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知识 » 满铁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中国旺旺股票涨幅图 2025-09-18 00:48:09
好几分钟没有交易的股票 2025-09-17 18:31:39

满铁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1-10-02 04:57:06

① 鞍钢机组 识别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Ansh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rporation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位于中国辽宁鞍山市。前身是1916年动工兴建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日本投降后,大部分设备被苏联拆迁。1948年后成立鞍山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现有职工20余万人,工人数15.2万人,鞍钢附企职工人数11.4万人,其中科技人员近3万人。占地面积120平方千米,下属8个二级公司、16个厂矿(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开坯、轧材主体生产以及化工、耐火、机修、动力、运输、修建、综合利用等辅助生产部门)、10余所科研设计部门、9所大中专院校、13座综合医院。公司拥有设备总重量93万吨,固定资产原值101亿元,具有年产铁矿石2500万吨、生铁770万吨 、钢800万吨,钢材56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49亿元。所产钢材有600多种,规格达2万多个,供应冶金、煤炭、电力等全国30多个行业,并向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出口。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周围还蕴藏着丰富的菱镁石矿、石灰石矿、粘土矿、锰矿等,为黑色冶金提供了难得的辅助原料。
鞍钢的前身是鞍山制铁所。 1948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底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翌年 7 月 9 日在废墟上开工,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现总占地面积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团公司拥有 6 座大型铁矿山、 4 个选矿厂、 1 个炼铁总厂、 2 个炼钢厂、 13 个轧钢厂和焦化、耐火、机械、动力、运输、建设、综合利用等辅助配套单位,以及技术中心、设计研究院、自动化公司等科研、设计单位。生铁、钢、钢材的综合能力均在 1000 万吨以上。
建国以来,鞍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钢共生产钢 3.21 亿吨、生铁 3.16 亿吨、钢材 2.22 亿吨。上缴利税 835 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鞍钢投资的 15.4 倍,并向全国冶金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5 万余人。 鞍钢目前能够生产 700 多个品种、 25000 多个规格的钢材产品。全面通过 IS09002 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 9 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通过 API 认证。 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鞍钢采用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治理,厂区上空呈现一片蓝天。建成了日处理能力 22 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环水 16.8 万吨。 加强了矿山排岩场和尾矿坝的生态恢复治理,目前已完成矿山复 垦面积 155 公顷,植树 60 万株。厂区绿化面积达到 34.2 %。钢铁主体通过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 OSHMS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钢材产品按国际和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组织生产有了可靠保证。
1995 年以来,鞍钢按照“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形成母子公司体制框架,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不断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成立了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了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断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新路子,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到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的完整产品系列。鞍钢成为国内能够生产轿车面板的少数钢铁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装箱钢板供货企业。
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是鞍钢人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形成的坚定的经营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管线钢、冷轧硅钢等为主导产品的 1600 万吨钢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钢整体规模达到 2000 万吨钢以上,成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夺取了原由俄国控制的长春至大连之间的南满铁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为加强对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于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在经济上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
1909年8月,满铁派人对鞍山地区进行非法的秘密探矿,先后调查了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小岭子、弓长岭等十余座铁矿山,并发现了大石桥菱镁矿、烟台粘土矿等资源,发现鞍山地区是开矿建厂冶炼钢铁的宝地。
于是满铁总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夺鞍山地区钢铁资源的计划,由大汉奸于冲汉和日本人镰田弥助出面,组建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总局在奉天成立,资本14万日元,名义上中日投资各半,实则由满铁全额初资。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1917年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东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对面山、关门山、小岭子、铁石山等8个矿区的开采权。其总面积达14578亩。1921年又获得的白家堡子、一担山、新关门山等3个矿区的开采权。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万吨。该总局经营到1940年宣布解散,并入昭和制钢所。
1916年满铁在办公司的同时开始鞍山制铁所的建厂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铁所,1917年4月3日举行“地镇祭”, 动工修建高炉。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铁所所长,建厂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炼焦厂开始生产焦炭。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鞍山,由满铁全额出资,在鞍山制铁所已有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为日本法人,属满铁的子会社,社长为伍堂卓雄。昭和制钢所成立前与满铁签订了继续雇用原鞍山制铁所全部工作人员的协议,从而兼并了鞍山制铁所。1936年6月4日,振兴公司将大孤山等11个矿区的矿业权租给昭和制铁所直接从事开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钢所接管了振兴公司的产权债务。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钢所办完了矿转让手续,彻底兼并了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的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的扩大,鞍钢的生产规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41年,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4%,规模仅次于九州的八幡制铁所(今天的新日铁)。当时满洲国另外一个钢铁生产企业——本溪湖煤钢会社(隶属于日本大仓财阀),规模仅相当于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钢所的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昭和制钢所的一些主要数据:
一、高炉
到1944年,已经有9座高炉,使用还原焙烧法。
1号高炉,第三代,1932年建,主要部件为德国德马克公司制造,年产能力70万吨生铁
2号高炉,第三代,1935年建,主要部件为德国德马克公司制造,年产能力70万吨生铁
3号高炉,第二代,1930年建,主要部件为美国GE公司制造,年产能力80万吨生铁
4号高炉,第一代,1937年建,主要部件为德国德马克公司和AEG公司制造,年产能力70万吨生铁
5号高炉,第一代,1938年建,自建,年产能力100万吨生铁
6号高炉,第一代,1938年建,自建,年产能力100万吨生铁
7号高炉,第一代,1939年建,自建,年产能力100万吨生铁
8号高炉,第一代,1939年建,自建,年产能力100万吨生铁
9号高炉,第一代,1943年建,自建,年产能力25万吨生铁
(年产能力是在使用抚顺煤——所谓“标准东洋煤”——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理想产量。实际由于煤炭供应和生产问题,各高炉均未达到过最高产量)
二、炼钢
当时的炼钢技术按设备可分为单独炼钢法和合并炼钢法。单独炼钢法分平炉法(又包括酸性平炉法和碱性平炉法)、转炉法、电炉法、坩埚炉法。合并炼钢法分酸性转炉与预备精炼炉两种,分别结合固定式平炉、倾动式平炉和塔尔波特式平炉,一共有六种。由于鞍山铁矿品位问题,只能使用预备精炼炉和倾动式平炉合并法。按原料供应,可分为生铁+废钢、生铁+矿石、废钢三种。鞍山制铁所使用生铁矿石法。
第一炼钢厂:600吨混铁炉1座、300吨精炼炉3座、150吨平炉2座、100吨平炉4座,年产能力钢锭58万吨。
第二炼钢厂:600吨混铁炉2座、300吨精炼炉4座、150吨平炉62座,年产能力钢锭75万吨。
钢锭需要加工成钢材。炼钢厂的配套工厂包括两个初轧厂(年产钢材能力106万吨)、大型厂(年产钢材能力20万吨,包括铁轨、特殊型钢)、两个小型厂(年产钢材能力17万吨,主要是钢管和线材)、薄板厂(年产能力4万吨)、中板厂(年产能力7万吨)。此外还有煤气发生炉8座。主要设备为德国克虏伯、AEG、德马克公司、日本神户制钢生产。
三、矿山:
鞍山地区的矿山储量为贫矿427.6亿吨,富矿1.6亿吨。主要矿山为弓厂岭、大孤山、樱桃园,其他铁矿13处。采矿能力为年产300万吨。
四、配套工厂:
火力发电所,10000kW和18000kW发电机组各两套,美国GE公司生产;25000kW发电机组一套,德国德律风根公司生产
炼焦厂四座,考波式炼焦炉19座,年产能力207.5万吨焦碳。配套设施包括苯精炼工厂一座,有塔式精苯蒸馏器12套;焦油厂两座,蒸馏器16套,生产中油和重油。化工厂一座,年产萘1800吨,硫酸61000吨,硫铵46000吨。
此外,在鞍山地区还有其他几家钢铁企业,号称是昭和制钢所的“卫星工厂”:
1,亚铅镀株式会社,日本原田商事会社投资,年产镀锌板、铁丝、铁钉32000吨
2,鞍山钢材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的子公司,年产钢材30000吨,钢轨60000吨
3,日满钢管株式会社,日本钢管株式会社的分支,年产焊接管和无缝管70000吨
4,井口洋行,私人产业,年产铆钉、螺丝2400吨
5,住友钢管株式会社,住友财阀分支,年产武器用钢管25000吨,其他钢管15000吨
6,满洲铸钢所,神户制钢所投资设立,年产锻钢件和铸铁件6000吨
7,满洲钢辊制作所,私人产业,年产各种钢辊、机械铸件54000吨
8,满洲久保田铸铁管会社,大阪久保田铁工所、东隅田川精铁所、大连机械制作所投资,年产钢管33000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8月26日,苏军到达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仅40多天时间里,苏联红军监押数万名日本战俘,将鞍钢的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被窃取之后,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破坏极为严重。此外,苏军撤离鞍山后,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居民乘机拆卸并拿走了鞍钢的一部分运输皮带、滚珠、油脂、小型马达和电线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损失。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鞍钢的原有设备,完好的部分多被拆迁到了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钢铁工厂。一些拆迁时损坏的残次设备下落不明,估计已经被回炉或报废。
鞍钢重要设备被拆卸状况
一、矿山设备:
弓长岭矿山破碎设备的70%,空气压缩机的全部,圆锥碎矿机全部,机车全部,货车车厢60%,卡车全部;
大孤山矿山年产能力700万吨的采矿设备的全部,德制休来曼电气探矿机械全部,机车全部,货车车厢全部;
二、选矿设备:
年产85万吨的选矿设备全部,球磨机全部,管磨机50%,磁力选矿机全部,烧结设备全部
三、粒铁设备:
年产18万吨海绵铁的粒铁厂全部机械和设备
四、炼铁设备:
3、4、5、6、7、8号高炉的全部可拆卸部分,包括卷扬机、计器、冷却设备、装料车、平衡车、大钟卷扬机、天井起重机、除尘器、铸床起重机、焦碳起重机、热风炉。全部为从德国、日本和美国进口的设备。此外还拆卸龙门吊6台,铸铁机3台。
五、炼焦设备:
11号到18号炼焦炉的全部附属设备和机械;其他炼焦炉附属设备的45%
六、洗煤设备:
150吨洗煤设备的70%,200吨洗煤设备的全部
七、化工设备:
苯精炼工厂、萘工厂、硫酸厂、硫铵厂的全部设备
八、炼钢设备:
年产75万吨的第二炼钢厂全部机械设备;年产58万吨的第一炼钢厂45%的机械设备
九、铁合金设备:
15吨电炉1座,6吨电炉2座以及全部配套机械设备
十、轧钢设备:
年产50万吨的第二初轧厂全套设备;20万吨的大型厂全部设备;15万吨的中板厂全部设备;10万吨的第二小型厂全部设备;4万吨的薄板厂全部设备
十一、动力设备:
25000kW和18000kW发电机组各一套;高压锅炉6台,高压送风机8台
十二、机床:
主要机床的64%
十三、研究用机械设备:
全部研究用机械设备
其他机械:
总重45000吨
制造和加工机械:
住友金属工业会社、久保田铸铁管会社的全部设备
总的来说,各厂损失均在二分之一以上,选矿、炼钢、轧钢则在七成以上。由于大量机械设备被拆运走,动力设备完全停转,鞍钢生产作业完全瘫痪。在轧钢方面,仅有鞍山钢材会社的中型厂、大谷重工业会社的中厚板工厂的破坏程度较轻,可勉强使用。其他如满洲制网、满洲镀锌等工厂,设备虽未受到致命性的破坏,但是也因第二小型厂被全部拆迁、没有原料而无法生产。生产重轨的大型厂和生产无逢钢管、薄板的工厂设备已经全部被拆。因此,当时这么大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连铁丝和铁钉都无力生产。
鞍钢生产能力下降情况:
原有能力 残存能力 能力下降%
(单位:万吨)
弓长岭采矿所 125 12 90%
樱桃园采矿所 25 0 100%
大孤山采矿所 700 20 97%
还原工厂 230 20 91%
选矿工厂 99 18 82%
中矿工厂 22 0 100%
烧结工厂 100 0 100%
团矿工厂 40 15 63%
原铁工厂 19 0 100%
粒铁工厂 18 0 100%
洗煤工厂 150 0 100%
焦碳工厂 230 50 78%
煤塔工厂 135 4 97%
硫酸工厂 6.2 0 100%
硫铵工厂 4.6 0 100%
苯工厂 2.9 0 100%
炼钢工厂 133 28 82%
初轧工厂 100 7 93%
大型工厂 20 0 100%
第一小型工厂 7 5 29%
第二小型工厂 10 0 100%
中板工厂 8 0 100%
薄板工厂 4 0 100%
铁合金工厂 1.5 0.1 93%
发电设备 81000kW 38000kW 53%
受电设备 60000kVA 35000kVA 42%
蒸汽设备 480吨/小时 100吨/小时 79%
其他:
住友金属工业会社
第一钢管工厂 2.5 0 100%
第二钢管工厂 1.8 0 100%
挤压管工厂 0.1 0 100%
冷拔管工厂 0.13 0 100%
轮箍工厂 1.6 0 100%
神钢金属会社 2.4 2.4 0%
大谷重工业会社
轧辊工厂 0.3 0.21 30%
铸型锭盘工厂 0.12 0.084 30%
中型钢板工厂 3.24 1.2 63%
鞍山钢材会社 1.6 1 30%
久保田铸铁管
直管工厂 3.6 0 100%
异型管工厂 0.25 0 100%
铸件工厂 0.3 0 100%
日满钢管会社
焊接管工厂 3 1.8 40%
满洲制钢会社
钢绳厂 0.6 0 100%
前苏联红军撤退后,在国民党统治的22个月中,鞍钢总共只生产了9500吨钢,到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时,已是千疮百孔、满目凄凉了。这期间,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鞍钢破败荒凉,市街萧条零乱,水、电、煤气停供,工人失业,居民外流,建成区仅剩9万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钢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同时宣布撤销鞍山钢铁厂。
翌年4月鞍钢在邵象华等专家努力下恢复生产。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开工典礼,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 鞍钢成立后组建了机构:设4处、9部,29个厂矿。(即:秘书处、计划处、人事处、经理处、制铁部、运输部、炼焦、化工、炼铁、选矿、炼钢、耐火、轧钢、中型、钢管、薄板、氧气、发电、给水、燃气、制造一厂、制造二厂、制钉、钢绳、机修、电修、装配、造厂及弓长岭矿、小房身矿、樱桃园矿、双庙子矿等。此处设置了职工医院,工业学校等。公司职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职员486人,技术人员418人,工人 9608人。)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鞍钢从沈阳、丹东等地接回保护下来的14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量才任用。成立了专家组,起草修复鞍钢计划方案。并做好遗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的工作,发挥这些人的技术特长,使鞍钢生产能力到1949年底达到产矿石51万吨,生铁及钢分别为20万吨位,钢坯50万吨,钢材30万吨。为了解决设备紧缺问题,鞍山市发动了全市人民献器材活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献交器材1123种21万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钢职工4255名献出器材62400件,从而解决了鞍钢修复设备急需。接着又展开了生产立功竞赛等活动,促进修复进度加快。1949年3、4月间有部分厂先后复工。4月5日炼出第一炉钢。5月1日中央派贺龙出席炼钢厂复工典礼。6月又炼出第一炉铁水。年底基本恢复生产。1950年从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支援鞍钢,从中南、华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质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时期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修复,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湖北大冶、四川重庆等地将国民党时期残存的钢铁工业设备调集到鞍钢,以及花费外汇通过香港向瑞士、瑞典购买重要器件设备,才使其恢复生产的。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1952年3月1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党组就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分布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1、集中全国力量,特别是技术人员,首先进行鞍钢的恢复与改建,争取迅速完工。2、确定大冶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设的第二个钢铁基地。3、大 冶的设计工作委托苏联进行。4、正式通知苏联,本溪在“一五”期间只恢复伪满时留下现未开工的2座高炉、2排炼焦炉和相应的矿山、选矿等工程。中共中央于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由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设备支援(由中国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多是从西里西亚缴获的和苏联替换下来的翻新二手设备)。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这时期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为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② 辽阳白塔公园门票价格多少

辽阳白塔公园没有门票,免费参观和游览,广佑寺门票是四十元如果是辽阳本地人出示辽阳本地身份证广佑寺门票价格为二十元。辽阳白塔公园地址;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一段60号。所属地区;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一段。地理位置;辽宁省辽阳市中北部地区。广佑寺地址;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一段60号。建议游玩参观游览时间;大约三小时三十分钟至四小时左右(本时间包括白塔公园和广佑寺等景点)。白塔公园开放日期;全年免费开放。广佑寺开放日期;全年开放。广佑寺开放时间;上午八点至下午十七点。

辽阳白塔公园门票;免费参观游览。广佑寺门票;四十元。辽阳本地游客出示本地身份证门票;二十元。满铁图书馆旧址九一八事变密谋地警示馆门票;免费参观游览。广佑寺圆通禅院门票;免费参观游览。广佑寺药师佛亭门票;免费参观游览。白塔门票;免费参观游览。白塔文物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阳日本神社附属房文物级别;辽阳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六年公布)。满铁图书馆旧址文物级别;辽阳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零一七年公布)。辽阳广佑寺旅游级别;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点)。

辽阳白塔公园内部部分主要景点概况;白塔、心湖、药师佛亭、广佑寺圆通禅院、广佑寺遗址园、雷锋纪念碑、日本神社附属房、满铁图书馆旧址九一八事变密谋地警示馆、青铜鼎、石拱桥、码头、休息区、石雕塑、塔泉、放生池等等等等。辽阳广佑寺内部部分主要景点概况;中华广场、青石牌楼、丁令威驾鹤升仙铜雕像、车马出行铜雕像、山门、钟楼、鼓楼、青铜香炉、天王殿、护法堂、财神殿、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大雄宝殿、古佛殿、方丈殿、功德碑、洛伽山观音喷泉、赵朴初福字浮雕、碑廊等等等等。

辽阳白塔公园广佑寺周边部分其他景点概况;青年湖公园、观音禅院、辽阳文庙、太子河公园、辽阳博物馆、辽阳民俗博物馆(彭家公馆,辽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公布、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公布)。王尔烈纪念馆、辽阳曹雪芹纪念馆(吴公馆,辽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公布)、东京城(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公布、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一三年公布)、东京陵(辽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阳壁画墓群(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一年公布)等等等等。

③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历史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夺取了原由俄国控制的长春至大连之间的南满铁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为加强对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于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在经济上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
1909年8月,满铁派人对鞍山地区进行非法的秘密探矿,先后调查了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小岭子、弓长岭等十余座铁矿山,并发现了大石桥菱镁矿、烟台粘土矿等资源,发现鞍山地区是开矿建厂冶炼钢铁的宝地。
于是满铁总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夺鞍山地区钢铁资源的计划,由大汉奸于冲汉和日本人镰田弥助出面,组建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总局在奉天成立,资本14万日元,名义上中日投资各半,实则由满铁全额初资。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1917年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东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对面山、关门山、小岭子、铁石山等8个矿区的开采权。其总面积达14578亩。1921年又获得的白家堡子、一担山、新关门山等3个矿区的开采权。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万吨。该总局经营到1940年宣布解散,并入昭和制钢所。
1916年满铁在办公司的同时开始鞍山制铁所的建厂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铁所,1917年4月3日举行“地镇祭”, 动工修建高炉。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铁所所长,建厂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炼焦厂开始生产焦炭。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鞍山,由满铁全额出资,在鞍山制铁所已有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为日本法人,属满铁的子会社,社长为伍堂卓雄。昭和制钢所成立前与满铁签订了继续雇用原鞍山制铁所全部工作人员的协议,从而兼并了鞍山制铁所。1936年6月4日,振兴公司将大孤山等11个矿区的矿业权租给昭和制铁所直接从事开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钢所接管了振兴公司的产权债务。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钢所办完了矿转让手续,彻底兼并了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的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的扩大,鞍钢的生产规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41年,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4%,规模仅次于九州的八幡制铁所(今天的新日铁)。当时满洲国另外一个钢铁生产企业——本溪湖煤钢会社(隶属于日本大仓财阀),规模仅相当于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钢所的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8月26日,苏军到达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仅40多天时间里,苏联红军监押数万名日本战俘,将鞍钢的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被窃取之后,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破坏极为严重。此外,苏军撤离鞍山后,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居民乘机拆卸并拿走了鞍钢的一部分运输皮带、滚珠、油脂、小型马达和电线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损失。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鞍钢的原有设备,完好的部分多被拆迁到了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钢铁工厂。一些拆迁时损坏的残次设备下落不明,估计已经被回炉或报废。
1948前苏联红军撤退后,在国民党统治的22个月中,鞍钢总共只生产了9500吨钢,到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时,已是千疮百孔、满目凄凉了。这期间,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鞍钢破败荒凉,市街萧条零乱,水、电、煤气停供,工人失业,居民外流,建成区仅剩9万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钢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同时宣布撤销鞍山钢铁厂。 翌年4月鞍钢在邵象华等专家努力下恢复生产。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开工典礼,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 鞍钢成立后组建了机构:设4处、9部,29个厂矿。(即:秘书处、计划处、人事处、经理处、制铁部、运输部、炼焦、化工、炼铁、选矿、炼钢、耐火、轧钢、中型、钢管、薄板、氧气、发电、给水、燃气、制造一厂、制造二厂、制钉、钢绳、机修、电修、装配、造厂及弓长岭矿、小房身矿、樱桃园矿、双庙子矿等。此处设置了职工医院,工业学校等。公司职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职员486人,技术人员418人,工人 9608人。)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鞍钢从沈阳、丹东等地接回保护下来的14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量才任用。成立了专家组,起草修复鞍钢计划方案。并做好遗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的工作,发挥这些人的技术特长,使鞍钢生产能力到1949年底达到产矿石51万吨,生铁及钢分别为20万吨位,钢坯50万吨,钢材30万吨。为了解决设备紧缺问题,鞍山市发动了全市人民献器材活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献交器材1123种21万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钢职工4255名献出器材62400件,从而解决了鞍钢修复设备急需。接着又展开了生产立功竞赛等活动,促进修复进度加快。1949年3、4月间有部分厂先后复工。4月5日炼出第一炉钢。5月1日中央派贺龙出席炼钢厂复工典礼。6月又炼出第一炉铁水。年底基本恢复生产。1950年从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支援鞍钢,从中南、华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质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时期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修复,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湖北大冶、四川重庆等地将国民党时期残存的钢铁工业设备调集到鞍钢,以及花费外汇通过香港向瑞士、瑞典购买重要器件设备,才使其恢复生产的。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1952年3月1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党组就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分布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1、集中全国力量,特别是技术人员,首先进行鞍钢的恢复与改建,争取迅速完工。2、确定大冶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设的第二个钢铁基地。3、大 冶的设计工作委托苏联进行。4、正式通知苏联,本溪在“一五”期间只恢复伪满时留下现未开工的2座高炉、2排炼焦炉和相应的矿山、选矿等工程。中共中央于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由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设备支援(由中国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多是从西里西亚缴获的和苏联替换下来的翻新二手设备)。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这时期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为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底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翌年7 月 9 日在废墟上开工,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现总占地面积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团公司拥有 6 座大型铁矿山、 4 个选矿厂、 1 个炼铁总厂、 2 个炼钢厂、 13 个轧钢厂和焦化、耐火、机械、动力、运输、建设、综合利用等辅助配套单位,以及技术中心、设计研究院、自动化公司等科研、设计单位。生铁、钢、钢材的综合能力均在 1000 万吨以上。
建国以来,鞍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钢共生产钢 3.21 亿吨、生铁 3.16 亿吨、钢材 2.22 亿吨。上缴利税 835 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鞍钢投资的 15.4 倍,并向全国冶金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5 万余人。 鞍钢目前能够生产 700 多个品种、 25000 多个规格的钢材产品。全面通过 IS09002 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 9 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通过 API认证。 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鞍钢采用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治理,厂区上空呈现一片蓝天。建成了日处理能力 22 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环水 16.8 万吨。 加强了矿山排岩场和尾矿坝的生态恢复治理,目前已完成矿山复垦面积 155 公顷,植树 60 万株。厂区绿化面积达到 34.2 %。钢铁主体通过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 OSHMS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钢材产品按国际和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组织生产有了可靠保证。
1995 年以来,鞍钢按照“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形成母子公司体制框架,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不断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成立了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了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断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新路子,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到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的完整产品系列。鞍钢成为国内能够生产轿车面板的少数钢铁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装箱钢板供货企业。
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是鞍钢人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形成的坚定的经营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管线钢、冷轧硅钢等为主导产品的 1600 万吨钢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钢整体规模达到 2000 万吨钢以上,成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④ 日本如何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日本藩阀政府将以前自己在经济上“起死回生”的经验复制到了台湾。 欧洲多用毛织品,对樟脑丸的需求巨大,世界市场上60%的份额被日本三井公司垄断,为了获取暴利,日本商人将台湾的樟树砍伐殆尽。日本强迫让气候适合种植甘蔗的台湾种甘蔗,而台湾只能种植并压榨,蔗糖汁则被运到日本精炼,白糖要再从日本销往世界各地。滥采台湾的森林,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农民有田种植稻米,可让台湾人种植水稻,还是为了让日本人吃上廉价大米,台湾遭受双重榨取。大量树木被砍让日本赚一次,开垦出来的农田种水稻还让日本挣一次。台湾同时还得为所谓“文明开化”支付高昂代价,日本人修建铁路、港口、电站,价格高昂还不算,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日本更多、更大规模地掠夺台湾资源,它们绝不是为了造福于台湾人民。 后藤新平自1898年起任台湾总督府长官,因在台湾建立向日本输送利益的经济传送带有功而被封为“殖民地经营家”,他于1906年再出任“满铁”首任总裁,让他从台湾转战中国东北,就是为了让他复制其在台湾的“成功经验”。“满铁”表面上是中日合资公司,可日本政府一分钱都没掏,将从沙俄那里获得的属于中国的铁路及经营权,被他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变成了日本政府的“满铁”股份公司本金,同时在日本出售股票,让日本人在股东人数上超过中国。 铁路的进出口在大连港,铁路成为了港口的下游企业,铁路沿线的所有土地、矿产、森林,都变成了日本可支配的财产,“满铁”还继续中国东北修建铁路,可日本既无技术又无资金,日本钱从美国借,铁轨、火车头以及相关设备都由日本三井等从美国进,然后高价出售给“满铁”,满铁的巨大利润空间被挤压到只能维持现状的水平,账面上中国参股一半,可高级管理人员全部是日本人。“满铁”没有任何红利分给中国股东,将钱用于不断衍生、扩张上,不断开设出的新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只是雇佣更多的日本人。这些公司渗透到中国的更多经济领域中,所有的所谓“开发”,都是为了让低价的中国的大豆、煤炭、圆木等原材料,滚滚不断地流入日本;而中国从日本获得的都是高价的工业产品。 日俄战争后,日本能够独资在中国办的工厂,首先是火柴厂,因日本盛产木头和硫磺,有生产火柴的经验积累。一战前后纺织厂开始大举进军中国(照相馆和药店多是日本的间谍机构,药店上的仁丹广告牌,实际上是给军队指示大路方向的路牌)。日本明治初期的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有生丝、茶叶、瓷器。丝织业随着出口增加而发展,但后来丝织减少,棉纺增加。中国当时的纺织以农村的家庭作坊为主,土布无法与日本的机织布竞争,而且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人工费又只有日本的三或四分之一,与其将织好的布运到中国来销售,不如在中国建厂,就地销售。这样既可以绕过中国对进口成品的关税壁垒,还可以减少运输费,且日本人多地少,种植棉花导致棉田与稻田争地,结果造成日本粮食和棉花价格都高。日本因此改变策略,从英国进口纺织机,从美国、印度等地进口或采购中国棉花,此后日本不再种植棉花,需要的布则从中国进口。 在中国的上海、青岛、天津等,利润最稳定的日资企业就是纺织业,而向军队提供最多“捐款”的也是纺织企业。因纺织企业门槛并不高,中国民族资本建立的纺织厂与日本企业形成竞争之势,中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厂因此被日资视为眼中钉,面粉、榨油、碾米厂等都在日资企业的黑名单之中。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驻扎在上海的日本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引领日本军队向中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厂、面粉加工厂投弹。全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印刷厂-商务印书馆也在此时被炸毁。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各地的驻在人员,突然出现在各个关键经济部门,成为“接受大员”,“没收”中国的工厂。 中国经过甲午战争赔款、庚子赔款、1911年后的善后大借款,中国已经处于国家破产状态。为了表现所谓“大国风范”,中国从外国借钱来还债。战乱频繁让民不聊生,而社会动荡又造成腐败横行,正如曹汝霖所说:与外国签订的各种条约胡乱堆放在房间的角落里,没有人知道详细内容以及截止时期,只有日本人到了要获得利益的时候,拿着条约来找中国人谈的时候,才有人想起要找条约出来看。 高官对自己国家失去了信心,权力今天不用明天作废,他们有机会就要捞钱,甚至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战而屈之,谋之上”,日本比中国人更娴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用收买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蔑视中国人凡官必贪,从清朝末年开始,甘愿充当汉奸、卖国贼的人就不绝于后。日本人认为收买中国官员比直接打仗合算多了。他们或让中国军阀相互打,或在支持双方的同时,选择一个给日本输送利益最多的。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能亡了中国,这些付出都可以加倍回收。 比如曹汝霖,靠日本人“夸赞”进入北洋政府高层,他对日本的回报就是泄露内部机密,让日本人对北洋政府在某个事项上会如何出牌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利用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小钱,购买了开滦煤矿的股份,后来靠分红维持其在天津租界内的豪华生活。他同时还持有其他日本在华公司的股票,可“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打进长城内,东北、华北都成了日本的,日本哪还承认他的股东身份。 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日本领导人还继续强调“中日经济上相互依赖”,可他们抓住中国这个救生圈仅仅是为了让中国帮助他们摆脱已经深陷的经济漩涡。他们瞄准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绝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哪怕SONY之类的产品100%在中国制造,但各个零件在分头进入总装厂前,利润都被分散转移到了日本本土,中国只挣到了少的可怜的工人工资、工厂使用费、水电费和一点点税费。如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如此“世界经济一体化”,谁也离不开谁?!这与当年台湾农民为日本种大米、种甘蔗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