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汽南京、毫末智行、奇瑞雄狮,起底自主品牌背后智能驾驶子公司
4月9日,一汽集团斥资5000万元在南京市江宁区注册成立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据内部员工的描述,这是一汽集团层面专注智能驾驶研发的全资子公司
与之类似,一家名为「毫末智行」的公司在2019年11月在北京丰台悄然成立。
这家公司的法人张凯是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部长,实际控制人甄龙豹则是长城汽车技术中心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主任工程师。
显然,这也是长城的智能驾驶关联公司。
更早,奇瑞汽车在2014年7月成立芜湖市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2017年12月更名为雄狮科技。
在更广泛的智能汽车领域,还有吉利的关联公司亿咖通、老牌商用车零部件厂商潍柴动力成立的潍柴智能,以及一汽、东风、长安与中国兵器集团等主体联合发起的?T3科技平台。其中T3科技平台资金实力最为雄厚,根据几方的合作合资协议,这家公司的注册资金高达160亿元。
1、车企必须掌握汽车「大脑」
车企纷纷成立智能驾驶子公司背后,一位在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主机厂之间游走和浸淫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告诉汽车之心,「车企不可能不掌握汽车的大脑」。
在外部成立子公司进行独立运作,背后有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利于招聘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在乎的主要是两个因素:薪酬待遇以及发展的空间。
相对于传统车企内部比较稳固的薪酬体系,外部子公司的自由度更大,给得出高薪酬,而且子公司还能进行股权激励。
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稳定,决策权已经在现有高层手中,真正懂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人才很多时候没有机会在新项目中占有话语权。
如果成立外部子公司,真正的人才会有更多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即便暂时出现了才不配位的情况,所谓「船小好调头」,也可以快速调整。
其次是独立子公司便于外部融资。
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意味着大量资本投入。拆分子公司,有利于企业独立融资,获得更多第三方的资源支持。
再者就是独立子公司未来除了服务母公司之外,还能为其他的车企供应产品和服务。
虽然早期这一模式可行性不高,但是到后期企业发展壮大、技术的领先性完全建立后,有机会向其他车企供应产品和服务,这也是一种更为健康的模式。
历史上,通用分拆的德尔福、丰田分拆的电装、福特分拆的伟世通都是在变革中诞生的零部件巨头。
我们也期待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独立子公司中,能有机会诞生新的顶尖供应商,打造中国的智能汽车「大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⑵ 速腾聚创125线固态激光雷达上市,售价1898美元
1月2日,国内激光雷达初创公司速腾聚创宣布,全新125线MEMS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Simple正式上市,单价为1898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元)。另一款基于MEMS固态方案的智能激光雷达产品RS-LiDAR-M1Smart也将在CES2020上正式亮相。
为兼顾高性能、低成本、高稳定性、可生产制造性等全方位需求,在最新版的RS-LiDAR-M1中,作为核心器件的光学模组已经实现高度的集成化,使得M1整机零件数由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的几百个降低至数十个,极大的降低M1的成本并使加工时间缩短数个量级。
并且,生产工艺的简化也使产品的一致性提高,进而使标定时间实现指数式下降并会随着产线规模的扩大进一步缩减。相比之下,传统机械旋转式产品需要数小时且一致性无法保证。
RS-LiDAR-M1系列整机从B1样机开始就已经进入到寿命测试和长期路测,目前运行最长的样机已经持续运行超过300天(目前所有测试样品累计测试时间已超过十万小时),路测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各项功能指标未发现衰减。
RS-LiDAR-M1在春节后6-8周内完成对目前重要客户遗留订单的交付并升级产线规模,于2020年Q1结束前开始交付零售产品。
此外,智能传感器版本RS-LiDAR-M1Smart(包括AI点云算法到芯片在内的整体方案)目前接受已购买固态激光雷达样机套件的重要客户订购,将在2020年Q1结束后向普通客户开放订购。
速腾聚创这次公布的价格,很值得关注。
当前,激光雷达的价格基本在3000美元以上,一些厂商在PR中所说的“1000美元”,都是基于“100万台以上”的订单来说,然而,在现阶段,还没有哪个主机厂敢一次下发出这么大的激光雷达采购订单,因此,“1000美元”的价格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速腾聚创在上个月透露,如果订单量在10万-100万台之间,价格会在200-500美金,聚创推算,1898美元的单价,在订单量只有“几万台”的时候就可以实现了(速腾M1的横向角分辨率为120度,这意味着,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上至少要装3台M1,那么,1万辆车就能产生3万台M1激光雷达的需求量)。
可以说,速腾聚创的定价是比较有诚意的。速腾聚创放出这一招后,禾塞、Velodyne等竞争对手或将被迫跟进,激光雷达的价格战将打响。
而整个自动驾驶产业来说,这是个利好——作为自动驾驶汽车最重要的传感器,激光雷达价格的下降,将极大地降低整车成本,进而加快无人物流车、自动驾驶卡车、Robotaxi等的落地进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国产激光雷达厂家有哪些
本人整理了国内外各个领域知名的激光雷达公司,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内激光雷达公司产品概况
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
机器人领域,目前所涉及的企业包括了国外的Sick 、Ibeo、Hokuyo、Trimble以及国内的思岚科技、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北醒光子、玩智商、镭神智能。在这众多企业中,思岚科技无论是从价格、寿命还是性能上来说都具有领先优势,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已占据80%左右的市场。
思岚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的公司,其核心研发团队在激光雷达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研发和实践经验。目前共推出了3款激光雷达产品:RPLIDAR-A1、RPLIDAR-A2及RPLIDAR-A3。思岚科技的激光雷达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磁融合技术,大幅度降低噪音,并提升激光雷达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支持SLAM算法、每秒16,000的采样频率,高达0.33°(15hz情况)的角度分辨率,再一次刷新了三角测距雷达的行业标准,甚至超过了某些工业TOF激光雷达的指标。同时也是业内最轻薄的激光雷达,能够很大节省安装空间,特别是对本身空间要求就很紧凑的服务机器人。
无人车领域激光雷达
说到无人车领域,业内人士都知道Velodyne 64线“大花盆”,它是自动驾驶的宠儿,HDL-32线、VLP-16线激光雷达也是原型车上的热门激光雷达。
Velodyne成立于 1983 年,做了34年音响,是一家位于加州硅谷的技术公司。后来业务拓展至激光雷达等领域。Velodyne 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影响力最早来自于 2007 年 DARPA 无人车挑战赛。当年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使用的正是 Velodyne激光雷达。此后,该公司开发的激光雷达被谷歌、网络等涉及无人驾驶的公司广泛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达给汽车提供了360度视图,在地图上呈现为3-D点“云”。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车辆都能“看到”半径为200米区域内的所有东西。这可以帮助到高速行驶的汽车检测遥远的未知的危险,从而避免车祸的发生。
无人机领域激光雷达
国内外专注于无人机激光雷达领域的公司主要有Trimble、Innoviz、Riegl、leica、速腾聚创、北醒光子、镭神智能、北科天绘等。在这些企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和研究能力最强的是Riegl公司,他向许多厂家提供了一系列无人机专用激光雷达。
Riegl是一家位于奥地利的激光测量系统公司,有着四十多年的激光产品研发制造经验,是一家成熟、专业的三维激光产品企业,强大的技术实力,使得RIEGL激光测量产品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众多专业的解决方案。
AGV领域激光雷达
自各大电商巨头在仓储引用搬运机器人(AGV)搬运货物后,国内搬运机器人迎来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快递物流公司开始跟进大潮,仓储智能管理时代已经来临,在室内仓储环境下,国内搬运机器人企业一般都是采用德国西克(Sick)571、西克(Sick)511和日本北阳(Hokuyo)UST20等激光雷达产品,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SICK成立于1946年,是德国传统传感器生产厂商,以工业传感器为主要业务,其中激光雷达部分主要为2D激光雷达,在AGV,港口,交通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使用经验。而Hokuyo是日本本土最大的激光雷达厂商,产品绝大部分覆盖室内短距中距市场,产品主要市场为Robot,AGV,虚拟屏幕等等,在国内无分公司,以授权代理商经营为主。
⑷ 汇集5家头部激光雷达企业,畅谈激光雷达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此次论坛上的各位激光雷达领域的大佬发言我们对这个行业,对这个领域的技术都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自动驾驶的元年无论到底何时,确定的是就在眼前并且我们会一同见证,技术路线的比较还要依照可靠性、成本以及不同主机厂的不同需求来决定,行业内的竞争一定是促进整个行业共同发展的必要因素,各家在最终之战打响之前要做的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以及满足主机厂和用户的需求,尽可能的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初创科技公司在用他们的智慧与胆识与全世界的智能驾驶同行展开着激烈竞争与激辩,未来我们能否实现弯道超车,打造我们中国的硅谷?让我们拭目以待。
⑸ 激光雷达“照进”CES,车载产品或将年内实现量产
另外,美国QuanergySystems也计划将于2021年,将激光雷达搭载到量产车型上;日本先锋公司的先锋电子则比较保守,预计将在2020年安装到当地巴士等特殊用途车辆之上。
由此可见,倘若计划如期进行,激光雷达最快将于今年年内进行量产。届时,你我将成为汽车行业完成跨时代一步的见证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⑹ 激光雷达哪家好
简单的给你分析下,目前我们国内好的雷达是没有几家的,在我看来,激光雷达的采样频率是直接决定着快速建图的,同行业内一般都用国外的雷达比较多,我看这个国内的思岚科技参数还不错倒是可以去了解下,没有什么损失的喽
⑺ 国内激光雷达哪家好
在机器人领域,国内激光雷达还是思岚科技的比较知名,如果在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国内的技术与国外还是有些差距的。
⑻ 定了!北京车展将在9月26日如期而至,这次不会再跳票了吧
[汽车之家?新闻]?日前,北京车展官方账号再次发文,确认2020(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将于2020年9月26日-10月5日正式举行。看来,经历过跳票的北京车展这次将“稳稳的”如期举办了。这一届北京车展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老馆举行,总展出面积将达到20万平米。
本届展会商用车展区的北汽福田汽车、北奔重型汽车将携最新代表车型参展。零部件展区,将设立汽车部件及组件、电子及智能网联、经销商及维修站管理、可替代能源及燃料、移动服务及自动驾驶、用品及改装等六大展示专区。参展的海内外零部件企业有:博世、博格华纳、AISINSEIKI、电装、住友电木、上海日用友捷以及中国兵器、凌云集团、海纳川、亚太机电、华阳集团、万得嘉瑞、株洲齿轮、中航光电、中车时代、瑞立集团、瑞明工业、精进电机、万集科技、磁雷革、亿纬锂能、怡利电子等数百家企业。华为、地平线、速腾聚创、移远科技等公司也将第一次在北京车展展出。
编辑点评:
这场原定于4月的车圈盛会,由于疫情的原因,被一再推迟。这次看来,终于不会再“跳票”了。这么多的品牌里,你最期待的是哪个?想买车的用户,也不妨前来比比价。(文/汽车之家?翁萌)
⑼ 无人驾驶落地是不是激光雷达成本过高制约的,激光雷达比毫米波雷达有什么优势
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同时具有建立周边3D模型的前景,然而其劣势在于对静止物体如隔离带的探测较弱且目前技术落地成本高昂。激光雷达龙头公司Velodyne的64线产品供应价格高达8万美元,相对便宜的32线和16线激光雷达的价格也分别3万美元与8,000美元,价格是激光雷达普及的最大障碍。有意思的是,今年初谷歌宣布其自动驾驶公司Waymo将独自研发无人驾驶组件,其中包括激光雷达且其成本将下降90%至7,500美元。其他供应商也相当清楚激光雷达的高昂价格将不利于产品的普及,在实现量产后成本有望大幅下降。Velodyne认为激光雷达可能会在2018年后出现大规模采购,届时可能实现50万台的销量同时带来成本的急速下降,是极有潜力的增量市场。目前降低激光雷达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采用低线数雷达配合其他传感器以及用固态激光雷达代替传统激光雷达。
由于激光雷达可广泛应用于ADAS系统,例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车碰撞警示(FCW)及自动紧急制动(AEB),因此吸引了不少具有先进技术的初创公司竞争,同时传统供应商也积极布局投资希望能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便快速获得先进技术。大陆公司收购了Advanced Scientific Concepts(ASC)公司的高清3D闪存激光雷达业务,博世采用风投的方式对激光雷达初创公司TetraView进行了战略投资,后者是一家致力于分析捕捉超高分辨率 3D 图像的智能科技初创公司,基于 Flash 激光雷达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激光灯来观察、监测周围环境的方法。
中国市场方面,陆续有科技公司开始研发车载激光雷达产品。深圳速腾聚创科技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激光雷达的量产,供货周期在4周。
- 毫米波雷达
与激光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具有探测距离远,不受天气状况影响以及成本低的优势。截止2015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销量为180万颗,而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出货量可达7,200万颗,市场增量巨大。由于毫米波雷达采用硅基芯片,不会特别昂贵,也不涉及复杂工艺,同时正处于第二次工艺转型的重要时期,预计成本仍有下降空间。目前,奔驰C级、E级、S级、R级、CLS、CL、GLK,丰田皇冠,雷克萨斯GS460、RX350,全新奥迪A4等中高端车型上均已普及毫米波雷达。跨国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等现已掌握77GHz毫米波雷达技术,国内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中短距毫米波雷达。如杭州智波、芜湖森思、深圳卓泰、沈阳承泰、南京隼眼电子等,产品主要以24GHz毫米波雷达为主,对77GHz产品研发刚起步,但发展很快。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去年工信部委托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开展77~81GHz毫米波雷达无线电频率技术研究试验工作;二是毫米波雷达芯片企业的收发片知识产权刚刚向中国放开;三是相关市场刚刚启动。中长距毫米波雷达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融合应用已经能满足ADAS系统的传感需求。相比激光雷达暂时高不可攀的成本以及较低的技术壁垒和自身可全天候工作的优势,毫米波雷达可以说是目前初创公司进入自动驾驶市场的一个门槛较低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