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知识 » 心理账户与股票购买
扩展阅读
股票交易买入和卖出时间 2025-08-06 14:39:36
中国建筑股票牛 2025-08-06 13:56:23
航空科技股票有哪些 2025-08-06 13:49:11

心理账户与股票购买

发布时间: 2021-05-07 15:04:13

⑴ 心理账户的应用

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帐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早提出心理帐户现象的经济学家萨勒曾讲过他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弄得特别不舒服。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帐户上;第二次不是,他把在别的地方赚的钱花在了瑞士的账户上。跟团旅游同样如此。先付掉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痛苦分阶段,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应让让痛苦一次到位,剩下的全都是好的。售房也是这样,售楼合同书一定要清晰,将所有的成交流程、费用列清,我们千万不要采取“先钓鱼再上钩”的策略,让客户一步一步地感受痛苦。
决策无处不在,大到公司的业务决策,项目决策,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当中,购买怎样的房子,购买哪支股票,甚至晚上该吃什么等。既然是决策就有理性的与非理性的。这本书用生动的测试和故事告诉我们理性决策和决策的误区。
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帐户,一个是心理帐户,心理帐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帐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帐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帐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例如,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帐户内。正常人不会拿自己辛苦赚取的10万元去赌场,不过如果是赌马来的10万,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一个人会将辛苦赚来的项目报酬有严谨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是对意外获得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其实只要在名下的钱,并不依据它的来源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例如,正常人如果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可能拿出400元去买心仪已久的领带,把剩下的100元做为零用钱。但是如果获得了5000元,反而没有动力去买400元的领带,也许会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
一个10元等于两个5元吗?由于心理帐户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决策有不同。认识到如此,那么做为子女,每年一次性给一大笔钱孝敬父母,不如分若干次以小额的形式,这样促使他们真正使用这笔费用。
认识到心理帐户的存在,了解非理性的效应。应该明白,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 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是凯恩斯以后消费函数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但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例如,生命周期假说就认为:人总是能够深谋远虑,在任何时候都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站在这种高度,根据一生的总财富来合理安排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消费,使一生的总效用达到最大。这显然和人们实际的消费行为不符,这种过于理性化的理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现象。1988年Shefrin和 Thaler提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ehavior lifecycle hypothesis)修正了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现实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解释消费行为。消费者根据生命周期不同财富的来源和形式,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账户(I),现期资产账户(A)和未来收入账户(F)。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账户的财富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是不同的。现金收入账户消费的诱惑力最大,因此,将这个账户的收入不消费而储蓄起来的心理成本也最大;现期资产账户的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居中;未来收入账户的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最小。由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不同,所以,消费者倾向于较多地通过现金收入账户消费,而较少通过现期资产账户消费,几乎不通过未来收入账户消费。不仅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心理账户,其中的财富余额不同,对消费者的诱惑也不同。财富余额越多,诱惑越大。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f (I, A, F),且有:1≈C/I > C/A > C/F≈0。这就是说,现金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接近于1;现期资产账户次之;未来收入账户最小,接近0。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相比,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强调的是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账户加以描述。所以,心理账户的划分及其性质是理解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关键。

⑵ 心理账户给管理者哪些启示

人们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决定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决定取舍。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特征。

可见,心理账户对于理财,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帮手,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事先把这些钱归入了不同的账户,他一般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

可是如果把心理账户和决策联系起来,恐怕谁都会清楚它的危害,因为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



(2)心理账户与股票购买扩展阅读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

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

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⑶ 行为决策学的心理账户

在你的心里有一个娱乐账户,还有一个通信账户。星期一你购买了1000元的音乐会票,你的娱乐账户中少了1000元,换取了一张音乐会的票。而你买了1000元的电话卡,是从你的通信账户中扣除了1000元,而账户中多了1000元的电话卡。电话卡弄丢了,在你心理账户上这是通信账户上的损失,和娱乐账户没有关系。你要决定是否去听音乐会仅仅是娱乐账户上的1000元和音乐会的价值之间的平衡。但是如果你把那张1000元的票子弄丢了,这就是娱乐账户上的损失了,你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从娱乐账户中支出1000元,也就是说你为了听这场音乐会,你要用娱乐账户中的两个1000元钱去换,好像听这场音乐会需要花费你2000元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你更可能放弃这场音乐会了。
心理账户分类很细,也很自由,在你的日常支出预算中,甚至连衣服和演出门票都被严格地放在两个账户中,也就是买衣服的钱和买门票的钱要从不同的两个口袋中掏出。人们总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到同一个账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个账户间流动。因此就会产生丢了戏票就不看戏,丢了电话卡就不打电话,甚至丢了饭票就不吃饭的情况。但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经济决策,消费决策也好,投资决策也罢,都不应该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间流动,假如说你某个账户超支了,你应该从其他账户中挪一点钱过来,保证各个账户间大致的比例不变。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当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而把不同用途或不同来源的钱割裂开来。你应当让财富在你的心理账户间相互流通。
对待不同收入设置不同心理账户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这主要体现在下列三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置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另一种情形是对待不同来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视收入来源、收入时间分置不同账户
人们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收入分置不同的心理账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出租车司机应该算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可以随意安排每天的工作时间。但是他们的生意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天晴的时候,大家愿意在外面多走走或骑车或乘公交车,出租车的生意就一般,经常到晚上很晚收工才能赚回足够的钱。但是在雨天,出租车生意特别好,那就是“你有钱也坐不到”了,最好的情况下司机半天就能挣到500元。如果你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你是该在晴天多工作一点呢,还是在雨天多工作一点呢?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知道,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在晴天生意不好的时候早点收工,在雨天则多工作几个小时。因为在相同的工作时间里,雨天要比晴天赚得更多。加州理工大学的考林.卡莫若(Colin Camerer)等教授研究发现,为了保证每个月能有一笔大致固定的收入,出租车司机往往会给自己订一个日收入计划,比如每天要挣到500元才能回家休息。因此晴天生意不好的时候,他们工作的时间过长,通常要做到很晚才能赚到计划收入回家;而在雨天生意好的时候,他们又很快就挣到500元过早地回家去了。
其实出租车司机也知道,雨天多工作一个小时就可以让晴天少工作两个小时,可就是他们人为设置的心理账户使得今天的工资和明天的工资似乎不可以替代。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工作效率的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工作状态是有周期的,有时候兴致好效率也高,就像出租车司机的雨天,工作一个小时就能出很多活;而有些时候状态不佳,好比出租车司机的晴天,工作效率低。如果你的工作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或者你正在忙碌的项目离最后期限还有一段时间,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来调整工作时间,而不必要给自己订一个日工作量。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好,那就趁着这股劲头多干一点;如果你感觉没劲乏味,那就先休息会儿,回头再来干。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不够有计划性,但是你必须认识到,完全按照每日定量的计划行事在效率上并不一定是最优的。 为了奖励员工一年的努力,临近年末的时候,单位发给员工每人一张音乐会门票,位置在前排中间,价值800元。你本身对听音乐会颇为喜爱,拿到票子十分高兴。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开音乐会的那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雪,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雪导致路面积雪情况严重,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暂停使用,但是音乐会照常进行。你如果要去,只能冒着寒风徒步行走半个小时去音乐厅。请问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请圈出你的选择:
去 不去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
同样是一场你很感兴趣的音乐会,同样碰上了难得一遇的暴风雪导致交通瘫痪。如果这张票不是单位发的,而是你自己排队花800元钱去买的,你又会不会冒着风雪步行半小时去听音乐会呢?请圈出你的选择:
去 不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很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不愿出门,音乐会门票就浪费算了,想想自己的损失也“不大”;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就感觉非常舍不得,宁愿冒着寒风和交通不便,也要坚持去听音乐会,因为那票子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排队又花钱买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你马上可以发现这里面是心理账户在作怪。单位发下来的票是“意外的收获”,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这样浪费了也不会太心疼,没有必要冒着风雪和生病的风险去听音乐会了。可是自己辛辛苦苦排队花钱去买的票,是付出了一笔不小的“成本”,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觉得放弃就是浪费了。心理账户已经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自己买票和单位发票两种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我们这一章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大家花了钱买票以后,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听音乐会。
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被称为沉没成本误区(Sunk Cost Fallacy) 如同吸烟有害健康但许多人仍旧迷恋香烟一样,人们往往沉溺于沉没成本谬误中不能自拔。沉没成本谬误的害处小到令你受它误导,得不偿失,中到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业绩受损,大到引发巨大的灾难,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正常的傻瓜曾担任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当时,公司的业务蓬勃发展,这当然离不开正常的傻瓜领导下的出色的销售队伍。随着业务范围越来越扩大,他渐渐的觉得一个人难以担当负责销售的重任,于是他打算找一个人来做销售副经理来帮他分担重任。考虑到手下的销售员水平都相差无几,如果从内部提拔唯恐引起其余人的不满,正常的傻瓜想通过外部招聘寻找合适的人选。他心目中的人选应该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管理能力,最好拥有同行业的销售工作经历。几经周折以后,正常的傻瓜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符合他心意的候选人,只有小楞子勉强符合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小楞子没有做过销售员。考虑再三以后,正常的傻瓜还是决定雇佣小张担任销售部副经理,并由他来负责销售人员的激励问题。没想到,小楞子上任不久,正常的傻瓜就得到了来自其他销售员的不良的反应。他们说小楞子不懂销售工作,不体察销售员的情况,不能担任这个副经理的工作。其实正常的傻瓜本人也发现了小楞子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主要也是由于他不了解销售员工作性质和特征引起的。此时,正常的傻瓜陷入了困境,好不容易招来的人,难道就这样放弃吗?更何况小楞子是自己亲自招来的,如果解雇了小楞子,那不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吗?算了,还是让他继续留在副经理的位子上面再看看吧。
正常的傻瓜显然是陷入了沉没成本的误区,由于不愿意让之前的精力白费,也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而让一个不合适的员工继续在企业中担任要职。其实,人们之所以会陷入沉没成本误区中难以自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常人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误。就像正常的傻瓜一样,他心想,如果现在撤了小楞子的职,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
造成人们陷入沉没成本误区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会把同样的东西根据不同的结果打上不同的标签。同样是500万的前期投入,如果项目做成了,我们就把这500万说成是投资;万一项目中止了,我们就会把这500万说成是浪费。这种按照结果给投入打不同标签的倾向使得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误区。在这里,我再举一个发生在正常的傻瓜身上的例子
几年前的一天傍晚,正常的傻瓜在上海的人民广场等地铁。一般来说,地铁都是相当准时的,每两班之间也就间隔几分钟。可是那一次,正常的傻瓜在地铁站台上等了很久,地铁一直没有来。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焦急的盼望着地铁快点来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是这地铁却一直没有影子,甚至连对面站台反方向开的地铁也一直没有来过。大概在正常的傻瓜等了半个小时的时候,他看到他的一个朋友阿呆出现在站台上。阿呆对眼前这么多人等地铁的情况非常惊讶,看到正常的傻瓜就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于是,正常的傻瓜就把他所知道的情况告诉阿呆:起码有半个小时两边都没有来过地铁。阿呆这次反应很快,一听完正常的傻瓜的描述后就说,这样的情况太不正常了,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故了。正常的傻瓜心想,这还用你说吗?谁都看得出来大概是出事情了。阿呆看了看表以后对正常的傻瓜说,不如我们叫出租车走吧。于是他问正常的傻瓜要到哪里去,看看他们两个是否可以同路拼车前往。不巧的是,他们两人要去的地方是相反的两个方向,但估计路程差不多,叫车的话大概都是30元左右。当时,正常的傻瓜和阿呆的经济状况都不算太好,一般不舍得坐出租车,而且30元的车钱对他们来说也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小钱。阿呆犹豫了一下,又望了一眼越来越拥挤的等待的人群后决定叫出租车走了。而正常的傻瓜却仍然留在地铁站里面继续等待着。他心想,已经等了快半个小时了,如果现在去叫车,那么之前的半个小时不是白等了嘛。这样又浪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又浪费了30元的车钱,实在是太不合算了。于是,等啊等啊,大概又过了10分钟,地铁终于来了。这个时候站台上已经人潮汹涌,好在正常的傻瓜在上海呆的时间比较长了,得到了上海人挤公共汽车的本领的真传,还是费劲的挤了上去。等到正常的傻瓜下地铁的时候,天已经完全暗了。在路上耽搁了那么长时间,他自然已经很累了,但是心里却还挺高兴的,正常的傻瓜想虽然等了那么久,可这地铁终于还是被我等来了,起码我没有破费去坐出租车啊,从这点上讲我可比阿呆合算了。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的想一想正常的傻瓜那天的行为,看看他是多么的欠理性。正常的傻瓜的欠理性并非由于他没有坐出租车,而是由于他不坐出租车的理由。在阿呆到来之前正常的傻瓜等待的半个小时在他决定是否要叫出租车时已经从他生命中流逝再也回不来,成为了不可挽回的历史,那半个小时是沉没成本。正常的傻瓜应该考虑的是地铁什么时候能来,30元的出租车成本与等待的辛苦和时间的价值到底孰轻孰重。正常的傻瓜和阿呆拥有一样的信息,他们都不知道地铁要多久才能来。而且正常的傻瓜的经济状况与阿呆是相似的,并且他们叫车的费用也差不多,都是30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呆叫了车,而正常的傻瓜却受到自己先前已经等了多少时间的影响没有叫车。在心里,正常的傻瓜把同样的半个小时打上了不同的标签。如果等来的地铁,就认为之前等待的半个小时是投资;如果没有等到地铁,就认为白白浪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⑷ 价格策略是怎样影响人们的心理账户和消费行为决策的

价格策略也是一门学问
除了数量多多优惠,最常用的价格策略其实就是先提价,然后再去打折
虽然顾客心里面是知道这种方式的,但是人就是爱占便宜的,这种心理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你商家会利用一些节日去打折,以此来促进消费.人们的心里,就是很想占便宜,只要占到了便宜,就可以忽略这个东西是否对自己真正的有用?
所以现在提倡极简主义的很多年轻人,其实就是识破了商家的这种策略,把自己个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不会掉进这样的消费陷阱里面去

⑸ 心理账户对投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投资方法和传统金融理论假设的有很大差别。即使资产组合理论的奠基者马克维茨也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在他自己的生活理财过程中并不遵循资产组合理论,而是像很多投资者一样,采用堆积木的方式进行资产管理。他在自己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选用了50%债券和50%股票的组合。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位于不同心理账户的资金投资的目标也不相同。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会把实际上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划分不同的价值。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但在心理账户里则不一样。心理账户让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显然,实际生活中投资者不同的心理账户以及对应的多重目标和风险容忍度与传统金融学假设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具有统一的、单一的收益和风险目标相悖。
因而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采用目标盯住的多重投资策略满足心理账户现象。首先,根据投资组合的多重最终用途决定多重投资目标,然后基于这些投资目标和相应风险特征,最后确定适合的多重投资策略和标的。比如上面例子中的两三年之后孩子上学的资金,这笔资金有明确的用途和时间限制,教育在父母的心中很重要。这笔资金的投资会非常谨慎,资金安全第一。可投资的标的物必须和这个风险特征相匹配,可以是两三年之后到期的国债或高等级债券。对于预备的治病应急资金,这种资金随时要用且必不可少,资金安全性要求很高。投资的标的物可以选择随时可以赎回的货币基金。对于原有的基金投资或每个月多余的闲钱,可以选择收益更高的股票或偏股型基金。这样就把这个投资者原有的教育备用金、应急备用金和闲钱,分别根据资金用途的和其风险特征,按多重投资策略组成了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的收益会比原来简单的组合的收益率高,也考虑了心理账户现象,妻子被说服的可能性也更大些。

⑹ 心理账户的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心理账户
塞勒于 1985 年在研究人们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时,提出了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心理账户理论)。他给出的 mental accounting 的定义如下:

Mental accounting is the set of cognitive operations used by indivials and households to organize, evaluate, and keep track of financial activates.

译:心理账户理论是个人和家庭用来组织、评估和跟踪财务活动的一系列认知操作。

心理账户有三大特征:

1. 不同的收入来源之间,有非替代性
通俗的解释,就是自己努力赚的钱更值钱。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心血来潮买了一张福利彩票,结果中了500元。这哥们兴高采烈的就拉着我们去搓了一顿。是他大方吗?不是的,因为平时大家可都没有这么挥霍的习惯。

理性上看,辛苦挣来的500元和中奖的500元,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把它们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中奖的500元属于意外之财的心理账户,在这个心理账户中,钱怎么花都不会心疼。

如果朋友只是中了100元,就不会请我们吃饭,因为他还需要从其他账户中额外支付400元,才能请我们吃一顿。而不同来源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可替代的。

2. 不同的消费项目之间,有非替代性
这其实就是不同消费项目非替代性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1938年,钻石的价格急剧下降,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向广告代理公司N.W. Ayer & Son寻求援助,希望扭转这种颓势。1939年,后者推出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的广告语,将求婚与钻戒划上了等号。

从此,钻戒从奢侈品的心理账户“转移”到了求婚必备的情感账户中,为了爱情,为了证明爱她,我们往往是不惜一切。圣诞节的苹果价格是平时的3倍,依然有人买,也就可以理解了。

男人往往不能理解女人为什么愿意买很贵的化妆品、衣服。是因为男人把买衣服这种衣食住行的支出,算在预算有限的“生活账户”里面,而女人是归在不设预算的“形象账户”里面。女人往往不能理解男人对数码产品、电子游戏、吃饭喝酒的热衷,也是同样的道理。

3. 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我们可能拿出400元去买心仪已久的领带,把剩下的100元作为零用钱。但是如果获得了5000元,反而没有动力去买400元的领带,也许会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

明白了心理账户对我们决策的影响,那么对于我们产品的设计和运营来说,有什么启发呢?

为用户创造心理账户,让用户掏钱
现在,很多文章提到了一个词“精致的穷”,指的是很多人表明上光鲜亮丽,但是实际上却是月光族,没有存款(比如我)。这是为什么?

很多文章分析,是现代消费主义毒害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在大家的消费观中植入了“及时行乐”,“你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钱不是省出来的”….这样类似的观念。

其实,究其心理原因,是这些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创建了一个“对自己好”的心理账户,在这个心理账户中,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另外,很多人都是透支的信用卡,花呗。

而在刷卡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买买买的快感,又降低了花钱的心痛,因为信用卡是“未来钱”的心理账户,不是“现在钱”的心理账户,“短视”的我们并不会关注,也就不会过多的心痛

这个例子举得可能有点“作恶”哈,但是这一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投资理财产品,针对小白用户,就可以采用发放试用金的形式,为用户创造一个投资理财的心理账户。

比如给用户发放1000元基金购买试用金,试用一个月,用户可以拿1000元去购买指定基金或理财产品。一个月后,用户如果想保留获得的收益,就必须拿1000元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及时投资,将会损失获得的收益。

从低价值心理账户转移到高价值心理账户让用户掏更多钱
钻石、脑白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场经典的营销案例,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爱情宣言,使得钻石从工业切割产品,华丽转身为爱情信物。

脑白金本质上只是褪黑素为主的保健品,但是“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将它重新定位为礼品,从低价的“保健品账户”,转移到了高价值的“人际送礼账户”

在我们的产品定位中,要尽量往用户的高价值心理账户上靠。高价值心理账户一般与美好的情感相关,例如爱情账户,孝心账户,学习成就账户,女性的美丽账户(化妆品,衣服等),男性的魅力账户(电子产品,车,炫耀等)等等

另外,延伸出的一个点是,不只是金钱,时间和精力,任何需要用户付出的产品,都需要思考如何将产品的定位往高价值心理账户靠近。例如,对于需要用户朋友圈的内容,就要内容上尽量美观,理由上崇高,提升内容的价值,并转移到“炫耀的心理账户”上去。

不要进入免费的心理账户
免费的,轻易得来的东西,都会被放进“免费心理账户”。在这个账户中,用户往往不会珍惜,不会在意。

免费发放给用户的优惠券,常常会被浪费,但是付出努力,不论是时间精力,还是面子等,用户才会珍惜。双十一的盖楼拿优惠券,就是最好的例子。用户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拿到的优惠券,价值超过了优惠券本身。

与情感挂钩的物品,人们常常难以舍弃。所以,一定要让用户付出点什么,才能给予用户福利和优惠。

延伸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你老熬夜,明明很累,却不愿意睡觉?

这其实也可以用心理账户来说一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在你的心里,工作时间,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是不同的心理账户,他们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当工作时间远远超出心理账户之后,因为三个账户之间是不可被替代的,所以,你的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就会被压缩。

而由于娱乐>休息,于是你就会产生,今天都没有玩,就要结束了,好不甘心的心理。于是一再延迟睡觉的时间,成了为熬夜族。

这其实,也可以解释,我们每次休息时间,由于玩游戏,刷抖音而产生的负罪感,因为娱乐账户侵占了学习账户的时间。

⑺ 理查德·塞勒著作有哪些

在理论研究中,塞勒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
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1991)《准理性经济学》(1991)和《助推》(2008)等。同时,他还是论文集《行为金融学新进展》(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的编者。

⑻ 理查德·塞勒是谁

据报道,北京时间10月9日晚,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获得这一殊荣,理由是其在行为经济学的成就。

在塞勒的理论体系中,有限理性是指人们在作决定时,会通过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同时倾向于狭隘地考虑单个决定的后果,而不是考虑整体效果。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拥有某件物品时会比没有时更看重其价值。

希望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再接再厉,继续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⑼ 从行为经济学里,我们能够悟到什么炒股秘诀

第一,“止损”和沉没成本。
在塞勒眼中,消费者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非理性”影响。例如,某人事先买好了球票,但不巧遇到刮风或下雨等恶劣天气。此时,他更可能放弃,选择在家看电视,如果顶着大雨去看球,将产生更大的损失。
按照这种逻辑,北京汽车限号可能会成为一个不经济的办法。限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似乎限制力越强,交通就会越通畅。然而,如果市民私家车被允许上路的时间减少了,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出于“止损”的目的,要么愿意在允许上路的时间内增加出车,要么会再去买另一辆车。如此一来,反而会出现更多的车在马路上拥堵,资源大量浪费的同时,道路境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
第二,不同心理账户决定不同的消费行为。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好几个心理账户,每个账户上都有不同的存款,到底如何使用这些存款,不仅是理性的货币支出行为,更要看具体的心理作用和消费行为。
例如,某人拥有20万元的股票投资组合,如果因为投资而增值了2万元,他往往不会立即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但如果这2万元收入来自买彩票、公司奖金或赌博收益,那他可能立马会买一部崭新的iPhone 8。
可见,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大家的消费行为是不同的,尽管投资所得的2万元和中彩票所得的2万元购买力无异,但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胜枚举:对某些人来说,在娱乐消费时很大方,但让他花钱听教授讲一堂经济课却觉得心疼。同样是200万元,有些人是奋斗得来的,有些人是中彩票得来的,他们的消费行为和人生轨迹也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