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天鹅股票历史最高是多少
今年6月18日,最高涨到29元/股
㈡ 小天鹅A股B股什么意思
A股是以人民币计价,面对中国公民发行且在境内上市的股票;
B股是以美元港元计价,面向境外投资者发行,但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股票;
小天鹅上市公司。
㈢ 听说“小天鹅”被卖掉了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吗
前些日子,对于小天鹅究竟会花落谁家,各大媒体与券商众说纷纭,并不断列举各大买家的综合实力来推断最后结局。一时间,众多的市场传闻与内幕消息充斥于并不平静的股市当中。即使在这样的风头浪尖上,美的电器依然故我,最终以16.8亿元的现金成功购得小天鹅。
美的电器总裁方洪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6.8亿元还是有价值的。据权威人士分析,美的受让小天鹅控股权,有着更大的战略价值和无形价值。小天鹅的内在价值到底有多少暂且不论,美的电器根据无锡国联的要求以现金方式完成收购,无疑会给美的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不过,2月28日,美的电器董秘李飞德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信誓旦旦地说道:“我们收购小天鹅是用自有资金支付的,这对公司来说并无影响,公司的资金很充足,完全能承担公司的各项运作。”
即使李飞德如此澄清也消除不了证券市场上对于这16.8亿元现金来源的质疑。
四种融资方式选择
2月30日,记者就此事特地咨询了一位专业会计师。他认为,美的电器如果想要筹集如此多的资金有大体四个来源:第一,使用自有资金,即通过留存收益和加快资金回笼来实现。第二,使用授信或担保额度进行贷款。第三,使用集团发行的短期融资债券。第四,通过增发股份来募集资金。
就会计师分析,美的电器的自有资金相对充裕,不过一下抽出16.8亿元现金来收购小天鹅的话,势必会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造成影响。虽然美的2007年年度报表上显示美的电器当时能够使用的现金有18亿元之多,但不能保证它在2月28日还持有同样的现金额,毕竟公司的日常开销还是很大的。即使美的电器为了收购小天鹅一直保持这18亿元现金不动,但这多少会对公司的资金流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会计师的角度来看,如果美的电器使用这种融资方式,将为公司带来很大的不便。
对此看法,李飞德并不赞同:“现金这个数据不能够静态的看,那是2007年末的数据,现在公司的现金流非常好。”他说话有些激动并一再向记者表示,“现金流很好!有现金流入的!”
说到融资,最快的途径当属利用授信或担保额度进行贷款。不过,这种方法虽然能完成美的电器达到快速融资的目的,但是企业为此要付出包含银行高贷款利息的相应成本也会变得较高,再加上收购的企业短期内将很难带来大规模的收益,从而会造成美的电器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李飞德似乎并不是很在意银行贷款的事情,他表示,“公司有一点银行贷款”。正像2007年年报公布的一样,美的电器有近8亿的银行贷款,李飞德还对记者说:“对于还贷方面并没有压力。”
短期融资债券真实用途
除自有资金与银行贷款外,最另人关注的就属美的集团于2月22日发行的短期融资债券之事,在募集用途中美的集团并没有明确表明使用项目,只是说“补充公司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营运资金的需求”。对此种含混不清的表达方法,无法不让人怀疑其真实用途。
套用专业会计师的话:“这个募集资金可以当作自有资金自由的分配。”这样的说来,美的电器使用它作为该项收购的补充资金显然有效。
记者在中国债券网上查到,美的集团于2月24日拿到18亿元的资金,之后2月28日,美的电器公布用16.8亿元现金成功收购小天鹅。在如此相近的时间里,一个得到资金,一个使用资金,而且资金的数目又如此相近,如果说是巧合的话,那也真是太巧了。
正是这种巧合,使大多数人确认美的集团发行的短期融资债券是为了美的电器收购小天鹅。其实,关于这一认知,早在2月28日美的电器收购小天鹅的公告发布之前就已经在股市中传得沸沸扬扬了。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黄晓明于2月24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美的集团最近发行18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与小天鹅并购案无关。
他极力否认美的集团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与美的集团无关,但不排除他为掩盖美的电器因将要收购小天鹅一事而故意做出强硬的姿态。
美的电器在2月25日的公告中提到,“重大收购事项目前仍在磋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时有消息表明,小天鹅的大股东无锡国联正在对竞购者的收购方案进行评估。无锡国联的人士最近赴京,可能与证监会沟通。
在事态不明的情况下,相信无论是谁都不会承认美的电器将使用美的集团发行的短期融资债券来收购小天鹅的。
不过,即使没有这层原因,美的电器还是会否认这种说法,那是因为美的电器并不能直接从美的集团获得资金。
3月3日,记者从专业律师处打听到,美的电器要想使用美的集团的资金那是不可能的。由于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与集团的资金使用完全是分开独立计算的,双方都不能挪用。
不过,另外有专业人士并不如此认为:“如果美的电器采取分期拆借的方式,同样可以从集团将资金借来使用。”
多方求证都将矛头指向了美的集团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使其成为美的电器收购小天鹅现金来源的最大嫌疑。
记者再次于3月4日打通美的电器董秘李飞德的电话,他对此事完全否认:“公司没有向集团借钱,没听说过,也没有这个想法。”
无锡国联为何相中美的
2008年2月28日美的电器公告,168000万元收购国联集团所持小天鹅24.01%A股股份(87673341股);股份变动后,国联集团通过国联信托间接持有小天鹅0.21%,通过小天鹅集团间接持有0.34%。另外,2007年3月到5月美的通过子公司Titoni Investments在二级市场购入18000006股小天鹅B股,这表明在此次交易完成后,美的电器将持有小天鹅105673347股,占小天鹅总股本比例28.94%,成为小天鹅第一大股东。
对于无锡国联为何最后相中美的电器,无锡国联的陈秘书抱歉地对本报记者说:“无法向媒体透露。”
小天鹅因国资委和证监会于2007年联合发布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下称“19号令”)的下达,一夜间身价倍增,参考二级市场股价作为定价基础的小天鹅,无锡国联最终以16.8亿出让小天鹅。
无锡国联大大赚了一笔,而美的电器则是割肉之痛。
2007年年报显示美的电器在年末有18亿的现金,假使美的电器在年报结算之后两个月还持有18亿元之多的现金在手,那么在它一次性地支付了16.8亿元现金后,也只剩下1.2亿元的现金而已。在短期无法回收资金,又要为企业的经营与生产支付资金的情况下,美的电器又如何能轻松地说自己资金充足呢?
对此,会计师有他的经验之谈:“如果说美的电器是使用自有资金支付收购小天鹅的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相信它还有充足的资金来支付银行贷款、员工工资和生产费用等。为了支撑公司日后的日常费用与生产费用,它很可能使用拆借的方式从集团分期借款,缓解资金压力。”
但是,李飞德却对记者说:“我们已经全面、综合评估了这个情况,那些影响,不会有问题。公司不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当记者进一步追问美的现金流具体运作情况时,李飞德只是说:“具体怎么周转的不能讲。”
美的真的不缺钱吗?
早在2007年10月,李飞德在与记者交谈中,就曾强调公司并不缺钱,并很骄傲于公司有近10年都未进行过融资活动。但2006年,美的电器就曾开股东大会商讨向高盛集团全资子公司“高盛投资”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案。当时的美的电器准备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并于2007年6月14日获商务部批准。
在美的与高盛关系亲密之时,高盛还于二级市场上增持美的电器的股票到1.18%,截至2007年9月30日,高盛还位列美的电器第九大流通股东。可是,正在所有人都认为高盛会成为美的电器第二大股东的时候,高盛惨遭落马,在其苦等9个多月后,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了这个方案。
2007年10月份,记者曾在证券日报上发表过《美的竞购小天鹅高盛或成幕后推手》的文章。谁成想,高盛与美的就此分手并退出收购小天鹅的舞台,变成美的电器独立支撑的局面。对于高盛有没有继续与美的联系之事,美的电器董秘李飞德犹豫了一下说:“这个我不清楚。”
据2007年的年报显示,高盛已从美的前10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高盛媒体发言人于盛致昨日对记者严肃表明:“不评论这个问题。”
2月19日,美的电器继向高盛增发失败后,再次铤而走险抛出了一份家电行业规模最大A股公开增发预案,拟公开发行不超过招股意向书公告日公司总股本10%的新股,拟募集资金35.56亿元。
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美的电器还是开始了它继高盛增发失败后的第二次增发,这一举动无疑向股市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美的电器需要资金。就业内人士分析,美的电器收购小天鹅A所耗费的现金已经给美的电器的运营造成了资金压力。
不过,美的电器早已为此打算了。在美的电器的增发预案中提到的项目里,有提及用于自有资金的补充一事。虽然还未标明金额是多少,相信,如果美的电器这次增发能够成功的话,公司的可使用资金将会更加充足。
㈣ 小天鹅已被美的收购,属于美的旗下公司,为何小天鹅的股票还能独立存在
被收购意思是大股东换了,品牌未换。
几百家央企都属于国资委名下,不都独立上市么?
㈤ 小天鹅是不是被美的收购了
2008年2月28日,美的电器与无锡国联发展(集团)公司签订协议,收购无锡国联持有的24%的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㈥ 小天鹅与美的换股
看问题要看完整。
按最新的换股方式是股换股,分红前是1股换1.22 分红后是1股换1.1158
亏不亏你只要看换股前股市上美的每股价格*1.1158 算出来的价格与小天鹅的股市中价格相比较即可。基本上不会差多少,差多了就会存在套利空间,就会有人套利让两边价格趋平。
按今天收盘价
美的 52.27*1.1158=58.32
小天鹅收盘价57.88 溢价率0.7%
㈦ 股市上 小天鹅a 小天鹅b之间什么关系
A 是A股。B是B股。A股对应的是境内投资者,B股投资者在境外或在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
A股,即人民币普通股,是由中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从2013年4月1日起,境内、港、澳、台居民可开立A股账户)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A股不是实物股票,以无纸化电子记账,实行“T+1”交割制度,有涨跌幅(10%)限制,参与投资者为中国大陆机构或个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的区分,这一区分主要依据股票的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而定。中国A股市场交易始于1990年,2015年4月8日,A股时隔7年重回4000点大关。
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中国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资股。B股公司的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
㈧ 分红除息问题
下面有详尽的分析:
公司的分红政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
公司的分红政策所涉及的是对公司的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分红政策也可以叫做分配政策。每年公司的经营都有对股东有个交代,即今年的赢利分红还是不分红,若是分红如何分。按照法律和公司制度,应该是董事会提出预案,交股东大会讨论表决。对公司的分红政策,股东各有相同和不同的预期和利益,理想的公司分红政策应该是公司经营者和大小股东之间利益妥协,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分红政策,股东们有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即股票能够增值,价格能够持续上涨,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跌的股东就会以脚投票。但问题是分红政策对股票价值有影响吗?若是有,什么政策有正面效应,什么政策有负面效应?对这些疑问理论上是有争论的,实际操作中也各有不同情况。 一、理论上的争论 公司分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送现金,一种是送股票。前者因为送的真金实银,公司的资产要减少,后者是拿股票替换现金,现金留下来,公司的净资产没有变化,只是股票数量增加。因为股东的钱以股票方式留在公司,所以股票红利是股东的再投资。含有分红权的股票叫含权股,股权登记日后的交易要做除权处理,按分红比例降价。不分红当然一切照旧,而分红股东虽然得到现金和红股,但手中所持的股票价格也相应地降了一块,所以从表面上看,不分红与分现金或股票实在是半斤八两,股票的真实价值和价格没有什么变化。美国学者默顿.米勒(MertonMiller,曾因投资组合理论的贡献获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持这种“股利无关论”(DividendIrrelevance)。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假设:(1)个人和公司都没有所得税;(2)没有发行和交易成本;(3)分红政策对股东权益的成本没有影响;(4)公司的分红政策与投资方向和资金使用计划没有任何关系;(5)股东和公司经理有对称的信息(SymmetricInformation),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相同的预期。基于以上假设,他认为公司的分红政策对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影响,股票的投资价值是由公司的基本赢利能力和风险等级决定。前者是指公司所有资源的赚钱能力,后者是指公司股票的风险系数β,简单地说,若是公司赢利和股票价格波动大,风险系数β值就高,反之就低。基本赢利能力和风险等级决定了馅饼的大小,而分红政策讲的是如何瓜分现有收益这个馅饼,与馅饼的大小无关,也就是说分不分,如何分,馅饼还是那么大,不会因此而增大或减小。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只盯着股票价格,对公司分红漠不关心,投资者有不同的预期和利益要求,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股票价值的估价,事实上公司的分红政策确实会影响到股票价格。比如投资者会认为投资股票获得现金收益是天经地义的,拿到手里的现金要比留在公司风险小,因为公司未来的赢利不稳定,有风险,投资者的感觉是“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所以每年都有现金红利,或现金分红比例较高的公司股票必然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税赋的角度来考虑,因为现金分红要纳税,中国该税率为20%,若是公司有一亿发行在外的股票,十股送一元的话,要1000万,税就要交200万,而送红股则没有这项额外支出。所以少分现金,或什么都不分,或只送红股是明智的选择。 笔者的看法,从理论上讲,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总的价值取向是对的,分配不会使股票增值。但是问题在于他的五项假设条件均不真实,税赋、发行和交易成本都是逃不掉的,股东的构成不同,有不同信息来源、价值判断和利益要求,股东与公司经理,不同的股东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公司经营者比股东更清楚公司的底细,控股的大股东也比一般的中小股东更容易操控和获得内幕信息。因此不同分红政策肯定会对股东权益的成本、公司投资计划产生不同的影响,股票的帐面价值在总量(公司+股东个人)上看虽然没有变化,但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价出现了变化,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预期因不同的分红政策而改变,赞成的就买进抢权,成为新股东,不赞成就卖出逃权,从而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 如果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正确的选择就是不分配。事实上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选择不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有些公司近年来一直不分红,股价每年都有涨幅。这些现象大致可以作为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的佐证。不过相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每年都坚持给股东以红利回报的公司也赢得不少的拥护者。 应该说投资者偏好现金股息收益甚于资本收益(价差收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决非普遍现象。除非投资者面临不可推迟的现金支出,如个人必须到期偿付的住房贷款,退休基金必须定期支付的退休金等等,否则投资者拿到没有任何收益的现金还是要选择投资方向再投资。如果认为原来的公司每年都有现金分红,因此有投资价值,莫不如再增持该公司的股票。由此看来,这种即期现金偏好理论是一种“在手之鸟悖论”(Bird-in-the-HandFallacy),即期收益与长远收益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要公司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倒闭,赢利能保持持续增长,投资者并不在意现在能否拿到现金。中国与此意类似的故事来自“朝三暮四”这句成语,其原意是有一个耍猴的人原来的分配制度是每天早上给猴四颗枣,晚上三颗。他觉得这样做没有激励作用,宣布改为早上三颗,晚上视表现赏四颗作为奖金。此举遭到猴的强烈反对,“朝三暮四”在人看来是一样的,但猴的感觉是利益受到损害,因为现在早餐比原来少了一颗枣!而且晚上那四颗能否吃到变得有风险了,于是躺倒罢工,主人无奈只好改回旧制,改革以失败告终。在笔者看来,“股利无关论”和“在手之鸟论”最大的区别是假设投资者有不同的性格,对现在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和判断,前者是理想主义、贪得无厌,可以用画饼充饥,泡沫概念糊弄的人,后者是现实主义、只相信眼前利益,不被增长的泡沫所迷惑的猴。 税赋对分红政策是有影响的,但并非是主要因素。每年都有许多公司实行现金分红,分到股东手里的是已扣税的股息,吃亏是明摆的,所以这样做肯定有其他更重要的考虑。 二、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理论上三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并没有解决我们对公司分红政策的疑问,这或许是因为每个公司都面临不同的情况,所以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所谓最佳分红政策,但是理论上的争论却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内涵和发出的信号,以及对信息内涵、信号的不同理解;二是股东的构成及其影响力。 理论上讲,如果公司提高了红利的派发率,股票的含金量也会随之提高,股票价格理应上涨。但实际上现行的股票价格也许已经完成了和包含了对红利权的估价,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一般投资者不会先于市场得到信息。先于市场得到信息的庄家和凭直觉介入的投资者对有分红概念股票的追捧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默顿.米勒认为与其说投资者重视分红,莫如说投资者更为关注分红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内涵和信号。在他看来,若是公司经营者对公司未来的赢利前景看好,认为赢利会持续增长,就会提高红利派发率,否则就会不分或少分。对赢利预期预先反应最快是股价,最大限度的增长空间在股价,微不足道的分红只不过是一个概念和信号。因此清楚内情的公司经营者制订的分红政策反映了他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对不知内情的股东来说披露的则是一种可以解读的信号。 公司的股东往往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个人构成,对公司的分红政策当然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保险基金偏好现金红利,中小股东可能喜欢多送红股,大股东有更为复杂的小算盘,股东当然希望能有对自己最有利的分红方案,谁控制的票数多谁就能通过对自己有利的方案,因此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对全体股东有利只是旗号而已,按照公司制度,实际上是谁有力谁就有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构成是奇特的,有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前两者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大股东和内部人士操控现象司空见惯,对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影响应该说是决定性的。由于股票有上市流通和不流通的巨大差别,这样就人为地造成了股东之间利益的冲突。站在国有股和法人股的立场上看,由于红股的收益不能通过上市交易获得,股价的涨跌也就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所以更倾向于获得现金红利甚至不分红。1998年银河科技的国有股股东否决了公司10送3股的预案,改之以10派2元现金就是这种利益冲突的现实表现。送红股的方案能获得国有股和法人股投票通过,其背景并非是资本预期收益的推动,而是另有其他考虑。尽管这些考虑迂回曲折了一点,但目的是明确的,一是如何将原来的投资和收益变现,二是如何能更多地圈钱。 信息不对称和信号,股东构成及其影响使我们对分红政策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同时也架起了理论通往现实的桥梁和观察公司分红政策的多元视角,运用这些观点我们可以透过对公司可选择的分红方式的分析看一看公司分红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在不分红现象的背后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有赢利可分的公司选择了不分红的政策,所以不分红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想分。其中原因有两个:第一,从实际效果看,分红对公司和股东好处并不明显,现金分红股东实在是拿了一点蝇头小利,公司的发展却受到影响,股票红利送少了股东觉得不过瘾,多送,一次送个够,经营者觉得盘子大了,经营压力也大,所以没有把握最好维持现状。从股价与分红政策的相关性来看,送现金基本不受欢迎,市场反应平平,大剂量送红股股价才会有较大幅度上涨,但一毛不拔,什么都不送,股价却仍旧十分坚挺。这些现象说明分红与否的确与股价没有什么关系,公司的不分红政策与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不谋而合;第二,单向解读不分红这一信息,其内涵和信号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说它没有透露出公司经营者对公司赢利前景的看法,我们可以说经营者将利润留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有信心,要加大投资力度,也可以说不分红是因为公司有头寸短缺等财务风险,当然我们可以结合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的说明来解读。但对投资者来说,有一个内涵和信号是明白无误的,就是公司盘子没变,又累计了一年的滚存利润,这就大大提高了公司将来大剂量送股的潜力。用预期理论的道理来讲,越是未来前景不清晰的公司,其变化潜力就越大,也就是说,投资者对这项信息做的是反向解读和加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公司虽然不分红,股价却波动不大。 有些持传统投资价值观念的学者和投资者会说,成熟的股市和上市公司应该是以普遍派发现金红利为标志,长期来看,从来不分红或很少分红的公司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首先,顽固坚持不分红的铁公鸡公司是不道德的,有没有赢利可分是能力问题,有赢利而故意不分是态度和道德问题。其次,长期不分红的公司不是被特殊的利益集团和大股东所把持,就是在经营上根本没有前途,因此不会赢得长线投资者的拥护。股市不相信道德的眼泪,这些持传统投资价值观念的学者和投资者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还是让我们看一组统计数据。 表1是上市两年以上,从未送股派现的10只股票。分红和股价变动计算期为每只股票上市日到2000年6月30日,赢利和股本计算期为上市日至1999年末。通过对该表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10只股票的总体情况确实与传统投资观念的判断相符,业绩从上市之后全部是大幅度滑坡,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公司的分红政策上,赢利越来越少甚至亏损,当然无力分红。(2)这些公司的股本扩张是靠配股,既股东持续的输血。我们可以说这是业绩不良造成的,但当时在上市之初看上去都是相当不错的,经营者在业绩尚好的时候配股圈钱积极,分红却为何一毛不拔?我们有理由推断他们当初就不大看好公司的经营前景!换句话说,分红不积极,不仅仅是思想有问题。(3)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要让传统投资理论大跌眼镜了,与业绩大幅度滑坡相对应的是股价的增长,这种现象是股市所司空见惯的,本文不想做过多的探讨。这里只是指出,股价上涨有短线因素的作用,这些股票的表现的确可以证明股市的另一番道理,既股价与分红,甚至与业绩无关,但比较而言,从长线表现看,尤其是对比大幅度送派的公司股价(见表2、表3),这些股票的涨幅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表1十大不分红股票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上市日期 股价涨跌 股本增长 业绩增长0411 ST凯地 1996-7-16 201.09% 22.33% -580.46% 0613 ST东海A 1997-1-28 -37.02% 51.71% -226.19% 0669 中讯科技 1996-12-10 19.14% 28.48% 149.23% 0691 寰岛实业 1997-2-28 15.58% 188.15% -6.38% 0788 合成制药 1997-6-16 -9.71% 48.08% -196.09% 600065 大庆联谊 1997-5-23 -45.40% 45.45% -93.72%600083 PT红光 1997-6-6 -62.09% 43.75% -459.70% 600097 ST恒泰 1997-6-19 -6.81% 43.52% -265.12% 600113 浙江东日 1997-10-21 23.23% 51.28% -39.91% 600115 东方航空 1997-11-5 -26.88% 62.23% -34.76% 平均 3.1年 7.11% 58.50% -175.31% 四、现金红利轻飘飘 现金红利为何轻飘飘,因为好处不大,弊病甚多。勉强能举出的好处大致有两点:一是迎合了部分股东的愿望和利益,二是减少股东净资产和经营者的压力。而现金红利的弊病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现金红利派发率相对于股价波动实在是不够塞牙缝,比如10送10元应该是个相当惊人的大红包,但这可是一年的收益,而对于50元的股价来说,只是2%的涨幅,这种涨幅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在牛市中2%的收益根本不值一提。其次,前面提到,除非有些特殊情况,实际上偏好现金的股票投资者几乎等于零。如果当真偏好现金的话不如去买国债或基金,国债无风险,收益又高于银行利息,证券投资基金按政策规定须拿出年收益的90%分现金。而股票因为公司永续经营,能否每年都有现金红利可分是不确定的。第三,默顿.米勒认为公司增加红利派发是经营者对未来有信心的表现,但笔者认为这里应把现金红利和股票红利区别开来。西方投资理论有一种说法,就是当企业没有什么盈利的项目可做时,不妨还钱于民,减小经营压力。实际上经营者制订派发现金政策时确实有这个考虑,这样做也确实有这个实际效果。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信息内涵和信号原理推测,如果某个公司送现金,就表明该公司发展停滞,经营萎缩,经营者对前途缺乏信心。第四,是有额外的纳税支出。公司如果确有送现金取悦股东的愿望,不是没有其他替代的办法,比如股票回购,既能达到送钱的目的,又能避税,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曾提到过,公司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既有面上的原因,内幕里也许别有隐情。面上的和内幕的原因如大股东的压力、国际惯例的束缚、公司经营者不同的观念和风格、公司所处的行业已进入成熟期等等。B股的早期股东多是国外的各类基金,讲求现金投资回报,公司不得不遵循国际惯例来满足此类股东的要求,而A股的股东看不上那一点蝇头小利,于是就出现了B股派现金红利,A股派红股的怪现象。公司进入成熟期的特征有两个:一是所从事的行业难以找到赢利的投资项目,手头有大量现金没有出路,二是大比例派送现金红利。这两个特征是公司经营性衰退的表象和信号。 表2以累计派现金额超过10元/10股,累计送股低于10股/10股为标准选择了10只股票,剔除了原来也在前10名之列的深发展、四川长虹、深中集、粤电力等几只既有大量派现,也有大比例红股的股票,目的是突出那些在现金红利上有所侧重的股票。其他计算条件与表1相同。 表2 十大现金分红股票 股票 股票简称 累计 累计 上市 股价 股本 盈利 代码 送股 派现 时间 涨跌 增长 增长 600854 春兰股份 8 43.2 1994 507.64% 155.26% 22.46% 0016 深康佳A 9 31 1992 661.01% 294.11% 449.21% 0418 小天鹅A 2 16.35 1997 68.06% 20.00% -20.34% 600690 青岛海尔 7 15.5 1993 369.51% 112.94% 222.24% 600684 珠江实业 5 14.8 1993 18.61% 107.66% -80.86600814 杭州解百 8 13.7 1994 109.15% 171.34% -62.18% 600682 南京新百 5 13.5 1993 165.40% 93.35% -1.57% 600642 申能股份 0 12.8 1993 41.41% -32.03% 10.19% 600826 兰生股份 6 12.6 1994 100.52% 98.00% 13.81% 0529 粤美雅A 10 12.5 1993 5.52% 298.99% -318.35% 平均 6 18.595 6.4年 204.68% 104.82% 23.46% 为什么这些公司偏重于派现金呢?首先,我们看到家电类的股票有4只,占40%,商业类有两只,占20%。这两类都是成长性不高,但却直接面对消费者,有大量的现金流量和存量的行业;其次,公司的规模盘子已经相当大,主营业务上几无拓展空间,反映在盘子上也差不多达到了最大的规模,公司经营者看到了这种前景,但没有将资金胡乱投向其他领域,搞多元化经营,而是加强研究开发投入,多余资金选择了现金分红,暂时还利于股东的政策,这个政策应该说是明智的,也印证了信息内涵和信号理论对这种现象的推断。 最后的疑问是,派现金的分红政策能持续下去吗?1999年的数据显示,这10家除了深康佳和青岛海尔保持高增长外,其他股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另外,在2000年中期分配中均无贡献。 五、股票红利多多益善 送红股在过去是一种纸上概念或叫纸上操作(PaperWork),如今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则叫数字概念,在公司来讲只不过倒个帐户,在证交所和登记公司的中央电脑里做个加法,增加数字而已。送红股固然不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对股东来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首先,收到红股,将收益作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种再投资行为。作为股票的职业或长线投资者,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赚的不是钱,而是股票。只要公司经营长线看好,股票多多益善。其次,从市场评价来看,送股题材相当吸引人,但送股之后若能实现每股盈利的同步增长甚至更快增长就越发理想了。根据信息内涵和信号理论,大剂量送股可以说是一个信号,它起码表明了公司对盈利增长的信心,因为大剂量送股后每股收益被稀释,为了填补每股盈利的缺口,公司就须加倍努力。第三,大幅度除权后,股价相对便宜,交易也较以前活跃,容易激起投资者的填权预期。投资者对股票红利的偏好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同时也向公司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对公司股本扩张能力的追求。第四,送股还有避税,没有交易成本等优点。 公司经营者一般情况下并不情愿分红,既不愿意送现金,也不愿意送红股。但是为什么有些公司选择了送红股呢?除了一些外部压力外,最直接的原因和动力还是为了更多地圈股东的钱。例如,某一小盘股要配股,承销商会出主意说,先送红股将盘子做大,然后配股,这样配股价不致大高,还可以多圈钱。所以中国的上市公司如果大剂量送股的话,接下来可能就是大剂量的配股。 纵横国际(原南通机床,ST通机,600862)的资产重组和以后的送股、增发是笔者曾接触过的一个案例。该股从98年的7元多起步一直涨到99年的36元,涨幅500%。其中原因是江苏国际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入主以及而后可以预期到的资产重组、业绩提升、送红股等利好。当时公司的重组方和投资项目需资金4亿多,计划先送后配股或增发。但公司决策层有几个疑虑:第一,是否需要送红股?要送的话送多少合适?因为不送照样可以配股或增发,如果照原计划10送10,送过之后,再加上配股或增发,流通盘子大增,以后日子不好过,股票有可能成为一只死股。第二,是配股还是增发?价格多少合适?第三,除权之后盘子谁来接?有些庄家对填权不感兴趣,除权后可能要出货。笔者的意见是:这些问题要综合起来看。首先,送肯定要送,而且还要10送10,现在的股价已经是骑虎难下,庄家的目标是10送10,投资者也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无论是配股还是增发,股价都不能过高,你总不能弄出20元的配股价和36元的增发价来。那么大剂量送股就可以大幅度除权,10送10之后除权价是18元,这个价格就可以为配股和增发扫清投资者的心理障碍。其次,配股有30%的限制,还要给股东至少20%的折扣,就南通机床来说,送股后流通股5000万,只能发行1500万,14元发行价,大致能筹资2.1亿。不仅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还有一个国有股、法人股如何参与配股的问题。增发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对投资者尤其是大机构投资者,要积极地展开公关推介工作,既要稳住现有的,更要争取新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公司决策层对未来是否有信心。公司决策层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手里赚钱的项目很多,只恨钱少。既然如此那就放开手脚大干吧,只要你能挖出金子,不怕股东不掏钱。 南通机床重组不到一年,历史上大比例送红股的公司是否都实现了高增长?
由于字数太多,放不完,原文请看
http://www.cs.com.cn/csnews/20001219/30101.asp
㈨ 小天鹅分红为啥还有人急着把股票卖了
你好,每个投资的要求都不一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