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小天鵝股票分紅2019
擴展閱讀
德國福斯中國沒股票 2025-08-07 00:16:21
星耀科技股票 2025-08-06 20:36:31
成都運達科技股票行情 2025-08-06 20:03:34

小天鵝股票分紅2019

發布時間: 2022-06-21 20:38:42

❶ 小天鵝是不是被美的收購了

2008年2月28日,美的電器與無錫國聯發展(集團)公司簽訂協議,收購無錫國聯持有的24%的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股權。

❷ 小天鵝與美的換股

看問題要看完整。
按最新的換股方式是股換股,分紅前是1股換1.22 分紅後是1股換1.1158
虧不虧你只要看換股前股市上美的每股價格*1.1158 算出來的價格與小天鵝的股市中價格相比較即可。基本上不會差多少,差多了就會存在套利空間,就會有人套利讓兩邊價格趨平。
按今天收盤價
美的 52.27*1.1158=58.32

小天鵝收盤價57.88 溢價率0.7%

❸ 分紅多的股票有哪些

代碼 簡稱 分配方案 行業
600252 中恆集團 10送2轉增8股派0.25元(含稅)綜合類
300076 寧波GQY 10轉增10股派3元(含稅) 信息技術業
002310 東方園林 10轉增10股派2元(含稅) 農、林、牧、漁業
002248 華東數控 10轉增10股派1元(含稅) 機械、設備、儀表
600507 方大特鋼 10轉增9股 機械、設備、儀表

002391 長青股份 10轉增6股派4元(含稅) 石油、化學、塑膠、塑料
300082 奧克股份 10轉增5股派3元(含稅) 石油、化學、塑膠、塑料
002138 順絡電子 10轉增5股 電子
600017 日照港 10轉增5股 交通運輸、倉儲業
002087 新野紡織 10轉增4股 紡織、服裝、皮毛

600557 康緣葯業 10轉增3股 醫葯、生物製品
600846 同濟科技 10轉增2股派0.20元(含稅) 綜合類
002351 漫步者 10派5元(含稅) 電子
002369 卓翼科技 10派5元(含稅) 電子
002380 科遠股份 10派5元(含稅) 機械、設備、儀表

002364 中恆電氣 10派2元(含稅) 機械、設備、儀表
002404 嘉欣絲綢 10派2元(含稅) 紡織、服裝、皮毛
600458 時代新材 10派2元(含稅) 石油、化學、塑膠、塑料

❹ 總資產報酬率是多少

總資產報酬率一般越高越好,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合理范圍。而且在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之間區別很大。

比如說同為家電企業:海爾電器的總資產報酬率:6.10%-7.51%,美的電器的總資產報酬率:12.5%-10.95%,美菱電器的總資產報酬率:0.65%-1.45%,小天鵝電器的總資產報酬率:8.73%-5.28%。

(4)小天鵝股票分紅2019擴展閱讀:

功能

1、表示企業全部資產獲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和投入產出狀況。通過對該指標的深入分析,可以增強各方面對企業資產經營的關注,促進企業提高單位資產的收益水平。

2、一般情況下,企業可據此指標與市場資本利率進行比較,如果該指標大於市場利率,則表明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財務杠桿,進行負債經營,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益。

3、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投入產出的水平越好,企業的資產運營越有效。

❺ 分紅除息問題

下面有詳盡的分析:

公司的分紅政策與股票價格的關系

公司的分紅政策所涉及的是對公司的收益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分紅政策也可以叫做分配政策。每年公司的經營都有對股東有個交代,即今年的贏利分紅還是不分紅,若是分紅如何分。按照法律和公司制度,應該是董事會提出預案,交股東大會討論表決。對公司的分紅政策,股東各有相同和不同的預期和利益,理想的公司分紅政策應該是公司經營者和大小股東之間利益妥協,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兼顧的結果。無論採取什麼樣分紅政策,股東們有一個目標是一致的,即股票能夠增值,價格能夠持續上漲,否則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看跌的股東就會以腳投票。但問題是分紅政策對股票價值有影響嗎?若是有,什麼政策有正面效應,什麼政策有負面效應?對這些疑問理論上是有爭論的,實際操作中也各有不同情況。 一、理論上的爭論 公司分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送現金,一種是送股票。前者因為送的真金實銀,公司的資產要減少,後者是拿股票替換現金,現金留下來,公司的凈資產沒有變化,只是股票數量增加。因為股東的錢以股票方式留在公司,所以股票紅利是股東的再投資。含有分紅權的股票叫含權股,股權登記日後的交易要做除權處理,按分紅比例降價。不分紅當然一切照舊,而分紅股東雖然得到現金和紅股,但手中所持的股票價格也相應地降了一塊,所以從表面上看,不分紅與分現金或股票實在是半斤八兩,股票的真實價值和價格沒有什麼變化。美國學者默頓.米勒(MertonMiller,曾因投資組合理論的貢獻獲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持這種「股利無關論」(DividendIrrelevance)。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假設:(1)個人和公司都沒有所得稅;(2)沒有發行和交易成本;(3)分紅政策對股東權益的成本沒有影響;(4)公司的分紅政策與投資方向和資金使用計劃沒有任何關系;(5)股東和公司經理有對稱的信息(SymmetricInformation),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相同的預期。基於以上假設,他認為公司的分紅政策對公司的股票價格沒有影響,股票的投資價值是由公司的基本贏利能力和風險等級決定。前者是指公司所有資源的賺錢能力,後者是指公司股票的風險系數β,簡單地說,若是公司贏利和股票價格波動大,風險系數β值就高,反之就低。基本贏利能力和風險等級決定了餡餅的大小,而分紅政策講的是如何瓜分現有收益這個餡餅,與餡餅的大小無關,也就是說分不分,如何分,餡餅還是那麼大,不會因此而增大或減小。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投資者只盯著股票價格,對公司分紅漠不關心,投資者有不同的預期和利益要求,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對股票價值的估價,事實上公司的分紅政策確實會影響到股票價格。比如投資者會認為投資股票獲得現金收益是天經地義的,拿到手裡的現金要比留在公司風險小,因為公司未來的贏利不穩定,有風險,投資者的感覺是「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所以每年都有現金紅利,或現金分紅比例較高的公司股票必然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還有一種觀點是從稅賦的角度來考慮,因為現金分紅要納稅,中國該稅率為20%,若是公司有一億發行在外的股票,十股送一元的話,要1000萬,稅就要交200萬,而送紅股則沒有這項額外支出。所以少分現金,或什麼都不分,或只送紅股是明智的選擇。 筆者的看法,從理論上講,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總的價值取向是對的,分配不會使股票增值。但是問題在於他的五項假設條件均不真實,稅賦、發行和交易成本都是逃不掉的,股東的構成不同,有不同信息來源、價值判斷和利益要求,股東與公司經理,不同的股東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公司經營者比股東更清楚公司的底細,控股的大股東也比一般的中小股東更容易操控和獲得內幕信息。因此不同分紅政策肯定會對股東權益的成本、公司投資計劃產生不同的影響,股票的帳面價值在總量(公司+股東個人)上看雖然沒有變化,但投資者對股票內在價值的估價出現了變化,也就是說投資者的預期因不同的分紅政策而改變,贊成的就買進搶權,成為新股東,不贊成就賣出逃權,從而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 如果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正確的選擇就是不分配。事實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選擇不分紅的公司越來越多,有些公司近年來一直不分紅,股價每年都有漲幅。這些現象大致可以作為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的佐證。不過相反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每年都堅持給股東以紅利回報的公司也贏得不少的擁護者。 應該說投資者偏好現金股息收益甚於資本收益(價差收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決非普遍現象。除非投資者面臨不可推遲的現金支出,如個人必須到期償付的住房貸款,退休基金必須定期支付的退休金等等,否則投資者拿到沒有任何收益的現金還是要選擇投資方向再投資。如果認為原來的公司每年都有現金分紅,因此有投資價值,莫不如再增持該公司的股票。由此看來,這種即期現金偏好理論是一種「在手之鳥悖論」(Bird-in-the-HandFallacy),即期收益與長遠收益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只要公司不會因現金短缺而倒閉,贏利能保持持續增長,投資者並不在意現在能否拿到現金。中國與此意類似的故事來自「朝三暮四」這句成語,其原意是有一個耍猴的人原來的分配製度是每天早上給猴四顆棗,晚上三顆。他覺得這樣做沒有激勵作用,宣布改為早上三顆,晚上視表現賞四顆作為獎金。此舉遭到猴的強烈反對,「朝三暮四」在人看來是一樣的,但猴的感覺是利益受到損害,因為現在早餐比原來少了一顆棗!而且晚上那四顆能否吃到變得有風險了,於是躺倒罷工,主人無奈只好改回舊制,改革以失敗告終。在筆者看來,「股利無關論」和「在手之鳥論」最大的區別是假設投資者有不同的性格,對現在未來有不同的預期和判斷,前者是理想主義、貪得無厭,可以用畫餅充飢,泡沫概念糊弄的人,後者是現實主義、只相信眼前利益,不被增長的泡沫所迷惑的猴。 稅賦對分紅政策是有影響的,但並非是主要因素。每年都有許多公司實行現金分紅,分到股東手裡的是已扣稅的股息,吃虧是明擺的,所以這樣做肯定有其他更重要的考慮。 二、兩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理論上三種不同觀點的爭論並沒有解決我們對公司分紅政策的疑問,這或許是因為每個公司都面臨不同的情況,所以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所謂最佳分紅政策,但是理論上的爭論卻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註:一是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內涵和發出的信號,以及對信息內涵、信號的不同理解;二是股東的構成及其影響力。 理論上講,如果公司提高了紅利的派發率,股票的含金量也會隨之提高,股票價格理應上漲。但實際上現行的股票價格也許已經完成了和包含了對紅利權的估價,這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一般投資者不會先於市場得到信息。先於市場得到信息的莊家和憑直覺介入的投資者對有分紅概念股票的追捧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默頓.米勒認為與其說投資者重視分紅,莫如說投資者更為關注分紅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內涵和信號。在他看來,若是公司經營者對公司未來的贏利前景看好,認為贏利會持續增長,就會提高紅利派發率,否則就會不分或少分。對贏利預期預先反應最快是股價,最大限度的增長空間在股價,微不足道的分紅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和信號。因此清楚內情的公司經營者制訂的分紅政策反映了他們對公司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對不知內情的股東來說披露的則是一種可以解讀的信號。 公司的股東往往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團和個人構成,對公司的分紅政策當然會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保險基金偏好現金紅利,中小股東可能喜歡多送紅股,大股東有更為復雜的小算盤,股東當然希望能有對自己最有利的分紅方案,誰控制的票數多誰就能通過對自己有利的方案,因此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利,對全體股東有利只是旗號而已,按照公司制度,實際上是誰有力誰就有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東構成是奇特的,有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前兩者處於絕對控制地位,大股東和內部人士操控現象司空見慣,對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政策的影響應該說是決定性的。由於股票有上市流通和不流通的巨大差別,這樣就人為地造成了股東之間利益的沖突。站在國有股和法人股的立場上看,由於紅股的收益不能通過上市交易獲得,股價的漲跌也就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所以更傾向於獲得現金紅利甚至不分紅。1998年銀河科技的國有股股東否決了公司10送3股的預案,改之以10派2元現金就是這種利益沖突的現實表現。送紅股的方案能獲得國有股和法人股投票通過,其背景並非是資本預期收益的推動,而是另有其他考慮。盡管這些考慮迂迴曲折了一點,但目的是明確的,一是如何將原來的投資和收益變現,二是如何能更多地圈錢。 信息不對稱和信號,股東構成及其影響使我們對分紅政策的認識更進了一步,同時也架起了理論通往現實的橋梁和觀察公司分紅政策的多元視角,運用這些觀點我們可以透過對公司可選擇的分紅方式的分析看一看公司分紅政策的實際效果。 三、在不分紅現象的背後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有贏利可分的公司選擇了不分紅的政策,所以不分紅不是沒有錢,而是不想分。其中原因有兩個:第一,從實際效果看,分紅對公司和股東好處並不明顯,現金分紅股東實在是拿了一點蠅頭小利,公司的發展卻受到影響,股票紅利送少了股東覺得不過癮,多送,一次送個夠,經營者覺得盤子大了,經營壓力也大,所以沒有把握最好維持現狀。從股價與分紅政策的相關性來看,送現金基本不受歡迎,市場反應平平,大劑量送紅股股價才會有較大幅度上漲,但一毛不拔,什麼都不送,股價卻仍舊十分堅挺。這些現象說明分紅與否的確與股價沒有什麼關系,公司的不分紅政策與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不謀而合;第二,單向解讀不分紅這一信息,其內涵和信號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說它沒有透露出公司經營者對公司贏利前景的看法,我們可以說經營者將利潤留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信心,要加大投資力度,也可以說不分紅是因為公司有頭寸短缺等財務風險,當然我們可以結合中期報告和年度報告的說明來解讀。但對投資者來說,有一個內涵和信號是明白無誤的,就是公司盤子沒變,又累計了一年的滾存利潤,這就大大提高了公司將來大劑量送股的潛力。用預期理論的道理來講,越是未來前景不清晰的公司,其變化潛力就越大,也就是說,投資者對這項信息做的是反向解讀和加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公司雖然不分紅,股價卻波動不大。 有些持傳統投資價值觀念的學者和投資者會說,成熟的股市和上市公司應該是以普遍派發現金紅利為標志,長期來看,從來不分紅或很少分紅的公司沒有多大的投資價值。首先,頑固堅持不分紅的鐵公雞公司是不道德的,有沒有贏利可分是能力問題,有贏利而故意不分是態度和道德問題。其次,長期不分紅的公司不是被特殊的利益集團和大股東所把持,就是在經營上根本沒有前途,因此不會贏得長線投資者的擁護。股市不相信道德的眼淚,這些持傳統投資價值觀念的學者和投資者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還是讓我們看一組統計數據。 表1是上市兩年以上,從未送股派現的10隻股票。分紅和股價變動計算期為每隻股票上市日到2000年6月30日,贏利和股本計算期為上市日至1999年末。通過對該表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10隻股票的總體情況確實與傳統投資觀念的判斷相符,業績從上市之後全部是大幅度滑坡,這種趨勢也反映在公司的分紅政策上,贏利越來越少甚至虧損,當然無力分紅。(2)這些公司的股本擴張是靠配股,既股東持續的輸血。我們可以說這是業績不良造成的,但當時在上市之初看上去都是相當不錯的,經營者在業績尚好的時候配股圈錢積極,分紅卻為何一毛不拔?我們有理由推斷他們當初就不大看好公司的經營前景!換句話說,分紅不積極,不僅僅是思想有問題。(3)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要讓傳統投資理論大跌眼鏡了,與業績大幅度滑坡相對應的是股價的增長,這種現象是股市所司空見慣的,本文不想做過多的探討。這里只是指出,股價上漲有短線因素的作用,這些股票的表現的確可以證明股市的另一番道理,既股價與分紅,甚至與業績無關,但比較而言,從長線表現看,尤其是對比大幅度送派的公司股價(見表2、表3),這些股票的漲幅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表1十大不分紅股票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上市日期 股價漲跌 股本增長 業績增長0411 ST凱地 1996-7-16 201.09% 22.33% -580.46% 0613 ST東海A 1997-1-28 -37.02% 51.71% -226.19% 0669 中訊科技 1996-12-10 19.14% 28.48% 149.23% 0691 寰島實業 1997-2-28 15.58% 188.15% -6.38% 0788 合成制葯 1997-6-16 -9.71% 48.08% -196.09% 600065 大慶聯誼 1997-5-23 -45.40% 45.45% -93.72%600083 PT紅光 1997-6-6 -62.09% 43.75% -459.70% 600097 ST恆泰 1997-6-19 -6.81% 43.52% -265.12% 600113 浙江東日 1997-10-21 23.23% 51.28% -39.91% 600115 東方航空 1997-11-5 -26.88% 62.23% -34.76% 平均 3.1年 7.11% 58.50% -175.31% 四、現金紅利輕飄飄 現金紅利為何輕飄飄,因為好處不大,弊病甚多。勉強能舉出的好處大致有兩點:一是迎合了部分股東的願望和利益,二是減少股東凈資產和經營者的壓力。而現金紅利的弊病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現金紅利派發率相對於股價波動實在是不夠塞牙縫,比如10送10元應該是個相當驚人的大紅包,但這可是一年的收益,而對於50元的股價來說,只是2%的漲幅,這種漲幅一天之內就可以完成,在牛市中2%的收益根本不值一提。其次,前面提到,除非有些特殊情況,實際上偏好現金的股票投資者幾乎等於零。如果當真偏好現金的話不如去買國債或基金,國債無風險,收益又高於銀行利息,證券投資基金按政策規定須拿出年收益的90%分現金。而股票因為公司永續經營,能否每年都有現金紅利可分是不確定的。第三,默頓.米勒認為公司增加紅利派發是經營者對未來有信心的表現,但筆者認為這里應把現金紅利和股票紅利區別開來。西方投資理論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企業沒有什麼盈利的項目可做時,不妨還錢於民,減小經營壓力。實際上經營者制訂派發現金政策時確實有這個考慮,這樣做也確實有這個實際效果。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信息內涵和信號原理推測,如果某個公司送現金,就表明該公司發展停滯,經營萎縮,經營者對前途缺乏信心。第四,是有額外的納稅支出。公司如果確有送現金取悅股東的願望,不是沒有其他替代的辦法,比如股票回購,既能達到送錢的目的,又能避稅,何樂而不為呢? 前面曾提到過,公司採取現金分紅的方式既有面上的原因,內幕里也許別有隱情。面上的和內幕的原因如大股東的壓力、國際慣例的束縛、公司經營者不同的觀念和風格、公司所處的行業已進入成熟期等等。B股的早期股東多是國外的各類基金,講求現金投資回報,公司不得不遵循國際慣例來滿足此類股東的要求,而A股的股東看不上那一點蠅頭小利,於是就出現了B股派現金紅利,A股派紅股的怪現象。公司進入成熟期的特徵有兩個:一是所從事的行業難以找到贏利的投資項目,手頭有大量現金沒有出路,二是大比例派送現金紅利。這兩個特徵是公司經營性衰退的表象和信號。 表2以累計派現金額超過10元/10股,累計送股低於10股/10股為標准選擇了10隻股票,剔除了原來也在前10名之列的深發展、四川長虹、深中集、粵電力等幾只既有大量派現,也有大比例紅股的股票,目的是突出那些在現金紅利上有所側重的股票。其他計算條件與表1相同。 表2 十大現金分紅股票 股票 股票簡稱 累計 累計 上市 股價 股本 盈利 代碼 送股 派現 時間 漲跌 增長 增長 600854 春蘭股份 8 43.2 1994 507.64% 155.26% 22.46% 0016 深康佳A 9 31 1992 661.01% 294.11% 449.21% 0418 小天鵝A 2 16.35 1997 68.06% 20.00% -20.34% 600690 青島海爾 7 15.5 1993 369.51% 112.94% 222.24% 600684 珠江實業 5 14.8 1993 18.61% 107.66% -80.86600814 杭州解百 8 13.7 1994 109.15% 171.34% -62.18% 600682 南京新百 5 13.5 1993 165.40% 93.35% -1.57% 600642 申能股份 0 12.8 1993 41.41% -32.03% 10.19% 600826 蘭生股份 6 12.6 1994 100.52% 98.00% 13.81% 0529 粵美雅A 10 12.5 1993 5.52% 298.99% -318.35% 平均 6 18.595 6.4年 204.68% 104.82% 23.46% 為什麼這些公司偏重於派現金呢?首先,我們看到家電類的股票有4隻,佔40%,商業類有兩只,佔20%。這兩類都是成長性不高,但卻直接面對消費者,有大量的現金流量和存量的行業;其次,公司的規模盤子已經相當大,主營業務上幾無拓展空間,反映在盤子上也差不多達到了最大的規模,公司經營者看到了這種前景,但沒有將資金胡亂投向其他領域,搞多元化經營,而是加強研究開發投入,多餘資金選擇了現金分紅,暫時還利於股東的政策,這個政策應該說是明智的,也印證了信息內涵和信號理論對這種現象的推斷。 最後的疑問是,派現金的分紅政策能持續下去嗎?1999年的數據顯示,這10家除了深康佳和青島海爾保持高增長外,其他股票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另外,在2000年中期分配中均無貢獻。 五、股票紅利多多益善 送紅股在過去是一種紙上概念或叫紙上操作(PaperWork),如今進入數字信息時代則叫數字概念,在公司來講只不過倒個帳戶,在證交所和登記公司的中央電腦里做個加法,增加數字而已。送紅股固然不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對股東來說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首先,收到紅股,將收益作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種再投資行為。作為股票的職業或長線投資者,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賺的不是錢,而是股票。只要公司經營長線看好,股票多多益善。其次,從市場評價來看,送股題材相當吸引人,但送股之後若能實現每股盈利的同步增長甚至更快增長就越發理想了。根據信息內涵和信號理論,大劑量送股可以說是一個信號,它起碼表明了公司對盈利增長的信心,因為大劑量送股後每股收益被稀釋,為了填補每股盈利的缺口,公司就須加倍努力。第三,大幅度除權後,股價相對便宜,交易也較以前活躍,容易激起投資者的填權預期。投資者對股票紅利的偏好與公司的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同時也向公司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地說就是對公司股本擴張能力的追求。第四,送股還有避稅,沒有交易成本等優點。 公司經營者一般情況下並不情願分紅,既不願意送現金,也不願意送紅股。但是為什麼有些公司選擇了送紅股呢?除了一些外部壓力外,最直接的原因和動力還是為了更多地圈股東的錢。例如,某一小盤股要配股,承銷商會出主意說,先送紅股將盤子做大,然後配股,這樣配股價不致大高,還可以多圈錢。所以中國的上市公司如果大劑量送股的話,接下來可能就是大劑量的配股。 縱橫國際(原南通機床,ST通機,600862)的資產重組和以後的送股、增發是筆者曾接觸過的一個案例。該股從98年的7元多起步一直漲到99年的36元,漲幅500%。其中原因是江蘇國際技術進出口公司的入主以及而後可以預期到的資產重組、業績提升、送紅股等利好。當時公司的重組方和投資項目需資金4億多,計劃先送後配股或增發。但公司決策層有幾個疑慮:第一,是否需要送紅股?要送的話送多少合適?因為不送照樣可以配股或增發,如果照原計劃10送10,送過之後,再加上配股或增發,流通盤子大增,以後日子不好過,股票有可能成為一隻死股。第二,是配股還是增發?價格多少合適?第三,除權之後盤子誰來接?有些莊家對填權不感興趣,除權後可能要出貨。筆者的意見是:這些問題要綜合起來看。首先,送肯定要送,而且還要10送10,現在的股價已經是騎虎難下,莊家的目標是10送10,投資者也是沖著這個目標來的。無論是配股還是增發,股價都不能過高,你總不能弄出20元的配股價和36元的增發價來。那麼大劑量送股就可以大幅度除權,10送10之後除權價是18元,這個價格就可以為配股和增發掃清投資者的心理障礙。其次,配股有30%的限制,還要給股東至少20%的折扣,就南通機床來說,送股後流通股5000萬,只能發行1500萬,14元發行價,大致能籌資2.1億。不僅不能滿足資金需求,還有一個國有股、法人股如何參與配股的問題。增發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對投資者尤其是大機構投資者,要積極地展開公關推介工作,既要穩住現有的,更要爭取新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利。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公司決策層對未來是否有信心。公司決策層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手裡賺錢的項目很多,只恨錢少。既然如此那就放開手腳大幹吧,只要你能挖出金子,不怕股東不掏錢。 南通機床重組不到一年,歷史上大比例送紅股的公司是否都實現了高增長?

由於字數太多,放不完,原文請看

http://www.cs.com.cn/csnews/20001219/30101.asp

❻ 小天鵝A股票問題:小天鵝A證券類別是什麼

小天鵝屬於不錯的家電類公司股票,目前走勢良好。

❼ 為什麼美的電器和小天鵝重組之後,復牌後的股票走勢卻大相徑庭

當然哦,重組後可能面對很多的內耗和風險均衡哦,就像窮人和富人結婚了。

❽ 小天鵝分紅為啥還有人急著把股票賣了

你好,每個投資的要求都不一樣的啊

❾ 聽說「小天鵝」被賣掉了有人知道是為什麼嗎

前些日子,對於小天鵝究竟會花落誰家,各大媒體與券商眾說紛紜,並不斷列舉各大買家的綜合實力來推斷最後結局。一時間,眾多的市場傳聞與內幕消息充斥於並不平靜的股市當中。即使在這樣的風頭浪尖上,美的電器依然故我,最終以16.8億元的現金成功購得小天鵝。

美的電器總裁方洪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6.8億元還是有價值的。據權威人士分析,美的受讓小天鵝控股權,有著更大的戰略價值和無形價值。小天鵝的內在價值到底有多少暫且不論,美的電器根據無錫國聯的要求以現金方式完成收購,無疑會給美的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

不過,2月28日,美的電器董秘李飛德在回答證券日報記者提問時信誓旦旦地說道:「我們收購小天鵝是用自有資金支付的,這對公司來說並無影響,公司的資金很充足,完全能承擔公司的各項運作。」

即使李飛德如此澄清也消除不了證券市場上對於這16.8億元現金來源的質疑。

四種融資方式選擇

2月30日,記者就此事特地咨詢了一位專業會計師。他認為,美的電器如果想要籌集如此多的資金有大體四個來源:第一,使用自有資金,即通過留存收益和加快資金回籠來實現。第二,使用授信或擔保額度進行貸款。第三,使用集團發行的短期融資債券。第四,通過增發股份來募集資金。

就會計師分析,美的電器的自有資金相對充裕,不過一下抽出16.8億元現金來收購小天鵝的話,勢必會對企業的生產與經營造成影響。雖然美的2007年年度報表上顯示美的電器當時能夠使用的現金有18億元之多,但不能保證它在2月28日還持有同樣的現金額,畢竟公司的日常開銷還是很大的。即使美的電器為了收購小天鵝一直保持這18億元現金不動,但這多少會對公司的資金流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從會計師的角度來看,如果美的電器使用這種融資方式,將為公司帶來很大的不便。

對此看法,李飛德並不贊同:「現金這個數據不能夠靜態的看,那是2007年末的數據,現在公司的現金流非常好。」他說話有些激動並一再向記者表示,「現金流很好!有現金流入的!」

說到融資,最快的途徑當屬利用授信或擔保額度進行貸款。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能完成美的電器達到快速融資的目的,但是企業為此要付出包含銀行高貸款利息的相應成本也會變得較高,再加上收購的企業短期內將很難帶來大規模的收益,從而會造成美的電器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李飛德似乎並不是很在意銀行貸款的事情,他表示,「公司有一點銀行貸款」。正像2007年年報公布的一樣,美的電器有近8億的銀行貸款,李飛德還對記者說:「對於還貸方面並沒有壓力。」

短期融資債券真實用途

除自有資金與銀行貸款外,最另人關注的就屬美的集團於2月22日發行的短期融資債券之事,在募集用途中美的集團並沒有明確表明使用項目,只是說「補充公司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營運資金的需求」。對此種含混不清的表達方法,無法不讓人懷疑其真實用途。

套用專業會計師的話:「這個募集資金可以當作自有資金自由的分配。」這樣的說來,美的電器使用它作為該項收購的補充資金顯然有效。

記者在中國債券網上查到,美的集團於2月24日拿到18億元的資金,之後2月28日,美的電器公布用16.8億元現金成功收購小天鵝。在如此相近的時間里,一個得到資金,一個使用資金,而且資金的數目又如此相近,如果說是巧合的話,那也真是太巧了。

正是這種巧合,使大多數人確認美的集團發行的短期融資債券是為了美的電器收購小天鵝。其實,關於這一認知,早在2月28日美的電器收購小天鵝的公告發布之前就已經在股市中傳得沸沸揚揚了。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新聞發言人黃曉明於2月24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的集團最近發行18億元的短期融資券與小天鵝並購案無關。

他極力否認美的集團發行短期融資債券與美的集團無關,但不排除他為掩蓋美的電器因將要收購小天鵝一事而故意做出強硬的姿態。

美的電器在2月25日的公告中提到,「重大收購事項目前仍在磋商,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當時有消息表明,小天鵝的大股東無錫國聯正在對競購者的收購方案進行評估。無錫國聯的人士最近赴京,可能與證監會溝通。

在事態不明的情況下,相信無論是誰都不會承認美的電器將使用美的集團發行的短期融資債券來收購小天鵝的。

不過,即使沒有這層原因,美的電器還是會否認這種說法,那是因為美的電器並不能直接從美的集團獲得資金。

3月3日,記者從專業律師處打聽到,美的電器要想使用美的集團的資金那是不可能的。由於我國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與集團的資金使用完全是分開獨立計算的,雙方都不能挪用。

不過,另外有專業人士並不如此認為:「如果美的電器採取分期拆借的方式,同樣可以從集團將資金借來使用。」

多方求證都將矛頭指向了美的集團發行的「短期融資券」,使其成為美的電器收購小天鵝現金來源的最大嫌疑。

記者再次於3月4日打通美的電器董秘李飛德的電話,他對此事完全否認:「公司沒有向集團借錢,沒聽說過,也沒有這個想法。」

無錫國聯為何相中美的

2008年2月28日美的電器公告,168000萬元收購國聯集團所持小天鵝24.01%A股股份(87673341股);股份變動後,國聯集團通過國聯信託間接持有小天鵝0.21%,通過小天鵝集團間接持有0.34%。另外,2007年3月到5月美的通過子公司Titoni Investments在二級市場購入18000006股小天鵝B股,這表明在此次交易完成後,美的電器將持有小天鵝105673347股,佔小天鵝總股本比例28.94%,成為小天鵝第一大股東。

對於無錫國聯為何最後相中美的電器,無錫國聯的陳秘書抱歉地對本報記者說:「無法向媒體透露。」

小天鵝因國資委和證監會於2007年聯合發布的《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下稱「19號令」)的下達,一夜間身價倍增,參考二級市場股價作為定價基礎的小天鵝,無錫國聯最終以16.8億出讓小天鵝。

無錫國聯大大賺了一筆,而美的電器則是割肉之痛。

2007年年報顯示美的電器在年末有18億的現金,假使美的電器在年報結算之後兩個月還持有18億元之多的現金在手,那麼在它一次性地支付了16.8億元現金後,也只剩下1.2億元的現金而已。在短期無法回收資金,又要為企業的經營與生產支付資金的情況下,美的電器又如何能輕松地說自己資金充足呢?

對此,會計師有他的經驗之談:「如果說美的電器是使用自有資金支付收購小天鵝的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難相信它還有充足的資金來支付銀行貸款、員工工資和生產費用等。為了支撐公司日後的日常費用與生產費用,它很可能使用拆借的方式從集團分期借款,緩解資金壓力。」

但是,李飛德卻對記者說:「我們已經全面、綜合評估了這個情況,那些影響,不會有問題。公司不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但當記者進一步追問美的現金流具體運作情況時,李飛德只是說:「具體怎麼周轉的不能講。」

美的真的不缺錢嗎?

早在2007年10月,李飛德在與記者交談中,就曾強調公司並不缺錢,並很驕傲於公司有近10年都未進行過融資活動。但2006年,美的電器就曾開股東大會商討向高盛集團全資子公司「高盛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案。當時的美的電器准備募集資金為7.17億元,並於2007年6月14日獲商務部批准。

在美的與高盛關系親密之時,高盛還於二級市場上增持美的電器的股票到1.18%,截至2007年9月30日,高盛還位列美的電器第九大流通股東。可是,正在所有人都認為高盛會成為美的電器第二大股東的時候,高盛慘遭落馬,在其苦等9個多月後,證監會發審委否決了這個方案。

2007年10月份,記者曾在證券日報上發表過《美的競購小天鵝高盛或成幕後推手》的文章。誰成想,高盛與美的就此分手並退出收購小天鵝的舞台,變成美的電器獨立支撐的局面。對於高盛有沒有繼續與美的聯系之事,美的電器董秘李飛德猶豫了一下說:「這個我不清楚。」

據2007年的年報顯示,高盛已從美的前10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高盛媒體發言人於盛致昨日對記者嚴肅表明:「不評論這個問題。」

2月19日,美的電器繼向高盛增發失敗後,再次鋌而走險拋出了一份家電行業規模最大A股公開增發預案,擬公開發行不超過招股意向書公告日公司總股本10%的新股,擬募集資金35.56億元。

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美的電器還是開始了它繼高盛增發失敗後的第二次增發,這一舉動無疑向股市透露了一個信息,就是美的電器需要資金。就業內人士分析,美的電器收購小天鵝A所耗費的現金已經給美的電器的運營造成了資金壓力。

不過,美的電器早已為此打算了。在美的電器的增發預案中提到的項目里,有提及用於自有資金的補充一事。雖然還未標明金額是多少,相信,如果美的電器這次增發能夠成功的話,公司的可使用資金將會更加充足。

❿ 小天鵝已被美的收購,屬於美的旗下公司,為何小天鵝的股票還能獨立存在

被收購意思是大股東換了,品牌未換。
幾百家央企都屬於國資委名下,不都獨立上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