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价格上升,企业会不会增加投资,为什么
股票价格的上升和企业是否增加投资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要看增加的投资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股票价格是企业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举个例子,茅台,股价一直在涨,他并没有一直增加投资吧
⑵ 价格上涨对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分别有何影响,对于合作总剩余又有何影响呢
如果价格已经得到剩余,可能是政治原因垄断原因使价格上升。假如价格上涨,消费者剩余减少,在非弹性区域内,价格上升生产者剩余增加,总剩余由于价格脱离最佳均衡价格所以会下降。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或是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的价格可得到的供给,因而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2)股票价格上升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扩展阅读:
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
成本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
⑶ 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影响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传统上往往被称之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仅指股市下跌或者说持续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财富效应。我们的分析,是从广义层面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的。
⑷ 为什么说股票价格上升而收益降低
你说的可能是二级市场买入价格对应的分红收益.
假定公司每股分红一元钱,你如果是以10元一股价格买入,分红收益就是百分之十,如果你买进的价格是二十或者说你十元买进后涨到二十了,那对应的就是二十元投入获得一元的分红,收益在这个层面来说当然是降低了.
不过,如果你是十元买进而不是二十元买进的话,你是很乐意见到分红收益率降低的
⑸ 股票价格上升了为什么人们的支出会增加,属于什么效应
财富效应,人们的财富增值了,支出也就会相应增加.
⑹ 为什么经济扩张期债券的需求曲线右移幅度小些
第一章
1.1.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的走势如何?
过去几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利率上升。
1.7.银行基本的经济活动有哪些?
答:银行的基本经济活动是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
1.11.股票价格的上升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股票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消费者财富的增加,因此消费者更可能会增加支出。
第二章
2.6.如果你怀疑一家公司可能在明年破产,相比较而言,你愿意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还是债券?为什么?
答:在公司来年会倒闭的预期下,更愿意持有债券,因为债券的支付要优先于股票,而持股人得到的只是最后剩余的索取权。
2.12.:“在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世界里,金融中介就不会存在”这种说法正确、错误还是不确定?解释你的答案。
答:正确,如果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人们互相贷款将没有任何代价,这样的话金融中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三章
3.11.假定一个研究者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经济债务的总额比M1、M2、M3能更好地预测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这个发现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将货币定义为等于经济中的债务总额?
答:不一定。虽然债务总量对通货膨胀和产业周期的预测较M1、M2或M3更准,但在未来却未必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工具。在没有理论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信债务总量在未来是否仍能准确预测,所以我们不可以将货币定义为债务总量。
3.14.下列资产成分分别包含在哪类货币总量(M1、M2、M3)中:
a.通货 b.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c.欧洲美元
d.小额定期存款 e.大额回购协议 f.可开具支票的存款
答:M1:a f
M2:a b d f
M3:a b c d e f
第四章
4.4.如果利率为10%,一种债券明年向你支付1100美元,后年向你支付1210美元,第三年支付1331美元。如果该债券以3500美元出售,其到期收益率是高于还是低于10%?为什么?
答:1100/(1+10%)+1210/(1+10%)²+1331/(1+10%)³=3000(美元)
即可以得出到期收益率小于10%。因为只有当利率小于10%时所有现值的和才能达到3500美元,这样才能大于收益率为10%时的现值3000美元。
4.9.有两种1000美元的债券:一种期限为20年,售价为800美元,当期收益率为15%;另一种期限为1年,售价为800美元,当期收益率为5%。哪种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更高?
答:假如1年期债券没有利息收入,则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1000-800)/800=25%。由于1年期债券有利息支付,所以到期收益率必然高于25%。然而,对于20年期债券而言,由于当期收益率接近到期收益率(见教材),我们可以估计出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近似为15%。因此,1年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应更高。
4.14如果抵押贷款利率从5%上升到10%,但是预期住宅价格将会从2%上升到9%,人们更愿意还是更不愿意购置住宅?
答:人们更可能的去购买房产,因为当购买房产时真实利率从3%*(5%-2%)下降到1%(10%-9%)。虽然此时抵押贷款利率上升了,但购房融资的实际成本降低了。此外,如果允许对支付的利息来抵免税收,那么人们会更愿意买房产.
第五章
5.6.美联储减少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公众出售债券。运用供求理论说明该行动对利率的影响。这同流动性偏好理论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答:根据可贷资金理论,美联储向公众出售债券,就增加了债券供给,使得供给曲线BS右移。供给曲线BS与需求曲线Bd相交于更高的均衡利率点上,使均衡利率上升。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供给减少使得货币供给曲线Ms左移,均衡利率上升。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得出的答案与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得出的答案一致。
⑺ 简述资本市场利率上升对消费者储蓄决策产生的影响
利率上涨对消费者储蓄决策的影响是()
A.增加储蓄
B.减少储蓄
C.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储蓄
D.利率对储蓄没有影响
参考答案:C
⑻ 股票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有何影响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传统上往往被称之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仅指股市下跌或者说持续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财富效应。我们的分析,是从广义层面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的。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面: (一)负财富效应 主要表现在:
1.通过减少居民实际收入影响消费。
投资者投资于股市,一方面获得股票分红收益,如果投资者属于长期性的投资行为,且投资对象为绩优股,这部分收益将是稳定的,可视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价收益,即投资者因股价上扬所获得的资本利得。这部分收益可能是暂时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转化为持久收入,当然,在熊市市场,情况相反。根据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红率分别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趋势。在一个持续下跌的股市之中,这些分红难以抵消股价下跌导致的财富缩水量。2000年以来,美国股市缩水市值达6万多亿美元,以每个平均3口之家计算,相当于每个家庭损失约7万美元,以负财富的MPC 0.07计算,且由于消费者支出占美国GDP的70%,“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负影响显而易见。
如果这个市场中股票期权计划(ESO,也包括员工持股制)比较普及,股价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员工报酬急剧减少,还可能使员工的未来期权成为一张废纸,从而减少员工未来的收入。
2、通过弱化居民收入预期,降低市场信心,缩减消费。
股市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变动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到消费者信心。
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如果股市达到一定规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跌,则投资者得自于股市的损失将由暂时性损失转化为持久损失,从而与消费支出的减少产生某种固定联系。而股市投资者的消费下降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又带动股市中的非投资者,进而降低市场信心。
一个信用体系发达的市场,股市繁荣在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同时,由于使投资者未来收入预期向好,股票财富的急剧膨胀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进行消费信贷。但股市下降乃至萧条将产生相反的效果,投资者消费行为将更趋保守,从而减少了消费信贷,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社会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进一步减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则那些在繁荣时期以股票财富为抵押品所产生的消费信贷由于股票财富的大幅度缩水,而使他们陷入财务危机,表现为投资者、家庭破产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国破产申请达近155万,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过上年破记录的数据。2003年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里,美国的个人破产申请案再创历史新高,美国个人申请破产的总共为161.3万多例,比此前12个月中的146.6万多例增加了10%。
同时,银行抵押品价值的大幅缩水,又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并可能产生信贷危机,从而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3、 通过恶化企业投、融资状况间接影响消费支出。
股市持续萧条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因为萧条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财富减少,这种不好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公众投资避免进入股市,从而推动股市进一步萧条,企业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筹资,或者难以从证券市场筹资,从而难以进行内涵式或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又降低了企业盈利水平,也减少了员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挤占”效应。
股市上涨,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增加财富,对消费正向影响的效应,即股市的“消费效应”。一是因股市持续攀升而产生的赚钱效应对社会资金的巨大吸引力而减少储蓄,以及使原本用于即期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股票投资;或者因股市长期下跌,投资者被套牢,使当前消费资金减少,即所谓的“挤占效应”(也有学者称之为替代效应)。股市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认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资金买入股票的赚钱效应要比即期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股市表现较为明显。
在股市发展初期,挤占效应往往超过消费效应,此时股市对消费需求影响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前消费。其主要原因在于,股票上涨带来的赚钱效用超过了即期消费的效用。如有专家认为,我国股民即使买卖股票赚钱,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会首先吸引消费者将现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来消费。当股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富裕程度增加,未来收入预期向好时,消费效应开始超过挤占效应,股市刺激消费的作用开始体现。随着股市的继续攀升与投资者股票财富的不断扩大,消费效应与挤占效应的差距愈来愈明显。
以我国股市为例,股市的挤占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股市一些投资者长期亏损或套牢,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很大。据统计,1993-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中,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两市年平均所占比重达68%。2001年以来,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年平均所占比重高达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来,中国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资者股票财富亦大幅度缩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资者被套牢,其对消费的“挤占”也越来越显著。
(三)泡沫经济效应。
以股市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持续繁荣,使消费需求急剧膨胀,这种态势又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欲望,整个社会经济表现为消费、投资过度膨胀。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剧膨胀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所能承受的范围,并且股市的持续攀升的示范效应,使许多本来属于生产性的投资转向股市,于是泡沫经济出现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供求缺口的出现将在整个经济形态中产生持续的通胀,国家可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减少银行的货币信用,减少人们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抑制经济过热。
如果股市中积累的泡沫压力过大,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时,此时某一因素如来自国外投机力量的冲击,就会促使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用急性、突发性的形式来释放压力。这种方式便是金融风暴,或称之为股灾,接踵而至的是汇市、期市齐跌;不动产、动产缩水以及证券市场上原来虚报利润和有欺诈行为或存在经营问题的企业接连破产,数万亿财富付之东流,社会消费支出大幅度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即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即“棘轮作用”),不会影响社会消费的绝对量,但会致使社会消费的增量减少,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整个国家产出减少。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市过度繁荣的之后往往出现萧条,如上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持续繁荣,其后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50-60年代的股市繁荣,其后而来的是70年代的萧条。80年代日本股市狂热,其后是90年代的长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