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凯恩斯选股理念
凯恩斯十分重视投资者的选股。他认为,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比较大的一批钱投资于自己比较了解的,并对其管理完全信任的.
视野要开阔,要把资金投到最具发展潜力的股票上去;消除完善心态,十全十美的股票很难找到,...
凯恩斯所推崇的选股理念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其尊重市场的良 好心态,"选股如选美"
❷ 根据凯恩斯理论,投资由那些因素决定,为什么
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行为金融学)。在凯恩斯的逻辑里,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为什么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因为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与消费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热情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后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过消费增加的幅度,收入与消费不成正比,消费热情减少。
2、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类似,投资初期、中期收益与投资比例成正比,投资收益较高,投资热情高涨,中后期,投资比例不与收益成正比,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热情减少。
3、流动性偏好规律。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持有现金存在偏好。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是因为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方便日常生活开支;(2)谨慎动机。预防意外,存留现金;(3)投机动机。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留现金,以备随时调用。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1、选美理论
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凯恩斯用餐家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接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
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
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2、空中楼阁理论
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里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
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
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
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3、长期友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繁荣,一路向前而不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趋势向上,物价指数亦会越来越高。
按照凯恩斯的经济不断繁荣理论,经济形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股市趋势保持向上,股价指数总体趋势不断走高。因此,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持股,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原则,靠时间积累财富,从长线而言能稳定获利。
❸ 约翰凯恩斯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观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少年时代就读于伊顿公学。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1905年获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留校期间向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底参加文官考试,被分配到财政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经马歇尔的推荐,返回剑桥大学并讲授金融学。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的论文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资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印度的通货与财政》,考察金汇兑本位制的职能,主张把印度的货币紧密地同英国的货币联系在一起。由于此书的影响,使他于1913—1914年期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政的委员,并于1915—1919年调任财政部担任顾问。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会后,他写成了《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一书,强烈反对向战败国的德国索取过多的赔款,认为让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此书使他一举成名,成为一位国际社会上颇有影响的政治经济问题评论家。此后,他一方面执教和著书立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1941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积极参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凯恩斯未曾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正规训练,直到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他才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结构,第一次以系统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说。他提出了总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均衡、不确定性、流动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论概念,着重于对经济总量的分析,用以说明经济危机、长期萧条和失业的现象,并且,进而一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传统,提出了一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均被视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划时代的贡献,并被后人誉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而同时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增加就业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产,但当时经济不景气,企业不愿增加生产,也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于是,凯恩斯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扩大总需求,以刺激总供给,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则。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这一点之所以“有效”,因为它代表着符合企业主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就业水平。具体地,以N代表雇佣的工人数量(就业量),以Z表示产出量的供给价格,则企业的总供给函数为Z=Φ(N),意味着雇佣N名工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产品销售额与就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地,以D表示企业主的销售额,则总需求函数为D=f(N),意指预期人们为购买相应数量的产品愿原意付出的总支出与就业量的函数关系。简言之,对企业主来说,Z=Φ(N)是预期至少能收回成本并获得正常利润的最低总收益,D=f(N)是预期市场上对相应产量的总需求,两者同为雇佣量的函数,因此,两者一致时,就决定了实际就业量。只要D>Z,企业主就会设法扩大生产,就业量随之增加,直到D=Z。这种使经济达到均衡的社会总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说,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那么有效需求决定于什么呢?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效需求一般总不足,或者说,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总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原因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但出于“预防不测事件”、“养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观原因的考虑,人们往往会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结果消费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一,从而导致经济体系中消费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资需求不断扩大,以弥补边际消费递减所留下的缺口,否则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其二是投资诱导问题。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为什么昵?凯恩斯是这样解释的:“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进行投资,否则,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资本家便不会进行投资,而宁可把资本存放在银行里,以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即新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预期的利润率。凯恩斯认为在技术装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会趋于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会递减呢?凯恩斯认为,当资本家对工厂设备进行新的投资时,他不仅要考虑现有设备的数量,而且还要对将来各个时期的竞争情况、有效需求和政治情况等影响收益的因素,作长期的预测;由于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测缺乏信心,所以他们所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稳定。因此,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一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社会对私人投资的诱惑力愈来愈小,从而使资本家阶级不愿意对社会进行投资,结果出现了社会投资不足的现象。另外,再从利息率方面来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的供求取决于货币的数量,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的心理状态。所谓流动偏好,就是指人们对现金的偏好。人们手中如果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就可以满足支付各种开支的需要,应付任何意外支出和进行市场投机活动。所以利息率取决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他认为,如果货币的需求不变,货币的供给增加,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的供给不变,利息率就会上升。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引起投资不足,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基于上述观点,凯恩斯认为,单凭资本主义的自动调节是不能医治资本主义的失业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他说:“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扩大,这从19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惟一切实方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因此,凯恩斯指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按凯恩斯的说法,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方法来改变国民收入的水平,有两条途径,即改变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实施货币政策的立足点在于国家可控制货币数量,而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大小可以影响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决定投资量的多寡。当消费水平不变时,投资量的多寡又决定国民收入的水平。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就能够被稳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长期的失业,也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
作为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凯恩斯学说,其根本点在于为资产阶级而服务,因此,他的学说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均衡说明有效需求,而这两者都是资本家心理预期的东西,前者包括资本家预期的利润,后者是资本家预期的购买价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过是资本家这两种预期之间的均衡。这就在原来的庸俗力量上更加进了唯心主义的因素。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说危机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完全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正如马克思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除此之外,在他的学说中还存在着不少阐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观点。但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创立了以决定国民经济的根本因素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简单,能够控制,可以形成经验公式,并与经济政策问题直接相结合,从而促使关于政府作用的正统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在实践中,凯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宏观经济政策。
❹ 如何理解凯恩斯的炒股观
凯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失败的,几乎全“金”覆没,后一阶段是成功的,斩获丰厚。在前一阶段,他的炒股观主要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投资买卖股票基于所谓“长期预期状态”。凯恩斯认为,人们根据所谓“长期预期状态”,推测未来收益,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现有事实,二是未来发展。凯恩斯通过对当时流行的股票投资理论和自己实战及其失败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反思,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由于经济的未来发展不可预测,据此预测股市行情便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二是在一段长时期当中,投资之实际结果,极少与原来预期相符;三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甚为复杂,有许多与未来收益无关系。凯恩斯进而指出:“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增加我们对于未来之了解;但从个人观点,所谓最高明的投资,乃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扔给别人。斗智之对象,不在预测投资在未来好几年中之收益,而在预测几个月以后,由因循成规所得市价有何变化。”凯恩斯抛弃了预测未来几年的奢望企图,而改为把握未来几个月的行情走势。
❺ 凯恩斯主义是什么样的东东它对股市有着什么样的帮助
财政政策,就是用扩大财政支出的方式,刺激疲软的经济
❻ 在凯恩斯情况下,这对产出和价格水平有何影响
古典经济学是供给决定产出的,政府购买增加仅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对其他实际变量没影响
凯恩斯模型中,需求决定产出,AD曲线右移,价格,产出,GDP上升,再根奥肯定律,GDP上升,失业减少,所以就业水平被改善了。
❼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经济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7)凯恩斯对股票价格的看法扩展阅读: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
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
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
二、主导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❽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有关消费经济的论述,最早开始于西方。早期出现的马歇尔的需求理论以及以凡勃仑为代表的消费理论曾涉及到消费关系的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对社会生产过程进行考察时,对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的作用,消费行为与消费者主权,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消费政策等问题,都曾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和论述。但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出现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安东·莫里格安尼和布鲁贝格的“生命周期假定”等理论。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增长,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方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的增加,向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即怎样才能使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以减少商品滞销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在政府面前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怎样避免30年代大危机的重演,怎样按照J.M.凯恩斯的主张调节和稳定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在这种形势下,他们为了加强对消费和投资变动前景的预测与研究,资产阶级消费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起来。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