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一篇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华尔街》系列纪录片观后感(2010-10-08 08:10:57)转载标签: 财经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创业板杂谈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网络、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㈡ 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今天偶尔看到同学的空间,内面有20部大学生应该看得电影,浏览了一番,真是自己从来都没看过,所以就先看了第一个《华尔街》,看到他们匆忙的生活,我真的是很同情他们,他们确实是我们羡慕的对象,但是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更多的是害怕,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不是与我的,我不能承受这样的激烈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了,真的是适者生存,没有力能就是失败者,就要被淘汰,而掌握这种节奏的不是我们心中的上帝,而是有钱人,戈德和盖,还有后期之秀巴德,一面是朋友一面又是敌人,如果你不是个聪明人,你连做他们的玩物都没有资格,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人身上,他们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无论你用什么过程,只要你能达到他们的目标就可能就有在继续下去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不是美国人都能合理的利用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更不是长久的,你也不一定就是永远的赢家,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成功,我们都很想成为赢家,成为龙头,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资本,你是否有这样的胆量,你是否能够抓着这样的机会,在你有这样的机会时,你是否在在明明知道自己只不过是玩物时还是讲继续,不知道这是不是需要很大的胆量和勇气,我很佩服盖,他的智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的心很手辣也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但是有人说多个徒弟就是坏掉师傅的一条生路,真是很不错,巴德的
成长让我们见识到这一点,但是巴德的理智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要总是靠别人,还是自己创造些东西吧,鱼是短暂的,而捕鱼之术才是收益不穷的,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但是也有很多人霎间破产,不知道是世界无情还是人无情还是世界就应该这样循环,但是我知道只要是没有能力,只要是不得人心,那就不会长久的成为霸主,华尔街观后感,观后感《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㈢ 电影华尔街1观后感
[电影华尔街1观后感]这几天正在处理股票买卖的事情,触景生情,抽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把电影华尔街1和2看完了,电影华尔街1观后感。华尔街1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老片,之前在电视里看过,不过没有看全,而且时间也很长了,这次就算是温习吧。华尔街2是新片,1080p高清版本下载也有很长时间,这次一起看完,写点感受。华尔街1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底层股票经纪人Bud,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一心想通过结识大人物飞黄腾达。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机遇下,他终于结识了金融大亨Gekko,Bud通过获取内幕消息和充当间谍帮助Gekko赚取了不少的钱,同时自己也获得了金钱、房子和美女。Gekko也教会了Bud如何利用股票赚钱,其对孙子兵法非常推崇,将孙子兵法融入到股票和公司的经营中。过快获得的财富,让Bud感到了迷失,开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父亲和同事的关系也没有之前那么融洽了。为了拯救父亲所在的航空公司,Bud建议Gekko收购航空公司,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拯救计划,但在说服父亲(工会的负责人之一)时双方产生了严重的意见不合,观后感《电影华尔街1观后感》。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Bud了解到Gekko收购航空公司的真相,不是为了拯救这家公司,而是为了将公司清盘变卖,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罔顾航空公司众多工人的利益。Bud父亲因为心脏病住院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发达后结识的女友也因为他要同Gekko决裂而离他而去,这些都使Bud幡然悔悟。他同航空公司的人一起设局使Gekko收购航空公司失败,并损失了大量金钱。但也因为Gekko揭发了他从事非法金融交易而被捕,影片的最后,Bud在同Gekko见面时偷录了Gekko自述犯罪的证据,将之送入了监狱。影片展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但主要应该是用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其中Gekko的扮演者迈克尔·道格拉斯的演出气势逼人,把金融骗子的阴险和贪婪演绎的非常到位,并因此获最佳男主角金像奖。影片抨击了为了获取金钱而不择手段的道德观,提倡了踏实努力拼搏奋斗的价值观,揭发了资本的贪婪、无耻和阴险,影片最后Bud父亲的那句话可能反映了影片的主旨"找份工作,踏踏实实地去挣钱,而不是整天想着买卖别人的财产"。对其中的几个情节印象深刻:1)股票交易所中采用了计算机操作,不过买卖还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这些现在看是很原始,不过在当时却是比较先进的技术了,而且自己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高中时接触过那种老式的计算机,286或386,看着黑白或单色屏幕很有亲切感。2)股票交易所中的同事也是形形色色,互相帮助的朋友、满口哲理的老股票经纪人、唯利是图的老板。〔电影华尔街1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㈣ 华尔街 读后感
观《华尔街》后的随想
一、《华尔街》综述
现实世界里,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的名字,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译。全长不过500多米,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了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后来这里云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部,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所以,现在人们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
影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这是中央电视台深入华尔街,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庄重表达。
二、华尔街对于美国的意义
华尔街对于美国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数据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根据美联储的数据,2006年底,美国股市规模大致是2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50%。美国债市的规模大致是27万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207%。所以两者之和相当于美国GDP的350%。因此很多人把华尔街比作一个金融帝国,或者说它富可敌国,这个比喻应该说不为过的。
华尔街诞生的两百多年里,从《梧桐树协议》,美国的南北战争,美国的重工业化,一战中资本的迅速扩张,19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到《联邦证券法》,《证券交易法》颁布实施,再到20世纪美国经济转型,引领新一轮的经济浪潮。可以说,华尔街是美国经济的一个缩影或象征。
这些是宏观意义上的,具体上,我们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实例来看。
从1890年到1930年40年左右,美国发生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个就是美国的重工业化。在19世纪的末,美国经济快速地进入了重工业化的阶段,1860年的时候,美国的大部分的钢铁都是进口的,但是到1900年的时候,美国的钢铁产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欧洲列强的总和。这个可以称之为奇迹的跨越是怎么实现的呢?那就是在很多钢铁公司出现之后,它就迅速地通过资本市场上市来融资,发行债券,实现扩张,所以很快它就超过了欧洲列强。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1901年的时候,当时华尔街的领袖人物摩根通过重组,组建了一个新的钢铁公司,它的资本达到了14亿美元,而当年美国联邦预算的支出只有5.25亿美元,足见当时华尔街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在随后的一战中,美国没有参战,却就成为了一战的受益者。华尔街的这个融资渠道,使得美国可以放大这个经济获益的成果。例如说美国杜邦公司,它4年完成的军火合同,相当于战前平均每年军火合同的276倍,其他的公司也实现了类似的扩张。在华尔街的推动下,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崛起。1900年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1913年的时候,美国人均GDP超过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华尔街依托于美国经济,服务于美国经济,从一条非常普通的小街成长为了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成为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代名词。纽约从北美一个不是很起眼的一个小城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美国从一个不毛之地,成长为全球的最大经济体。
三、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华尔街》这部记录片,通过央视解读的资本市场,我想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华尔街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或者大国的竞争中,扮演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运河的兴起,铁路的兴起,到重工业化,到后来的高科技产业,甚至它的南北战争,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互相乘的,我们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虚拟经济体的发展,并规范化。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华尔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美国历史上,它经过两次重大的调整,一次就是说它意识到上市公司没有真实的信息披露,市场是要出现崩溃的,不可能长期发展,于是进行革命,修正了这一点。后来它发现,一个缺乏政府监管的市场,也是非常不稳定的,随后就是进行了大量的金融改革,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是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
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修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我国作为一个还不成熟的经济体,还有很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正因为我们起步和发展的晚,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的经验对我们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希望有朝一日,我国也出现一条世界级的金融街。
㈤ 华尔街2观后感
这个你都网络啊 牛 我觉得你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写观后感 别人写的不能代表你自己啊
㈥ 跪求 电视剧《华尔街》的观后感 3000字左右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网络、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㈦ 《华尔街》观后感,500字左右。
华尔街的历史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华尔街》提到华尔街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很大的联系。我想主要谈下华尔街经历了三次战争,因为这三次战争在华尔街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在三次战争前期和后期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历史性意思也是写不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及时在某个时期美国曾一度繁荣但是有繁荣就必有衰退。历史的发展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是很多问题积累在一起的爆发,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所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修正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华尔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业占据显赫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完这个十集的片子让我受益良多,华尔街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作为一名学习金融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更加懂得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的价值。
资本这个词在这两集中出现的次数尤其多。每周,每天,每时,每刻,资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动。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而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贪婪而奋斗的人。
我们可以借鉴它的过去,吸收许多经验教训。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如今大门前耸立着华盛顿像以纪念此事。不过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作为金融中心却一直辉煌夺目,经久不衰。
参考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660587345a8102d276a22f6f.html
㈧ 求一篇关于金融市场学的《华尔街》观后感!
是电影还是纪录片? 如果是纪录片《华尔街》的话 我可以发些材料给你 我也在写观后感~
给我邮箱~
㈨ 《华尔街操盘手日志》读后感二
[《华尔街操盘手日志》读后感二]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找到的这份工作是由美国"思必得"交易公司提供的,《华尔街操盘手日志》读后感二。公司对他提供培训,培训后,他就要在此工作2年以上。没有底薪只有提成。工作范围就是炒美国股票。由于美国股票可以做空又可以T+0,所以很类似我们的期货市场。用美国公司的钱炒股票有很多优势:第一,因为是替证券公司炒股票,所以没有手续费,有些时候平进平出,还能赚到一些平台的返点。第二,因为是体证券公司炒股票,所以风险有控制。比如思必得公司有两个风险控制机制:1、不持有仓位过夜。,每天收盘前平掉所有仓位,第二天从零开始。第二根据操盘手盈利能力设定每个操盘手一天最多可以赔多少钱。如果超过上限,当天就必须暂停交易。第三,美国市场可以多空双向交易。能工作空,除了给操盘手提供另一种赚钱的方式之外,也使得操盘手更有可能用比较客观的眼光看待市场。而在中国股市,只能单边做多,这就会让交易者本能的期望股价上涨。这种期望股价上涨的本能愿望,即使在明显的下跌通道也是如此。第四,因为是替证券公司炒股,所以会受到严格的培训和管理。之所以"思必得"公司要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招收学员,是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相对便宜。在"思必得"公司培训的第一节课,也是最最重要的一节课"坚决止损"。想想我亏得20w,不管哪一笔,只要我当时能有坚决止损的概念,现在绝不可能手里只剩这么点钱了。600084亏了1w多,600811也亏了将近1w多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股票,让我一直难忘。市场不认学历,只认实力。实力除了包括资金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操盘手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专注力、判断力、行动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软实力。在交易生涯的前三到五年,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提升自己的交易技能上,是一件十分明智的事情。而坚决止损正是提高自己软实力的必要途径。坚决止损有如下好处:1、主动控制风险,避免自己损失不断扩大;2、节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便于捕捉下一个机会;3、增强自信心和勇敢果断的精神,读后感《《华尔街操盘手日志》读后感二》。4、可以防止小概率时间对我们造成致命的伤害。交易是一个冒险的游戏,对于操盘手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敢于冒险,并善于控制风险。止损不坚决使得许多操盘手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也因此而不敢去冒险,这就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有人说长期投资,比如可口可乐,可是要知道,和可口可乐同时代发行的股票,现在还剩多少呢?如果你选择的是别的股票呢?所以不要相信公司。再好的股票,也要用止损作为保护伞。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坚决止损,那么,他就永远都不会被套,更不会在一只股票上赔得倾家荡产。对于操盘手来说,有两个重要的资本,一个是账户上的资金,另一个就是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心理资本可以是个正数,也可以是个负数。当心理资本是一个负数时,最终的交易业绩也必然是一个负数。也就是说,一个操盘手的心态扭曲,缺乏自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那么他最终肯定是要赔钱的。具体表现为:一、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自我怀疑、胆怯、不能采取行动;二、缺乏希望--丧失动力、没有交易的愿望和激情、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三、缺乏乐观--悲观消极、软弱消沉、缺乏斗志、畏难退缩;四、缺乏韧性--脆弱、烦躁易怒、挫折感强、难以从挫折中复原。操盘手必须把交易当做是一种"人生修炼",做交易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充满希望,乐观积极,富有韧性。当一个操盘手"修炼"成功时,他不仅拥有金钱上的成功,而且也会拥有巨大的心理资本,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去应对人生中各种的挑战,进而获得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坚决止损这一行动本身就可以增加操盘手的心理资本。首先,因为操盘手可以坚决止损,所以在交易中,他不会感到失去控制,就不会感到紧张和焦虑,从而损耗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其次,坚决止损,会帮助操盘手树立自信心,进而增加其他方面的心理资本。坚决止损后,我们应该这样思考问题:1、做每一件正确的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2、到了止损位就要止损,而在止损的时候你没办法预知接下来的股价怎么走,如果不止损,损失可能更大。所以不能有被洗出去的感觉;3、止损出来后,上一次交易已经结束,自己随时可以在建仓,坐下一笔交易。从上起来看,能否做到坚决止损,不仅仅是悟性、决心和意志的问题,更取决于交易者本人对止损的感受如何。很多人对坚决止损后产生的损失感到痛苦,为了回避痛苦,他就会回避止损。而能够做到坚决止损的人把"不能做到坚决止损作为一种痛苦",把"能够做到坚决止损"当成一种快乐。这样他在坚决止损时,就不会感到痛苦。
〔《华尔街操盘手日志》读后感二〕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㈩ 我们上证券实训课老师让我们看华尔街纪录片,然后叫我们写一篇2000字的实训报告,也就是观后感,求高手帮
财经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创业板杂谈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网络、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