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知识 » 股票账户有多少钱可以融资
扩展阅读
安信股票自动交易软件 2025-09-13 05:45:57
宏泰矿业股票代码 2025-09-13 04:53:38
万科股票上市交易价 2025-09-13 04:27:40

股票账户有多少钱可以融资

发布时间: 2022-01-12 03:19:05

Ⅰ 假如股票账户里有1000万,融资融券是不是能融500万

这是肯定的。现在证卷公司一般能提供一比一的融姿比例,所以有1000万,所以可以融到1000万。

Ⅱ 请问股票融资融券需要帐户有多少资金

要开通股票融资融券账户,必须满足20个交易日的日均资产达到50万,而且要有半年的交易经验。满足以上二个条件可以开通融资融券。

Ⅲ 可以融资融券的股票一共有那些

你好,在证券交易所及证券公司规定的标的证券范围内的股票可以使用融资融券,一般可以在股票软件里看代码前有一个明显标记“R”,凡是有此标记的个股,都可以作为担保市值标的。

【标的需满足的条件】

1.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超过3个月;

2.融资买入标的股票的流通股本不少于1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5亿元,融券卖出标的股票的流通股本不少于2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8亿元;

3.股东人数不少于4000人;

4.在最近3个月内没有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5.(上海市场)股票发行公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6.股票交易未被交易所实施风险警示;

7.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可以成为融资融券使用的股票,目前能“融资融券”的个股有1000左右。

Ⅳ 听说现在能融资融券炒股了、有的证券公司只要账户有5万就能办理业务、不知到融资借的钱买股票受限制吗

融资融券完全没资金要求的,反正额度是按照你资金自动算出来的。买的股票必须是融资融券标的券。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信用交易,分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
通俗的说,融资交易就是投资者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用于证券买入,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多”;
融券交易是投资者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在约定的期限内,买入相同数量和品种的证券归还券商并支付相应的融券费用;投资者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Ⅳ 帐号有100万市值的股票,能融资多少

证券公司最多100万,融资融券1:1,可以买200万的股票市值。但是,配资公司可以提供1-10倍杠杠,10倍为例,可以买入1100万的股票市值。杠杠有风险,使用一定要谨慎。希望采纳。

Ⅵ 股票有多少资金才能进行融资

证监会要求的门槛是资金或市值50万,但有些券商20万也可以申请开通融资融券。

Ⅶ 100万股票融资融券能申请多少融资额度

100万股票融资融券能申请多少融资额度?融资融券的杠杆比例规定是1:1的形式,也就是说原本有100万的资金,融资融券后一共可操作资金是200万。

Ⅷ 炒股多少钱能融资到1000万

炒股多少钱能融资到1000万?融资融券交易(securitiesmargintrading)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从世界范围来看,融资融券制度是一项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融资融券规定是1:1的杠杆形式,投资者1000万才能融资到1000万杠杆资金使用。

Ⅸ 融资融券开通的条件是怎样啊我50万的股票,可以融多少钱

融资融券开通的条件是怎样啊?我50万的股票,可以融多少钱?融资融券规定是1:1的杠杆,50万可以融资50万,一共可操作是100万。融资融券开通的条件:1.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开户需满6个月;2.拥有不低于50万的证券类资产;3.风险测评问卷为C4、C5;4.信誉良好,不在公司信用业务“黑名单”库内;5.非本公司的股东和关联人等。

Ⅹ 股票账户资金到50万了,要去开通融资融券吗

融资融券对于广大A股投资者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0年4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就已指定了6家试点券商向部分投资者开放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至2012年12月底,当时累计开设融资融券业务证的券商还只有74家,开通融资融券业务的个人投资者人数在50万户左右

正所谓成也杠杆,败也杠杆。表面看似助涨助跌又机会相对均等的融资交易其实并不适合A股普通个人投资者,一旦通过融资加杠杆开展交易,时间这一因素就不再是个人投资者的朋友,而是变成了损友。融资所产生的利息每天都会侵蚀着投资者的本金,而且也不再能像从前那样“死捂着”等待解套,一旦跌破融资抵押品预警线就可能面临被强制平仓的风险。希望广大普通个人投资者能够谨慎参与融资融券交易,不要片面地看到加杠杆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也要看到加杠杆所面临的额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