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股票的数据当中,市盈率这一数据能造假吗
造不造假我不清楚
但很多股市市盈率这一栏采用的是静态市盈率
还有一个叫动态市盈率的概念
静态市盈率反应的是最近财年财报的数据,也就是说数据至少相差一年
动态市盈率反映公司的可持续增长性
……
市盈率可以炒出来,通过资产变现获得收益或类似的方法
⑵ 公司财务造假,股民的损失应该由谁承担
明确告诉你,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需要股民自己承担的,打碎牙往肚里吞。按正常人的逻辑,可能觉得如果自己投资的上市公司存在虚假称述,是过错方,那么自己就可以申请赔偿。其实不然,按照目前的法律框架,只有当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达到法定的重大性标准的情况下才能索赔,而实践当中,重大性的判决标准依据主要是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打个比方,著名上市公司獐子岛的扇贝颇具灵性,每当感受到所属公司财务出现压力时就会自发出走,默默的抗下所有压力。明眼人都知道公司有问题,但没有证监会定调投资该公司的股民只能自己承担扇贝出走的恶果。 在制度相对成熟的美股,上市公司退市是常态,对于股民索赔也有专门的集体诉讼制度,简化了流程,且优先赔付。
股票
⑶ 股票财务报表有假吗
假,当然会有,但关键看水分的大小,所以我现在选股多数会关注那些,在港上市的H有权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财务报表的公司。
⑷ 急需近三年证监会披露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公司有哪些 最好能有股票代码 方便我直接下财务报告 谢谢了
可以告诉你近三年绝对没有30家这么多,最近三年最轰动的是在2009年东窗事发的000858的虚假陈述案,如果超过三年以上因舞弊公司而闻名的公司有:000682、600190、002002(这个绝对经典,2004年刚中小板开闸,首批上市公司中,就是它刚上市不够两三个月就被爆财务做假),600709(现在退市了,是现在三板里的400027,这个也是经典案例,当年就是被当时是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发表的600字文章直指造假才被监管当局重视)、000557,还有被称为飞天系的600772(这个没有重组成功退市了,其他两个都被人重组借壳了,现在是三板里的400052)、000732、000925。
⑸ 股票财务造假什么处罚
投资者期待的对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严厉处罚并没有到来。继南纺股份5年财务造假3.4亿元仅被罚款50万元之后,新中基也于7月8日晚间发布被处罚公告,因在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虚增净利润达2.2亿元被处以40万元罚款。
严厉处罚再一次爽约,强制退市则更是无从谈起。由近百件涵盖民事、行政和刑事司法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及司法政策所构建的资本市场诚信司法秩序,正面临信任危机。
“法律规定如此,类似处罚尽管看似重罪轻处,可已经是顶格处罚了”,或许,管理层在强大的社会舆论面前也有苦难言,总不能突破既有法律规定吧?可有权制定、执行和适用法律规则的管理者,不仅要对遵循适用于其操作的规则负责,还要对法律的实际执行做到连贯一致,并且与法律的“法益”相符合,达到或接近立法目的。对于A股市场的监管者来说,如何在既有法律体系存在先天立法不足、罚责不力的情况下,让其执法行为最大限度接近立法本意——以执法震慑违法,是其对每一则违法案例结案前应该重点考虑的。
以严重财务造假等重大证券违法为例,现行《证券法》等法律规定的确对其罚责规定比较粗疏,且规定的违法成本轻微,这也是迄今为止几个案子引起巨大社会争议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管理层就不能在既有法律框架下最大限度灵活执法,以便最大限度震慑选择性违法行为。
比如,对于上述财务造假或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由证监会在处罚时认定为重大违法行为,由交易所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公司股票可能存在因重大违法行为导致暂停上市的风险”决定相关违法公司暂停上市,进而加大企业违法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严惩违法、预防违法和维护法律严肃性的执法目的。
当然,基于法律的正义实现终极诉求,管理层挽回公众对法律或其执法的信任的着力点,除了“灵活执法”外,还必须放在“紧急立法”上。根据现有《证券法》修法计划,《证券法》修订涉及事项众多,短时间内难以出台,既然《证券法》的修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相关动摇市场根本的违法行为又屡禁不止,招惹众怒,那就不能坐等《证券法》的修订而对既有严重违法行为姑息养奸,而应积极寻求相关有权部门修法或释法。
具体来说,可以寻求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证监会正在进行的退市制度改革,专门针对投资者反映强烈而又动摇资本市场根本的严重财务造假、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等行为,出台加大处罚力度的“暂行规定”或“立法解释”,规定严重财务造假等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予以强制退市。对严重证券违法负有主要责任或专业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为其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从业人员,除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应一概终身市场禁入、追究刑事责任,最短刑期三年以上,并规定在《证券法》修订完成前执行。
⑹ 所有原始股都是一元一股吗
不是的。
是不是原始股不能单从价格上来看,1元是指面值,在公司集资成立最初确实是1元1股,但公司从成立发展到上市不可能不进行增资扩股,而且也有利润在里面,所以其价格肯定是在上升的。
到发行上市时,大多数都是比发行价要低的。一般来说解禁之后大股东确实会赚很多,所以现在A股市场很乱,多数公司为了上市圈钱都进行财务造假,因为只要上市成功就等于少拼搏10年,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上市应该是一家公司成长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原始股”一向是赢利和发财的代名词。在中国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级市场上以发行价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企业股票,投资者若购得数百股,日后上市,涨至数十元,可发一笔小财,若购得数千股,可发一笔大财,若是资金实力雄厚,购得数万股,数十万股,日后上市,利润便是数以百万计了。
(6)中国股市有财务造假的股票吗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看承销商资质
购股者要了解承销商是否有授权经销该原始股的资格,一般有国家授权承销原始股的机构所承销的原始股的标的都是经过周密的调研后才进行销售该原始股的,上市的机率都比较大;反之,就容易上当受骗。
2、企业经营情况
购股者要了解发售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了解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好坏可从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利润总额等项情况去看,这些数字都能在企业发售股票说明书中查到。
3、看股票用途
要看发行股票的用途。一般说来,发售股票的用途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某些用项等,这些都是值得投资的。如若工业生产企业发售股票是用来补充流动资金私有制,那就要慎重考虑。
⑺ 是什么造成的中国股市基本都是投机者,什么造成的中国股市成了有钱人的圈钱工具。
是什么造成的中国股市基本都是投机者:
1、信息不对称:掌握内幕信息者抢占了先机,例如陈好买进ST黑龙盈利10倍,据传就是获得了内幕信息。而一般散户投机者根本不可能获得这种获取10倍利润的信息,只好投机。
2、中国股市退出机制不完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可是中国股市的管理层由于顾及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硬是将很多严重亏损的公司留在股市上进行重新包装、改换门庭重新上市,而不是像欧美市场一样,只要上市公司严重亏损就立即退市。致使大量的垃圾公司生存于股市,这些垃圾公司导致大量的投机客“赌其重组获得新生”。由于绝大部分垃圾公司在利益集团的操纵下,的确重组成功,股价狂涨,使一部分投机客暴富(例如陈好买进ST黑龙),导致很多股民认为只有投机才能在股市赚大钱。一个充满垃圾的股市,只能“臭气熏天”,鼓励投机、压制投资。
3、股票发行制度不完善:股票发行市场应该实行市场化的管理,但是中国股市的发行制度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干扰,行政审批手续繁复,成为权力寻租者“大展拳脚”的舞台。了解股市的人都知道,近几年很多一上市的新公司,立马出现业绩巨亏,和高管辞职狂潮(高管为了股票套现,只有选择辞职才能最快获得巨大的利益),哪里还存在什么投资的基础呢?其次,财务造假上市也使股民们不敢投资,宁愿投机。例如近年上市的绿大地、万福生科。当投资者看见这样明显的财务造假都能顺利通过“层层严格”监管者的监管,他们作何感想,他们敢投资吗?而就是这样明目张胆造假的公司,仍然不立即开除出股市,而让其继续悠然自乐地生存于股市。这样的故事告诉造假者,我们“鼓励造假、请多多造假”!!!
3、4、5……。
⑻ 中国的上市公司盈利了会反映到股票上吗
1、上市公司盈利会反应到股价上。
2、如果财务报表是真实的,体现了利润,那么大股东不会把利润分掉——大股东通常不是这么做的,只要公示的利润,股民肯定能拿到。他们的做法是:要么粉饰报表,虚构利润抬高股价,通过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获利;要么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不是分掉利润)。
3、中国上市公司应该没有普遍存在严重财务造假,可能粉饰报表,但是不会太严重(严重的财务造假大部分划不来)。但是有一些严重财务造假的案例,比如东方电子。
⑼ 如果上市公司都财务造假,那谁还敢买股票
股民赚钱是冲着差价利润去的,又不是去赚上市公司的钱,所以,不管上市公司造不造假,只要它的股票还在市场流通交易,大家就去买,敢去买。目前股民赚不赚钱和上市公司造不造假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