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知识 » 高瓴资本最近买那些股票
扩展阅读
海淀科技股票代码 2025-09-14 09:56:53
浙江财税股票交易 2025-09-14 09:51:20
股票交易员的职责 2025-09-14 08:54:23

高瓴资本最近买那些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9-11 14:47:28

Ⅰ 高瓴资本都投资哪些公司

投资的企业包括:京东、腾讯 、字节跳动、美团、Zoom 、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星思半导体、百济神州 、飞利浦家电、普洛斯、百丽国际、格力电器、蓝月亮等。

高瓴集团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和产业创新,发现价值、创造价值。高瓴的投资人主要来自于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如:全球顶尖大学的捐赠基金、发达国家的主权基金、国家养老金、海外家族基金,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保险公司、上市公司等。

高瓴集团已成为跨阶段、跨地域、跨行业的全天候投资人,包括高瓴创投、高瓴投资等核心投资板块,坚定重仓中国,聚焦生命健康、硬科技、大消费、碳中和等投资方向。



投资理念

1.融汇中西的投资哲学: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理念的坚定实践者。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是相对于周期性思维和机会主义而言,核心是反套利、反投机、反零和游戏、反博弈思维。

3.研究驱动投资。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研究驱动,对于一家专注于研究行业、研究基本面的投资公司,核心能力就是对商业本质的敏锐洞察。

4.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 争的是滔滔不绝。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和事业,只要着眼于长远,躬耕于价值,就一定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找到迎接挑战的端绪。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高瓴集团

Ⅱ 2020年,软银红杉高瓴鼎晖开始“炒股票”

文丨柴佳音 马慕杰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在职场,我们似乎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被边缘化的是哪一个部门。”一PE机构投资总监林唐感慨称。

入职五年,林唐所处的一级市场投资部从最初汇集各路名校人才、承包公司80%以上主营业务的明星部门,沦为了如今存在感极弱的“游兵散勇”。

“这大半年来,公司实在是募不到钱,在一级市场只投出了一个项目。但是,公司的营收却并不难看,二级市场的好几个部门都大赚了一笔。”林唐告诉投中网,在这样的局势下,公司创始合伙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二级市场“炒股票”,“为了赚钱,不难理解。”

2020年,部分一级市场由募资难所传导而来的寒意犹存,但二级市场的高光时刻已接踵而至:几近疯狂的造富效应几乎无人不晓。

对于此般盛况,敏锐的一级市场投资者自然有所垂涎。于是,大踏步进场,便成为了那些以往低调淘金的VC/PE此时最合宜的姿态。

进军二级市场,软银、红杉、鼎晖、高瓴加码

2020年10月,软银高管Rajeev Misra在线上会议中透露称,软银愿景基金将列出计划,要在未来两周内成立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

SPAC又被称为空头支票公司,属于公募型并购基金的一种。据了解,SPAC比其他并购基金募资能力更强,其投资者的退出更加简单,只需在二级市场减持SPAC公司的股票即可。

实际上,近期软银在二级市场频频出手。美国证监会报告显示,2020年二季度,软银斥资约40亿美元购买了特斯拉、亚马逊、Alphabet、英伟达、Zoom、拼多多等多家 科技 股,短期浮盈约40亿美元。

在中国,踏足二级市场的VC/PE机构亦不少见。鼎晖投资、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深创投、弘毅投资、九鼎投资等诸多VC/PE机构皆已在二级市场布局。

“鼎晖投资早在2006年起,开始通过关联公司润晖投资布局二级市场,二者都有相同顶尖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作为LP持有共同的投资理念和研究方法论。”鼎晖投资告诉投中网,“润晖投资是极少数在中国A股市场上,以国际超长线资金践行价值投资的机构。”

润晖投资设立后,获得了包括全球顶级主权基金,国家养老金,捐赠基金,慈善基金会和家族办公室的广泛认可,目前管理规模超过80亿美元。据悉,在过去的14年里,润晖投资取得了净值增长10倍的优秀业绩。

红杉也在二级市场频频发力。外媒报道称,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2020年8月,红杉成立了红杉中国公开市场投资基金(Sequoia China Equity Partners),这支拥有独立团队的新基金有着明确的使命,投资于二级市场、全球公开交易的股票。

此外, 2020年6月,红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审批》,成为首家申请QFII的国际知名创投机构。

深创投、弘毅投资、九鼎投资则选择公募基金方式出击。2014年6月,中国首家PE系基金公司红土创新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深创投100%出资;同年7月,九泰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其大股东为九鼎投资。

2017年12月,弘毅远方基金获批,注册资本为1亿元,弘毅投资持股比例100%。这意味着弘毅投资正式进军公募领域。此外,成立于2015年的金涌投资是弘毅投资旗下专事境内外二级市场投资管理的全资子公司。

诚然,如今二级市场红利来临之际,更多的一级市场投资者在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增、收购等方式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自再融资新规落地,被机构称为“一级半”的定增市场迎来多家巨头机构入场。如高瓴资本23亿拿下凯莱英的八折锁价定增,当天涨停板浮盈40%,开启了“一级半”市场的疯狂前奏。

近期,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超七成PE机构看好定增项目带来的业绩增厚机会,并认为相关定增产品有望享受3-6个月的政策红利期。

定增市场火热的同时,并购大潮亦汹涌而至。

2020年1月,高瓴资本豪掷超400亿元入主格力电器,成为其新晋第一大股东。这一经典案例曾在彼时引起投资圈震动。

在泰合资本看来,2020年,相较此前每年凤毛麟角的并购交易,新常态下的并购交易数量或将倍增。

投中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7月,并购市场整体持续上升,交易金额受头部大额案例的影响环比增长过半;仅在1个月内,共计31支PE基金以并购的方式成功退出,超1亿美元规模完成并购交易31笔。

一并购基金创始人潘辛然对投中网表示,一方面,融资难、增长难等困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玩家将“卖身计划”提上日程;另一方面,疫情不断催化的“二八效应”下,巨头对于整合、延展的需求日益旺盛。

快钱诱惑?资产配置多元化

不过,在长期主义盛行的当下,“博短期”一度被视为无法登上台面的“鄙陋”策略。

当然,也有投资人坚信,精准的短线战术回报效率最高,“且本质上,短期生意也并不背离投资最根本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运转逻辑。”

尤其在市场周期利好的行情下,当二级市场的企业价格比一级市场更低,短期投资收益率更高,通过各种方式将业务触角伸向二级市场并有所为自然成为了那些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无可厚非的选择。

14年前就布局二级市场的鼎晖和润晖则有自己更长线的理解,回想当年润晖投资设立的设立初衷,主要有三点,一是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VC-PE-二级市场,涵盖了企业的诞生、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在投资研究上看,可以综合的审视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竞争动态,对行业的生态展开研究;二是从研究上看,PE在项目点上扎的深,二级市场则是对行业的持续跟踪,紧扣行业脉搏,二者形成了立体的研究;三是从国际比较看,一二级市场的估值最终会趋于一致,更宽的覆盖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投资机会。

上述观点,亦是一二级市场跨界投资之典型逻辑,在当下得以充分演绎。恰逢,2020年,二级市场迎来了繁荣时刻。

根据巨丰 财经 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球主要指数表现中,A股普遍较佳。其中,创业板指以涨幅32.5%位列第一,深成指、沪深300指数、上证指数位列全球主要指数涨幅前五。

这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无疑是医药行业。巨丰 财经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医药行业以36.81%的涨幅傲居全市场,是唯一一个每个月都上涨的行业,也是唯一一个涨幅超过创业板的行业。

此际,诸多一级市场投资者开始摩拳擦掌。

不可否认,投资于二级市场,VC/PE有着其天然的优势。“通常,在一级市场投资,基金内部一定会自上而下把投资赛道研究地透彻清楚,包括竞争对手、行业龙头等。这种情况下,一级市场的基金更容易捕捉到大赛道的机会。”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表示。

众海投资管理合伙人李颖同样对投中网提到,一些知名机构对于趋势的把握相对更准确,特别是在二级市场表现比较好的时期,投资机构也希望可以多元化配置资产。再者,市场本身充满波动性,一二级市场联动可能会带来更长期的价值。

“压力”使然?寻找价值洼地

一级市场的VC/PE涌入二级市场或许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一级市场近年来愈发沉重的压力。

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一级市场募资越发艰难,私募股权行业优胜劣汰加剧。投中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创业项目、投资机构全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更多机构减缓投资节奏,“活下去”成为了VC/PE市场各参与主体共同的目标。

林唐直言,做二级市场其实也是一些老牌VC/PE在寻找出路。“一个有品牌有投研能力的基金,在二级市场募资会相对容易很多,因为二级市场基金投资门槛要低得多,发行门槛要低得多,发行渠道要畅通得多。”

那么,主动也好,被迫也罢,当一级市场投资者选择对二级市场进行延伸,又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价值挖掘会更充分,是毫无疑问的。”孙琦告诉投中网,“美国资本市场很早就是这样,一二级互相流通,市场的价值被挖掘得更深。”

此时,投资人会发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寻找价值洼地都在变得愈加艰难:各家机构的雷达已对市场进行全面扫描,基本不留死角。

所以,孙琦相信,对于资本市场整体而言,一二级互相流通是件好事,市场的效率也将逐步提高。

但是,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这样价值挖掘更加充分的资本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挑战也在变得更大。

同样以医疗领域为例。“2020年二季度有大量医疗股创了新高,而且还在不断地创下 历史 新高,这样的二级市场走势反过来对一级市场也有很大的刺激,我几乎从未见过市场的争抢如此激烈。”孙琦对投中网表示。

一医疗机构投资人吴宁嘉向投中网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2020年6月,国内一知名大型PE为了抢到一个即将IPO的医疗案子甚至放弃了深度尽调,在没有完全了解项目基本风格的情况下就执意打出了子弹。而且,该知名PE全然不顾锁定期三年的投资风险。

“从接触到交割,一个月全部完成,这个速度简直匪夷所思。”吴宁嘉告诉投中网,如此快速的流程背后,除了简单的尽调外,投资协议也基本参照早期投资的条款报告。

事实上,这或许正是二级市场不同于一级市场的惯用打法——以更大的逻辑布局某个赛道,在大趋势中抓住细分机会。

有投资人就直言,近年来,投资行业鱼龙混杂,这实质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投资管理人的偏差较大。

“市场永远是对的”,孙琦提到,“做投资的人最好不要去赌市场是错的,不要站在市场的对立面。VC要尽早预判市场的大势,PE也要在保有自我判断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不要逆着潮头,同时也要有所克制,有所警惕。”

一二级通吃,一场专属于头部基金的 游戏

一个残酷且客观的事实是,这场一级市场参与者掘金二级市场的 游戏 或将只属于头部机构。

换句话说,“二八法则”已然渗透到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每一寸肌理。即使想换个打法,也得先评判基金自身是否真正具备了“横跨一二级市场”的资格。

扩充团队的首要条件自不必多说。要知道,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投资策略、管理风格、研究体系等大不相同,因而,投资机构染指二级市场也并非容易之事。

正如李颖所说,二级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进入门槛颇高。在一级市场马太效应愈发强烈的行业现状下,大型投资机构可优先跨越多个阶段布局一体化。

加之,在公募基金市场本身中,“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已横亘多年,中小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wind数据,2020年以来,95家公募基金高管发生变更,涉及人数达256家。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已达168人,不少中小基金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某一级市场投资机构HR何朋娜告诉投中网,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有一部分流向了一级市场。当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在招募投资经理或投后团队时越来越看重对方的行研能力,而这也正是那些基金经理的优势所在。然而,对于某些中小机构而言,配置拥有二级市场背景的人才却实属艰难。

“我们机构当时面试了好几个二级市场的求职者,但均被对方拒绝了。说到底,还是机构体量太小,那些二级市场的人都想找一些有稳定LP支撑的大机构,至少不用发愁子弹的问题。”何朋娜称。

“一级市场机构如果要向二级市场延伸,基金的体量、投研能力、品牌各方面都要能达到相当的层次。”孙琦对投中网表示,一家机构的品牌和投研能力越强,布局越广,迈入二级市场的动力就会越强。这是因为,这些机构可以将一级市场的品牌和投研优势带到二级市场实现变现。

比如,某些头部VC/PE拥有自己的二级市场团队,完全可以自己操盘,不需要将二级市场的蛋糕分给合作伙伴。当这些机构投资的企业上市后,他们还可以在二级市场捕捉另外的机会。

不过,潘辛然也对投中网提到,虽然相对而言,只有头部机构具备同时布局一二级市场的底气,但不一定非要自己做,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也很常见。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级市场投资者迈向二级市场的趋势共识下,并不是每一家有条件延伸的机构都涌向了这股潮流。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投资机构仍坚持专注于一级市场。

终归到底,即便对于头部机构,是否横跨一二级市场做全域投资的根本依旧在于基金自身的定位,包括机构目标、价值取向等。就像孙琦口中的那样,如果机构以资管定位要做全平台的服务,追求的是AUM(资金管理规模),那么相较于一级市场,近两年基金在二级市场的规模扩张相对容易很多。

但是,相对容易走的路亦非捷径。“因为不同领域看似是有关联性的,但是如果真去做,大家会发现一二级市场的团队基因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还是有很大挑战的。”孙琦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唐、吴宁嘉、潘辛然、何鹏娜均为化名)

Ⅲ 高瓴资本重仓的百济神州闯A股,6年亏损124亿,曾遭机构做空

文 | 杨万里

又一家药企巨头拟回A股上市。

近日,百济神州公告称,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在科创板上市。该公司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出于公司业务及战略发展的考量”。

如果百济神州成功登陆科创板,它将成为第一家同时在美股、港股和A股上市的本土药企。

百济神州在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表现较好,被资金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投资机构高瓴资本持股以及公司手握重磅自研产品。

然而,百济神州也被外界争议,主要是公司业绩持续亏损,6年间累计亏损约124.6亿元。业绩亏损背后又与高研发投入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9月,百济神州曾遭做空机构狙击。机构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曾质疑公司造假,一度引发股价暴跌。

时隔一年后,如今百济神州向A股IPO发起冲刺。按照以往规律,若上市大概率会被市场炒作。但没有基本面支撑,估值也难以被“故事”支撑。

回顾百济神州的上市历程,公司于2016年2月份以24美元价格在美股上市,目前在美股累计涨幅超10倍。2018年8月,百济神州又以108港元价格在港股上市,目前在港股累计涨幅超50%。

百济神州被资金追捧的第一个原因是高瓴资本为公司股东。高瓴资本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大部分被重仓的个股皆受投资者追捧。

高瓴资本三季度美股持仓数据显示,百济神州位列其第二大重仓股。实际上,高瓴资本一直重金押注百济神州,从2015年至今,连续8次不断投资该公司。今年7月份,百济神州定增1.46亿股票,募集资金20.8亿美元,高瓴资本就认购了不低于10亿美元。

百济神州被资金追捧的第二个原因是公司手握重磅自研产品。

目前,百济神州已有两款产品实现商业化,分别为PD-1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和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

百泽安于去年年底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今年4月,经国家药监局的批准,该产品适应症扩展到尿路上皮癌(比如膀胱癌)。

三季度财报显示,百泽安在华产品收入为4994万美元,去年同期收入为零。这意味着,百泽安开始给公司带来收入。

另一款产品百悦泽于去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有 财经 媒体分析称,它是 历史 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得到美国FDA批准的抗癌新药。

三季度财报显示,百悦泽在华和在美的产品收入为1566万美元,去年同期收入为零。同样,百悦泽也开始给公司带来收入。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百济神州的研发能力确实强,百悦泽(泽布替尼)虽然销售额并不高,但却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的中国抗癌药,这也是支撑近两年它股价大涨的重要原因。

百济神州虽然是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也一直被投资者争议。外界聚焦点在于该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美股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归母净利润亏损11.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7亿元),同比增加约100.45%。

百济神州对此表示,主要系临床试验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显着上涨。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高达9.3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5亿元),超过A股药企龙头恒瑞医药逾20亿元。

一般而言,创新药企都以研发导向为主,“烧钱”是一大特征,百济神州正是符合。

在2014-2019年期间,百济神州研发投入分别为 2186万美元、5825万美元、9803万美元、2.69亿美元、6.79亿美元和9.273亿美元,6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为20.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4.4亿元)。

高研发投入导致公司持续亏损。

在2014-2019年期间,百济神州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828万美元、5710万美元、1.192亿美元、9311万美元、6.738亿美元和9.486亿美元。合计看,百济神州6年累计亏损约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6亿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部分投资者更看重市场估值差异所带来的收益,而并非业绩成长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即使百济神州处于亏损状态,投资者仍然会追捧。

我们关注到,在2019年9月5日(美东时间),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对百济神州发布做空报告,直指百济神州涉嫌伪造近60%的销售额并捏造了超过1.54亿美元的收入。

做空报告发布当日,百济神州在美股大跌6.78%,市值蒸发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3亿元)。

到了9月6日下午,百济神州回应称,该报告的指控“失实、毫无依据且具误导性”。但是,当日百济神州股价再次下跌7.95%。

作为明星药企,如果百济神州成功回A股上市,可能会被资金炒作。但投资者也得警惕“过山车”行情。此前,回A的明星药企康希诺和君实生物已上演类似一幕。

康希诺上市首日,股价最高涨至477元,总市值一度突破1100亿元。之后,在一个月时间里,其股价最低跌至249.23元,跌幅高达47.7%。截至周三收盘,康希诺股价为378元,依然未超过前期高点。

君实生物上市首日,股价最高涨至220.4元,总市值一度突破1900亿元。然而,由于业绩持续亏损以及被自媒体公开质疑,其股价已跌破70元,总市值不到600亿元。

股价最终由基本面决定。市场现在之所以追捧百济神州,是对公司未来看好。如果业绩不能落地,再好的“故事”也难以支撑公司的估值。

百济神州能否成功过会以及后市表现如何,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

Ⅳ 高瓴资本被深套的六家公司,你敢抄底吗

高瓴资本被深套的六家公司,你敢抄底吗?

第一家,格力电器。高瓴400多亿入资格力,算上利息合计资金成本470亿,想要回本格力股价至少要涨到55元左右,目前格力股价39元。

第二家,上海机电,电梯龙头企业,高瓴在2020年三季度首次入资,2021年4月再次加仓,但目前依旧浮亏28%左右。

第三家,恒瑞医药,在2021年年中,高瓴斥资27.5亿买入恒瑞医药4046万股,截止今日浮亏高达38%。

第四家,广联达,国内领先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高瓴2020年六月底入资,随之广联达股价拉了一波,但后面又进去了漫长的震荡下降期,至今还在成本价附近震荡。

第五家,公牛集团,2021年一季度,高瓴投资公牛集团21.2亿元,约为1200万股,合计占流通股的10%。15.74中间高瓴虽然卖掉一部分,但股价依旧位于成本价以下。

第六家,华大基因,2021年三季报,高瓴旗下天津李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最新入资华大基因403.71万步,刚过去一个季度,高龄浮动盈亏近15%。

Ⅳ 新能源龙头将继续爆发:高瓴资本加码,7000亿外资入局

很多人都在观望,新能源这条线究竟能走多长。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未来一到两年,市场的机会就在新能源,而新能源的机会就在中国。

高瓴资本披露了三季度的持仓,清仓减持特斯拉,并同时进入理想、蔚来和小鹏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是我们国内新能源车的主力军,发展势头迅猛。

张磊是中国人,重仓中国不足为奇。那其他国际资本是什么态度呢?美国和加拿大的两只养老金基金,规模加起来有7000多亿美元,也在三季度增持了大量未来 汽车 的股票。国内新能源车的发展潜力,正在被世界认可。

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的销售比例将达到20%,国家推动新能源车的决心非常坚决。并非只有我们自己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力度一点都不弱。今年英法德等主要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不断加码,销量也出现了翻番式的增长。

在新能源车领域,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竞争中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各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向前迈进,实现自己的升级。

先导智能,国内高端电池设备龙头,是宁德时代、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行业地位较高。

新宙邦,锂电池电解液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20%;客户包括三星SD、松下、索尼、比亚迪、LG化学等知名企业;间接进入特斯拉、宝马电动车产业链。

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连续三年全球排名前三位。公司专注于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

亿纬锂能,国内锂原电池龙头企业,并保持国际领先,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电子雾化器和可穿戴应用的细分市场行业国内领先;公司动力储能电池的产能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拥有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圆柱三元电池和软包三元电池产线。

恩捷股份,全球湿法隔膜龙头企业,出货量世界第一;公司生产的湿法锂电池隔膜(基膜和涂布膜),主要运用于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制造领域及3C类产品;产能方面,力求在2020年达到28亿平方米的规模。

特锐德,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公司主打产品为群充系统,单桩产品也有相应的研发。目前行业主流功率等级的直流充电桩公司均有生产和出货。

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公司仅为举例,不做推荐。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Ⅵ 被高瓴资本清仓,阿里巴巴怎么了

2月13日,高瓴资本在美国证监会SEC公布2020年四季度美股持仓情况。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清仓了阿里巴巴,一股没留。同时阿里巴巴的对手拼多多,成了高瓴资本第一重仓股。

在不少股民心中,高瓴资本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9年高瓴入主格力电器,格力当时大涨50%;2020年买入光伏的两大龙头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出现了引领行情般的大涨。

那,清仓阿里巴巴,又传递了什么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四季度阿里的股价在创新高后迅速闪崩。在10月底触及319美元的高点后迅速回落,一度跌至211美元,最大跌幅超33%。

阿里巴巴到底怎么了?

2021年2月2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21财年第三季度报告,也就是2020年的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季度营收2210.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经营利润490.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

对于这样大体量的互联网巨头,这个增长率应该是蛮亮眼的成绩,但业绩一经公布,阿里巴巴股票当天下跌3%。股票炒的是未来,我想高瓴资本也同样关心的是阿里巴巴的未来。

我们细细拆解一下这个三季度财报:

从中可以看出有几点问题:

1、阿里巴巴的基本盘淘宝天猫板块的业绩反应在“中国零售业务客户管理”板块增速是20%,并不亮眼。拼多多最新财报还没出来,上季度的增长是89%。

2、增长最快的是“中国零售业务其他”板块,这部分包括高鑫零售、盒马、银泰、天猫超市。增长快的原因是因为并表了高鑫零售的业务收入,要知道的是零售的利润率是无法和互联网服务相提并论的。而且因为并表阿里巴巴员工人数从上季度末的122399人增加到252084人,人数增加了一倍,这个人力成本增加的可是杠杠的。

3、饿了吗和口碑板块业务75亿元人民币营收,增长10%。美团2020年三季度营收354亿元人民币,增长28.8%,基本被碾压。

4、作为电商直播的开创者,淘宝直播业务2020年GMV是4000亿,并没有完成年初5000亿的目标。而竞争对手快手2020年前11个月电商业务GMV为3326亿元人民币,招股说明书里的数据还是可靠的。

5、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是云计算和菜鸟驿站物流项目,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

6、数字媒体及 娱乐 业务(优酷、UC浏览器、大麦、阿里音乐、阿里影业、阿里文学)仅仅增长1%。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作为互联网的核心资源的用户数量,增长的天花板已经近在咫尺。

经过双11大促,用户仅仅增长了2100万,而且距离中国网民数量9.89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天花板越来越近。

另外,2020年,阿里巴巴最有价值的业务板块蚂蚁金服(阿里持股33%)上市受挫,在新的金融监管政策下,“小甜甜”秒变“牛夫人”。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应该能够明白高瓴资本清仓阿里巴巴的原因了吧。曾经打着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的阿里巴巴,现在强敌环伺,发展瓶颈已经隐现。

当然马老师是高手,我们且看他如何破局。

Ⅶ 高瓴资本持有赢时胜股票吗

不持有。
高瓴资本持有下列股票:
泰格医药,凯莱英,药明康德,博腾股份,爱尔眼科,凯利泰,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华大基因,甘李药业,健帆生物,安图生物,恒瑞医药,海正药业,格力电器,公牛集团,良品铺子,五粮液,水井坊,伊利股份,广联达,上海机电,通威股份,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恩捷股份,长城汽车。

Ⅷ 高瓴资本投资哪些公司

高瓴资本投资过京东、腾讯、字节跳动、美团、Zoom、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星思半导体、百济神州、飞利浦家电、去哪儿、百丽国际、格力电器、蓝月亮等。


高瓴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先生创立。高瓴从创立之初起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目光长远的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慈善基金会、家族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等。



高瓴资本创始人介绍:


张磊,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市,高瓴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耶鲁大学校董事会董事、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西湖大学创校校董、创始捐赠人、发展委员会主席,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香港大学校董,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


张磊先生还担任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顾问小组顾问委员、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


并曾担任2016年B20中国就业工作组联合主席及2017年B20德国就业和教育工作组联合主席、中美交流基金会董事、团结香港基金理事、香港金融发展局委员以及香港金融科技督导小组成员。出版有《价值》等。

Ⅸ 高瓴资本投资哪些公司

高瓴资本投资了京东、腾讯、去哪儿、滴滴、摩拜单车、爱奇艺、Airbnb、月亮、蔚来汽车、蓝月亮、小鹏汽车、完美日记、公牛集团、华兰生物疫苗、三生制药、网络、携程、Uber、百济神州、美的、格力、中通快递、美团、孩子王、摩拜单车、Grab、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甘李药业、美中宜和、惠每医疗等。

高瓴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集团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之一。

从创立之初起高瓴资本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已在消费与零售、科技创新、生命健康,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内投资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

高瓴资本的投资理念有三方面:

一、守正用奇,源自老子《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一方面“守正”,也就是坚持高度道德自律和人格独立,尊重规则、适应规则,“不逾矩”。在另外一方面“用奇”,也就是在规则范围内,不拘泥于形式和经验。

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论语》。
世上的钱是赚不完的,我们坚守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在风险与利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市场上“恐惧”、“贪婪”的两难抉择面前保持平常心、谦卑心和敬畏心。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
高瓴资本一路走来,并没有刻意宣传和推销过自己。专业、严谨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得以立足,长期价值投资哲学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

Ⅹ 高瓴资本强势入局一家高成长的龙头公司

通威股份,国内光伏多晶硅和电池环节龙头公司。公司2020年12月9日发布定增广告,高瓴资本参与这次定增,认购5亿元,发行价28元。这个是高瓴资本对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布局。 高瓴的长期价值投资就是不看一时得失,有能力去克服恐惧和贪婪,相信简单的常识,坚持长期价值投资就是投入未来。一旦看好,长期支持,并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中,和企业共同成长。

通威股份预计,年产7.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智能工厂项目建设期均为1年,投产第一年产能达到90%,以后各年产能达到100%。公司表示,随着光伏发电进入平价时代,全球新能源产业将实现快速发展。本次投资项目的建成运营将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 进一步提升公司光伏业务各环节的市场占有率,巩固公司在光伏行业的优势地位。

光伏行业 来说,根据国家能源局目前的测算情况,"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但是光伏行业整体上还是供大于求,不过真正有竞争力的光伏产品还是供小于求,因此 未来具有技术、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光伏公司是胜利者。

业务板块 来说, 公司在光伏产业链硅料及电池片两个环节均拥有最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从硅料业务来看,公司目前的硅料需求好,公司是唯一一家上半年没有减产的,也是唯一一家连续盈利的公司。从电池片业务来看,目前行业内能供给大尺寸的电池片只有通威和爱旭。公司在HJT技术研发上领先同行其他公司,而且研究HJT的团队是以前的中微半导体团队,因此是最有可能搞定HJT商用。

成长能力 来看,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净利润增长率保持在40%左右,业绩快速增长,但是公司业绩增长不稳定。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6.78亿元,同比增长13.04%;实现净利润33.33亿元,同比增长48.57%,实现扣非净利润19.13亿元,同比下降8.30%。净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有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5.19亿元。

公司在硅料和电池细分行业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这两个细分行业本身集中度低和发展空间大,因此未来公司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公司明年总的盈利预期,硅料业务24到25亿元,电池业务15到18亿元,保守算起来总共52亿以上。公司目前总市值1384亿,如果明年总市值不变,那么市盈率是26.6倍。

盈利能力 来看,公司近五年的毛利率保持在18%左右,净利率保持在8%左右,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6%,总资产收益率保持在7%左右,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主要是因为公司的电池片业务要先让利,才能往硅片、硅料压,哪个环节压的多要看行业格局。硅片环节太集中,较长时间还会非常强势,电池片业务处于弱势,未来随着电池片集中度提高,可能会改变这种局面。公司是非常擅长精益管控成本,这也是公司保持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在。

盈利质量 来看,公司的现金收入比保持在77%左右,净利润现金比保持在100%左右130%,公司盈利质量还是可以,说明产品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光伏行业技术变革快,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才能保持自己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因此公司总的现金流情况不太好,需要不断融资。公司在2020年到2023年需要投资520亿到800亿左右,公司自身的经营现金流可以提供350亿到400亿,其余部分需要公司去融资。

光伏进入平价时代后,整个光伏产业链长期发展趋势向好,行业整体需求保持中高景气状态。光伏行业龙头公司业绩的增长要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 光伏行业的龙头公司需要不断的投入资本到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才能巩固自己的龙头地位。光伏龙头公司虽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却没有真正赚到什么现金。


#股票##A股##高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