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知识 » 买柯达股票
扩展阅读
中小板科技文化类股票 2025-09-12 07:22:33
展子开头科技结尾股票 2025-09-12 06:45:05

买柯达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9-16 06:55:49

① 柯达被谁收购了只听说破产了,就没下文了

听说当时是用来骗股票市值的。
现在谷歌等那些美国 太空用的还不是柯达的。。
就像那个火星探测器上用的软件设备是德国西门子的一样。
欧洲和美国的老铺还是老铺。有技术又榜大腿。。
日韩货除了卖国人。。
话说。新闻联播都敢插播丰田广告。这个郭嘉姓日或者姓韩。不姓中。
所以郭嘉才替日韩疯狂打广告。
真正的国际流行的国际名牌你一个也不知道。别以为会上个网就了不起了。就就是用代理上骨骼。该不让你搜到的品牌你还是一个搜不到,哪怕他是世界第一的品牌。

② 柯达破产的柯达现状

将获7.93亿美元贷款
伊斯曼·柯达公司已与债主达成7.9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此协议可能帮助曾领导全球胶卷业的柯达摆脱破产保护,而柯达需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1100项数码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
获9.5亿美元融资
柯达是在曼哈顿的一家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称已从花旗集团(Citigroup)获得9.5亿美元融资,公司的经营活动将继续维持下去。柯达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此次业务重组旨在增强公司在海内外的流动性,将非战略性知识产权货币化,公正地解决遗留债务问题,并使公司能够着重经营最有价值的业务。
发起系列专利诉讼
柯达公司周三(2012年1月18日)起诉三星电子,称后者包括Galaxy Tab在内的平板电脑产品侵犯该公司专利。柯达当前正在为可能的破产申请做准备,这是该公司本月以来发起的一系列诉讼中的最新一起。柯达1月初对苹果公司、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指控它们的手机、平板电脑产品上的图像传输功能侵犯了柯达的专利。之后,柯达又对竞争对手富士胶片提起诉讼,指控后者的数码相机侵犯其图像记录和处理方面的专利。
评级机构下调柯达评级
评级机构穆迪5日将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垃圾级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从Caa2下调一档至Caa3,理由是该公司近期申请破产的可能性加大。Caa3意味着高度投机性,评级前景仍然为负面。当天,另一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出于流动性担忧也下调了该公司的评级。从CCC下调一档至CCC-,同时将其评级放入负面观察名单。CCC-也代表高度投机性。
股票暂停交易
2012年1月19日,纽约泛欧交易所宣布,暂停伊士曼柯达公司的普通股在纽交所的交易。纽交所发布声明指出,交易所确定柯达公司的普通股已不适合继续交易。柯达股票价格连续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低于1美元,跌至纽交所持续交易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股价标准之下。
柯达股票19日开盘后从前一个交易日的0.55美元左右跌至0.36美元,开盘仅交易几分钟后被中止,维持35.10%的下跌幅度。
高层纷纷离职
2011年12月3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证实,独立董事劳拉·泰森已经向董事会递交辞呈,成为这家影像产品巨头一周内第3名辞职董事。泰森辞职前,柯达在同一星期内宣布独立董事亚当·克拉默和陈志轩辞职。两人为私募公司KKR的代表,在KKR购买柯达3亿美元优先担保可转换票据和4亿股票权证后于2009年加入柯达董事会。
2012年1月6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柯达公司首席通讯官(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杰拉德·穆切纳(Gerard Meuchner)也表示因个人原因而最终选择离开柯达。
贱卖专利
目前,对柯达来说筹钱支撑下去是当务之急。除了历经百年的品牌价值之外,最值钱的就是攒了130年的1万多项技术专利。去年8月,柯达就开始四处兜售数字图像专利组合1100项,从而将这部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金。据悉,自2008年以来,柯达通过专利出售共取得近20亿美元的收入。
报道说,柯达可能最早于2012年1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期间,企业将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9日,柯达宣布,将以5.25亿美元出售约1100项数字成像技术专利。如果这一项专利出售交易最终达成的话,濒临破产的昔日胶卷巨头有机会起死回生。柯达公布的这份专利出售协议还有待美国曼哈顿破产法庭的批准。根据规定,该交易需在2013年1月31日前获得批准,2月28日前完成。
2013年4月,柯达以6.5亿美元的价格向英国养老基金出售电影和印刷业务,用以部分抵充英国养老基金向柯达发起的28亿美元索赔。
2013年6月,柯达与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达成一项8.95亿美元的融资协议。该公司还计划出售3400万股股票以偿还债务,这部分股票总价值4.06亿美元,相当于重组后公司股本的85%,所得收益将归债权人所有。

③ 胶卷科达公司的背景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公司的前身是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壮在1881年建立的 “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为胶卷、胶片和第一部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相机的研发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该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包括业余和专业市场。它也进入了其他影像相关领域(例如医疗影像),并继续致力于在不断增长的数码摄影和数码成像行业获得更坚实的立足点。 该公司前身为“伊士曼公司”,后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遂改名。乔治·伊士曼在被人问及此事时回答说:“从语言学上说,‘柯达(Kodak)’这个词就像婴儿说的第一个‘goo’一样毫无意义—简洁、突兀、甚至有点粗鲁,字面上两端都由坚定不妥协的辅音字母截断,听起来就像你面前的相机快门声一样干脆。这不就是最好的名字!”该款相机获得巨大成功,“柯达(Kodak)”这个词由此被加入到公司的名称中。 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 2004年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到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这些变化反映了柯达已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兴的数码市场中。 柯达图文影像集团自2005年6月完成对克里奥的并购后,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图文影像新时代。目前,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图文影像产品与服务的全方位大型跨国公司,印艺业的客户可以在柯达图文影像世界里得到最广泛、集成的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从图文影像的智能输入、设计、输出、再到图文影像的流程管理、远程管理和存储管理、咨询管理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并购的成功标志着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实现了向数字化的转型成功,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影像业向数码图文影像业的过渡,初步完成了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在数码领域的战略部署。
伊士曼柯达公司自1880年成立以来,柯达一直在全球影像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业务多元化,涵盖传统卤化银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各方面。目前,柯达公司主要从事传统和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对象包括一般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医疗服务机构、娱乐业以及其他商业客户。公司设有四个业务部门:摄影事业部,医疗影像部,商业影像部和元器件事业部。凭借其技术优势、市场规模和众多的行业伙伴关系,柯达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柯达120多年的历史正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柯达照相机在1888年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几经变化之后,伊士曼的公司在1892年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柯达照相机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
1889年,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伦敦成立。
1891年,伊士曼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
1921年,柯达进入中国,并创建照相学校。《申报》报道了该事件。《申报》1921年12月23日载《柯达照相公司创办照相学校》一文: 柯达照相公司,迩来在江西路六十四号,创办照相学校,三星期毕业,学费及材料用器费一概从免,该公司近又纷纷致函各代理公司及照相馆,请派人前往学习云。[2]
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
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
2003年9月26日,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
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其现有20%的员工,即当时70000名员工在生产和行政部门的12000到15000人。
2004年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
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
2005年1月,柯达任命了新的CTO:William Lloyd,这位在惠普工作了31年的技术专家,被外界冠为“数字CTO”的称号。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EK)可能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盘中柯达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2012年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已收到来自纽交所的警告,因为其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仍无起色,柯达将面临摘牌。
2012年1月19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卖!

④ 昔日胶卷巨头柯达转型做药,柯达到底经历了啥

昔日胶卷巨头柯达转型做药,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但最近特朗普已经在大会上宣布跟柯达已经达成交易共识,柯达获得7.65亿美元贷款进军制药行业。这是美国制药史上最有历史性的瞬间,就像柯达深入人心的广告语“留下精彩瞬间”,那特朗普做这一决定,是否会成为历史上的最成功的决定呢?柯达胶卷公司在摄影行业几经浮沉,如今能够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支持,是否会坚持下来,完成使命呢?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柯达一路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又屈起,做起了我们觉得它并不擅长的行业,大家也是半信半疑。特朗普的宣布给大家打了一剂强针,柯达股票也迅速上涨,大家有围观的也有看好的。无论怎么样,柯达这次真的是要生产名叫“柯达”的药物了。

⑤ 柯达破产了,股票停止交易了,手中持有柯达股票的人是不是全亏,哭多少

进入破产程序之后,等待清算和法院判决了。大公司的破产是很微妙的,或许还不至于1分不至,大体上就不要报什么希望。并且还要看看债务的情况,有些债务是一定要还的,除非股东也宣布破产了。

⑥ 柯达是已经破产还是被收购了

柯达早就倒闭了。东芝、飞利浦、西门子等许多老牌的家电和小家电的国内部门,都被国内收购了,贴个牌子坑人,质量差,很多东西都没有售后,像东芝电视,飞利浦净水器什么的千万不要买。推荐美的、海尔、创维等国产品牌,最起码售后有一定保障。

⑦ 很多人传言说柯达已经被日本公司收购,寻找相关证据。谢谢

没有收购,柯达是美国的公司。

⑧ 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发行股票

据国外媒体报道,柯达当地时间2013年6月18日表示,该公司将要求法院批准发行价值4.06亿美元股票。柯达退出破产保护程序后,债权人将持有该公司大量股票。
柯达表示,债权人同意该公司以每股11.94美元的价格发行3400万股普通股股票,相当于重组后公司总股本的85%。柯达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Antonio Perez)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协议使得我们与主要债权人全面解决了债务问题。”
发行股票的收益将用于偿还债务。

⑨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

柯达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柯达公司如今已宣布破产,我把整理好的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

商院案例:柯达即将破产落幕

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这家摄影胶卷业巨头若果真破产,将追随宝丽来公司等昔日著名美国企业,遭到时代淘汰。

出售专利权最后一搏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这家131年历史的企业仍在做最后自救努力,期望以出售部分专利权方式筹措资金。不过,柯达已着手筹备申请破产保护,包括与银行商量筹资大约10亿美元,确保企业在破产保护期间继续运转。柯达发言人说:“我们对市场传言和投机不予置评。”

报道说,柯达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期间,企业将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如果柯达果真申请破产保护,将加入因未能适应 商业模式 日新月异变化而遭到淘汰的著名美国企业行列。柯达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却未能把这项新技术变成利润增长点。

为填补日益萎缩的胶卷业务,柯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和药检设备,后来在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领导下投身打印机行业。

地位曾相当于现在的苹果

这家昔日近乎独霸胶卷行业的著名企业卡在生死关头,令前员工感到不可思议。曾几何时,每到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创立的“工资奖金日”,柯达就会根据企业业绩向全体员工发放奖金。员工拿到奖金后可以买车,或者去高档餐厅庆祝一番。

现年64岁的罗伯特·沙恩布鲁克1967年进入柯达。与他同时代的柯达前员工说,柯达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沙恩布鲁克回忆,那时柯达人才济济。午饭时间,一些年轻人挤进礼堂看电影,其他员工则在公司的 篮球 场上打球,“我们给自己灌输这样的意识,我们能做任何事,不可战胜”。

随着海外竞争对手开始攫取胶卷业市场份额,柯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柯达不得不面对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崛起。2003年,柯达宣布停止投资胶卷业务。

即将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出后,柯达股票价格4日下挫28%,报收于每股47美分。

与银行讨论贷款事宜

自佩雷斯2005年出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以来,柯达仅一年没有亏钱。佩雷斯先前在美国惠普公司分管打印机业务,他在柯达推行利用专利诉讼及转让赚钱的商业策略,而这一策略2011年终于难以为继。

为填补资金缺口,柯达去年8月决定出售部分数码专利。一些竞购者担心柯达可能申请破产保护,不愿出手。柯达曾与对冲基金接洽,希望筹到“过桥贷款”,以支撑运营,直至专利售出,未能如愿。现在,柯达正与摩根大通公司、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讨论贷款事宜。柯达同样与债权人和瑟伯勒斯资本管理公司等机构谈判破产融资方案。而债权人考虑的是柯达的打印机业务是否值得支撑,或者柯达的价值是否尽数存在于专利。

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

伊士曼柯达公司Kodak,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

曾经的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柯达作为感光行业的王牌品牌,曾经创造出一系列的辉煌成绩,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使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挑战,柯达也不例外。

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逐渐告别底片和相纸。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可存贮成千上万张照片;然后,通过电脑打印机可以直接打印出照片……总之,数字成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底片和相纸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基本已经无人问津。这场技术革命宣告胶卷行业进入濒死状态。

作为感光技术的龙头老大,柯达在数码照相这一新技术领域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势,而数字成像技术的普及意味着柯达公司丧失胶卷、相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现在,柯达公司似乎要随着胶卷一起退出人们的生活了。

“傻瓜相机”诞生

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柯达”。

而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相机”。

温馨家庭回忆

柯达建立品牌忠诚的另一着眼点在于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识别。

柯达早期 广告 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而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人们常可以从电台上收听到“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世界胶卷之王

柯达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在大家争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冲印市场。“迷你型”相机上市后,柯达又以同样的 方法 降低价格,使“人人都买得起”,结果柯达的胶卷、照相机及相关器材的销量扶摇直上,尽管爱克发拼力使出密集式供应的老方法,富士、樱花不惜血本降价,但总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感光界的霸主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4年,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

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本报讯 作为曾经的摄影业巨头,老牌胶卷英雄柯达如今却面临着退市的风险。柯达公司本周二宣布,因为其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公司已收到来自纽交所的警告。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仍无起色,柯达将面临摘牌、退市。

本周二收盘,柯达股价已跌至63美分。因为其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纽交所对其发出警告。柯达表示,由于公司面临着流动性挑战,并不能保证在未来6个月期限内达到纽交所的上市标准。根据规定,如果想避免被摘牌,柯达必须在未来6个月中有一天收盘价为1美元或高于1美元,且在到该天为止的前30天中平均股价也要达到1美元或者高于1美元。公司除非以发行新债券或出售专利的方式筹到5亿美元,否则很难熬过2012年。

北京时间1月5日凌晨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柯达正准备在未来几个星期内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申请破产保护,前提是该公司出售一批专利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据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这家正在艰难求存的摄影业标志性企业正在与潜在的贷款商展开谈判,就通过所谓“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融资”方式来申请总额大约为10亿美元的破产保护的问题展开谈判,这种方式将使其在破产期间可继续维持业务运营。目前,柯达的员工总数大约为1.9万。据一名消息人士透露,柯达最早可能会在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

所谓“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融资”(debtor-in possession financing),是指公司一旦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规定的成功申请了破产保护,即可停止向债权人还款付息,直至提出法院批准的重组方案。因此,债权人不能将申请了破产保护的公司清盘以抵债,这相当于公司暂时为债务人所占有及控制,因此称为“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

⑩ 真实的“华尔街之狼”是怎样的

首先要指出,看奥斯卡入围影片《华尔街之狼》之前,请不要期待能看到一部类似《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或者《大而不倒》那样的金融题材电影。事实上,马丁?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联手打造的这部《华尔街之狼》,基本上可以说和华尔街一词所指代的金融业没什么关系,更像奢靡的生活方式的“礼赞”片。

但电影《华尔街之狼》的主人公原型乔丹?贝尔福特—他也是《华尔街之狼》一书的作者—确实是一位相当成功的金融骗局制造者。
23岁的乔丹?贝尔福特在自己的肉类生意失败之后,便去了股票经纪公司,学会了金融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则,之后他便买下一家名为Stratton Oakmont的股票经纪公司,于1989年开始“创业”。
乔丹?贝尔福特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做的事情非常简单,方式与一种被许多人称为“拉高出货”的经营策略很相似。这家公司先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低价的垃圾股,以推升垃圾股的股价,然后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进而谋取巨额利润。而投资者却很可能会在股票崩盘时一无所有。
骗局的逻辑很简单,所以重在“执行”。贝尔福特拒绝聘用任何有经验的股票经纪人,反而将原来为他开卡车的一批年轻热血的销售员招至麾下。他向他们传授了自己拿手的陌生电话推销技巧—“柯达推销术”—首先不要提及某只无名的场外交易股票(低价股),而是吹捧一只蓝筹股(比如柯达)。在投资者接受了蓝筹股这个诱饵并开始信任经纪人之后,经纪人才会推销垃圾股。据相关人士回忆,当时贝尔福特的座右铭就是:“别让客户挂断电话,除非他们接受或者扭断脖子。”
此外,为了刺激这些渴望财富、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贝尔福特开着法拉利跑车上班,每天要对员工进行两次演讲,打造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当然,贝尔福特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小弟。根据《福布斯》杂志1991年的报道, Stratton Oakmont的经纪人每年可以赚到大约8.5万美元,而此前他们可能只是一个负责铺地毯的普通蓝领。上世纪90年代,贝尔福特在其巅峰期聘用了1000名股票经纪人,涉及的股票发行总额超过10亿美元。
不得不说,在销售技巧和为员工洗脑这类事情上,贝尔福特天赋异秉。FBI检察官丹?阿隆索在调查贝尔福特的案件时,被贝尔福特的口才深深吸引,并邀请他到曼哈顿区检查院为检察官们演讲。
1998年,贝尔福特被起诉,罪名是因为欺诈和哄抬股价导致投资者损失近2亿美元。但他利用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再次“翻身”—“自传”《华尔街之狼》一书大卖,还吸引了莱昂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