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拥有银矿的上市股票
银矿储量江西最多(江铜),占全国储量的17%,约2W吨,估算市价620亿
其次是云南 估算也有 400亿
贵金属的产量并非是按照产能生产的,要看市场供需情况,整体来说银的工业用途十分广泛,价格只会稳步上升。
其他各地的银实际都不很多,远低于这两个地区
⑵ 炒ST股票需要注意些什么
你好,st股票在买卖之前要先开通风险警告板之后才可以买卖ST股票。在交易软件中或通过登录在线营业厅签署风险警告板协议,就可以买卖ST股票了。由于ST股票的基本面较差,资产重组的透明度低,退市的风险大,因此仅适合短线投资不适合长期持股。
从技术走势来看,由于ST股票实施了百分之五的涨跌幅限制,个股的涨跌幅起伏被压缩了,这使得ST股票的上涨和下跌趋势更加的明显。一旦形成上上涨的趋势,就很容易形成连续涨停,有助于投资者及时发现和捕获ST黑马股票。因此,投资者应该对经历了急剧下跌后首次涨停的ST股票保持高度的关注。
虽然ST股票如果操作好了的话获利很大,但是炒作ST股票风险太大,一般的新手投资者不要去接触它。一般来说,投资者购买ST股票的原因在于,ST股票一旦业绩好转,股票价格就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然而种机会很少见,一般的投资者是无法抓住它的。毕竟股票的退市风险太大了,普通投资者不应轻易的参与。
注意事项:
1、上交所st股票交易警告风险的上限:当天在单一账户中购买的单一风险警示股票,数量不得超过五十股。在同一天在单个账户中卖出的单一风险警告股票不得超过五十股。
2、购买上海ST和*ST股票的需要在线交易软件中开通示并签署股票交易风险警示,机构户购买st股票,还要在网上签订协议。不过,深圳st股票购买就不需要签署风险警告协议了。
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⑶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早在南海公司成立以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已曾与爱德华·哈利(1664年-1735年)讨论一个构想,让国家向某些企业授予权力垄断某地区的贸易,然后再从那些公司获取部份利润,以便让政府偿还因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欠下的大笔债务。这个构思很快就引起爱德华·哈利的兄长,即时任财务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罗伯特·哈利(后为牛津伯爵)的兴趣。在他的倡议下,南海公司遂于1711年透过国会法案成立,并从政府获得权力垄断英国对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岛地区的贸易,而这两个地区在当时被坊间视为商机无限,因此哈利对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夸耀地称之为“牛津伯爵的杰作”(The Earl of Oxford's Masterpiece)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南海气泡”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除罗伯特·哈利外,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组成。为了吸引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游说他们若购买为数达1,000万英镑的国债,政府就会向他们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额外每年提供8,000英镑,以作回报。由于涉及开支庞大,政府当时更要求国会将酒、醋及烟草等货品的部份税收收益预留,以用于支付每年高达600,000英镑的利息。公司成立后,总部位于伦敦针线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董事局总裁由牛津伯爵出任,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约翰·布伦特爵士(Sir John Blunt,1665年-1733年)等人。
在1713年,英、西签订《乌得勒支和约》,标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步向终结。在和约中,西班牙准许英国垄断对西班牙美洲地区的奴隶贸易,而专营权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隶贸易在当时被视为很赚钱的行业,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好。有关和约的签订被当时托利党政府视为一大胜利,因为南海公司成功为政府有效融资,并与由辉格党控制的英格兰银行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进一步从奴隶贸易中取得优惠待遇,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买额外200万英镑的公债。但好景不常,西班牙在1718年与英国等国交恶,并爆发四国同盟战争,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来。可是,公司却仍然强调前景明朗,并在1718年邀请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总裁。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南海气泡”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
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
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
法官当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
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
这是大诗人蒲柏讥讽、批判将整个英国卷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诗句。
⑷ 河南沙沟西铅锌银矿
沙沟西铅锌银矿位于河南洛宁县西南部,产于华北地台南缘卢氏-栾川-南召-方城多金属成矿带中,为太华群变质岩系构造破碎带中的薄脉型铅锌银矿。因为该类型矿床矿体薄,一般为0.1~0.5米,单矿体长多为几米至几十米,矿化沿走向和倾向都很不稳定,按我国的铜铅锌矿地质勘查规范和一般工业指标,难以圈定矿体,计算资源量/储量。
加拿大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考察了该矿,对民采坑道进行编录以后发现,沿含矿的构造破碎带走向和倾向,矿体尖灭再现。每千米沿脉坑道,小矿体的累计长度平均约为300米。对这类极薄的不稳定矿体,加拿大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提出的勘查方案是,主要用坑内钻控制含矿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用坑道控制矿体,探求资源量/储量。
中方合作伙伴、探矿权人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的开放意识强,遵循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运作规则,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和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维克托矿业公司达成了合资协议,于2004年4月成立了河南法恩德矿业有限公司。中方投入沙沟西探矿权54.2平方千米,占22.5%的权益,外方投入现金376万美元,完成挣股期的投入后,占77.5%的权益。根据合资协议法计算,该探矿权价值为1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06万元。
河南法恩德矿业有限公司一成立,立即投入快速勘查。从2004年4月~2006年8月,共投入钻探30 304米,坑探37 053米。在13条矿脉上,共计探获推定和确定资源量矿石81.1万吨,含银1 535克/吨、铅26.48%、锌8.61%;推测资源量矿石126.4万吨,含银1 426克/吨、铅25.47%、锌8.39%。累计探获各级资源量,银3 022吨、铅53.2万吨、锌17.4万吨。
在勘查期间,投资机构以私募的方式,在2005年2月15日和2月22日,以1.5加元/股的价格购买了公司50万股和150万股,2005年8月31日又以3.2加元/股的价格购买了公司200万股。筹集勘查资金940万加元。同时配售了相应的认股权。由于勘查资金充足,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提前完成了挣股期的投入,挣得河南法恩德矿业有限公司77.5%的权益。
在勘查阶段,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根据沙沟西矿床银铅锌的品位,按矿石中银10.94加元/盎司、金261.4加元/盎司、铅0.66加元/磅、锌1.34加元/磅,作了概略性经济评价,预计开发后的利润水平高,决定提前开始开发的准备。2005年4月3个采矿竖井开工。2005年7月长沙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始选矿和其他工程试验。2006年2月通过了采矿的环境评价报告,并请南非的采矿工程师设计了适合于极薄矿体的削壁充填法的采矿方案。2006年3月30日取得了采矿证,至此矿山投产。
从开始勘查到矿山投产,只用了2年时间。矿山投产后的第二个季度,即2006年3季度,开始向持有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股票的股民分红,每股0.11加元。矿山的投产促使公司进一步扩大勘查,收购了和沙沟西矿区相邻的后坪沟等2个矿权,并建设了一座600吨/日的选矿厂。
由于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的良好表现,矿业分析家给予该公司很好的评价。选择了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强的合作伙伴;根据矿床的产出特点,突破中国国内有关规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勘查;勘查初期就开展概略性经济评价,做出合理的勘查决策;大规模的快速勘查,在迅速控制了部分富矿的资源量以后,超前做好矿山开拓和选厂建设,快速转入矿山开采;公司的现金流,由负值转为正值,不必增股筹资来维持勘查,公司从初级勘查公司向矿业公司转型;采矿的收入支持了公司扩大勘查和开发;投资初级勘查公司的股民,提前得到了分红。这已成为初级勘查公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公司的股票从2004年3季度的0.4~0.5加元/股,到2006年4季度涨到17~20加元/股,上涨约40倍(图10-3)。投资者在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得到了高风险的超额回报。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冯锐,在中国获得地质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从1995年起就开始探索中外合资勘查开发矿产之路,在1997~2003年的全球性勘查低潮中,坚持不懈。他的市场条件下矿产勘查开发理念、选择项目的特殊视角、在我国国内的勘查开发实践经验、快速的决策方式,值得其他勘查公司借鉴。
2006年12月18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主板将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列为计算全球标准普尔指数的公司。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是加拿大矿业界在中国投资矿产勘查最成功的初级勘查公司,它的业绩起了示范作用,鼓舞了其他初级勘查公司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矿产勘查的信心。
图10-3 希尔威金属有限公司的股价(上市符号S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