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娃哈哈的股票代码
娃哈哈不是上市公司,没有股票代码。
B. 广州亚洲汽水厂被收购
亚洲汽水厂的式微,自然少不了资金缺乏、管理瓶颈、体制之难等原因。但我认为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合资之痒。 1993年,亚洲汽水厂在内外交困下,终于和百事可乐合资。但是这次合资没有给亚洲汽水厂带来期望中的重振和辉煌,而是加快了亚洲汽水在市场上消失的进程。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活力28、美加净牙膏就是在与外方合资后,品牌被冷冻,尽管后来花巨资买回品牌,但已经是元气大伤、狂澜难挽。合资并未带来期望中的聘礼,反而赔掉了自己的嫁妆。 国产品牌要想坚持下去,还是得走自己的路,多动脑筋研究市场。像几年前的健力宝,行内行外的人都认为它不行了,但“第五季”一出,一个企业就被盘活了。 还是一句老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为什么会沦落?
"亚洲"汽水中惊现5号电池
在陈女士家中,记者看到了那瓶泡着五号电池的汽水,发现这种零售价1元一瓶的汽水瓶盖上注着“碧柠味”,铁盖子还未被打开,那截电视赫然在内。
陈女士说,事情发生后,她向厂家电话投诉,厂家给予了回复,提出两种解决方式,第一,以一赔五,即赔偿给她五瓶汽水;第二,返还给她一元钱。这种解决方法陈女士感到不能接受。随后,她也找到亚洲汽水在本地的业务员,陈女士说,对方态度很不好,质问自己“是不是想要钱啊?”
1.说说发展:
广州亚洲汽水厂是广东省生产汽水历史最长的企业,素以“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称誉省、港、澳。亚洲汽水“够气”是因为其中含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喝起来带劲;亚洲汽水“够味”是因为工艺配方独特,用料讲究,保持原汁原味。正如前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到该厂视察时的题词所道:“色鲜气足味清香,质量双优历史长:设备更新选料美,亚洲添翼正翱翔。”
30年代,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李冠玲、梁汉奇、黄有桐、王贞三等11人集资筹办汽水厂,购置一台旧12头汽水机和300平方米的厂房,于 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还请当时省参议员甘丽初题了“亚洲汽水厂”的招牌。工厂成立董事会,李冠玲为董事长,李智扬为经理。工人大多为股东们的家属。他们采取以销定产的灵活方式,由专人察看市场行情,随时送货上门。还在推销广告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编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亚洲汽水,汽水亚洲;有我咁好气,没我咁长气;有我咁长气,没我咁好味。”在广播电台和报纸上反复宣传,使亚洲汽水名传遐迩,家喻户晓。李智扬还十分注意产品的质量,并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这样一来,“亚洲汽水,够气够味”、“质优价廉”的美誉就迅速传遍全市,产品供不应求,投产当年便生产了200多万瓶。到1949年厂址迁到大德路298号时,亚洲汽水厂已拥有3台12头汽水机,职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量达500多万瓶。这时的亚洲汽水已在广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是广州市场上唯一的甲级汽水。与此同时,李智扬等人又在澳门开设了另一家分厂,“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声誉开始传到澳门,随后又传到香港。
1956年3月,亚洲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公私合营亚洲汽水糖果厂”,合营后首任厂长是蒋世芳,副厂长是李智扬、王澍。同时又先后兼并了时安、琼南、同兴、新华、回民糖果工场等5间小型糖果厂,并先后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车间。
到了60年代初,广州市只剩下3家生产汽水的厂家(亚洲、兴华和广东饮料厂),年产量约2000万瓶。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不高,汽水市场已趋于饱和。在此情形下,国产汽水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开拓新的市场。1964年,在当时广东省省长陈郁的支持下,生产首批亚洲苹果汽水,于同年国庆节期间在香港推出。由于亚洲汽水在香港已拥有一定的声誉,加上又是解放后我国汽水首次运到香港,因而销路颇佳,市民排队购买,运去的几万箱汽水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亚洲汽水厂随即扩大生产,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种,并将市场扩展到澳门,随后又扩展到新加坡,这是当时我国唯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由于汽水出口量的增加,原有的厂房和设备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1966年初,广州市轻工业局将中亚枧厂1000平方米厂房和兴华汽水厂的设备及人员并入亚洲汽水厂,把亚洲汽水厂的糖果车间划归兴华厂,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企业。同年10月,外贸部门投资60多万元,在现厂址(天河路6号)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目的是建一间专门生产出口汽水的专业厂(内销汽水由广东饮料厂生产)。设计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年产量为2500万瓶。经过几个月的奋斗,1967年5月1日,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当年即出口汽水38万箱。到了1968年底,广东饮料厂的汽水车间并入亚洲汽水厂。从此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独家经营的汽水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汽水厂先后改名为广州饮料二厂、广州饮料总厂一分厂、广州汽水厂,直到1984年1月1日,才恢复原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汽水已成为一般群众的常用饮料;加上广州地区天气炎热,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应求。于是,生产汽水的厂家如雨后春笋出现,当时光是广州市就有72家之多,广州汽水市场内亚洲汽水厂“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厂长何杰和他的伙伴们意识到,亚洲汽水的质量虽好,但由于设备和包装落后,产量低,要想继续在广州市场上取得优势,并走向全国,只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更新设备。他们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引进新设备与改造原有旧设备并举的做法。在全国汽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厂领导又决定采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各地设分厂的经验,输出技术,利用各地的人力、财力和销售市场,产销“亚洲汽水”。于是,亚洲汽水厂龙门分厂便于1984年5月诞生,随后就一发不可遏止,到了1988年底,在全国各地发展为21间分厂;其中外省有11家。大力兴办分厂为提高亚洲汽水在全国的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亚洲汽水厂乌鲁木齐分厂剪彩时,该市政府负责人说:“我们同亚洲汽水厂合作,打破了解放几十年来新疆人民没有高档汽水喝的局面。”“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美誉传遍全国各地。
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之一,同年底,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张桂源厂长高瞻远瞩,认为要使亚洲汽水走向全国,定向世界,光靠办分厂是不够的,还应该改革几十年来瓶装一贯制的做法,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新包装,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1985年开始,亚洲汽水厂先后筹集数千万元资金,引进了两条瑞典产的利东包生产线,联邦德国产的一条二片罐生产线和美国产的一条1.25升PET瓶装和玻璃瓶装两用生产线及其水处理系统、糖浆处理系统等附属工程,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1987年11月,亚洲饮料集团公司宣告成立。亚洲饮料集团公司是一个以亚洲饮料为龙头,集科研、原材料基地、销售、横向联营为一体的半紧密型的联合体。它的成立,是亚洲汽水厂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代表产品:成立之初亚洲汽水厂就生产汽水和果汁;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苹果汽水、沙示汽水;七十年代推出浓缩固体饮料;八十年代推出珠江牌鲜橙汁汽水、亚洲可乐、红星牌沙示汽水等;九十年代以来汽水品种增多,果汁汽水有珠江桥牌鲜橙汁汽水、橙宝汽水、红星牌橙汁汽水、美津牌橙芒汽水、菠萝汽水;可乐型汽水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亚洲可乐;运动饮料有冠力牌高能运动饮料、凌空牌高能饮料等。 质检报告 爱情的汽水与偏执的味蕾 爱情就像汽水一样。相信所有把少男少女的岁月托付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都能够理解这句诗。 甜蜜、清爽甚至有一点点昂贵,汽水带来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幸福生活的联想,当时的广州,最有名的就是亚洲汽水,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二十年前二毛五分钱的汽水味道至今还和岭南城市炎热的夏天联系在一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种味道就从我们的舌尖溜走了。 今天,亚洲汽水厂已经几经变革,变成亚洲饮料公司,这也是很多人告诉我们“亚洲汽水厂已经停产”的原因。在此之前,它曾经与百事可乐公司合资,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是该喝“洋水”还是喝“国水”的争论中是一件大事,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烟消云散,没有人计较饮料背后的“经济成分”。 二十年前,汽水曾经是饮料的代名词,《广州市志》有关广州工业发展的记述中有专门一章是讲汽水的,今天,汽水的概念已经被碳酸饮料所代替。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今天的饮料市场,仍旧没有什么能够带给我们和当年的亚洲汽水一样的感觉,味蕾的记忆永远无可指责地偏颇,这也许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吧。 地理记忆 汽水厂和城市的变迁 迁移路线:大德路→环市路→开发区 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心,亚洲汽水厂的变迁之路恰好和城市的变化节奏一致,在这漫长的六十年间,亚洲汽水厂一路东进,尽管起起伏伏,但始终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德路:前店后厂 在广州的《华侨志》上,还可以查到有关亚洲汽水厂的资料。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398号(解放后是298号),资金73129元,111人王树”。 原来大德路亚洲汽水厂的位置“大德路298号”,现在是广东省中医院,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很多老广州回忆解放初期的大德路,虽然不像沿江路、北京路是喧闹的商业中心,但也是店铺、工厂林立,比如天工布厂、铆钉厂,还有两家分别名为“别有天”和“乐天”的殡仪馆,这些都是广州的老字号,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不过现在想起来,有一些杂乱但充满生活气息。 1956年公私合营,亚洲汽水厂先后兼并了时安、琼南、同兴、新华、回民糖果工场等5间小型糖果厂,并先后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车间。 大德路的亚洲汽水厂总厂基本上保留着“前店后厂”的模式,但已经颇有规模,“前店”是一栋三层楼房,一楼是零售与批发店,二楼是办公室,三楼基本上放置原材料。“后厂”已经有4条生产线,使用的是来自英国的12头汽水机。 环市路:珠江水换美元 1966年亚洲汽水厂搬到今天的天河路6号时,天河路、环市路都还未建成,现在的亚洲汽水厂职工宿舍的位置还都是一片农田,所以当时的汽水厂连具体的门牌号码都没有,一般就说成厂址在“东风路尾”。尽管亚洲汽水厂搬走才几年,但依旧没有留下太多的遗迹,老职工介绍老厂房是没了,但今天东风广场门口的一棵大榕树、一棵木棉树,倒是一直还在。另外原汽水厂门口的公共汽车站一直被称作是“亚洲汽水厂站”,这两年才改过来。 建新厂房是为了出口的需要,当时广州市外贸部门支持亚洲汽水出口,提出了“珠江水换美元”的口号,当时的广州市轻工业局将中亚枧厂1000平方米厂房和兴华汽水厂的设备及人员并入亚洲汽水厂,把亚洲汽水厂的糖果车间划归兴华厂,使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的企业,并且在同年10月,由外贸部门投资60多万元,在天河路6号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目的是建一个专门生产出口汽水的专业厂,设计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年产量为2500万瓶。经过几个月的奋斗,1967年5月1日,新的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产品以出口为主。 开发区:分分合合 我们在开发区亚洲饮料公司采访,看到今天的“亚洲”厂房规模还比较大,但受销量限制,生产线没有全部开动。 1993年,百事可乐与亚洲汽水厂合资,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1996年新成立的企业落户到广州开发区。到2002年,百事结束与亚洲的合资。 虽然历经几次分分合合的变化,但今天的亚洲饮料公司仍旧在开发区落户,生产以“亚洲”为品牌的饮料。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有八大碳酸饮料企业,都差不多经历了和亚洲汽水一样的道路,今天亚洲能够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品牌的,已经非常不易。 历史一页 “有我好气,没我长气” 广州亚洲汽水厂是广东省生产汽水历史最长的企业,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最初是由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李冠玲、梁汉奇、黄有桐、王贞三等11人集资筹办的。解放前的股东有几位当时参与筹建的华侨因为多有海外从商和公司工作的经验,因此汽水厂在经营中颇有特点。 “够气够味” 汽水厂成立之初,投资者们就请当时省参议员甘丽初题了“亚洲汽水厂”的招牌。工厂成立董事会,李冠玲为董事长,李智扬为经理,工人大多为股东们的家属。在随后的时间中,亚洲汽水已在广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是广州市场上唯一的甲级汽水。亚洲汽水厂的员工还为自己的产品编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亚洲汽水,汽水亚洲;有我好气,没我长气;有我长气,没我好味。”从那时候开始,“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口号就流传开了。可见在解放前,能够让汽水在好味的情况下够“长气”、“好气”已经相当不容易。 广告轰炸 在老广州的记忆里,汽水厂的广告手段还不只这些,他们还把亚洲汽水的口号写在公共汽车上,成为最早的广州流动广告。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院里放映电影之前,以及电台都会播放汽水广告,像海角红楼游泳场,也有广告标语,珠江边的建筑物顶有汽水广告牌,一到晚上还用灯光照亮。正是这段时间的“广告宣传”,将亚洲汽水的大名远播港澳和东南亚,为以后的大量出口打下了基础。 独家配方 亚洲汽水扬名海内外,以质量、口味见长,汽水的配方是个关键的因素。据说当年配方的持有人也颇有商业头脑,其中一位叫黄维的投资人掌握了沙示汽水焦糖的配方,他在公私合营后,公布了一部分配方,另外一部分自己亲自掌握,在沙示汽水的生产车间,每次都是由他配放自己制成的焦糖,工厂曾经请一位工程师跟着他工作,但也始终没有获得秘方。 因为黄老先生的焦糖配方独特,所以很多其他的食品企业都到亚洲汽水厂购买焦糖原料。今天看来,当年黄师傅对秘方的保护颇有市场经济意识,对品牌的保护也很有好处。 记忆碎片 那是最闪亮的岁月 1958年:汽水挂起来卖 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时,属于“前店后厂”的格局,据老员工介绍,当时的汽水是奢侈品,征收比较高的税,因此价格很高。在店里,汽水是由绳子拴住挂起来卖的。一到晚上还有灯光照着,显示出汽水的“尊贵”地位。 而当时买汽水的,以一些酒店为主,比如胜利大厦、新华酒店、新亚酒店等。 1966年:点着蜡烛建新汽水厂 1966年,外贸部门投资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1966年10月14日动工,这一天也是广州解放纪念日,当时外贸部门的要求是,要在第二年的五一之前,投入生产,大批工人吃住在工地,终于在半年的时间内建成新汽水厂,当时汽水厂工地附近,还是一片农田,没有电,职工们都是自带蚊帐,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内,晚上要点蜡烛才行。 1979年:给牛喝汽水 直到改革开放前期,汽水都是市民生活中的高档饮料,比如当时的雪条是一两分钱,而汽水要一两毛钱,可见差别之大。 亚洲汽水厂有一个叫做沙示汽水的传统品种,因为含有冬青和焦糖,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因此在夏天特别受欢迎,据说当时有农民自己舍不得喝汽水,却在夏天给牛喝上一瓶沙示。 1984年:买“负品”要厂长批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婚礼上摆亚洲汽水,还是相当体面的。不过即使是汽水厂的职工,想买到便宜的汽水也不容易。据说当时汽水在生产灌装过程中,有些瓶子因为没有装满,被称作是“负品”,不能出厂,可以内部处理,当时质量合格出厂的汽水是一毛五分钱一瓶,而这样的汽水是八分钱一瓶,职工想批发这样的汽水,要厂长签批条。 1988年:买汽水的车排几百米 改革开放后,汽水已成为一般群众的常用饮料;加上广州地区天气炎热,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应求。尽管生产汽水的厂家有72家之多,亚洲汽水厂“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亚洲汽水厂的产品仍旧是抢手货,那时候来自广东各地的批发商到工厂门口排队提货,往往是前一天晚上就把车排在工厂门口,车队有时候要排到今天几百米外的区庄立交桥。 第一访谈 他们的记忆,城市的轨迹 广州曾有14家汽水厂 采访对象:何杰 关键词:公私合营、出口、建新厂 亚洲汽水厂的老厂长何杰是顺德人,1945年到广州,在一德路的广源饼家打工,然后又到时安糖果厂工作,1956年,公私合营,时安糖果厂与亚洲汽水厂合并,何杰到亚洲汽水厂任保卫干部。后任厂长。 记者:解放前广州市汽水行业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何杰:为撰写《轻工业志·食品志》中的饮料一节,我们曾经查阅了大量资料,据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汽水制造业曾有较大发展,当时有“先施”、“太平”、“屈臣氏”、“中兴”、“兴华”、“卫生”、“大明”、“中华”、“新六和”、“安乐”、“濂泉”、“白马”、“珠江”、“亚洲”14家汽水厂,大多数是只有1台—2台汽水灌装机的小厂,机型多是单头的“神主牌”机和日式的斜头机。 记者:1956年亚洲汽水厂的生产情况如何?您对汽水的最初印象是不是来自这个年代? 何杰:当时厂里只有三四条生产线,机器已经比较陈旧,记忆中汽水机上面还刻有1888年字样,可能是来自英国的旧机器。员工基本上是半手工操作。 记者:1966年建新厂是出于什么考虑? 何杰:主要是为了出口的需要。当时广州市提出“珠江水换美元”,也就是鼓励出口,1966年新厂建成后,1967年5月1日,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当年即出口汽水38万箱。到了1968年底,广东饮料厂的汽水车间并入亚洲汽水厂。从此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独家经营的汽水厂。 今后目标是发展自有品牌 采访对象:张桂源 关键词:引进生产线、合资、保留品牌 1975年,张桂源分配到亚洲汽水厂工作。1984年,张被任命为厂长。现任广州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记者:1983年引进东德生产线,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当时企业这样做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张桂源: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之一,同年底,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当时亚洲汽水厂已经在全国几个地方办了分厂,影响很大。但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国际饮料的流行包装,于是,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1986年推出易拉罐饮料。这在当时还是挺超前的。 记者:现在亚洲的目标是什么? 张桂源:当年合资的一些国产品牌现在已经退出市场了,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主要是发展自有品牌,现在已经有汽水、果汁饮料、纯净水等产品,也准备推出可乐类的饮料。 前尘往事 汽水和时尚的变迁 汽水—苹果汽水—易拉罐 今天我们能够从形形色色的饮品广告中体会饮料与时尚的关系,其实这样的风尚对广州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1930年,英商屈臣氏有限公司开设的广州大药房在广州兼营汽水生意,这是广州的第一个汽水制造企业,汽水从此成为广州的时尚饮品。 解放前亚洲汽水就以“够气够味”享誉东南亚,到1964年,在当时广东省省长陈郁的支持下,亚洲汽水厂生产了首批亚洲苹果汽水,于同年国庆节期间在香港推出。由于亚洲汽水在香港已拥有一定的声誉,加上又是解放后内地汽水首次运到香港,因而销路颇佳,市民排队购买,运去的几万箱汽水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 亚洲汽水厂随即扩大生产,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种,并将市场扩展到澳门,随后又扩展到新加坡,这是当时我国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汽水厂开展多种经营,用生产汽水的余料生产固体饮料鲜橙晶、菠萝晶,很多市民还有送鲜橙晶作礼物的记忆。 1983年,在两“乐”还没有大规模进军市民生活的时候,亚洲汽水厂推出了自己的“亚洲可乐”。 在“外资”还备受争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条免费外资生产线落地,引进的东家正是“年近半百”的亚洲汽水厂,到1985年8月27日,当时国内最大的铝合金易拉罐装汽水生产线也在广州亚洲汽水厂投产。这条生产线是从前联邦德国引进的。 1985年7月28日,首次全国运动饮料、补剂评比结果在北京揭晓,广州亚洲汽水厂的“冠力”饮料获最佳运动饮料奖。 汽水、果汁汽水、易拉罐汽水、运动型饮料,对时尚永不拒绝的广州人,始终让一种甜蜜的空气漂浮在城市的上空。 大事记 “亚洲”历程 1946年2月,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 1949年厂址迁到大德路298号时,亚洲汽水厂已拥有3台12头汽水机、职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量达500多万瓶,亚洲汽水是广州市场上惟一的甲级汽水。 1956年3月,亚洲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公私合营亚洲汽水糖果厂”。 1964年,生产首批亚洲苹果汽水,是当时我国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 1966年初,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的企业。同年10月,在天河路6号兴建新厂,次年投入生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汽水厂先后改名为“广州饮料二厂”、“广州饮料总厂一分厂”、“广州汽水厂”。 1984年1月1日,才恢复原名。 1983年,引进德国生产线。 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 1993年,亚洲汽水厂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直到2002年。 1996年,迁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 2002年,成立广州亚洲饮料有限公司。
C. 饮料股票龙头股票有哪些
饮料股票龙头股票有:
1、贵州茅台(600519):食品饮料龙头。10月21日消息,贵州茅台截至14时49分,报1840.99元;5日内股价下跌3.8%,市值为2.3万亿元。
2、伊利股份(600887):食品饮料龙头。伊利股份10月21日股价,截至14时49分,该股涨0.97%,股价报38.37元,成交41.59万手,成交金额14.07亿元,换手率0.62%,最新A股总市值2317.31亿元。
3、海天味业(603288):食品饮料龙头。10月21日消息,海天味业截至14时49分,该股报117.48元,跌0.17%,3日内股价上涨4.36%,总市值为4927.45亿元。
拓展资料:
饮料发展历程
1、最早的饮料生产是谷物造酒。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可可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3000年前已有人工栽培可可树。印第安人用可可制作巧克力饮料。1502年哥伦布将可可豆带回欧洲,18世纪初可可饮料开始风靡欧洲。1869年英国开始葡萄汁的工业生产,第一次应用巴氏杀菌原理保藏果汁。后果蔬汁的生产逐渐形成工业化规模。汽水生产起源于欧洲。1772年英国已出版了指导汽水生产的书籍,以汽水为主的碳酸饮料生产已初具规模。后又出现了多种可乐型饮料,至20世纪80年代已风靡全球。19世纪中叶,L.巴斯德发展了杀灭牛奶中有害微生物的加工方法(巴氏杀菌),从此开始了鲜奶的工业加工。
2、世界饮料工业从20世纪初起已达到相当大的生产规模。60年代以后,饮料工业开始大规模集中生产和高速度发展。矿泉水、碳酸饮料、果汁、蔬菜汁、奶、啤酒和葡萄酒等都已形成大规模和自动化生产体系。饮料品种繁多,按生产工艺分为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两大类。酒精饮料是以高粱、大麦、稻米或水果等为原料,经发酵酿成或再经蒸馏而成,包括各种酒和调配酒。粗粮饮料是以五谷杂粮为原料,经过严格加工,多道程序杀菌后加工而成,相继出现小米乳、红豆乳、绿豆乳、黑豆乳等多个品种。非酒精饮料是以水果、蔬菜、植物的根、茎、叶、花或动物的乳汁等为原料,经压榨或浸渍抽提等方法取汁后加工而成,包括软饮料、热饮料和乳。
D. 王老吉上市了吗.股票代码是多少
截至2019年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没有上市,没有股票代码。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 1828年,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曾荣获“中华老字号”、“全国先进集体”、“广东省医药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中国五星级企业等荣誉称号以及获得广州市银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颁发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等。
王老吉药业拥有先进的厂房设备,管理规范、获得国家药检局颁发的GMP证书。主要产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济丸、保济口服液、小儿七星茶、清热暗疮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净、藿胆丸等。
王老吉清凉茶、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保济丸、痰咳净等都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名牌产品”和“中国中药名牌产品”。
王老吉药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公司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 50%。公司承担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技术在中草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家建成全自动立体仓库;自行研制成功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全自动保济丸包装机,生产效率为引进的日本包装机的4倍。
(4)广州市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公司积极与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合作,运用中药现代化最新的“三超”技术研制保济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等新产品。克感利咽口服液因在非典期间表现出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明显抑止作用,被列为“广东省抗 SARA和流感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2005年,香港同兴药业强势加盟王老吉。香港同兴药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科学、先进,特别是在中药海外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中药销售网络,将为王老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
王老吉药业将继续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目标,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把公司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企业。
E. 百事可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并购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 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 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 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C•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 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7.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碌的人们到餐厅来,我们是繁荣不起来的。我们要使炸鸡、馅饼的供应像看时间那样方便。”
百事可乐质优、价廉的食品,高效、多样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销售额年年创记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餐饮公司。许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甚至麦当劳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70年代末80年代初,麦当劳公司的年利润率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润率却高达20%。
百事可乐终于在它诞生92周年的时候赶上了竞争对手。1990年,两种可乐平分市场,在零售方面百事可乐甚至超出了1亿多美元。该年度A•C•尼尔森公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大名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均获此殊荣,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乐已经实现了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的梦想。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全球销售额为292.92亿美元,位列《财富》98世界500强第92位,荣登饮料行业企业世界冠军,可口可乐只能屈居亚军,销售额只有188.68亿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乐在中国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人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
1.以年轻人和爱好体育的人士为目标市场。1999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将冠名为百事可乐全国足球甲A联赛,同时,合同规定,禁止其他饮料企业进入甲A联赛俱乐部和球队,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2.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已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瓶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3.并购国内饮料企业。1993年,百事可乐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设立了两家浓缩液生产厂:一家负责生产百事饮品,而另一家则负责生产当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乐又同天府可乐和北冰洋饮料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4.多样化经营。百事公司旗下的饮料和餐饮业务均已在中国展开。目前,百事可乐饮料在国内的产品包括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乐餐饮在中国主要是肯德基炸鸡和必胜客比萨饼。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作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已在国内相同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瓶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百事可乐国际集团还计划于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联同本地的合伙人,公司将会转移先进科技及器材,同时引入现代的管理及市场系统。
百事公司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著,仅199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1998年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挂起了四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乐巨型广告,公然在百事可乐的家门口向百事可乐挑战,可见其气势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在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
点评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早已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最终,百事可乐取得了一席之地。
当我们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企业与它们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面对世界级强手。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与新兴的小企业相比,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百事可乐就抓住可口可乐管理机构调整和人事纠葛带来的良机,向可口可乐发起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
当然,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百事可乐如何向强手挑战。百事可乐在美国挑战可口可乐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年代,针对青少年对碳酸饮料的强大需求及未来的购买潜力,百事可乐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年轻并富有活力”,这对于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极具号召力,并且控制了销售渠道中的包装公司,因此能够异军突起。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鏖战可乐市场的时候,七喜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也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国际市场上,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也很独特,它看准时机,占领了可口可乐的“真空地带”,不仅避免了后入劣势和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在大片地区形成了垄断。百事可乐对麦当劳等快餐公司的挑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高效、多样的服务,并不断创新”。都是眼光独到、精准,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顾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纷纷出台,掀起中国的可乐大战。在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强手挑战中,应当学习当年百事可乐的精神,特别是要学习百事可乐的竞争手段,找准定位,做好市场营销。
但是,这三种可乐除了强调自己是国货外,似乎没有其他创意。以汾湟可乐为例,现在电视上播得比较多的是汾湟可乐的两则广告——《打抱不平篇》和《龙舟篇》。前者的内容是:手中的汾湟可乐被抢走后,小男孩无可奈何,这时成龙见义勇为,抢回可乐,小男孩对成龙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将手中的汾湟可乐抛出,要求再来一次。后者的内容是:大家扛起龙骨下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一罐汾湟可乐出现了,成龙打开它,仰头痛饮,然后来了一句话,“汾湟可乐,大家齐欢乐”。专家评论说,前一则广告似乎是在为成龙的功夫而非汾湟可乐做广告,将可乐换成玩具一点不影响其完整性;后一则也无非是这样一种诉求:汾湟可乐能解渴,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与其他可乐并没有两样。这两则广告的问题都在于:定位不准、不深,没有特色。
其实,这正是汾湟可乐对自己产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现,其他两种可乐也是一样。在洋可乐横行的时代,宣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当然能够赢得部分顾客,因而非常可乐首先以此为诉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国货,而是它们与洋可乐比,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能否接受并喜欢,显然,这就不单是“国货”二字能达到的。如果非常可乐营销得法,能够充分利用“娃哈哈”对儿童的影响,培养未来“娃哈哈的一代”也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在台湾,占软饮料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而是一家当地饮料企业,它的诀窍就是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这正是我们需要向百事可乐学习的。
F. 食品饮料股票龙头排名
根据南方财富网2021年12月的统计来看,食品饮料龙头股票排名为五粮液、贵州茅台、伊利股份、海天味业。
五粮液:食品饮料龙头股。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总营收129.7亿,同比增长10.61%;净利润41.27亿,同比增长11.84%。
贵州茅台:食品饮料龙头股。2021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263.3亿元,同比增长9.99%;净利润126.1亿元,同比增长12.35%。
伊利股份:食品饮料龙头股。伊利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85亿,同比增长8.61%;净利润26.22亿,同比增长14.56%;每股收益为0.4300元。
海天味业:食品饮料龙头股。海天味业2021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56.62亿,同比增长3.11%;净利润13.55亿,同比增长2.75%;每股收益为0.3200元。
五粮液: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该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为酒精饮品和五粮液的制造与销售,获得过国家级的质量管理奖,公司已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0858。
贵州茅台:由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码为600519,该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生产和销售在全球都非常有名的茅台酒,还有其他的饮料和饮品。
伊利股份:由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码为600887,伊利是中国知名的乳制品品牌,其生产的牛奶和饮品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们的喜爱,在国际上也赫赫有名。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佛山25家实力卓著、美味悠远、享誉港澳的古酱园谋略合并重组。它的股票代码为603288。
除此之外,以下的食品饮料股票表现也不错。
天润乳业:由新疆天润乳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所发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码为600419,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生产和销售各式各样的乳制品,是西北唯一一家乳制品上市企业。
安琪酵母:由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所发行的一支股票,该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就是生产和销售各类酵母及酵母的衍生物产品,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600298。
三全食品:由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码为002216,该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为各种速冻食品的生产与销售,速冻的产品有饺子、汤圆和粽子等,常见于各大超市的冰柜中。
承德露露:由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为各类罐头食品的生产与销售,是我国大型的罐头食品上市公司,于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000848。
道道全:由湖南巴陵油脂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码为002852,该公司主要的业务范围是生产和销售各类食用油和调味品,是湖南最大的油脂加工厂,旗下的产品道道全更是被大家所熟知。
绝味食品:由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码为603517,其公司旗下发售着各式各样的熟食,主要以卤鸭为主,绝味的鸭脖更是在全国都有名,各个地方都有着它的连锁店铺和营业网点。
加加食品:由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支股票,该公司主要从事于对各类酱油和调味品的制造与销售,在全国有1200多家经销商,于2012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002650。
G. 广药集团有哪几支股票
广药集团原有两只股票:广州药业和白云山,2013年5月,广药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新上市公司更名为“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白云山”代码600332,广州药业的股票名称不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