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股市周成80后年轻人
苏佩雄,一位年轻有为的"80后",没有证券从业背景与经验。在投身股市成为"专业股民"前只是邮局的一名营业员,谁也无法想象这一位平凡而普通的 男子,竟然在由金融界和海通证券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股市民间高手大赛中脱颖而出,杀出决赛。当时所有人都震撼了,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是如何在高手如 云的强者比赛中一跃成为一匹黑马的呢?相信广大读者对这个问题都充满好奇。
在记者坚持不懈的追问下,苏佩雄坦言:做股市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不可过于贪婪,一旦获利即可了结,如果一只股票有再持有的机会也可以先获利之后再买进。把本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收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意思的是,“股神”巴菲特也曾这样忠告股民:“投资的三条原则:第一条,保住你的本金;第二条,保住你的本金;第三条,记住前两条。”
其实苏佩雄的投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多数股民一样,苏佩雄也经历了资金被全线套牢、亏损过半的痛苦。自2007年进入股市,他一套就是两年,直到2009年才得以解套。“血的教训”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股市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只有即可获利才能降低自己的损失。
在 整个比赛进程他也是坚持这种理念,涨几分钱他就抛出,绝不留恋;与此同时,买入的股票跌几分钱就坚决斩仓,也绝不留恋。他设置的止损线与止盈线都只有2到 3个百分点,一旦股价达到,就坚决止损或止盈。对于快进快出,他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他认为只要掌握好方法和技巧,在股票市场上复制他的成功也不是没 有可能的。
下面小编结合自己多年炒股经验总结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短线选股五标准
1、走势较强。
俗话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除有理由判断一只股票会由弱转强,一般不要介入弱势股。强势股并不是当天上涨的股票。区别个股是否是强势股,有以下方法:
——个股走势比大盘强。一方面是个股总体涨幅高于大盘,一方面是上涨时走得快,下跌时抗跌性强回落慢,而且会脱离大势,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
——从技术上看为强势:
(1)RSI值在50以上;
(2)股价在5日、10月、30日均线上;
(3)大盘下跌时该股在关键位有支撑;
(4)不管大盘日K线怎样走,股价都不会创新低;
(5)看盘口,主动性抛盘和大笔抛单少,下跌无量,上涨有量。
2、有强主力介入。
成交活跃,有经常性大手笔买单,有人为控盘迹象,关键处有护盘和压盘迹象,成交量急放又萎缩,报纸传媒经常刊登文章推荐等,都说明主力力量不小。
3、有潜在题材。
短线炒手喜欢炒朦胧题材,至于是否真实并不考虑,只要市场认同。但题材一旦见光时便结束炒作了。
4、是目前市场的炒作热点。
做短线最忌买冷门股,但冷门股有爆炸性题材,主力也搜集了很长时间,也极可能成为短线炒手的对象。
5、技术形态支持股价继续上涨。
要把握这一点较难,但一般而言,回避技术指标出现见项信号和卖出信号,少选择已进入超买区的股票,尽量选择技术形态和技术指标刚刚发出买入信号的股票。
二、短线选股实战技巧
1、芙蓉出水
操作要点:股票有底部向上突破60日线;并发出强烈买入信号的经典走势。这是主力第一阶段减仓已经完毕,第二阶段阶段减仓也基本完成,此时介入往往会斩获颇丰,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2、厚积薄发
个股放量攻击技术形态颈线位时,在颈线位临界点出现连续放量滞涨的横盘走势,这是庄家蓄势待发的信号,当放量横盘回档点接近13日均线时,是短线的绝佳进货点。
3、旱地拔葱
股 价经过一段放量上行后,开始向中期均线缩量回落。在靠近中期均线附近如(通常是60日、90日、120日均线)后企稳走平或小幅反弹,某日 突然拉出一根急速放量的大阳线(涨停板或是9个以上的大阳线),阳线直指前期高点,这往往是第三浪的启动形态,后市该股将展开新一轮上攻行情,往往还有 10%以上的上涨空间,这根启动阳线拉得较为突然,且力度很猛,故称为“旱地拔葱”。
4、成交量选股
股价上涨时放量,下跌时缩量是正常的量价关系,可以列为短线操作的备选品种;反之上涨时缩量,下跌时放量的股票量价关系不利,应坚决排除在备选之外。
从K线图来看,当一轮调整接近尾声时,个股及大盘的成交量往往创出阶段新低。此时应高度关注个股及大盘的短线趋势。一旦大盘出现企稳信号,可积极介入股价上涨,成交量有效放大的个股。
如10月顺风操盘记录中600805,自9月18号开始调整,9月30号出现阶段最低量后开始企稳,10月13号盘中量比有效放大,成交量突破5日及10日均线,当日做买进操作,其后开始一轮升势。
三、卖出绝技
卖出信号①
单日换手率超过10%时准备卖出;
单日换手率超过15%时减仓;
卖出信号②
背离死叉卖出,在上涨一段时间后,股价在高位出现震荡,此时,MACD指标出现背离,并且产生死叉,此时,先行卖出。
【核心】MACD指标却出现极为明显的背离死叉,发出十分强烈的卖出信号,随后该股在股指不断上涨过程中却是一路下跌。
卖出信号③
天价后无量反弹过顶卖出,当股价连续拉升后出现一个天价,随后短期调整,然后再次反弹,此时,成交量急剧减少,股价也无法突破天价,此时卖出。
【核心】第二次反弹,成交量急剧减少,股价也无法突破压力位,此时卖出。
卖出信号④
二次长下影线卖出,股价连续拉升,涨势如虹,多是连续涨停板,期间,出现过一次长下影线,随后,股价继续拉升,并再次出现长长的下影线,即使尾盘涨停,也要先行卖出。
【核心】 处于暴涨末期的股票,一旦出现长下影线,尤其是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都是卖出信号
卖出信号⑤
等量卖出,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出现2个交易日成交量基本相等的等量,此时,先行卖出。
【核心】虽然后市依然出现小幅上涨,但力度十分有限,随后就出现反复震荡,按照等量卖出原则,可以卖给次高点,不去参与长期的反复震荡,有资金重新选择更为强劲的股票,更为合理。
卖出信号⑥
三等份卖出技巧,把股价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差价分成三等份,底部反弹到1/3时,可以短线卖出;反弹到2/3时,再次卖出。
『贰』 中国股市历史
散户进来——灭掉!
等待新的一批散户进来——灭掉!
等待继续等待更新的一批散户进来——灭掉!
历史就是反复把你的钱变成他的钱!
『叁』 当今的中国股市理性吗有什么问题何为理性股市
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股票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量、成交价、融资金额等,这叫有效市场,可以称为理性…
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很多,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参与的大部分是散户,而且投资极其不理性,不是靠分析结果来投资,而只是人云亦云的投机… 制度建设上的问题也有很多…
要做理性投资者的话,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论… 我个人也不推荐技术分析,连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都无法证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学习下股票的基本知识,定价基础… 股票说到底是对一家公司的持股凭证,你就是股东。要有确实的把握才能去投资一家公司… 很多人,分明在超市买个杯子都要比较很久,在股市里却很轻率,靠别人的言论或者自己的直觉就做了决定…
要学会看懂一家公司,推荐去长投网看看,教你价值投资的方法
『肆』 影响中国近代股市的十大人物之一
和讯网有个“中国资本市场20年十大风云人物”,你可以去看看。
http://stock.hexun.com/2010/20year_ncrw_yhd/
『伍』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网络
『陆』 中国近代史 除了股票还有什么
邮票,清朝就有了龙票,那也是升值空间的,最典型的就是1980年的猴票,不过龙票就别想了,那千金难买了。
『柒』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股市及未来数十年的走向
中国股市正在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未来就一个字:涨!
『捌』 中国现在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市场结构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方便
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群体中处于强势群体的角色,这就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融资者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银行借款或债权融资等,但股票融资的非偿还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融资者首选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资;当然融资者通过股票融资时必须要将自己企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来看就是融资将要投入的所谓项目)描绘得很好,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口袋的钞票拿出来,相反投资者在利益预期的促动下,虽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了解融资者的真实面貌,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精力、识知等条件限制永远不可能对融资者情况全部摸清。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就决定了融资者群体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群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换言之融资者群体在股票市场中是处于优越地位的强势群体地位,而投资者群体无疑是弱势群体。用当代美国社会学科尔曼的话来说就是融资者结构群体与投资者结构群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证券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难以根治的顽症,被发现的表现为再融资失败,而未被发现或未引起市场公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见,在股票市场上融资者群体和投资者群体“结构分布”本身就不平等关系,赋予给上市公司的优越地位,为其能够在市场上过度“圈钱”提供了方便。
我国上市公司产生的特殊背景为过度“圈钱”提供了土壤
我国股票市场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后管理层采取渐进式市场经济模式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的基础存在着制度性的先天缺陷。对于这一点理论界、学术界早已经进行了阐述,笔者这里主要从社会背景去揭示这个问题。
过度“圈钱”行为实际上是旧体制下国有企业“投资饥渴症”行为的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软预算约束形成的企业“投资饥渴症”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软预算约束在没有得到彻底改进的情况下,过度“圈钱”行为也就难免,而且关键是在我国传统的官本位及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下,企业原有的“投资饥渴症”意识并没有因为增加几个社会股东而削弱。今年股票发行方式由计划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最近又公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规定等措施,这些都是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圈钱”饥渴症行为的。
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为一些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借口。我国目前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企业要做大、做强既是管理层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对资金需求也特别大。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以海尔为首的一些杰出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圈钱”已经取得了做大、做强的目的,虽然这种企业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只知道“圈钱”,但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是“圈钱”后不干正事,或者说“圈钱”后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或用来搞所谓的“资本运作”(至于以此搞腐败也并不少见),即上市公司没有把圈得资金投入到实质经济中,这种行为无论是首发上市公司还是再次融资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称为过度“圈钱”行为。这也许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是否为过度的一个标准。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首发圈钱后没有投入实质经济项目中,使募集资金闲置多年应当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效率底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宝贵资源的白白浪费。
国内市场良好的二级市场背景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奠定了较好的市场氛围。上市公司“圈钱”如果没有良好的二级市场市场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人们对股票市场的认识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场那么 “理性”,投资者介入市场基本以短差运作为主,他们并不十分关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这也给上市公司只讲索取、不讲回报的过度融资“圈钱”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这里我们还是以较为关心股东利益、市场口碑较好的飞乐音响作为例子来分析。如果我们剔除市场主力运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该公司上市10多年来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转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级市场运作的口味,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飞乐音响这10多年来均以现金分红,目前其股价复权还能是1150元以上吗?!而且如果上市公司采取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往往被市场人士戴上“资本运作意识”不强的帽子(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一般被喻为“ 瘟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也纷纷到国内市场“圈钱”也不无国内二级市场高亢的情形有关(可以想象中国石化、华能电力在香港二级市场分别仅仅值1个、4个多港币,而国内首次发行价则分别为4.22元和7.95元,傻瓜都会愿意到国内融资)。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上市公司,还要考虑投资者结构。换句话说,求富心切的二级市场氛围助长了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产生。
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相关制度或规则不健全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钻到了空子。以上我们已经提到过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及规则本身只能通过逐步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目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制度不全或者监管不严,譬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部分内容虽然早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但修改速度太缓慢。应当说这些说法不无道理,然而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法律法规这种现状也不应大惊小怪。要知道西方发达股票市场制度和规则目前来看是比较健全的,然而是经过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国有企业改制(变形后有的就成了解困项目),所以制度与规则偏向融资者也是顺理成章的(这里产权经济学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国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贫、三年亏”短期运作行为是司空见惯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确与一些企业借国有企业改制为借口而从市场上大捞一把的情形有关。一些企业集团通过下属公司上市后圈钱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最令市场深恶痛绝。一些上市公司“圈钱”后大变脸,更能揭示这里的奥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苏上市公司后上市后在97年前虽然给投资者也洒过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国企解困三年攻坚战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发的额度,增发后便出现亏损,原因很简单,因为增发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被其大股东挪走不知干什么去了。
『玖』 全国通用粮票(1966年发行) 当代中国第一张股票(1989年发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原因: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一五”计划中有苏联援建的项目,东北地区与苏联等国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变化趋势:1957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 1958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一五”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产量上升原因);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泛滥(产量下降原因)。 (3)根本性转变:逐步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