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股市存在杠杆效应吗
你好,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研究上证综指、香港恒生指数与台湾加权指数的波动杠杆效应,有利于监管者充分了解市场的波动特征,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合理的发展。
B. 为何国内股票都有板块联动效应
股票的板块定义为:板块是基本面或技术走势上具有紧密关联度的一类股票群体。同行业一般会被同样的消息共同影响,且主力机构在进驻时会同时进驻一个版块的多只股票进行掩护性操作。所以出现这些典型的联动现象。
在机构主力集团作战的时候,往往会同时在某个板块或某几个板块中的多只个股同时展开运作,在盘面形成强大的板块联动效应,这样才能够吸引足够的市场注意力,机构主力运作成功的概率才会提高。
在牛市行情中,个股普遍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上涨,但主流板块和非主流板块的涨幅往往有着天壤之别,领涨板块的涨幅往往是跟风被动上涨板块的几倍之多。因此,在牛市行情中,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在第一时间介入具备领涨潜力的板块,才能够作到跑赢大盘。而在熊市中,市场中的获利机会非常有限,多头主力也不敢逆市大肆做多,同时由于不具备大盘整体向好的背景,就决定了市场热点只能是以板块轮动的形式出现,此时,板块的意义就更加重要,要想在一个长期的调整弱市中(如2001年6月份以来的长期大调整)取得超越大盘的业绩的话,就必须紧跟市场主流,把掘板块轮动的规律和节奏进行波段操作。
C. 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与国民经济的景气度关联效应
有些年份吻合 有些年份背离 通常理论上说股市走势反应国民经济并且作为领先指标反映国民经济的未来情况 在历史中 拉长年限 基本还是对的 尤其是西方成熟的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比较畸形 不够成熟 九十年代才有股市 在这20年里 可以说基本上不真实反映国民经济 老股民都深知中国股市一直就是一个投机市场 千万别当真把他当成经济晴雨表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也许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市场 我们共同期待
D. 王志强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1.《The Integration of Bank Syndicated Loan and Junk Bond Markets》,论文,2004年2月发表于《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第28卷,24千字,第2作者
2.《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论文,2003年7月发表于《管理世界》第7期,18千字,第1作者;
3.《动量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2006年2月发表于《世界经济》第2期,20千字,第1作者
4.《中国一体化政策与MA模型》,著作,2003年11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60千字,第1作者。
主要科研课题
1.《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MA模型与一体化政策、汇率制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课题下达编号:79870049;
2.《我国财政、金融机制及财政金融政策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7年—1999年,课题下达编号:97BJB008
3.《全球金融体系与结构演进趋势及其影响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1年—2002年,课题下达编号:01BGJ001;
4.《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06年—2007年,课题下达编号:05W058。 获得荣誉 1、获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度日本财产保险奖教奖学金优秀教师一等奖; 2、获2006年度大连市学术著作政府出版资助和奖励工作经济与管理优秀评审专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MA模型与一体化政策、汇率制度研究”,2003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优秀; 4、论文“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一等奖; 5、专著《中国一体化政策与MA模型》,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著作类二等奖。
E. 怎样使动量效应发挥的更好,在股市中
股票的动量效应,是指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过去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卖出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获利,这种利用股价动量效应构造的投资策略为之动量投资策略。又叫动量效应投资策略。
只谈在国内的市场。
短线效应是跟游资的介入深度有关。
中长线效应是跟信息的有效期和市场炒作热度有关。
也就是说。要动量效应发挥的更好,首先概念有效期要大要长,短期内,各类资金炒作比较频繁,市场认同度高。
F. 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未来的走势
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化大生产越发达,对社会资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够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也就越发达。
(6)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扩展阅读:
2013年影响股市表现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将在2013年实现温和复苏,各项经济指标将逐步好转。与2012年每个季度经济增速均低于年初预期相比,2013年每个季度实际增速有望不断超出年初预期,预计全年GDP增速将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仍不会有起色,但内需的增长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铁、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增无减,投资仍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G. 动量效应的研究发展
自从Jegadeesh和Titman(1993)发现股市存在动量效应以来,对动量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金融学中最“核心”的领域。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理论对此类问题的解释始终存在分歧。
一、行为金融与中国大陆股市的动量效应
(一)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模型
Fama和French(1993,1996)等从传统理论的角度对动量效应进行了解释:动量效应不是市场无效的证据,动量策略的超额收益可能与人们采用的理论工具有关——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β值不是好的风险指标,只要在因子模型中加入新风险因子,超额收益或许就会消失。但对因子模型中应当加入哪些风险因子,学者们未能达成共识。
行为金融则认为传统金融理论的前提出了问题,因而试图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入手来找出动量效应的产生机制,但这些解释也存在缺陷。Shefrin(2000)认为,行为金融模型对投资人行为模式的假设,并没有以心理学试验为基础,缺乏合理的依据。正如Peter(1999)所认为的:“为了发展一个理论模型而寻找不合理的逻辑假设就好比把车放到了马前头”。与此同时,这也使经济学失去了自己的特点,经济学毕竟不是心理学,它不应该研究具体的认知模式,其假设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与抽象性。
(二)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与行为金融
对于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王永宏、赵学军(2001),朱战宇、吴冲锋和王承炜(2003),吴世农、吴超鹏(2003),肖军、徐信忠(2004),马超群、张浩(2005),赵振全、丁志国和苏治(2005),林松立、唐旭(2005)等都认为,如果采用月度数据检验,中国大陆股市并不存在明显的动量效应,而中长期反转现象则比较突出;周琳杰(2002)发现动量策略的利润对形成期和持有期的期限敏感,形成期和持有期为一个月的动量策略赢利性最为显著;刘煜辉、贺菊煌和沈可挺(2003)则认为形成期和持有期在2周和24周之间的动量策略有显著收益;余书炜(2004)则发现形成期和持有期在10到15天的动量策略有显著收益。曹敏、吴冲锋(2004)认为,中国大陆证券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和西方证券市场的反向策略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股市的反向周期短于西方发达国家。
虽然以上实证研究的样本期间不尽相同,但一致结论是中国股市的动量策略利润只存在于形成期和持有期在4周以内的周期策略中;而西方国家股市的动量策略利润一般存在于形成期、持有期为中期(3-12个月)的策略中。朱战宇、吴冲锋和王承炜(2003)等都认为,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等模型没有揭示出中国股市动量效应产生的机制。他们认为,BSV模型、DHS模型等模型中的投资者是根据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来对公司的股票进行估价的,这符合发达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模式,而国内投资者基本上不关心公司的基本面,爱好短线操作,容易出现跟风等现象,从投资者认识偏差角度来解释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并不合适。
二、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股市动量效应
1.不确定性的两种分类
奈特(Knight,1921)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就是常说的“风险”(risk);另一种是没有确定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其主观概率是不确定的,称为奈特不确定性或模糊(ambiguity)。如果抛硬币的话,你会知道风险有多大,如果赌正面,赢的概率是50%。奈特认为,当你完全不知道各种可能性状态以及各种状态的概率时,就存在奈特不确定性。Savage(1954)等认为,虽然有时不能计算出某种事件的概率分布,但我们可以对这个事件指定一个先验信念,这对建立数理模型的技术选择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奈特对不确定性的分类没有意义了。Ellsberg(1961)等通过一系列试验否定了Savage假设。他们的试验表明,奈特对不确定性的划分是有意义的。这些试验还表明,人们常对奈特不确定性表现出厌恶的倾向,即便告诉试验者Ellsberg试验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试验者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愿意为避免奈特不确定性而支付溢价。他们发现有人喜欢赌博(风险),却不喜欢奈特不确定性,厌恶奈特不确定性的人不一定厌恶风险。这进一步证实奈特的观点:风险厌恶和奈特不确定性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他们还发现,在面临奈特不确定性时,人们更在乎别人的想法,更容易形成“羊群效应”。
2.系统的复杂性造成了奈特不确定性
奈特不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代自然科学证明,由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或正反馈机制或复杂性机制)造成了系统的进化,从而形成了奈特不确定性。如果系统是一个简单的系统,那么这个随机过程就是遍历的(ergodic),可以通过频数试验等方式得到这个过程的概率分布。自然界大多数随机事件都属于这种过程,这种过程就是一般不确定性——风险。但如果系统是进化的,过程就是非遍历的(nonergodic),即使具备了历史的和当前的所有信息(完全信息),也无法获得某种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分布,因为它不是过去过程的简单重复,永远有新的状态被创造出来,我们不能预知这个状态,更不可能获得这种状态的概率分布。经济社会中的大多数系统都属于这种过程,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奈特不确定性。
(二)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动量效应微观机制
Lewellen和Shanken(2002)认为,股票价格序列的可预测性与股票定价过程中的“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关,当决策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先验信念不确定时(即存在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时),代表性投资者通过贝叶斯过程逐渐更新信念,这个学习过程渗透到股票定价过程中,导致股票价格正相关。
徐元栋、黄登仕(2003),徐元栋(2004)从奈特不确定性的角度探讨了股市动量效应产生的微观机制。与LS模型类似,投资者也不可能准确地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的概率分布,原因就是投资者面临奈特不确定性。与LS模型不同,他们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用一个“代表性投资者”来代替,这些投资者是不同质的,他们对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同的先验信念。当这些异质投资者出现市场传染现象时,就造成了动量效应。
Ford、Kelsey和Pang(2006)则从微观金融角度研究了动量(反向)效应产生的机制。当市场上出现模糊(ambiguity)信号、不能确定股票的基本价值(面临奈特不确定性)时,如果做市商与投资者都表现出乐观情绪(悲观情绪),股市就会出现动量现象。
Gerdjikova(2006)试图在CBD理论(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案例决策理论)下解释股市上的所有异常现象。由于投资者面临奈特不确定性,他无法确定股票的基本价值。如果股票价值在合理区间内,投资者为了追求更多财富而在股市上频繁交易从而造成了动量效应。
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动量效应机制理论认为,投资者不能确定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异质投资者的市场传染或者情绪的悲观(乐观)造成了动量效应。这些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股市的动量现象。行为金融认为,决策者对股票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是确定的,不存在所谓“奈特不确定性”,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犯了认识偏差错误,从而造成了动量效应。这两种解释的最大分歧在于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三)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奈特不确定性厌恶”补偿模型
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从奈特不确定性“厌恶”的角度来研究动量策略的“利润”的来源。Andrew和Hodrick(2006)、Zhang(2006)等发现动量策略的超额利润以及收益率横断面差异与奈特不确定性有正相关关系。Anderson、Ghysels和Juergens(2005,2006)则试图在资产定价模型中加入“奈特不确定性厌恶因子”来解释股市中的动量效应现象。从奈特不确定性角度看,投资者除面临一般风险外,还面临“更高级风险”,即奈特不确定性。只要在定价因子模型中考虑这种“更高级风险”,异常超额收益就会消失。
(四)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两种解释方案的逻辑联系
从奈特不确定性视角来研究动量效应也有两条思路:一是从奈特不确定性角度研究动量效应产生的机制;二是在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中加入“奈特不确定性厌恶因子”,将其作为动量策略“超额”利润产生的来源。从逻辑上看,这两条思路并不矛盾,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动量效应的微观机制涉及的是“里”,“奈特不确定性厌恶补偿”模型涉及的是“结果”,是“表”。以奈特不确定性为逻辑起点,可以将这两条研究思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行为金融模型主要从认识性偏差(或噪声)或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对动量效应等异常现象进行了解释。但问题是既然这些直觉性决策容易导致认知偏差,投资者为什么仍然采取直觉性决策模式呢?行为金融没有给出“理性”决策者产生上述决策行为模式的原因。实际上,投资者面临的是奈特不确定性的环境,表现为事实上的“有限理性”。从决策行为可以看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学习与记忆自适应性:倾向于本能的自我安全感(自我控制、认知失调)以及通过直觉性决策方式进行决策,即原则理性(rule rationality)(Aumann,1997)。在原则理性的视角下,如果决策者处于一个复杂的、奈特不确定性的世界,采用直觉性决策是合乎他们的理性的。
行为金融没有对“噪声”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噪声是与投资价值无关的信息,作为理性投资者为什么不能过滤噪声?行为金融学也重点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信息优势或劣势的投资者的行为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有人认为,对于公开市场上的大量、普遍交易的股票来说,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不存在使股票价格产生大波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人认为,“噪声”是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信息,但由于投资者在面临奈特不确定性时的“原则理性”,决策者只能凭直觉利用这些信息。
H. 想要在我国股市中赚到钱,到底是有多么的困难呢
教科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经济学教授和他的学生走在路上,看到前面的钞票,教授不必拿起,这绝对是虚假的钞票。学生不相信,走过,看到,这是一个假冒钞票,教授解释说:“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钱,它被别人带走了。”这就像超市检查员一样,你不必弄得上,因为前客户已经计算出来了。把这个逻辑放在股票市场上:没有必要花你的心,想想购买那些库存,因为他们的价值是相似的,这是有效的市场假设的想法。有效的市场假设认为,在正常和有效的市场中,股价反映了所有信息的变化,任何人都无法分析股票以获得过度福利。
与定义相结合,我们可以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进行概括,股票价格已经能够反映所有历史信息和小部分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剩余的公共信息来选择良好的股票并运行市场。在未来,随着信息和通信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互联网,投资者的平均水平将继续增加,整体市场的有效性将继续增加,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取得了盈余的成本信息,并希望获得多余的回报需要支付越来越多的能量。换句话说,我们投资的本质是面对市场效率。只有有必要继续投资时间能源,不断学习进步,并不断挖掘企业的剩余公共信息,而不是股票价格历史技术信息可能会赢得市场。这实际上是符合价值投资的概念,[Value 50]的目标是通过这种仔细选择来脱颖而出超过3,000股股票。把你的眼睛长,过滤出短期市场的噪音,冷静下来做研究,这是很长一段时间。
I. 如果你在我国股票市场采取动量交易策略,你会采取多久时间的动量周期,为什么
如果你在我国股票市场采取动量交易策略,那么我才用的时间应该是,会尽快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