行为已经触及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他还说,太子奶“货款准备金”政策,是否触犯《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是否属于变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还需时日静待司法机关认定。
太子奶集团或迅速进入破产程序
关键时刻,李途纯被警方带走,或将推动太子奶集团迅速进入破产程序。
2011年6月2日,多名太子奶债权人收到了高科奶业发出的《重整申请书》。当时,债权人均表示,不愿意看到太子奶集团破产,也不愿意签署《重整申请书》。6月7日,李途纯也曾表示,只有他和创业团队重新返回,才能拯救太子奶。
一位接近太子奶集团的人士分析,在希望债权人申请破产无望的情况下,有关方面可能希望太子奶集团法人李途纯申请破产。邢珂铭律师表示,企业破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债权人申请破产,另一种是由企业法人申请破产,以上两种均符合法律程序。
太子奶托管方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知道李途纯被警方带走一事”。
“让太子奶破产,其实就是想以低价的方式进行收购。”上述知情人士表示,2011年1月26日,高科奶业引进北京商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明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3月份,两家机构投资者负责人宫浩曾派人到湖北黄冈与当地政府商谈黄冈太子奶的破产事宜。

㈡ 太子奶股票代码

4678250

㈢ 太子奶为什么面临破产

太子奶破产原因
1、赌徒心态,风险意识缺失
1997年11月8日,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太子奶集团创始人李途纯以8888万元的高价夺取了当年日用消费品的标王,从而令初出茅庐的太子奶一炮而红。然而,当时太子奶的实际资产总额还没有竞标价格高,甚至有半年多没有发过工资,就连出席央视竞标的20万元入场券也是借钱买的。虽然,这一次与市场的对赌,以太子奶的胜利告终,但是将企业的前途和几千员工的命运维系在赌博游戏之上,显然是缺乏风险和稳健经营意识,这也为太子奶的一步步沦陷埋下了伏笔。
2、东施效颦,上市战略失策
太子奶一直期望上市,能让其产品形象升级,步入主流消费市场,进而提升品牌竞争力。可是太子奶并没有从自身产品出发寻求立足点,而且在筹谋上市的进程中态度激进,未能认真分析市场走势,从而没有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向。 (1)上市时机选择失误 ,太子奶一直视蒙牛为榜样,也正是蒙牛的成功上市刺激了太子奶的欲望。但蒙牛1999年创业时,中国乳业正处于上升期,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2004年,蒙牛上市时,乳业发展如火如荼,且中国宏观环境也是一路高歌,和谐的大小环境都为蒙牛上市助了一臂之力。从而使得蒙牛海外上市之后,仅用3年的时间销售就突破了100亿。然而成立于1996年的太子奶,虽然资历不浅,却不像蒙牛那样幸运地碰上市场利好期。再加上太子奶选择在2008年上市,这个时机的确有些失策。三聚氰胺事件带来了一场乳业大地震,让整个乳业哀鸿遍野,虽然 太子奶产品并没有牵入其中,但太子奶也不能独善其身。而且,整个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恶劣,原材料成本上涨、银根紧缩、股市低迷、金融海啸等,这些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必然会影响太子奶的上市进程。 (2)忽视产品和市场 一线市场中,蒙牛的冠益乳、伊利的益生菌、光明、三元等纷纷推出自己的乳酸菌产品,不同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造成了乳酸菌饮料市场的极度混乱。低端市场上,哇哈哈是太子奶的主要竞争对手,哇哈哈依托爽歪歪、乳娃娃等品牌,迅速切入太子奶雄踞的二、三线乳酸菌饮料市场,成功地威胁到太子奶的市场根基。然而太子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表现却一直比较薄弱,虽然在央视高端媒体不断地轰炸,但是市场却毫无动静,仅能在北京的一些小超市里找到其踪影,广州等地方市场更是被边缘化了。一心谋求上市的太子奶,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发展,以致市场在竞争对手的攻击之下,变得越来越脆弱。
3、过度融资,资金链条紧绷
管理者的风格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模式。李途纯是一个在管理上相对使用杠杆比率比较高的经营者,从而使得太子奶成为了一个经营杠杆比较高的企业。这种经营策略在市场环境比较好的时候可以获得更
高速度的成长,但是一旦外部环境恶化,也更容易被击倒。太子奶从起家至发家均为举债经营,资产负债规模超乎寻常地庞大,同时,资产结构极不合理。太子奶大约80%为固定资产, 20%为流动资产,这种资产结构在快消领域极为不当,严重超载,难以前行。

㈣ 高盛与包括太子奶、深南电、国航及东航的对赌协议是怎么回事

  1. 对赌协议就是收购方(包括投资方)与出让方(包括融资方)在达成并购(或者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

  2. 在实际的收购兼并工作中,被并购方对自身的期许很高或者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充满信心,会要求一个高于正常水平的价格,并购方在比较看好该项目的前提下会超出正常水平支付高价,但是要求被并购方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一定的盈利水平,如果被并购方无法实现,则要赔偿并购方,可以是现金或股票。通常情况下,并购方要求被并购方进行股权质押,同时不干涉被并购方的经营,只派出财务总监进行财务监督。

㈤ 为什么说是风投逼死太子奶

断货、欠薪、停产、逼债……近来,太子奶站在资金链断裂的绳索上,深陷资本困局。这都是风投惹的祸,是风投“逼死”了太子奶。成也风投,败也风投。太子奶因获得大额风投而成为同行惊羡的对象、媒体追逐的焦点:2007年1月,太子奶与高盛、大摩、英联等方,共同出资注册了离岸合资公司——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高盛、大摩、英联出资7300万美元占该公司30%股权;2007年9月,太子奶获得花旗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香港华商银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等六大国际财团提供的5亿元无抵押、无担保、低息三年期信用贷款。高收益背后必定有高风险。风险投资的确是无数创业者的“梦工厂”,但风险投资者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活雷锋。他们斥巨资扶持太子奶的终极目标也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重量级的大型企业,他们需要得到现金回报,而且投入越大,就越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套现,而最好的现金回报方式是上市。所以,上市不仅是太子奶的梦,更是他们在风投“押送下”不得不走的路。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上市上,就难免急功近利,为了上市,太子奶煞费心机,四处烧钱跑马圈地,同时为获得巨额风投,还与蒙牛一样与风投签订对赌协议,太子奶也因此被冠以“蒙牛第二”。支撑蒙牛超常规极速发展的正是资本的力量,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但效仿蒙牛的太子奶却成了东施效颦,陷入资本困境,个中缘由有以下几点:其一,企业家境界上,李涂纯(湖南太子奶集团董事长)仍需向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看齐。在蒙牛,有一支以牛根生为首的优秀创业团队。牛根生多年在个人或企业危机的风口浪尖上奔走,其于苦难中练就的气量、气魄与气度使得这块金子最终熠熠生辉。他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并因奉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而笼络大批人才,他的部下不但商战经验丰富,且对他忠心耿耿。相比之下,作为太子奶的掌门,李途纯还需修炼内功,从他的“惊世骇言”可见一斑,他曾宣称“我只喝乳酸菌奶,不喝常温奶”、“我只和跨国公司竞争”,如此高调,必然会惹来“树大招风”的隐患。其二,蒙牛与太子奶的成长时机不同。1999年,蒙牛创业时,中国乳业上升期,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而且,在这个市场井喷的利好时代,蒙牛一再放低姿态,赢得了伊利的“高抬贵手”,在伊利眼皮底下迅速壮大。成立于1996年的太子奶,虽然资历不浅,但不像蒙牛那样幸运碰到过市场利好期。常温奶切下了乳业市场的一大块蛋糕,留给乳酸菌奶饮品的空间很少。专注的太子奶可能会领衔乳酸奶饮品,但要笑傲整个乳业市场并不容易。其三,太子奶学到蒙牛的速度,却没学到蒙牛的质量。蒙牛没有陷入“扩张馅饼”的诅咒,很大部分源于蒙牛重营销的战略。无论是从产品销售模式还是广告宣传上,蒙牛都得心应手。2005年,是蒙牛跳跃式发展的一年,蒙牛不但搭上了湖南卫视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这辆顺风车,还从光明“回收奶”危机中找到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因此,蒙牛的营销术绝不可小觑。但是,太子奶有营销吗?已有人不断曝光太子奶在营销上的软肋,太子奶每一级的经销商都会设商超版、明星版、时尚版三个级别,但产品换汤不换药,都是乳酸菌饮料,只是在包装上有所差异,同质化严重。缺乏有效的营销术,太子奶拿什么赢得市场。近几年来,太子奶疯狂扩张四处建厂,准备在全国建立八大基地,在太子奶的蓝图中,“八大基地一旦全面投产,太子奶集团的总生产面积将达到180万平方米,其乳酸菌奶饮料的年产能将达到300亿。”但是,憧憬成为国内乳业巨头的太子奶,是否考虑到其产品的市场规模。乳酸饮品的市场本来就不够大,又被各个乳业巨头觊觎。蒙牛为化解成本压力,走高价值新产品路线,其中乳酸饮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伊利也在调整战略,把更多精力放在酸奶等附加值产品上,太子奶的市场进一步被吞噬。即使八大基地顺利落成后,太子奶既有的市场很难消化其巨大的产能。其四,太子奶上市不逢时。2004年蒙牛上市时,乳业发展如火如荼,且中国宏观环境也是一路高歌,和谐的大小环境都为蒙牛上市助了一臂之力。太子奶选择在2008年上市则有些倒霉。一场乳业大地震让整个乳业哀鸿遍野,虽然太子奶没有高中“黑榜”,但太子奶也不能独善其身。而且,整个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恶劣,原材料成本上涨、银根紧缩、股市低迷、金融海啸等,也让投资者的钱袋紧了许多,这必然会影响太子奶的融资能力。天时,地利,人和,太子奶都不具备,拿什么上市?如今太子奶资金链几欲断裂,头上又悬着对赌协议这把利剑,结局不外乎有三种:破产、股权转让求生、风投接管。无论哪种结局,都让人扼腕惋惜。作为一家在乳酸菌领跑的冠军企业,被风投“逼死”,实在可惜。(本文作者为危机管理专家、中国危机公关品牌联盟秘书长)

㈥ 太子奶破产了,以后市场上还会有太子奶吗,他为什么宣布破产

太子奶再陷漩涡 “易主”疑云未散,“破产”疑云又生,“太子奶”再陷漩涡,这场扑朔迷离的大戏从国内扩展到开曼群岛。

4月14日,有媒体援引开曼群岛法院文件称,湖南太子奶集团因负债30亿元人民币进入临时清盘程序。报道称,开曼群岛大法院周一已委任保华顾问有限公司担任太子奶临时清盘人,而花旗集团是太子奶最大债权人,其他债权人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新加坡星展银行。

《国际金融报》记者向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和太子奶托管方湖南株洲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致电求证,二人电话均无人接听。

但就在几小时后,太子奶发布“郑重声明”:称太子奶各公司在境内尚未收到任何国内外司法机构有关太子奶清盘的法律文书;英、美法系的法律不适合中国的法律,对太子奶不构成任何影响;太子奶有能力偿还21亿元债务,目前任何人宣布集团破产都是非法的。

否认破产必还款

太子奶的声明强调,花旗银行的行为完全是单方面的;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负责。

声明称,太子奶集团及旗下国内各子公司均系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中国企业法人,其全部资产均在中国境内,权利义务受中国法律管辖。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与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借款纠纷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受理,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已向其提出反诉,该案正在审理中。

同时,声明公开了太子奶集团相关债务数据:经审计,太子奶集团实际资产50.9亿元(其中商标无形资产20亿元,房产土地30.9亿元),负债21亿元(其中银行10亿元,其他债务11亿元),完全属于良性负债范围。

对于清偿债务,声明表示,一年来,太子奶集团已得到境内外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的长期理解和支持,近期正在协商拟定还款事宜;集团已与小债权人签订了3至7年分期分批还款协议,得到绝大多数债权人支持,目前任何人宣布破产都是非法的。此外,太子奶集团及大股东李途纯个人一直反对外资恶意收购太子奶,也反对任何人任何机构以破产方式处理债务。

最“掷地有声”的一段话莫过于李途纯的承诺:即日起,李途纯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元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我们完全有能力归还,90%的债权人经沟通已达成或即将达成协议,即日起至10月1日止,欢迎未签订还款协议的债权人到公司总部(株洲)签订分期分批还款协议,一经签订,我们将按合同还款”。

去留难定多起伏

2007年初,太子奶集团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风险投资7300万美元,并签了一份对赌协议:在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否则,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2008年,由于高速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以及盈利下滑,李途纯失去了对太子奶的控股权。

2009年初,太子奶的核心资产由株洲市政府全资控股的高科奶业通过租赁经营形式托管,李途纯虽名义上拥有太子奶集团61.6%股份,但已全部抵押给高科奶业。

从2009年年中,就不断传出太子奶将引进新投资者的消息,但李途纯一直希望重掌太子奶。

业界有观点认为,政府不可能长期托管太子奶,太子奶或有三条路:被买家接手;再由李途纯运营;进入申请破产的司法程序。

今年2月,文迪波曾表示,上半年内引进新投资者。但接管一年来,高科奶业销售业绩远未达到约定的12亿元至14亿元,是否有权处置太子奶尚存争议。

一边是控制着太子奶却并不拥有股权的托管方高科奶业,一边是有股权但股权却被抵押给高科奶业的大股东李途纯,如今又加入了“清盘方”,这场围绕着太子奶的大戏,下一幕又该谁来登场?

㈦ 太子奶事件是不是太子奶集团的所有员工都被整了

被收购
2008年8月,有媒体曝出太子奶集团2005年所谓上亿元净利润存在造假嫌疑,其真实数据有可能连3000万元都不到。此外,国有法人股权退出后一年间净资产由1.7亿元离奇暴增至18.2亿元等问题也陆续遭到揭露。到最近,生产基地停产、拖欠员工工资、经销商上门要债等消息陆续传来,外资投行乃至国内同行的身影也出现在了收购者的名录里。
重组
太子奶现股东-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简称“高科奶业”)

2009年1月20日由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与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全资国有企业。公司依法独家租赁经营太子奶集团的核心资产和品牌(包括
“日出”、“太子”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太子奶拥有行业领先的乳酸菌发酵技术,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优良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美誉度,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公司运营后,奉行“规范管理、激情工作、诚信为本、执行第一”的经营理念,积极组织生产经营,全力维护稳定,完善组织构架,优化管理流程,推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大力降低各项成本,研发新品和整顿市场。通过有条不紊的工作,使公司生产经营和太子奶品牌形象在短期内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提升。
公司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和湖北黄冈三个基地设立分公司,本部设湖南株洲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栗雨工业园内。公司拥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聘任了原太子奶公司大部分专业人才和管理骨干,并招聘了部分社会优秀人才和高校优秀毕业生。
在株洲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轮竞争性谈判,公司于2010年1月26日与投资者签定投资协议,引进北京商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明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即“哑铃型、轻资产、扁平化、共发展”,以高科奶业为平台,以太子奶集团核心资产为标的,以太子奶骨干团队为依托,实现做大做强太子奶的目标。
破产
2010年7月23日,株洲市对外界通报,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并通过竞争方式选定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为破产重整管理人。
此前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收到湖南顺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高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人民印刷有限公司、陈辉跃申请对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破产重整的申请书。申请人称,太子奶集团由于过度扩张,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被申请人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到期债务已明显缺乏清偿能力。鉴于“太子奶”拥有知名的品牌、成熟的市场营销网络、完备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具备重整价值。依照《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重整。[1]
编辑本段大事记
1996年
太子牛奶厂在湖南株洲成立,李途纯为创始人。
1997年
太子奶在央视黄金广告时段投下8888万元,夺得日用消费品标王。
2001年到2007年
太子奶销售额从5000万元一路跃升到30亿元。
2007年
太子奶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风险投资7300万美元,并签署对赌协议。
2008年
太子奶资金链断裂,三大投行控股太子奶,李途纯改任名誉董事长。
2009年
株洲当地政府设立高科奶业公司,托管太子奶。
2010年4月
太子奶否认破产重组。
2010年6月17日
警方证实李途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采取刑事措施。太子奶海外清算方香港保华顾问公司声明称株洲太子奶股东已经通过决议,将根据《破产法》提出司法重组申请。
2010年7月23日,株洲市对外界通报,株洲中院依法裁定太子奶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2]
2010年7月27日,株洲市委宣传部27日对外界通报,创立并曾长期掌控中国乳酸菌奶饮料龙头企业“太子奶”集团公司的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已经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3]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㈧ 为什么说是风投“逼死”了太子奶

儿童游泳馆在市场上才短短数年,就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和信赖,都已经习惯于把孩子送去专门的儿童游泳馆去对孩子进行专门的锻炼。如今市场上的投资的项目多种多样,而儿童游泳馆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新生儿抚触对孩子的益处多,家长自己做的抚触并不专业,所以许多家长都选择到专业的儿童游泳馆,现在的儿童游泳馆不仅只有婴儿游泳这一项目,一店多种经营,让游泳馆一店多收,在基本服务断货、欠薪、停产、逼债……近来,太子奶站在资金链断裂的绳索上,深陷资本困局。这都是风投惹的祸,是风投“逼死”了太子奶。

成也风投,败也风投。

太子奶因获得大额风投而成为同行惊羡的对象、媒体追逐的焦点:2007年1月,太子奶与高盛、大摩、英联等方,共同出资注册了离岸合资公司——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高盛、大摩、英联出资7300万美元占该公司30%股权;2007年9月,太子奶获得花旗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香港华商银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等六大国际财团提供的5亿元无抵押、无担保、低息三年期信用贷款。

高收益背后必定有高风险。风险投资的确是无数创业者的“梦工厂”,但风险投资者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活雷锋。斥巨资扶持太子奶的终极目标也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重量级的大型企业,他们需要得到现金回报,而且投入越大,就越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套现,而最好的现金回报方式是上市。所以,上市不仅是太子奶的梦,更是他们在风投“押送下”不得不走的路。

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上市上,就难免急功近利,为了上市,太子奶煞费心机,四处烧钱跑马圈地,同时为获得巨额风投,还与蒙牛一样与风投签订对赌协议,太子奶也因此被冠以“蒙牛第二”。

支撑蒙牛超常规极速发展的正是资本的力量,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但效仿蒙牛的太子奶却成了东施效颦,陷入资本困境,个中缘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企业家境界上,李涂纯(湖南太子奶集团董事长)仍需向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看齐。在蒙牛,有一支以牛根生为首的优秀创业团队。牛根生多年在个人或企业危机的风口浪尖上奔走,其于苦难中练就的气量、气魄与气度使得这块金子最终熠熠生辉。他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并因奉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而笼络大批人才,部下不但商战经验丰富,且对他忠心耿耿。

相比之下,作为太子奶的掌门,李途纯还需修炼内功,从他的“惊世骇言”可见一斑,他曾宣称“只喝乳酸菌奶,不喝常温奶”、“只和跨国公司竞争”,如此高调,必然会惹来“树大招风”的隐患。

其二,蒙牛与太子奶的成长时机不同。1999年,蒙牛创业时,中国乳业上升期,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而且,在这个市场井喷的利好时代,蒙牛一再放低姿态,赢得了伊利的“高抬贵手”,在伊利眼皮底下迅速壮大。

成立于1996年的太子奶,虽然资历不浅,但不像蒙牛那样幸运碰到过市场利好期。常温奶切下了乳业市场的一大块蛋糕,留给乳酸菌奶饮品的空间很少。专注的太子奶可能会领衔乳酸奶饮品,但要笑傲整个乳业市场并不容易。

其三,太子奶学到蒙牛的速度,却没学到蒙牛的质量。蒙牛没有陷入“扩张馅饼”的诅咒,很大部分源于蒙牛重营销的战略。无论是从产品销售模式还是广告宣传上,蒙牛都得心应手。2005年,是蒙牛跳跃式发展的一年,蒙牛不但搭上了湖南卫视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这辆顺风车,还从光明“回收奶”危机中找到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因此,蒙牛的营销术绝不可小觑。

但是,太子奶有营销吗?已有人不断曝光太子奶在营销上的软肋,太子奶每一级的经销商都会设商超版、明星版、时尚版三个级别,但产品换汤不换药,都是乳酸菌饮料,只是在包装上有所差异,同质化严重。缺乏有效的营销术,太子奶拿什么赢得市场。

近几年来,太子奶疯狂扩张四处建厂,准备在全国建立八大基地,在太子奶的蓝图中,“八大基地一旦全面投产,太子奶集团的总生产面积将达到180万平方米,其乳酸菌奶饮料的年产能将达到300亿。”但是,憧憬成为国内乳业巨头的太子奶,是否考虑到其产品的市场规模。

乳酸饮品的市场本来就不够大,又被各个乳业巨头觊觎。蒙牛为化解成本压力,走高价值新产品路线,其中乳酸饮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伊利也在调整战略,把更多精力放在酸奶等附加值产品上,太子奶的市场进一步被吞噬。即使八大基地顺利落成后,太子奶既有的市场很难消化其巨大的产能。

其四,太子奶上市不逢时。2004年蒙牛上市时,乳业发展如火如荼,且中国宏观环境也是一路高歌,和谐的大小环境都为蒙牛上市助了一臂之力。太子奶选择在2008年上市则有些倒霉。一场乳业大地震让整个乳业哀鸿遍野,虽然太子奶没有高中“黑榜”,但太子奶也不能独善其身。而且,整个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恶劣,原材料成本上涨、银根紧缩、股市低迷、金融海啸等,也让投资者的钱袋紧了许多,这必然会影响太子奶的融资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太子奶都不具备,拿什么上市?

如今太子奶资金链几欲断裂,头上又悬着对赌协议这把利剑,结局不外乎有三种:破产、股权转让求生、风投接管。无论哪种结局,都让人扼腕惋惜。作为一家在乳酸菌领跑的冠军企业,被风投“逼死”,实在可惜。增加附加服务,增加额外的收入。

㈨ 三元和新华联购买太子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太子奶集团供销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协议,这意味着三元和新华联开始正式接管太子奶公司,双方将共同出资7.15亿元用来获取太子奶的全部股份和资产。重整后的“太子奶”公司总部仍将保留在株洲,同时会追加投资、盘活资产,将“太子奶”品牌做大做强。

三元和新华联购买太子奶的真正目的是盘活资产,将“太子奶”品牌做大做强。

㈩ 太子奶集团的大事记

1996年3月,株洲太子牛奶厂成立,李途纯先生是发起人和第一任厂长。
1996年11月28日,第一批活性乳酸菌奶饮料产品正式出品,李途纯先生将它命名为“太子奶”,主要在湖南销售。同年12月28日,“太子奶”产品获1996香港国际名优新产品及技术博览会最高金奖。
1997年10月,太子奶以8888万元夺取1998年度中央电视台日用消费品标王。
1998年10月,日出牌太子奶作为高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该项目在2000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项目验收。
2000年8月,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株洲太子牛奶厂、株洲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湖南信托投资公司、清华紫光集团公司、北大先锋科技有限公司等近十家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李途纯任董事长。
2001年8月28日,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2002年7月,太子奶北京密云开发区生产基地一期正式投产;2002年底,太子奶集团总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太子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4年3月29日,湖北黄冈科研生产基地奠基,次年3月,成功投产第一批产品;2004年9月26日,湖南株洲开发区800亩太子奶工业园奠基;2004年10月,我国目前最大的活性乳酸菌发酵奶基地—昆山太子奶基地奠基。太子奶一举奠定了国内乳酸菌奶饮料行业的龙头地位。
2005年1月,太子奶荣获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2005年6月,太子奶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评定为中国发酵奶行业产量、销量、市场占有率第一。 同年,太子奶公司的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近1.5亿跃升为2005年的10亿,公司净利润也从2002年的2900万跃升为2005年的1亿多。太子奶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6年11月,湖南太子奶集团更名为中外合资“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成功从摩根、英联、高盛投资机构私募7个亿人民币,并为海外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9月,太子奶集团获得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国际六大财团5亿元人民币无抵押无担保的低息三年期信用贷款。
2008年,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投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而此时发生三鹿奶事件,国内销售量锐减。
2010年4月,太子奶集团身负巨债宣布破产。
2010年6月17日 警方证实李途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采取刑事措施。太子奶海外清算方香港保华顾问公司声明称株洲太子奶股东已经通过决议,将根据《破产法》提出司法重组申请。
2010年7月23日,株洲市对外界通报,株洲中院依法裁定太子奶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2010年7月27日,株洲市委宣传部27日对外界通报,创立并曾长期掌控中国乳酸菌奶饮料龙头企业“太子奶”集团公司的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已经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2010年12月 太子奶破产重整债权人会议召开,但招商工作毫无进展。 2011年4月 株洲市公安局第一次向株洲市检察院提交李途纯案起诉书,检察院认为证据不足,6月2日退回重新侦查。 2011年7月1日 株洲市公安局再次提出起诉书。8月15日,株洲检察院将再下定论。 2011年7月31日 文迪波因涉嫌利益输送被湖南省纪委“双规”,羁押于长沙拘留所。 2011年8月16日 管理人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公布,神秘战略投资者接手太子奶,重组方案将于8月17日如期递交株洲市中级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