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隆达A股票什么时候上市
证券代码:000553
证券简称:沙隆达A
公司名称: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日期: 1993-10-28
发行价格: 3.10元
上市日期: 1993-12-03
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是经湖北省体改委等部门批准,于1992年8月改制成为湖北省首家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大型国营工业企业。1993年12月3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主要经营农药、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的制造和销售等。
沙隆达集团公司前身为国营湖北省沙市农药厂,始建于1958年。1995年6月9日,经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鄂经贸企字[1995]043号文批准成立沙隆达集团公司。公司主营农药化学品、化肥、兽药、饲料及化工产品,热电生产及经营,医药产品、农产品流通,房地产开发,货物、技术、代理进出口等;兼营机械设备及配件、普通机械、金属材料等。沙隆达集团公司是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全国微生物农药工程验证中心”。现拥有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恒翔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荆州沙隆达广告有限公司、荆州鸿翔化工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2008年总资产25.5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2.31亿元,销售收入26.42亿元,出口创汇1.77亿美元。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农药8.76万吨;烧碱15万吨;自采盐矿25万吨。沙隆达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A、B股上市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
『贰』 华新的华新水泥厂
1950年4月,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武汉迁至黄石和大冶水泥厂合并,1953年9月8日,经过中央重工业部审批,公司更名为“公私合营华新水泥厂”,后经过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华新水泥厂”。其后,因为“文化大革命”更名为“东风水泥厂”,1970年1月又恢复“华新水泥厂”的厂名。在解放后至1977年的18年里,华新水泥厂于1952年12月和1977年7月分别建成K1和K3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85年,水泥生产能力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
“华新湿法水泥旋窑”是新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企业为中国的水泥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
1993年,华新水泥厂实行了股份制改组,向社会发行了A股股票,1993年11月28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创立,A股股票于1994年1月3日在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
1994年11月,公司又发行了8700万股B股股票,并于1994年12月9日在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1999年1月公司实行7700万股B股战略性配售,由瑞士HOLCIM B. V(原Holderbank)公司认购,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双方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
1994年12月31日,公司新建的2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一次点火成功投产,由此公司实现了湿法工艺向先进的干法工艺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2月15日,公司的4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一次点火成功投产。公司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了500万吨。
进入“十五”以来,华新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先后建成了华新宜昌3200t/d熟料生产线、华新红旗年产80万吨粉磨站、武钢华新年产60万吨粉磨站、华新南通年产80万吨水泥粉磨站、华新仙桃20万吨粉磨站、华新阳新6000t/d熟料生产线等工程并投入生产;华新恩施2000t/d熟料生产线、华新西1000t/d熟料生产线、华新武穴5000t/d*4熟料生产线、武钢华新年产60万吨粉磨站二期工程、华新南通年产80万吨水泥粉磨站二期工程、华新岳阳8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2003年华新又成功的收购了苏州金猫水泥有限公司51%的股权,控制近12亿元的资产,成立了华新金猫水泥(苏州)有限公司,使华新进入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2012年华新水泥(武穴)有限公司地处“鄂东门户”武穴市,是中国著名水泥企业集团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规模的子公司之一。公司规划建设三条国产化日产6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最终形成年产水泥1000万吨的大型生产基地。 一期一条日产6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于2005年4月26日点火投产,具备了年产优质熟料200万吨,优质水泥250万吨的能力。二期日产48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也于2007年10月16日顺利实现点火投产,该项目无论是建设工期、工程质量、投资控制、项目管理等方面均达到国内水泥行业领先水平。
『叁』 钢铁股票有哪些
有股票的钢铁公司:
1、000569 ST长钢 、000629 攀钢钢钒 、000708 大冶特钢 、000709 河钢股份 、000717韶钢松山、000761 本钢板材 、000778新兴铸管、000825太钢不锈、000890 法尔胜 、000898鞍钢股份、000932 华菱管线 、000959首钢股份;
2、600005武钢股份、600010 包钢股份 、600019 宝钢股份 、600022 济南钢铁 、600102 莱钢股份 、600117西宁特钢、600126 杭钢股份 、600165 宁夏恒力 、600231 凌钢股份 、600282 南钢股份 、600307 酒钢宏兴 、600357 承德钒钛等。
(3)鄂资b股的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国海证券分析师谭倩表示,上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开始正式限产,受限产边际放松影响,不同品种钢材价格出现回调。但今年限产是烧结、转炉、高炉等全环节限产,去年只有高炉限产,实际供给增加有限。
目前钢铁板块基建补短板、地产高周转需求韧性强、制造业投资趋稳的总体需求边际好转的中期逻辑仍然成立。且微观表现优异、经过前期调整,优质个股PE估值再次回到3-4倍区间,估值与业绩匹配良好。
同时申万宏源证券也提示,限产边际影响减弱,预计钢价将出现回调。采暖季限产被非限产区增产抵消,预计产量将明显高于去年采暖季水平,四季度难以出现供给紧缺局面。基本面走弱后股价难有表现。
『肆』 中国股票发展史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等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完全恢复了首发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还进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沪、深股指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重大货币、汇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国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 的132.6%,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的IPO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资本市场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