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谷歌等大公司的股票跌了又会上升,怎么会亏
呵呵 这个东西 人家股票可能就只值50块钱 现在100 你买在高点了 不一定能回去了哦
2. 如何分析一个股票的风险因素
股市风险是指买入股票后在预定的时间内不能以高于买入价将股票卖出,发生帐面损失或以低于买入代价卖出股票,造成实际损失。
股市有风险,那么对风险如何防范,有下列方法:
1.回避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来自各种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回避方法。一是要掌握趋势。对每种股票价位变动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了解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例如小汽车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时,其公司利润有保证,小汽车的消费者就会大为减少,这时期一般就不能轻易购买它的股票。二是搭配周期股。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一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停工停产,其股价在这段时间里大多会下跌,为了避免因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可策略性低地购入另一些开工、停工刚好相反的股票进行组合,互相弥补股价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损失。三是选择买卖时机。以股价变化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算出标准误差,并以此为选则买卖时机的一般标准,当股价低于标准误差下限时,可以购进股票,当股价高于标准误差上限时,最好把手头的股票卖掉。四是注意投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要注意不要把股市淡季作为大宗股票投资期。在西方国家,股市得变化对经济气候的反映更敏感,常常是在经济出现衰退前6个月,股价已开始回落。比如1991年2月,美国经济进入新的一个衰退期的前6个月,著名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已开始下跌,而在经济开始复苏前半年,股价即已开始回弹。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还可知道它的经济繁荣期大多持续48个月。因此,有可能正确地判定当时经济状况在兴衰循环中所处的地位,把握好投资期限。
2.分散系统风险 股市操作有句谚语:“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话道出了分散风险的哲理。办法之一是“分散投资资金单位”。60年代末一些研究这发现,如果把资金平均分散到数家乃至许多家任意选出的公司股票上,总的投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发现,对任意选出的60种股票的“组合群”进行投资,其风险可将至11.9%左右,即如果把资金平均分散到许多家公司的股票上,总的投资收益率变动,在6个月内变动将达20.5%。如果你手中有一笔暂时不用的、金额又不算大的现金,你又能承受其投资可能带来得损失,那你可选择那些会又高收益的股票进行投资;如果你掌握的是一大笔损失不得的巨额现金,那你最好采取分散投资的方法来降低风险,即使有不测风云,也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至于“全军覆没”。办法之二是“行业选择分散”。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不仅要对不同的公司分散投资,而且这些不同的公司也不宜都是同行业的或相邻行业的,最好是有一部分或都是不同行业的,因为共同的经济环境会对同行业的企业和相邻行业的企业带来相同的影响,如果投资选择的是同行业或相邻行业的不同企业,也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只有不同行业、不相关的企业才有可能次损彼益,从而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办法之三是“时间分散”。就股票而言,只要股份公司盈利,股票持有人就会定期收到公司发放的股息与红利,例如香港、台湾的公司通常在每年3月份举行一次股东大会,决定每股的派息数额和一些公司的发展方针和计划,在4月间派息。而美国的企业则都是每半年派息一次。一般临近发息前夕,股市得知公司得派息数后,相应得股票价格会有明显得变动。短期投资宜在发息日之前大批购入该股票,在获得股息和其他好处后,再将所持股票转手;而长期投资者则不宜在这期间购买该股票。因而,证券投资者应根据投资得不同目的而分散自己得投资时间,以将风险分散在不同阶段上。办法之四是“季节分散”。股票的价格,在股市的淡旺季会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股市淡季股价会下跌,将造成股票卖出者的额外损失;同样,如果是在股市旺季与淡季交替期贸然一次性买入某股票,由于股市价格将由高位转向低位,也会造成购买者的成本损失。因此,在不能预测股票淡旺程度的情况下,应把投资或收回投资的时间拉长,不急于向股市注入资本或抽回资金,用数月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此项购入或卖出计划,以降低风险程度。
3.防范经营风险 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即某企业或公司的财务报告,研究它现在的经营情况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况趋势。如果能保持收益持续增长、发展计划切实可行的企业当作股票投资对象,而和那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资距离,就能较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如果能深入分析有关企业或公司的经营材料,并不为表面现象所动,看出它的破绽和隐患,并作出冷静的判断,则可完全回避经营风险。
4.避免利率风险 尽量了解企业营运资金中自有成份的比例,利率升高时,会给借款较多的企业或公司造成较大困难,从而殃及股票价格,而利率的升降对那些借款较少、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获公司影响不大。因而,利率趋高时,一般要少买或不买借款较多的企业股票,利率波动变化难以捉摸时,应优先购买那些自有资金较多企业的股票,这样就可基本上避免利率风险。
5.避开购买力风险 在通货膨胀期内,应留意市场上价格上涨幅度高的商品,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中挑选出获利水平和能力高的企业来。当通货膨胀率异常高时,应把保值作为首要因素,如果能购买到保值产品的股票(如黄金开采公司、金银器制造公司等股票),则可避开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
3. 买微软、google、FB等大公司股票可说稳赚不赔,为何很少人买
首先我不懂股票,但作为一个投资者来看的话这几家公司我觉得不太理想,稳赚不赔表示公司的发展按部就班,赚是肯定的,但短时间不会太大浮动,这和把钱存银行等利息有什么区别,炒股票我觉得玩的就是心跳,要不一把翻起,要不血本无归,股票对大部分人只是一种投资,投资有风险,风险意味着回报,投资的钱即使全打了水漂也没事,总比留在手里强
4. 企业上市有哪些风险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失去隐秘性
(1)一个公司公开上市而在产生的种种变动中失去“隐私权”最令人烦恼。美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所有账目,包括最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给中层管理人员的红利,以及公司经营的计划和策略。虽然这些信息不需要包括公司运行的每一个细节,但凡是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决定的信息都必须公开。这些信息在初步上市时就必须公开披露,并且此后也必须不断将公司的最新情况进行通报。
(2)失去隐密性的结果是公司此时可能不得不停止对有关人员支付红利或减薪,本来这些对于一家非上市公司来说是正常的,对上市公司来说则难以接受。
2. 管理人员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1)公司一旦公开上市,那就意味着管理人员放弃他们原先所享有的一部分行动自由。非上市公司一般可以自作主张,而上市公司的每一个步骤和计划都必须得到董事会同意,一些特殊事项甚至需要股东大会通过。
(2)股东通过公司效益、股票价格等等来衡量管理人员的成绩。这一压力会在某种程度上迫使管理人员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是长远利益。3. 上市后的风险
许多公开上市的股票的盈利没有预期的那么高,有的甚至由于种种原因狂跌。导致这些不如意的原因很可能是股票市场总体上不景气,或者是公司盈利不如预期,或者公众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在股票上市时为他们提供建议。股票上市及上市后的挫折会严重影响风险投资的回收利润,甚至使风险投资功亏一篑。因此在决定上市与否时,风险投资家和公司企业家会综合权衡其利弊。
4.上市成本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上市需要一定的成本,具体包括:承销费用、会计师费用、律师费用、评估师费用、路演费用、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等。例如,在2008年6月19日上市的步步高(002251),其上市成本的情况是承销及保荐费用3300万元,申报会计师费236万元,律师费用100万元,新股发行登记费及上市初费16.52万元,信息披露费约489万元。犹如,在2008年6月23日上市的川大智胜(002253),其上市成本情况是承销费用是500万元,保荐费用是600万元;律师费用96万元;注册会计师费用83.5万元;评估费用25万元;登记托管费及上市初费8.2万元;推介媒体相关费用382万元。
5.企业信息透明
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必须披露公司相关重要消息。信息披露的义务,不仅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面向全社会完全公开,而且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商业决策也必须对社会公开。企业的竞争对手会更为容易地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策略,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是采取相应的竞争手段。
5. 股票风险评估
这是对你的一个投资问卷调查,评估你的投资风格是激进的还是稳健型的
6. 股票风险评估是什么意思
是自动评估的,是国家要求这样填写的。可以让投资人看到风险,而且是自愿承担,如果你填写的内容过于冒险,可能被拒绝。
7. 股票风险分析的实例
自08年1月15日开始 A股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原因是中国平安在融资和中国南部的雪灾引起 之后大盘每次好转就会遭到融资传闻 接着是浦发银行的融资 接连联通 大秦铁路 等等 都出现传闻
8. 股票风险分析
建议15万不超过您资产的30%
9. 专家分析微软和谷歌两大公司有什么差别
它们是21世纪的主导行业的两大标志性企业,他们之间的相似多于差异。他们的总部都在太平洋沿岸,一家创立于1975年4月,另一家晚了不到1年。他们的传奇创始人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竞争对手,偶尔也是合作伙伴。其中一家曾经拥有举世无双的规模,如今也不落人后。另外一家则从中年危机中起死回生,规模已达到前者的两倍。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这两家公司就是微软和苹果——它们所取得的成功远超曾经不可一世的标准石油和东印度公司。但40年过去了,究竟应该如何量化微软和苹果这两家如此成功的企业?他们积累资产和贡献股东价值的方法是否相同?让我们一一解答。
大笔现金
单纯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苹果最著名的便是坐拥天量现金——也有人认为这是苹果最为臭名昭著的行为,具体取决于你看待此事的角度。该公司2014年的现金储备达到1780亿美元,全球大概只有12家公司的市值能够超过这一数字。之所以能实现如此惊人的“业绩”,是因为这家公司主导了多个市场、拥有大批的忠实用户,而且在1995年至2012年之间从未派发过一分钱的股息。
与此同时,微软也不甘示弱。该公司2014年底的现金储备为870亿美元,不仅足以偿还其未来4年多的短期债务,而且同比增长了128%。
很难想象微软或苹果的资产负债表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他们当前的流动比率并不相同,微软优势非常明显,苹果为1.1倍,微软为2.5倍。以历史经验来看,1.5至3倍比较合适,而苹果目前低于这一区间的下限,但这也代表了目前的趋势,即各大企业都在加快利用营运资本,而不是将其闲置不用。
另外,当一家企业达到苹果和微软的这种规模时,就应当遵循不同寻常且更加自由的规则。不应当关注比例,而是应当了解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营运资本。苹果的营运资本为50亿美元,微软为680亿美元。尽管苹果的现金最多,但从流动性来看,还是微软更胜一筹。
但这并非全貌。除了一家在全力摆脱陈腐的印象,另外一家拥有狂热的粉丝外,微软与苹果的另外一大差异体现在苹果对长期有价证券的依赖,目前的总额达到1300亿美元——规模达到微软的数倍。这并非现金,但却与现金非常接近。假如苹果有朝一日所需的资金超过手头持有的现金,这些国债和商业票据就可以轻易变现。
传统智慧认为,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外,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有价证券并非有效的金融资产利用方式——更何况是整整12位数的长期有价证券。苹果似乎并没有通过这类资产获得太多收益。
世界公民
另外,苹果的祖国美国收取着全世界最高的企业税。这有什么关系?该公司的所有现金几乎都以海外留存收益的形式体现,一旦将这些钱汇回美国,苹果就必须为此缴税。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最高纳税等级的标准是多少,苹果肯定都位列其中。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只要国会简化税制,苹果很愿意让这些美国政客们向苹果收取数十亿美元的税金。由于甚至深知《国内税收法规》的复杂及其蕴含的各种冲突,参议院最终退步,不再纠缠此事。
苹果和微软的应收账款也体现出了很大不同。尤其是日销货未收款比率这一指标,苹果为17,微软为52。所以,在其他指标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苹果的回款速度更快。将应收账款与另外一项重要资产——库存——进行比较,会发现两家公司几乎一样。这两家公司的应收账款都是库存的7.4倍。
这两家巨头的房产、工厂和设备数据相当。但另一方面,商誉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苹果的商誉不足16亿美元,微软超过2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