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技巧 » 瑞典利乐公司股票
扩展阅读
合力科技的股票成交额 2025-08-25 09:14:26
股票代码300是上海 2025-08-25 08:53:45

瑞典利乐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 2021-08-21 06:33:37

『壹』 利乐包是什么

利乐枕、利乐包等饮料包装都是瑞典利乐公司的产品,因此称“利乐。”瑞典利乐公司是全球知名企业,世界500强之一

蒙牛是99年创立的企业。当时利乐公司开发出一个包装,就是这样的利乐包。利乐包比利乐砖的成本下降了30%,但是很多企业不愿意采用,认为太低档,但是蒙牛采用了,使蒙牛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利乐包的产品生产企业

『贰』 利乐到底是干什么的

在利乐公司成立之初销售的是一个包装概念。利乐传统包(Tetra
Classic)是利乐上市的第一个产品,于1952年问世,截至当时为止牛奶均为散装或装于玻璃瓶里进行贩售。

『叁』 哪些公司用的是利乐的包装

伊利、蒙牛、三元、光明、汇源、娃哈哈、旺旺、银鹭等几乎中国乳业和饮料行业中的所有龙头企业,都是利乐的客户。

利乐公司发源于瑞典,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到中国市场,在2004年,曾有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对利乐考证,结果是“利乐公司垄断了中国95%的无菌软包装市场。随着国内包装市场的崛起,在2009年利乐的市场份额才仅仅下降到70.2%。

利乐在全球共有39家销售公司,42家包装材料和封盖厂以及9家灌装机和加工设备组装厂。公司拥有22,896名员工,2011年度的净销售收入约为103.6亿欧元。利乐的产品在超过170多个市场上销售。在2011年,公司共生产了1670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756亿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3)瑞典利乐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利乐包装的优势:

利乐的环保努力始终遵循“4R”原则,即可再生(Renewing)、减量化(Recing)、可循环(Recycling)和负责任(Responsibly)。

从原材料使用、产品设计,到生产运作乃至消费后包装的回收再利用,一切都围绕着可再生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来运行,并把环保业绩当作企业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环境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实现真正的可持续。

消费后的利乐包装是一种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水力碎浆和铝塑分离技术,能将复合纸包装中的纸、塑料和铝箔彻底分离,实现从资源回到资源的绿色循环模式。或者通过塑木技术、彩乐板技术等,变身为公园护栏、垃圾桶、课桌椅、室外地板、纸张和衣架等丰富实用的环保产品。

工厂研发人员就占2/3

从技术角度来看,利乐包是由纸、铝、塑组成的六层复合纸包装,能够有效阻隔空气和光线,而这些正是容易让牛奶和饮料变质的杀手。因此,小小利乐包,让牛奶和饮料的消费更加方便而安全、而且保质期更长,实现了较高的包装效率。

利乐包在保护功能和满足情感需求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与塑料瓶、玻璃瓶相比,砖型和枕型的利乐包,容积率相对较大,而且这种包装形状更易于装箱、运输和存储。利乐号称在全球区域内拥有5000多项技术专利,并有2800项正在研发和申请当中,作为行业巨头利乐从不缺乏创新激情。

事实上,除了产品研发人员,利乐还配备大量的市场研究人员。除了提供设备、包材和技术服务之外,利乐还会向客户提供潮流的包装设计建议,定期发布乳制品行业的报告。“比如你要做奶酪,利乐会派专门研究奶酪的专家指引你,客户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

利乐已经不单单是卖产品,这种参与到整个产业链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利乐获得更多企业的信任,但是,也为之后可能造成的垄断行为埋下了伏笔。

『肆』 来自瑞典的利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利乐是家族企业,并非上市公司。早在20世纪50年代,利乐就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种耗材少、卫生水平高的牛奶包装——利乐四面体纸包装,成为当时最先为液态牛奶提供纸质包装的公司之一。通过在竞争中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利乐如今已成为世界上牛奶、果汁、饮料和许多其它产品包装系统的大型供应商之一,是世界上能够提供综合加工设备、包装和分销生产线、以及为液态食品生产厂提供设计方案的国际性公司。

『伍』 利乐的老板是谁

利乐公司的创办人鲁本·罗新(Dr. Ruben Rausing)于一八九五年六月十七日出生于瑞典的 Raus ,毗邻 Helsingborg 。一九一八年,他毕业于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而一九二零年,他则於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读书期间,卢本罗兴首次接触到自助商店 ( “ Self Service ” Store) 。他当时即预见认为欧洲将会采用这个概念,从而带动人们对便利性极高的包装食品之需求。一九二九年,华尔街股市下挫触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而卢本罗兴则与 Erik Akerlund 於瑞典设立该国首间专业包装工厂。该间名为 Akerlund & Rausing 的公司其後成为欧洲最具规模的包装制造厂之一。当时,工厂主要在制造面粉袋,以改善当时大宗运送过程中浪费的面粉情况。

『陆』 瑞典利乐公司的简介

瑞典利乐公司成立于1951年,推出利乐四面体包装,为液态奶提供纸质包装。1991年,延伸至液态食品加工设备、厂房工程及干酪生产设备。通过不断进步,利乐发展成为向世界各地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一体化食品加工设备、包装系统、分销系统、以及相关联的技术咨询与培训、新产品开发与定位、市场培育与发展等“软件”服务。 利乐在全球共有41家销售公司,43家包材生产厂,10家包装系统组装厂。公司拥有21,812名员工,2010年度的净销售收入约为99.8亿欧元,产品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利乐共生产了1,580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740亿公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柒』 利乐的公司历史

利乐(Tetra Pak)公司的创办人鲁宾·劳辛(Dr.Ruben Rausing)于一八九五年六月十七日出生于瑞典的 Raus ,毗邻 Helsingborg 。一九一八年,他毕业于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而一九二零年,他则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读书期间,鲁宾·劳辛首次接触到自助商店 ( “ Self Service ” Store) 。他当时即预见认为欧洲将会采用这个概念,从而带动人们对便利性极高的包装食品之需求。一九二九年,华尔街股市下挫触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而鲁宾·劳辛则与 Erik Akerlund 于瑞典设立该国首间专业包装工厂。该间名为 Akerlund & Rausing 的公司其后成为欧洲最具规模的包装制造厂之一。当时,工厂主要在制造面粉袋,以改善当时大宗运送过程中浪费面粉的情况。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们居住地方与食品生产距离拉远,因而对食品分销的关注程度亦相对地提高。
当时消费者需要交还装牛奶的玻璃瓶予制造厂商,以便再次使用。鲁宾·劳辛早已洞悉这种传统食品分销方式,将影响自助商店桶装牛奶的销售量。有鉴于此,鲁宾·劳辛于是号召了一群有活力的人士,并说服他们创造新的包装技术有其必要性,遂起而研究一种既实用且可用完即丢的牛奶包装盒,这种包装后来在乳品制造业产生重大改革,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及容易携带的包装。 一九五一年, Akerlund & Rausing 在 Lund 成立一间子公司,即 Tetra Pak 。于一九五二年,第一个制造四角型包装盒的利乐包机器正式投入生产行列 。
一九六五年,除了鲁宾·劳辛保留利乐公司的所有权外, Akerlund & Rausing 及 Rausing 家族旗下的公司均被出售。因此,利乐公司拥有更多资源集中发展制造和供应完整的食品包装系统、材质及分销系统。由当时起讫一九九一年止,利乐公司一直是一家专门制造纸包装为主的公司。 在一九九一年,利乐公司的历史迈入新的里程碑。当时,利乐公司并购全球最大的食品制程及农业设备供应制造商阿法拉伐公司 (Alfa-Laval) ,旋即公司在一九九二年进行改组,并于一九九三年一月成立利乐拉伐 (Tetra Laval) 集团。该集团由三个独立的公司组成,各自从事不同的专业业务。当 Alfa Laval 食品工程公司被整合进利乐公司后,获得适当的设备及专业知识以拓展液体食物制程及制造业务,因此利乐公司乃世界唯一可全方位提供食品包装、制程及分销系统的供应商 。
利乐是一家提供食品加工与包装的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50年来,利乐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食品行业的积极参与者。安全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支柱,共同促进了利乐的成长。
今天,利乐在全球共有37家销售公司,42家包材和封盖生产厂,8家包装系统组装厂。2012年,公司拥有23,425名员工,年度净销售收入约为111.6亿欧元,产品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利乐共生产了1,732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773亿公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利乐对中国的改变,还包括它对乳品巨头的帮助。伊利是利乐在中国的关键客户,它曾是服务于呼和浩特周边地区的一家小公司,利乐公司利用自己能够保存新鲜乳品的先进技术,帮助伊利成功地从一个区域性企业变成国内乳品巨头。
利乐公司自从197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累计投资37.6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上海的利乐,拥有员工1900多名。
流程保障创新
这个拥有5000多项技术专利,并有2800项正在研发和申请当中的创新巨头从不缺乏创新的激情。它力求将发明和实践完美结合,使创新的技术能力具备商业化的可行性,有一系列的理念和流程保证创新源源不断。
利乐如何从“流程”上保证创新?就是将研发事务提升到公司高层管理的高度,并从客户的角度来审视研发工作。这意味着采取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并打破公司内部的条条框框。利乐将研发中心分散在多个国家,让技术创新与市场更加贴近。而且,以流程为导向在利乐研发部这种全球分散的机构中相当重要。利乐创新力的秘诀还在于深刻理解和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坚持不懈地创造出富有趣味的产品。
利乐在全球有一个100多人的团队,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团队的工作就是去感应市场。“好比是公司的探测器或感应器。只去问客户需要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市场有第一手的感知,这样才能够让我们预见到这个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在客户提出要求之前,比他们早一步知道这些趋势。” 利乐执行副总裁葛若山博士对创新做出如此解释。
利乐在中国虽然实力能够进入全球500强,但作为家族企业的利乐对排名并没多大兴趣,它们坚持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客户上。
利乐中国信奉“与中国客户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采用全方位深度整合各方资源服务于客户的模式。这个低调的瑞典企业,从2005年开始增加与客户联合的形象推广,这些由利乐主要担负费用的广告仍然重点突出客户的形象。在利乐看来,这些新包装从战略上拓展了自身的产品线,同时也为客户带来了增值服务。
既然坚持将客户放在首位,在用人上利乐也有与之相吻合的特点。没有条条框框限制的利乐摒弃“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想法,只要客户有需要,公司有需要,员工有能力和条件,完全可以去做其他“坑”里的事情。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利乐的客户。而随着伊利、蒙牛、光明、旺旺、银鹭等品牌业绩的突飞猛进,利乐作为协助他们创造佳绩的包装设备和材料等一体化服务供应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利乐枕、利乐砖等产品也被消费者视为饮品安全与营养的保证。
自从1972年进入中国,利乐已为本地的牛奶和饮料客户提供了上千条灌装线,三十多年的经验累计和不断投入终于在这几年中慢慢得到回报。
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要消费140亿升的水、牛奶、果汁和其他液态食品。多年来,利乐始终贯彻致力于确保安全的食品在任何地方皆举手可得的使命,开发了能保存产品原味和营养价值的包装,使大量液态食品能完好地分销到消费者手中。利乐的产品种类繁多,为巴氏消毒和无菌包装产品提供的包装系统不少于12种,基本分为纸包装和塑料包装两类。在常温纸盒包装业务领域,利乐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提供产品包括利乐砖、利乐冠、利乐枕、利乐威、利乐钻和利乐晶等。同时,利乐的无菌加工设备和分销设备也广受欢迎。今天,可以包装在利乐包装内的产品不胜枚举,如冰淇淋、干酪、无水食品、水果、蔬菜和宠物食品等。

『捌』 Tetra Park (瑞典)公司的全称

利乐中国 Tetra Pak公司

意大利奥克梅包装设备有限公司

法国西得乐(Sidel)公司

科瑞股份有限公司

意大利帕多万公司

『玖』 中国国内有哪些企业被外资控股

中国拼命将血汗钱买入不断贬值的美债欧债,美欧阔佬们拿着中国的钱干了什么呢?他们在处心积虑地收购中国核心资产。等于中国借钱给美欧以便美欧阔佬将中国收购。同时美欧对中国苛刻无礼,天天指责中国,煽动周边小国欺凌中国,瓜分中国领土。同时还一再要求中国继续多借钱。

从香港联交所的公开资料可以查到,无论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还是中煤、中铝、中国神华等资源性企业。中国各种垄断性国营企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十大股东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国的企业、基金。

高盛之于工行,美铝之于中铝,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企业股票,中国卖股票收美元买美国国债。
截至2010年底,美国企业、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拥有中国A股股票价值1000多亿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价值约2000亿美元,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价值约300亿美元,合计3300亿美元。

据商务部《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重要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标准普尔500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每年就用这样方式从中国赚取超过8百亿美元,按其14倍的历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国的资产价值约11000亿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美国企业在中国拥有的资产价值,高达15000亿美元。

再次,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美欧热钱潜伏在楼市、高利贷等市场。

综合算来,西方列强在中国埋伏下的钱,已经超过了中国外储。他们并不显富,而是让中国去露富,并装可怜从中国骗钱。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时机成熟就做空中国,让中国倾刻间变得一无所有一穷二白。

请看外资掌控下的中国市场

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

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

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

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

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

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

除电力,军工等极少数国家核心行业以外,外资在我国水泥行业(建材业)、钢铁行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电气设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化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玻璃行业、酿酒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行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供水供气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行业(煤炭采选业)、日用化妆品行业(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行业(食品加工业)、造纸行业(造纸及印刷品业等行业)、纺织行业、建筑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塑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制造业等行业中,都占有较高股权和市场控制权,经济刺激计划和巨大需求给予了外资丰厚的回报,充分享受了我国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1)水泥行业:2009年全国水泥行业总产能16亿吨,外资控制产能5、6亿吨以上,控制力及总产能占30-40%以上。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瑞安建业后,占西南四省18%以上份额;华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购,占华中10-20%份额;摩根斯坦利收购山水集团30%股权后,环渤海市场份额第一;爱尔兰CRH收购吉林亚泰后,获取东北市场;产销量全国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资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亚洲水泥、山水水泥、华润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权被港资和外资控制……

(2)机械行业:2008年,机械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12%,外资股权控制率为35.2%,总体控制力度达40%以上,机械制造业5大细分行业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超过60%,金属制品业为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约为30%。凯雷收购徐工85%股权,起重机和压路机占国内市场50%以上,国内136种工程机械产品,徐工占一半以上;国内装载机行业排名第7的山工机械被卡特彼勒全资收购,新加坡丰隆、美国高盛、美国国泰持有国内最大的独立柴油引擎制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权;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最大厂商,德国博世持有其67%的股权;韩国全资的斗山工程机械8年在中国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销售额已达徐工的1/3;西北轴承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90年代末,德国舍弗勒利用西北轴承陷入困境,与其合资成立富安捷铁路轴承,将其市场争压过来,后全资收购;瑞典SKF全资收购皮尔轴承;无锡轴承、烟台轴承被美国TIMKEN全资收购,并控股襄轴集团;全国化工设备第一生产基地,锦西化机透平厂被西门子控股70%的股权;德国ZF集团收购全国齿轮行业排名第二的杭州齿轮厂70%的股权;美国加纳基金控股沈阳机床30%的股权;英国特雷克斯收购北方股份25%的股权,北方股份是中国最大的矿用汽车开发和生产基地;玉柴机械占据国内小挖机9.3%的市场份额,美国汉鼎收购其43%的股权……

(3)汽车行业:外国品牌销售占90%以上,虽然外资股权占比不超过50%,但无论技术、品牌还是研发等,外资实际控制力均高达60-70%以上。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华晨、上海通用、长安福特、北汽现代、北京吉普、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天津一汽丰田、长安雪铁龙等中国汽车销量最大的公司,外资股权均为50%,不包括外资中小企业,外商在华投资和合资控制的53家大型汽车公司,销售额1万亿元以上,占汽车市场总销售额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占有60%以上的份额;而在汽车电子、发动机零部件和摩托车配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企业亦高达70%以上;汽车制造行业橡胶轮胎,法国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轮胎等外商独资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产能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占有中国汽车轮胎市场80%以上……

(4)钢铁行业:2008年,钢铁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 6%,由于国家对钢铁行业并购有控制,阿塞洛-米塔尔、俄罗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资觊觎中国钢铁行业纷纷受挫,即使这样,外资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股权控制度仍超过10%,市场控制度超过12%,如阿塞洛?米塔尔收购华菱钢铁33%股权;德意志银行和阿塞洛?米塔尔收购中国东方钢铁47%的股权(河北津西钢铁 29%股权);法国圣戈班收购徐钢100%的股权;美国凯雷收购江都钢管49%股权;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钢28%的股权;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钢、马钢股份、重庆钢铁,14%、22%、30%的股权被摩根大通等外资和港资控制;唐山国丰钢铁,香港中港占股51%;港资占股65%的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分别收购日照钢铁、日照型钢30%的股权,收购日照轧钢25%的股权,后与山钢重组……

外资大规模并购国内钢铁业不成,再生一计,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国际矿山巨头利用手中掌握的铁矿石资源,不断涨价,对钢铁行业进行合围。
可以想象,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行业分散度高,众多中小或民营钢企面临淘汰和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下,外资受欢迎的程度会有多高;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外资绕过国家设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钢企,将再次落入外资控制之中。

(5)石化行业:2008年,石化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10%,国家对外资准入石化产业有所限制,即使这样,除海外上市外,外资绕过重重障碍,通过来华设厂,并购等手段,石化行业外资股权控制度已达18%,市场控制度为20-3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外资市场控制度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料加工业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纽约、香港上市,外资与港资占股11%,海外融资额29亿美元,9年时间,向海外分红派息竟然高达119亿美元,分红派息竟为融资额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资与港资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纽约、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资与港资占股目前高达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纽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资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团子公司中国蓝星20%的股权。

国内原油和化工产品供不应求。如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13.9%;液化天然气累计进口553.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65.8%;口硫磺1216.7万吨,同比增长44.6%;进口甲醇528.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68.8%。仅2009年一年的进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进口总量还要多,占国内消费32%,由于国外甲醇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国内装置大面积关停,平均产能发挥率不足40%。;我国累计进口聚乙烯756.1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4.8%,占国内消费的48.7%,进口聚氯乙烯195.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73.5%;进口精对苯二甲酸(PTA)508万吨。此外,国内农药进口量巨大,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甚至无法生产。

国际能源化工巨头纷纷在华投资。BP在华投资45亿美元,壳牌17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埃克森美孚、壳牌、BP计划再投110亿美元。拜尔已投产5大乙烯合资企业:巴斯夫/扬子石化投资60万吨乙烯项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国投入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中国销售总额达到36亿欧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万吨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炼化、沙特阿美60万吨乙烯、壳牌/中海油的南海80万吨乙烯,埃克森美孚/广州石化改扩建(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厂(占国内市场30%),在珠海建PTA基地。欧美跨国公司在洗涤用品、涂料、生物制药等下游领域占有巨大份额,有的已形成垄断外资……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市场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外资控制度为40%以上。英国皮尔金顿购入耀华玻璃19%的股份;中国玻璃港交所上市,皮尔金顿等外资大股东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资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阳玻璃,外资和港资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资,中国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资与外资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资三益发展为第一大股东,持有22.5%的股份;金刚玻璃,港资龙铂投资持有17%的股份;港资信义玻璃,自2004年以来一直为中国汽车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圣戈班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现已在中国设立50余家企业,其中制造企业40多家,分布在成都、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郑州等地;业务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装、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国的员工数量超过15000人,2005年销售额4亿欧元。最近4年,圣戈班在华销售额年增54%……

在第一产业,外资四大粮商ABCD威胁4000万豆农生产,种植大豆赖以生存的无数豆农,年年赔本,不得不改种其它经济作物,造成2000万豆农集体“下岗”事件,2.3亿民工,或许从中能发现许多豆农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业倒闭,由于“大豆危机”,2004-2005年,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瞬间烟消云散,随后倒闭率达90%以上,导致10多万人失业。

在第二产业,日用品和化妆品行业,外资品牌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石化行业,玻璃行业,家电行业,酿酒行业,纺织行业,造纸行业,供水供气行业,印刷包装业几乎囊括所有的第二产业,由于外资生产效率普遍比内资要高,且极端盘剥人力成本,外资的每一次并购,都意味着大批人失业,外资的每一次投资,都意味着同行业竞争对手大多数职工失业下岗,挤占了无数工作岗位……

在第三产业,外资大型连锁超市每一次选址开张,对方圆两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门面都是一次集体毁灭性的打击,惨淡经营,或失业,或改作别的生意,从而挤占其它行业工作岗位……

『拾』 瑞典利乐公司主要是干嘛的

你平时喝牛奶,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包装折角上有一个小三角标志,那是利乐公司的标识。瑞典利乐公司主要就是生产这些包装产品的。利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液态食品包装系统供应商之一,它们的产品销售已经遍及170多个以上国家的世界一流的食品和饮料制造商。其实除了包装之外,利乐还提供许多服务和设备,可以说是食品行业的坚定伙伴,比如牛奶、饮料、预制食品、酒类等的包装系统,奶酪、宠物食品等等的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