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4年中国股市交易日天数是多少
实际交易日是243天,不知什么软件会出现245天
㈡ 2014年中国股市价格在3元以下的股票有哪些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sz000932 华菱钢铁
2.99
sz000725 京东方A
2.75
sz000717 韶钢松山
2.92
sz000709 河北钢铁
2.95
sz000667 美好集团
2.86
sh601899 紫金矿业
2.8
sh601618 中国中冶
2.89
sh601288 农业银行
2.82
sh601268 *ST二重
2.35
sh600808 马钢股份
2.94
sh600795 国电电力
3.01
sh600569 安阳钢铁
2.32
sh600567 山鹰纸业
2.7
sh600282 *ST南钢
2.61
sh600227 赤天化
2.84
sh600022 山东钢铁
2.7
sh600005 武钢股份
2.93
㈢ 如何看待中国股市2014年12月的巨幅涨跌
量能反应迟钝,说明投资者心态成熟是否出现春节行情,取决于本轮调整空间,探底2850点,慢牛途中见红包,反之告别牛尾蓝筹股不具备市场推动力,春节行情颇为艰辛
大盘缩量反扑难持久 谨防后续放量杀跌午滚动震荡,下午分化震荡,尾盘浮动震荡11时为变盘点,14时为压力位,量价配合按虚线震荡上浮,反之按实线震荡下滑,个别时段置换大盘寻求新支撑,尾盘异动,暗喻年末三天胜负量价配合滚动震荡,
㈣ 2014年政策市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IPO财务核查
2012年8月份以来,A股IPO实质上暂停了,一大批已经过会的企业无法挂牌上市,报会的企业无处审核。
2013年1月8日,证监会在京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宣布将成立不少于15个小组、约百人的核查队伍,对882家在审的IPO企业进行财务核查。
随后,一批批企业因为业绩变脸、财务问题等原因或自行撤掉上市材料,或被“终止审核”。截至目前,IPO“堰塞湖”已经降至约700家。
2、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制度
2013年3月底,证监会宣布建立定期新闻发布制度。随后,每周五收市后,证监会就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内容主要是证监会发布重要事项,以及对监管查处情况进行通报。
3、分道审核开启
2013年10月8日开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启动,重组审核将采取“快速、正常、审慎”三类审核办法,一方面加快优秀项目的审核速度,另一方面对问题项目加大监管。
4、新股发行改革
11月30日,管理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市场期待已久的新股改革方案出炉。在该《意见》中,包括推进股票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强化中介机构职责、改革新股配售方式以及强化监管执法的力度等大大颠覆市场的预期。12月13日,《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出台,改革措施包括取消行政限价手段、引入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提高网下配售比例、明确市值配售办法等。
5、借壳上市参照IPO
11月30日,管理层发布《借壳上市审核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其中两大内容——借壳上市条件与IPO标准等同和创业板不允许借壳上市内容引发市场关注。
6、优先股试点
11月30日,《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12月13日《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发布。
7、中国版401K“减税”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企业年金被称为中国版的“401K计划”,这对资本市场构成重大利好。
㈤ 为什么2014年中国股市存在上行风险
我们对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转为乐观,因为在我们看来当前市场对经济增长、公司业绩和改革前景方面的预期过于悲观。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下面三种市场主流观点面临上行风险:
1.经济增长
市场主流观点:2014年中国实际GDP增速的市场一致预期为7.4%,但多数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因此,市场对明年经济增长的一致预期低于今年预计的7.6%)。
但是,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仅仅是下行风险,社会总需求中的三驾马车均面临潜在的上行风险:
1)出口: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发达经济体同步复苏,中国出口有望搭上顺风车。
2)消费:虽然反腐倡廉导致公款消费大幅降低,但今年零售增速仍然突破13%。政府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约占12%-13%,明年这一负基数效应将消失,消费同比增速有望出现攀升。
3)投资:许多投资者对未来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下滑忧心忡忡。虽然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现在企业盈利增长复苏,加上政府对民间开放更多投资领域的努力,可能会带动私人投资的加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仅为5.3%,而今年1-9月份增速达到13.5%,而且环比增长趋势进一步改善(A股上市公司今年3季度利润同比增长21.5%,其中非金融行业同比增速为24.5%)。
2.改革
市场主流观点: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减速。但是,由于触及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改革虽有必要但难以推行。因此,改革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上述观点看似有理,却无法解释中国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也和新一届政府过去12个月来表现出的改革决心与魄力相悖。我们在近期的一份报告(请见附录)中指出投资方向顺应中国的改革潮流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
1)居民由于城乡户籍不同而带来的财产和收入的“生而不平等”有望逐步缩小并最终消失。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理清和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关系,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和住房/土地权利。中国13亿人口中有65%是户籍意义上的农民,随着城乡差距的消失,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跻身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行列。
2)国有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化约束,包括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财务约束(如资金成本的提高)及有效的股东问责制度等等。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将享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可望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上述两个方面的改变不仅将改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前景,而且还有助于增长质量的提升,具体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分配的改善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3.投资价值还是成长?
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尽管许多成长股估值高企,但大型国有企业近几年来已成为投资者的“价值陷阱”。由于缺乏实现价值的制度催化剂,投资这些企业仍难有回报。
我们认为,许多帮助价值实现的制度性(包括周期性)催化剂正在悄然发生,它们使得很多蓝筹国企成为价值投资,甚至成长投资的理想标的。
1)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我们看到很多国有企业今年采取了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并因此取得了超出预期的业绩表现。
2)出售非核心资产:有些亏损国企已经开始出售部分资产降低负债率,我们预期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交易发生。
3)关停过剩产能,治理环境问题:我们的分析师认为此次整治行动是“动了真格”,政府点名的九个过剩行业不断传出产能关停淘汰的消息。
4)鼓励企业“走出去”承接境外工程,参与其他新兴国家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我们认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5)一些周期性行业的需求,如航运、造船乃至钢铁等,有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逐步恢复。
6)国有企业重组:我们认为一些地方国企和竞争性行业的国企重组机会较大。
银行业
尽管中国的银行业仍将面临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等不利因素,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效率的不断提升,无疑能够降低银行体系爆发不良贷款危机的风险。从中期角度来看,随着增长前景的改善,银行业也更有可能通过自身盈利的增长解决现存不良贷款问题。
也许有人会质疑我们对银行业前景的判断是否过于乐观,换个角度思考可能有助于衡量中短期内这种风险的高低:当欧洲银行体系摇摇欲坠之时,欧洲央行仅凭“全力以赴救助银行体系”这样一句承诺,便成功避免了危机的爆发。那么中国政府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深化结构改革的承诺(还有行动),应该会更有效地降低市场对银行体系危机的担心。
三季度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也许不需要太多政策刺激就能够保持10%的名义增速。如果未来宏观数据继续支持这一判断,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健康状况将作何判断?众多国内银行股的市场估值是否还会维持在一倍市净率以下?
总结
我们对投资中国股市转为乐观,因为我们看到市场基本面有所改善,短期与中期盈利前景得到提升,而盈利改善的驱动因素并非杠杆率的大幅提高,而是成本的降低(大宗商品成本、税收与浪费支出等的下降)、效率的提高、以及未来几年全面的改革措施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
与此同时,市场中根深蒂固的悲观情绪仍在压制股指表现,A股和H股的市净率和市盈率都已降至历史低点,但企业盈利正在逐步复苏。因此,我们对2014年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充满期待。
㈥ 2014年股市如何什么时候才转入牛市
首先,随着中国股市的法律,市场的逐渐完善,监管机构对股市等金融行业的风险管控的重视,就基本不会导致大规模的股市泡沫,金融泡沫,通货膨胀的事情发生。所以股市要涨,要讲股市还得看股票的业绩。
以煤炭,钢铁,有色,建材,基建这些行业公司产能过剩,人员浮肿。业绩难有大的起色。所以股票基本不会涨。
以白酒,房地产,等国家政策性调控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利空比较大,股票也比较难涨,业绩也难保证。
产能过剩,国家调控,新兴行业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再加上盘子大。所以以这些股票为主的上证很难有起色。当然新金融,互联网,传媒,高科技等是未来的行业,具有投资价值。
2014年上证估计是萎靡不起,徘徊在1700点到2400点之间。基本没什么投资价值。
而创业板为主的中小盘当中因为很多股票盘子小。又是未来的趋势,如金融,互联网,传媒,高科技,环保等。所以他们可以讲故事,炒概念。所以上下波动会比较大,有投资价值。但是大涨后记得抛出,大跌后加仓。。。当中一定要有耐心,切记不要追涨杀跌。做中线最好。
什么时候才转入牛市? 重视新兴行业的牛市,涨跌波动。。而不要关注整个股市的牛市
不要想股市进入牛市。各行业都有周期,关注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关注他们的牛市,而不要去奢望那些夕阳产业,产能过剩产业的牛市,那是千年等一回,因为那是大泡沫通货膨胀才会出现的。
㈦ 2014年中国股市涨停次数累计9次以上的股票有哪些
行情究竟是二八,还是八二呢从历史行情来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开始休息,中小盘股开始接力2007年1月,沪指结束逼空,涨幅回落至4.14%。与此同时,中小板指数的涨幅却在这个月达到了24.8%。同样地,2009年6月、7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引领市场见顶,而中小板经历短暂调整后走出了独立行情
㈧ 2014年底中国股市为什么大涨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㈨ 2014年12月中国股票市场每秒进场多少资金
1.6亿1秒
㈩ 请问2014年进入中国股市如何
即使你精通MACD、KDJ、波浪理论、趋势理论……,你在股市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技术分析只会误导你走进投资的死胡同,而不会帮助你长期成功。
2014年的中国股市应该会有较好的表现,因为中国股市已经沉寂了六年之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语),而股市不可能永远不涨,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个人意见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