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股票市场
这种东西在专业论坛里比较多,现给你抄一份参考一下:
上海A股从2001年高点2341,跌到今年六月的998,跌幅达55%,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高达9.5%,是世界上少有,理论上一个国家在经济高度成长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三个现象:第一个汇率一定会升值,第二股市一定会大涨,第三房地产市场会大涨。不过对中国大陆来讲,只有房地产大涨,汇率是最近终於升值二%,但是相对幅度当然不够多。再看与中国并列金砖四国的印度股市,现在已经从2001年2574点涨到7400点,巴西股市也从八千多点涨到两万九千五百多点,俄罗斯股市更厉害,从130点涨到780点,涨幅超过500%。
按照过去经验来讲,大陆经济成长力道这麼强劲,股市应该会大涨,过去也看到台湾很多投资人在2001年前后,甚至更早就到大陆去蹲点,也就是去大陆做股票。做了几年下来,不少人财富大幅缩水甚至破产,难免感到非常冤枉,经济成长如此亮丽的国家,股市怎麼跌成这付德性,出乎大家意料之外。
这几年中国大陆股市最麻烦的是,到目前为止有64%是非流通股,其中国有股又占了74%。非流通股不能买卖,大股东不关心股价,小股民当然只能用脚投票。所以这几年可以看到做假帐的公司一堆,国营企业贪污腐化的现象频传,小股民已经对股票市场丧失信心。但是这种绝望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许反而是未来中国大陆崛起的一个好机会。
大陆政府真的害怕了,所以用各种方法来振奋股市,比如大力引进台湾QFII制度,最近外国法人加码了60亿人民币,也使市场产生一股稳定的力量。另外股权分置已经分两批试点进行,股权分置就是把过去不能流通的国有股,配给买到流通股并持股一段时间的股民之后,把国有股补偿给持有流通股损失的股民,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国有股释出的目标。现在已经有新的法案规定,将来新上市的A股必须要达成完全流通的目标,2001年6月上海A股总市值1兆8800亿人民币,有1137家上市公司,到今年上半年总市值缩水一半剩下9900亿人民币,上市公司1385家,最近一段时间新增加的公司不多。
大陆股市本益比现在掉到17倍左右,相较於台股15倍本益比、香港股市19倍本益比其实不远,具有止跌条件,而且下跌的时间够长,不少人会在这边抢反弹。不过最基本的包括公司治理问题,大陆到现在很难解决,所以未来有多大潜力还很难判定。不过现在有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大陆比较有潜力的公司都跑去香港上市,中国企业已经有306家在香港挂牌,在香港股市的总市值超过两兆港币。香港股市目前总市值为六兆六千多亿港币,大陆去挂牌的企业就占了三分之一,比重相当高。
如果观察香港过去这一段时间集资发行IPO的公司,前十大企业都与中国大陆有关。包括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国海洋石油、中银香港、平安保险、中芯半导体、中国电信,这些在中国大陆重量级的公司,都选择在香港上市。
另一个特殊现象就是科技股,尤其是一些网路新兴产业,不是选择在大陆上市,反而选择NASDAQ。今年在美国挂牌的网路股就有九家,股价表现普遍也比大陆股市好,未来在很多中国企业开始有选择市场的自由下,大陆股市可能只会留下一些在本土比较没有竞争力的企业。
股权分置目前是大陆股市雷厉风行的重点,未来如何贯彻公司治理与国际接轨将是关键;如果不解决,大陆股市恐怕就会像吃人的市场,没有任何保障。
http://bbs.ly.ha.cn/dispbbs.asp?boardID=24&ID=640841
② 中国股市现状
在经过前期市场大幅波动之后,“投资者信心已经进入企稳修复阶段,投资者的成熟度也在逐步提升。”
同时报告也展望,下半年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外围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以及政策利好刺激,都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于股票估值水平的认可度,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而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7月中国结算统计月报》显示,机构投资者正在加紧布局A股市场。7月末,持仓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共9226个,较6月新增106个;持股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机构投资者达21566位,比6月新增433位,占比接近机构投资者总数的三成。
③ 中国股市的前景和市场是怎么样的
一、中国股市发展情况概述
中国股票市场以上证指数为参考经历了从2005年12月开始中国股市政策性的股改及GDP连续高速增长的大好经济环境下造就了上证指数高达6124.04点的所谓的政策性大牛市。但是中国GDP7%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房地产拉动因素据高盛公司经济学者测算高达4%以上,余下的3%左右才是真实的实体经济对GDP的贡献,所以从2007年到2014年末中国股市一直处于下跌的熊市中,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虽不为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的认同,但股市具有反映经济发展的提前效应。
中国经济连续十几年的高GDP增长而中间没有出现一个有效的回调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属于罕见的个案,各地方土地财政政策造成了中国除沿海城市以外多城市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鬼城”现象,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类似美国2008年出现的房产严重供大于求而引发的次贷危机。
美国从2002年到2008年经济案例告诉我们: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在2002年之后再次出现中长期的下降趋势。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冲击之后,美国经济技术与设备投资均有所放缓。为了调控经济下滑,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美国决策机构挑选了房地产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套政策包括降息,放松监管运用各种金融财政政策等。最终结果培育出一个很难控制的金融泡沫。由于美国前期各种经济,财政政策的过分使用,使得最后用简单但杀伤性大的货币宽松政策,希望通过一定有效的通货膨胀来带动经济的复苏及改变通缩让经济缓慢运行的局面。主要的切入点就是刺激美国股市。优点在于:股市上涨,实体企业市值增加,股东可以套现股份获得资金来源;股东无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获得流动资金;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为再投入发展生产提供良好基础。
美国道琼斯从2009年的7500点一路慢牛到2015年3月的18116点,经济已出现从下降---复苏—到增长的演变。美国接下去的财政政策当然是结束前期大量的货币投放对经济的刺激政策,通过未来美元加息回笼过多的货币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但是,美元的升值已经对中等发展及发达国家造成经济冲击,美元似乎又回到90年代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汇价,唯独少数几个国家,包括中国。
二、对中国股市未来走向的研判
我们再来分析下中国目前的股市与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在经历了7年多的熊市后终于在2014年底出现曙光。7年前的股改造成原非流通股股东与部分流通股股东疯狂套现而没有再次把套现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而是为赚快钱效应而投入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实体经济的低速与缓慢增长造成实体经济在股市的表现差强人意,中国政府也清楚认识到目前及中国经济存在的危机与机会。其实,人民币对美元有效贬值能够带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及实体企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尽量让人民币缓慢贬值的努力是希望不因为货币贬值,资金外流而引发房地产次贷危机,毕竟房地产已从香饽饽变成了过剩的烫手山芋。从周小川行长的公开讲话似乎已证实中国政府对通过股市虚拟经济的繁荣能够带动实体经济的认识转变,毕竟2008年4万亿的强刺激已经给经济带来伤害,如果再次通过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必将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经济失速,但由于实体经济企业的技术投入,规模扩展等关键领域没有实现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如果投入更多货币却不能给实体企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那只能让多余的资金又再一次被投入已经过剩的房地产领域,那累加的危机后果更难以想象。 跟随中国政府的规划与目前市场的实际,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在模仿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刺激股票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繁荣来解决实际货币投放量问题。当企业市值增长后,股东抛售股份的套利可以解决资金流问题,普通投资者通过股市的投机行为获利从而可以有钱进入消费,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具体政策扶植可以看到:降准降息股市制度的改革实现沪港通,深港通,放松QFII资金额度与投资限制,让外资一起参与股市的投机或投资,吸引资金内流,防止资金外流对经济的冲击;放松新三板交易制度,促进新型创业企业的合理,有效成功成长,扶植新的中小企业,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解轻政府负担;放松股票私募基金的管制,增加公私募的并轨发展以增加股市投资活力;放松对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及一对多的投资理财限制;允许证券公司可以开展有限的代客理财业务等多项实际有效的措施。 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缓慢的牛市,模仿美国经济从下降,复苏走向可控合理增长。美国道琼斯从2009年的7500点一路慢牛到2015年3月的18116点经历了六年时间,中国股市从2005-2007年2年的牛市到2007-2014年底7年的熊似乎告诉投资者中国股市的牛熊转换已经开始。
④ 中国股市是什么样的市场
中国股市是政策市
稳健的投资者1500在考虑进吧
最新消息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释放出的货币政策调整信号,虽然信号积极但是带来利好程度有限毕竟下调的百分点太低,而存款存在金率虽然公布了1%的下降,但是后面的备注,也就是暂时不参与这次降低存款存在金率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而这些真正影响力巨大的权重银行却纹丝不动,使得这次下降存款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更有点“假打”的影子,也就是说对大多数存款人的存款利益不会产生影响,而现在熊市不断创新低投资市场信心崩溃的情况下,不会引起太多资金回流股市,该政策带来的潜在的对股市的增量资金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基本上可以说是个带着利好性质的“假利好”。
而引发这次调整的原因可能和美国历史悠久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有关,该公司的破产直接负债高达6100多亿美圆,远远高于之前的两家房地产公司破产带来的近200亿美圆的直接负债(两家公司拥有或提供担保的抵押贷款总值约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12万亿美元房屋抵押贷款债务的近一半。这才是后面最危险的数据)而美国政府一共才2000亿美圆的救助资金在这样巨额的负债压力下是杯水车薪,次贷危机已经很明显不会就此结束,后面不排除会有更多的类似公司宣布负债破产,而美国经济可能面临3年以上的衰退,这对全球的未来负面影响不得不提防(包括中国),这可能导致中国不少企业的盈利状况受到波及,间接波及中国股市。所以这同时出来的两条消息想我们表达了未来宏观面面临的压力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有恶化的风险,而中国央行在潜在巨大风险的面前反应显得有点过于乐观,不出招,这可能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现在风险仍然很大,建议朋友暂时持币回避风险吧.
大小非问题不解决到1500只是时间问题同样也不会是最低点.
现在靠谣言带来的抄底资金力度越来越弱,而大盘继续被均线压制下去震荡走低无法突破,如果大盘无法放1100亿以上的巨量突破并回补这个跳空缺口,那大盘的下降通道将打开,这个缺口就将成为新的顶部压力区域,后市还会继续探底创新底的.而之前大盘在720日线曾经两次形成支撑作用不过8月8日还是大跌破位把下降通道打开,而大盘运行到960日线附近时曾经失守过,后来因为游资借谣言托高过大盘大涨178点.但是谣言就是谣言没有出来,960日线再次破位失守后下行,现在下方1440日线、1800日线和2160日线已经缠合在一起了,形成了自3300以来的最强的支撑区域(短期的最后的支撑区域2034~2150点),而这几个交易日走势很弱已经把2150和2100两个支撑点位击穿,而离2034这个最后的支撑一步之遥,但是如果连这个区域都失守无法站稳,那大盘下方的下个支撑区域将下降到1400~1500点附近了。短线继续有所谓的利好在市面上谣传,机构放出来配合出货的概率很大,不要对政府出政策抱太大希望.投资是理性的活动不要有太多的感性因素在里面. 而近期市面上公布的8月机构净减仓近200多亿。而根据最近政监会相关会议精神透露出市场期盼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这两个救市政策还在探讨阶段,要进入筹划正轨乐观估计2009年初的事.而政监会主席再次表示市场的问题应该由市场解决不要出了什么事就盼政策救市,那不符合政府要求股市变得市场化的要求,而大小非是很巨大的问题,要经过国务院的省核,而不是政监会说禁止就禁止得了的,政监会没有这个权限. 请跟随政府的政策来投资,而不要对政府善意的风险警告视而不见.
而基本面投资者现在也将面临一个坏消息878家公司半年报:虽然每股收益小幅度增长1分钱,但是增速已经大幅度减缓,净利润增长现金流下降,降幅高达64.47%,但总体现金流下降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业现金流都出现下降,如采掘业上半年现金流同比就有较大增长。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宏观调空的的双重作用,随着宏观调空的继续深入,业绩面支撑股市上行的压力更大,在遇到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将近,大盘长期趋势不乐观.
部分机构报告表示现在大盘估值低估,已经进入合理投资区域鼓励散户买入,这又是个对散户下的套,大盘大跌过后只是从超高估变为了高估而已,离新兴市场12倍市盈率标准还是高估了5倍,和俄罗斯的8倍比高估了9倍,而市净率虽然已经达到4倍,但是离上次熊市的大底时的1.71倍还有70%以上的差距,所以低估纯粹是机构掩护出货吸引场外资金入场接筹码的托词而已,请理性对待。既然机构这么看好“低估”的股市为什么在鼓励散户买的同时自己坚决卖呢?各位股友静下心来想想吧,请善待自己的资金,得来不容易,不要轻易就送给机构了。顺势而为吧.没人喜欢熊市,但是,不得不面对现实.
如果导致这次熊市的大小非问题真的如国家通过新华社评论所暗示的让时间来解决,那解禁高峰期后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调整到位.主力出货的行情没底.底是机构大规模建仓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建议稳健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投资者不介入,持币为主轻仓观望. 导致大跌的大小非问题直接导致了资金面的失衡,空方长期压制多方,而在这个长期趋势中资金面被空方占据,行情自然是长期震荡走低.这就是股票为什么老跌的真正原因.
因为资金面紧张导致的现在下降趋势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智不要盲目的乐观,股市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的是什么因素都可能导致股市变化,但是简单的是资金面的长期多空趋势就决定了,大盘的长期涨跌趋势,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涨,肯定会在下跌途中出现反弹,但是反弹的规模应该视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况来判断,如果还是这些非实质性的利好消息来托大盘,那每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只有针对大小非实质性的限制措施出来后,大盘才有可能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带来一波中级反弹甚至反转,只要这个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不解决,投资者就要以反弹看待,逢高减仓,而连续超跌投资者信心的积弱使得抄底资金非常谨慎,虽然抄底资金试图该变这种运行颓势,但是情况却并不是太乐观,现在的股市并不是政府说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资金,个人觉得在大小非的阴影下现在这两样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轻的一年,只有3万亿的解禁资金,但是已经让市场中的主力资金吃不消了(在主力开始出货前市场中的主力资金一共只有3万亿,但是大小非足够消灭它们了),虽然政府来了个基金也要讲政治的说法,不过看来实质作用不大,机构继续反弹出货的动作没有停止,不得不选择边打边撤退的策略,来降低损失,就算在奥运前政府再出所谓的利好来阻止股市的继续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针对大小非的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的话,那在资金的多空平衡已经打破的现在的这种行情下,就算在利好刺激下奥运期间采用横盘运行或者小幅度反弹的走势下,投资者仍然不要太过于乐观,因该谨慎对待,因为实质问题没解决,资金面就会继续紧张.如果出现政策带来的反弹时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举.不要去相信股评不考虑实际的大行情.由于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资金是近7万亿,2010年的解禁资金是近10万亿,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年的3万亿,所以,在这个导致这次大跌的核心问题解决前,资金面的压力是不可能解决的,任何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带来的都只是反弹而不会是反转,股市虽然很复杂但是其实也很简单,股市的规律就是卖的多余买的就跌,买的多于卖的就涨,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资金面已经体现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却不愿意去面对.别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长线投资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况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润高达400%以上,甚至高达1000%以上时,这种成本带来的暴利,在一个弱势行情下,你认为大小非持有者是会落袋为安还是会继续看着自己的利润缩水(大小非也是投资者,利润第一同样是他们的理念,当长期股东这种想法只有被机构教育出来的散户会去干)而一个长期趋势中因为某种原因卖的力量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时去谈牛市什么时候回来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实质性政策带来的就是反弹不是反转.由于大盘最强的支撑区域3300~3400和股评、机构口中最强的所谓永远不会被击穿的政策铁底2990都已经在资金面失衡的现实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短线在没有新的利好政策的支撑情况下,反弹就是降低仓位的机会,当然如果有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出台带来抄底资金抄底,带来的反弹相对规模较大当然最好,对散户来说机会难得。严格控制仓位是我现在唯一要说的,逢反弹减仓是严谨的。有资金在手里才有主动权,才能够迎来真正的底。底是主力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在主力都迫于大小非压力减仓时,做为中小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机构减仓我们也要控制仓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朋友
⑤ 中国的股票市场有哪些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⑥ 中国股票市场有哪些
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 分别创建于90年和91年 场外的交易市场一般的大城市也有 主要交易未上市公司的股票
⑦ 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
融资、再融资是证券市场唯一目的,所以股票市场必须发展壮大,可能数年后指数会上万点,但股票参差不齐,有的蓬勃发展,有的萎缩消亡。
⑧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网络
⑨ 中国市场的股票你了解多少
沪深两市的股票有上千只,股民不可能跟踪所有的股票,因此,必须选择有良好预期的个股,坚持对它们进行跟踪,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如果你每天只关注30~40只股票,精力就会更加集中,对个股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彻底,操作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相同的投资方法,不同类型的人适合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必须综合评价分析自身的素质、能力、条件,明确自己适合采用哪种策略。
人的个性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人情绪变化剧烈,冲动性强,反应速度快,粗心外向;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行动敏捷,缺乏耐力,性格外向;黏液质的人沉着稳重,反应慢,理性分析,耐力好,性格内向;抑郁质的人敏感多疑,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性格内向。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的投资方式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多血质个性的投资者更适合短线操作以及偏向利用技术分析的方式交易,这样可以使其享受短线交易所带来的乐趣,产生满足感。那种长期趋势追随交易方式需要投资人具备长久的耐心才能获利,并不适合多血质的人。同理,一个黏液质个性的投资者,无法每天盯着电脑屏幕,随着指数跳动的报价做交易,因而应该选择做中长线。
华尔街著名短线操盘手马丁·舒华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是全球最高明的交易员之一。在舒华兹获得成功之前,他有10年时间在股市沉浮,期间曾因交易亏损而濒临破产,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为了能达到目标,舒华兹进行了自我分析:喜欢数学,对数字反应快,适合短线操作;从事证券分析10年,热爱投资市场;曾经参加过美国海军陆战队,有良好的纪律性。经过一番分析后,舒华兹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成为一个短线操盘手。目标明确后,舒华兹立即行动,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拥有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