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知识 » 股票心理账户
扩展阅读
广州股票交易所在那 2025-08-30 02:27:30
广东恒兴股票代码 2025-08-30 02:24:31

股票心理账户

发布时间: 2021-05-12 16:44:58

Ⅰ 从行为经济学里,我们能够悟到什么炒股秘诀

第一,“止损”和沉没成本。
在塞勒眼中,消费者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非理性”影响。例如,某人事先买好了球票,但不巧遇到刮风或下雨等恶劣天气。此时,他更可能放弃,选择在家看电视,如果顶着大雨去看球,将产生更大的损失。
按照这种逻辑,北京汽车限号可能会成为一个不经济的办法。限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似乎限制力越强,交通就会越通畅。然而,如果市民私家车被允许上路的时间减少了,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出于“止损”的目的,要么愿意在允许上路的时间内增加出车,要么会再去买另一辆车。如此一来,反而会出现更多的车在马路上拥堵,资源大量浪费的同时,道路境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
第二,不同心理账户决定不同的消费行为。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好几个心理账户,每个账户上都有不同的存款,到底如何使用这些存款,不仅是理性的货币支出行为,更要看具体的心理作用和消费行为。
例如,某人拥有20万元的股票投资组合,如果因为投资而增值了2万元,他往往不会立即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但如果这2万元收入来自买彩票、公司奖金或赌博收益,那他可能立马会买一部崭新的iPhone 8。
可见,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大家的消费行为是不同的,尽管投资所得的2万元和中彩票所得的2万元购买力无异,但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胜枚举:对某些人来说,在娱乐消费时很大方,但让他花钱听教授讲一堂经济课却觉得心疼。同样是200万元,有些人是奋斗得来的,有些人是中彩票得来的,他们的消费行为和人生轨迹也会截然不同。

Ⅱ 认识沉没成本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何意义

而避免这种陷阱最好的方法是自问:如果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或者基金,或者另外给你一笔钱,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卖了它。不能仅仅因为已经被套住了,为了心理账户上所谓的“摊低成本”,就进而做出一个“错上加错”的决定。对于一只股票或者一只基金同样如此,如果它已经让你亏损太多,而且短期内基本面没有改善的迹象,那与其盲目追加,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标的,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

Ⅲ 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简单说就是通过对不同风险、不同期限、不同区域的理财产品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达到财富稳定长期增值的目的。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控制风险,一个是满足流动性也就是平常使用的需要。

家庭的资产配置可以参照的理财金字塔型的配置,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四个账户作用不同,投资的门类也不同:

第一个是要花的钱。保证平常衣食住行,不能因为理财而刻意降低生活质量,这就舍本逐末了。活期存款、货币基金这些都可以。

第二个是保命的钱。这个比例一般在家庭的20%,专门解决突发问题和意外情况。保险是很重要的,不单是分红险,要注重这部分的保障功能。

第三个是生钱的钱。这部分的钱是有风险的,但是往往长期来看也是收益最高的。包括股票、偏股基金、投资性房产等。有风险也带来了较高回报,特别需要做规划,做配置,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否则很可能要么高点了全仓进去了,要么机会来了反而不敢进了。

第四个是理财的钱。这部分是大头。这个承载的功能就是稳健增值。收益不要想太高,不过也是要求基本不会大亏损,配些大额存单、国债、纯债基金都可以。

资产配置推荐金斧子平台,金斧子致力从家庭目标与规划出发,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家庭财务分析、投资策略、以及跨周期、全品类、多元化的基金配置方案,服务涵盖移动端、PC端、微信端便捷的产品搜索、基金申赎、净值查询、财富记账、配置规划、投资咨询等,最终帮助家庭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和传承。

迄今为止,金斧子平台中产以及高净值注册用户已突破80万,累计为客户配置的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私募股权等基金规模已超350亿,超过10万个家庭得到了专业、独立、实时、高效的一站式资产配置建议与基金交易服务。

Ⅳ 基金是否应该卖出,是看的盈利还是基金的发展

你手中有两只基金,一只基金赚了钱,获利10%,一只基金亏了钱,亏损10%,如果此时你手中缺钱,你会首先考虑卖掉哪个?

你的心中有答案吗?

况且卖出亏损的基金,只要赚钱的基金能一直震荡上行,亏损的钱可能更容易回本。甚至,你可以通过获取基金好坏的结果,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比手中亏损的基金业绩更优秀,风险却更低同类基金加以替代。

而这种结局能发生逆转,就是由手中股票或者基金是好还是坏,是否容易从市场获取而决定的,这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却不那么容易实现。

道理很简单,但现实却没那么容易决定。

第一,作为产品机构方,只卖自己代理或销售的产品,其他再好的产品,他们不销售,也不会推荐,这样信息披露,就不会充分。

第二,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基金销售机构,并不会对卖出的产品未来业绩的好坏负责,就像一锤子买卖,买后概不负责。并不会对投资者的后续跟踪负责。

第三,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分辨股票本身或基金本身好坏,是非常困难的,哪怕股票第三季度财务报表这个月末就能全部陆续出来,哪怕投资者能看到基金定期披露的年报、半年报、季度报,但还是很难从中分析出股票是好还是坏,基金是好还是坏。

这是专业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的不对称性带来的信息获取难度非常大。

此时,你们或许应该咨询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意见,或许要因为他们背后的调研和建议需要支付一定咨询费。但这可能是让投资者能更有效获取到市场信息的最好方式。

Ⅳ 心理账户的应用

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帐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早提出心理帐户现象的经济学家萨勒曾讲过他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弄得特别不舒服。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帐户上;第二次不是,他把在别的地方赚的钱花在了瑞士的账户上。跟团旅游同样如此。先付掉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痛苦分阶段,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应让让痛苦一次到位,剩下的全都是好的。售房也是这样,售楼合同书一定要清晰,将所有的成交流程、费用列清,我们千万不要采取“先钓鱼再上钩”的策略,让客户一步一步地感受痛苦。
决策无处不在,大到公司的业务决策,项目决策,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当中,购买怎样的房子,购买哪支股票,甚至晚上该吃什么等。既然是决策就有理性的与非理性的。这本书用生动的测试和故事告诉我们理性决策和决策的误区。
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帐户,一个是心理帐户,心理帐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帐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帐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帐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例如,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帐户内。正常人不会拿自己辛苦赚取的10万元去赌场,不过如果是赌马来的10万,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一个人会将辛苦赚来的项目报酬有严谨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是对意外获得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其实只要在名下的钱,并不依据它的来源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例如,正常人如果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可能拿出400元去买心仪已久的领带,把剩下的100元做为零用钱。但是如果获得了5000元,反而没有动力去买400元的领带,也许会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
一个10元等于两个5元吗?由于心理帐户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决策有不同。认识到如此,那么做为子女,每年一次性给一大笔钱孝敬父母,不如分若干次以小额的形式,这样促使他们真正使用这笔费用。
认识到心理帐户的存在,了解非理性的效应。应该明白,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 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是凯恩斯以后消费函数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但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例如,生命周期假说就认为:人总是能够深谋远虑,在任何时候都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站在这种高度,根据一生的总财富来合理安排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消费,使一生的总效用达到最大。这显然和人们实际的消费行为不符,这种过于理性化的理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现象。1988年Shefrin和 Thaler提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ehavior lifecycle hypothesis)修正了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现实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解释消费行为。消费者根据生命周期不同财富的来源和形式,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账户(I),现期资产账户(A)和未来收入账户(F)。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账户的财富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是不同的。现金收入账户消费的诱惑力最大,因此,将这个账户的收入不消费而储蓄起来的心理成本也最大;现期资产账户的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居中;未来收入账户的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最小。由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不同,所以,消费者倾向于较多地通过现金收入账户消费,而较少通过现期资产账户消费,几乎不通过未来收入账户消费。不仅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心理账户,其中的财富余额不同,对消费者的诱惑也不同。财富余额越多,诱惑越大。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f (I, A, F),且有:1≈C/I > C/A > C/F≈0。这就是说,现金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接近于1;现期资产账户次之;未来收入账户最小,接近0。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相比,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强调的是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账户加以描述。所以,心理账户的划分及其性质是理解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关键。

Ⅵ 心理账户对投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投资方法和传统金融理论假设的有很大差别。即使资产组合理论的奠基者马克维茨也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在他自己的生活理财过程中并不遵循资产组合理论,而是像很多投资者一样,采用堆积木的方式进行资产管理。他在自己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选用了50%债券和50%股票的组合。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位于不同心理账户的资金投资的目标也不相同。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会把实际上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划分不同的价值。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但在心理账户里则不一样。心理账户让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显然,实际生活中投资者不同的心理账户以及对应的多重目标和风险容忍度与传统金融学假设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具有统一的、单一的收益和风险目标相悖。
因而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采用目标盯住的多重投资策略满足心理账户现象。首先,根据投资组合的多重最终用途决定多重投资目标,然后基于这些投资目标和相应风险特征,最后确定适合的多重投资策略和标的。比如上面例子中的两三年之后孩子上学的资金,这笔资金有明确的用途和时间限制,教育在父母的心中很重要。这笔资金的投资会非常谨慎,资金安全第一。可投资的标的物必须和这个风险特征相匹配,可以是两三年之后到期的国债或高等级债券。对于预备的治病应急资金,这种资金随时要用且必不可少,资金安全性要求很高。投资的标的物可以选择随时可以赎回的货币基金。对于原有的基金投资或每个月多余的闲钱,可以选择收益更高的股票或偏股型基金。这样就把这个投资者原有的教育备用金、应急备用金和闲钱,分别根据资金用途的和其风险特征,按多重投资策略组成了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的收益会比原来简单的组合的收益率高,也考虑了心理账户现象,妻子被说服的可能性也更大些。

Ⅶ 股票中的本土偏差是什么意思

本土偏差现象是指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国的股票,而不愿意涉足国外的股票。按照MPT的解释,由于相关性低,在投资组合中包含国外股票有助于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但BPT认为投资者将本国股票和外国股票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将国外股票划入了高风险资产层,而将本国股票划入了低风险资产层,并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因而不愿意持有国外的股票。

Ⅷ 心理账户给管理者哪些启示

人们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决定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决定取舍。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特征。

可见,心理账户对于理财,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帮手,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事先把这些钱归入了不同的账户,他一般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

可是如果把心理账户和决策联系起来,恐怕谁都会清楚它的危害,因为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



(8)股票心理账户扩展阅读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

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

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Ⅸ 如何理解处置效应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如果你觉得不好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的赌徒心理,即一个人在赢、顺境的时候小心谨慎、贪图小利;而他在输、逆境的时候却不服输,不计代价的希望可以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