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票定价理论发展历史简述:早期股票投资理论
传统股票定价理论实际上主要指稳固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是,股票具有其内在价值,它是股票价格的稳固基点。股票价格以股票的内在价值为基础,并决定于内在价值,当股票市价高于(或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就出现卖出(或买进)机会,股票价格总是围绕其内在价值而上下波动的。因而稳固基础理论也称为内在价值理论。
稳固基础理论的鼻祖当推马克思。马克思把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归纳为预期收益和市场利息率。
希尔法登在其《金融资本论》一书中继承马克思的观点,对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下的金融经济现象作了理论分析,指出股票的虚拟资本价值可用预期每股股息收入除以市场利率得出。格雷厄姆和多德在其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中,对稳固基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他们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股票价格会由于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其内在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价格会回归到其内在价值上,所以证券分析家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细地研究有关发行人的财务数据及其他资料,努力去发现该股票的内在价值,并以此作为判断股票定价的合理性及其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❷ 马克思价格价值理论
又称市场生产价格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原理:
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的原理 资本主义生产的每一个商品价值都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即W=c+v+m。然而,对资本家来说,在生产中耗费的资本价值仅包括其预付资本耗费的c+v两部分,m是其无偿占有的部分,并不需要他耗费什么东西。因此,c+v就构成商品的成本价格K。但成本价格并非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所耗费的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0页)。前者是用资本的耗费计量的,由c+v两部分构成;后者是用劳动的耗费计量的,它形成的价值包括c+v+m三部分。所以,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费用小于商品生产的实际费用。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工人自己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成为执行职能的并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本身的实际费用”(同前,第25卷,第30页)。当所耗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商品价值公式也就发生了变化,由W=c+v+m转化为W=k+m。这种转化抹杀了c和v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掩盖了商品价值的创造和资本价值增殖之间的内在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理 随着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也就转化为利润P。由于成本价格表现为预付资本的耗费,所以,剩余价值m就不再表现为预付的可变资本v的增加额,而是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而且,剩余价值“不仅对用商品的成本价格来补偿的所耗费的资本来说是一个价值增加额,而且对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来说也是一个价值增加额”(同前,第25卷,第42页)。“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同前,第25卷,第44页)。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的价值形式也进一步转化,由W=k+m转化为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各部门利润平均化的原理 在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条件下,由于各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条件不同,因而各部门会有极不相同的利润率。然而,资本家投资的唯一目的是得到利润。对于资本家来说,只要是等量资本,不管投在哪个部门,不管这些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资金周转条件有什么样的差别,等量资本就应当得到等量利润。如果某一个部门的利润率很高,资本就会从利润低的部门抽出,流入利润高的部门。于是,这个部门生产能力扩大,当产量超过社会需要以后,市场价格就要下降,从而使利润率降低,于是又有资本从这个部门抽走,投向利润高的部门。这种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出流入,最终导致各个部门利润率相等,各部门极不相同的特殊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原理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对各部门来说,生产价格包含的成本价格因部门而异,具有特殊性,而利润由平均利润率确定,具有一般性。而构成价值的成本价格和剩余价值都是特殊的,这是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但是,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的否定,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仍然由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受价值变动的制约;生产价格产生以后,各部门的成本价格总和等于生产要素价值总和,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商品价值规律也主要表现为生产价格规律。
农、矿产品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原理 农业和采矿业直接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资源的有限性和垄断性决定了农、矿产业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而是保留一个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形成了地租,平均利润归资本经营者占有,地租为土地所有者占有。所以农、矿产品价格并不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而是以劣等条件生产的农、矿产品的价值为基础。劣等条件的个别价值与劣等条件的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转化为绝对地租。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条件的生产价格的差额转化为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原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中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二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土地所有者一般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后者再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耕作,并按照租地契约规定,将剥削农业雇佣工人得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表现为超额利润的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这种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农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见地租)。
❸ 政治经济学公式
政治经济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考研政治中的“数学”,考研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的公式主要为以下三个:
1、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c:v)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m/v)
3、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w=c+v+m)
(3)马克思的股票价格公式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传统学科,经济学从中繁衍出来,政治学也与其息息相关。但是,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并没有被全面认识。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虽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能够比较稳定地在政治学里发展,因此它的发展趋势也与政治学的发展趋势有直接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以下特点:
1、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从以个体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到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可以说是花样繁多。比如,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在国内层面有国家主义。国家主义研究的脉络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的概念以及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这一系列概念之上,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探讨政府对经济的影响。
2、研究层次的多样性
从个体到国家、再到国际多种研究层次。比如国家自主性这个概念的得来直接涉及到个体、国家、国际三个层次。因为国家自主性在政治经济学当中经常关系到这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去指导经济的发展。
如果国家缺少自主性的话,它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经常是破坏性的,而国家自主性强的话,它就可能为国家去设定并贯彻一个全面发展计划。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1988年出版的《统治与财政收入》(Margaret Levi, Of ruleand revenu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就是从理性选择的视角来做政治经济分析的。
4、关注政策背后的政经互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一般是政策的研究,但政治经济学家从来不相信政策是由几个专家、学者研究然后向政府提建议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肯定要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无论这些利益集团是在政府内还是在政府外。
❹ 股份比例公式
持股比例=出资额/注册资本金。只出技术而不出资金,需经过技术评估确定价值,然后根据评估值跟其他股东投入的现金计算相互的比例来确定股份。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构成成分,代表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权利与义务,股份可以通过股票价格的形式表现其价值。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股东大会决议实行股份多数表决原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代表股份多数的股东出席;二是要有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多数通过。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法典:应用版》
❺ 政治,马经 关于股票价格还有利润率的~
第一题。股票价格=股息/利息) 所以我觉得答案错了。不该选A。应该是反比。
第二题。你简单想想,产品周转速度再快,跟利润率也没关系啊,利润率如果是负数岂不是越转越赔钱?利润率=(销售额-运营成本)/销售额 和 存货周转率= 运营成本/存货成本 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是存货成本不变,那也是反的关系。
存货周转快-〉运营成本变大-〉利润变小-〉利润率变小
没学过马经。
❻ 马克思经济的资本循环公式的详细解释。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P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实线"—"代表流通过程,虚线"…"代表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另一个条件,就是使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结合起来.只有将商品的交换和生产结合起来,劳动力才可能成为商品,劳动力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也就是,资本总公式所提到的增殖问题)
❼ 马克思货币需求公式是什么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数量
公式:M=PQ*V
❽ 计算该股票的价值是多少
股票不可能有什么准确的公式!
他是一个血淋淋的战场,瞬息万变!
如果你想炒股,那这样算,根本就是错误!
如果你不炒股,只是想知道怎么算,那我还真没算过,因为我不知道算!
我只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
❾ 马克思各个资本循环公式
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这里G′=G+ 腉 。腉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这个公式来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130多年前,马克思曾探讨过用什么方式概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问题,认为:“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的目的和动机——价值增值、赚钱和积累——表现得最为醒目”,最后用这个公式概括了企业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
1867年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版时,用的是德语,上面公式中的G是金的单词Gold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货币;W是商品的单词Ware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商品,企业购买的商品是各种生产要素或生产用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G’表示W’卖出以后变成了货币,右上角的一小撇是货币化了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包含在产品中的剩余价值变成了货币。字母间的连线“—”表示流通及买卖。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 — W,还是W — 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9)马克思的股票价格公式扩展阅读:
1、流通目的:资本流通公式G—W—G中,货币所有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将商品重新换回货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获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2、流通内容:资本流通公式G—W—G的两端都是货币,货币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般等价物,都是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货币所有者拿出货币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同等数量的货币,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过程获取更多的货币,在于价值的增值。即资本总公式准确形式为G—W—G′(G'=G+m), 马克思将m称作剩余价值。
3、流通次数:货币购买商品重新卖出去换回货币的过程不是一次简单的过程,而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如果循环结束,货币就失去了增值的能力,不能再转换为资本。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创造更多的货币。所以这个公式的流通(运动)是无限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