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菲特巴菲特歷史上持有過哪些股票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1)福基爾銀行股份股票今開擴展閱讀
巴菲特清倉IBM索羅斯增持金融股
13F數據顯示,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場上的持倉規模達到1889億美元,市值僅比前一個季度減少了22.2億美元。經歷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動,巴菲特不為所動,只是稍許減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後,巴菲特選擇了徹底放手,上季度還持有的200萬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IBM的時機並不好,這一筆投資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資。
⑵ 莫克 李群 《 IT英雄的成功之道》
多少年來,商場、學校、實驗室或者是政府部門的人都在手工記賬,用計算器做統計。
比爾想,如果用個人電腦干起來會是如何事半功倍。他希望能夠幫助解決千百萬人都會碰到的這些日常問題,當然,他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賺錢致富。
經過一番權衡,他決定離開哈佛——當時想的只是離開大學「一段時間」——和保羅•艾倫(保羅•艾倫,比爾•蓋茨的朋友,微軟公司創辦人之一。)一起建立自己的軟體公司。
比爾的父母不同意他的決定,勸他打消這個念頭。放棄哈佛?即使要自立門戶創業,也要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啊,何況,名校是名校學生的通行證!
比爾對父母的意見還是相當尊重的,沒有說服父母,只好重回哈佛,又多念了一兩個學期。1977年,年滿21歲、在美國算是成年了的比爾•蓋茨離開哈佛去了阿爾伯克基市。這次他的離開就變成最終的退學了。
比爾和艾倫正式在新墨西哥州依法注冊了合夥人公司,名字叫「微軟」(Micro-soft Corporation)。這個名稱,是「微型」(micro)與「軟體」(soft)的組合,因為他們當時主要製作微型電腦的軟體。
1975年他給一家名叫《電腦筆記》(Computer Notes)的通訊簡報寫過一封信,引起轟動。他指出:電腦用戶如果只是拷貝而不是掏腰包去購買電腦程序,就等於是偷竊。比爾辯論說:軟體程序是「智慧財產」,意味著它應該受版權法的保護,就像書籍一樣。
1978年,比爾決定下令公司連同100多個員工一起搬遷。
搬到哪兒呢?雖然當時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已經蒸蒸日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很多電腦公司都在那兒打出旗號,但比爾與父母一向關系親密,認為不應該遠離老蓋茨夫婦,於是他選擇了華盛頓州的貝樂福(Bellevue),那兒靠近西雅圖;並且將公司名稱中的小橫線去掉,由「Micro-soft」改成「Microsoft」。
1980年。一個消息激動了電腦業者: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這個生產大型電腦主機的巨人做出重大決定,涉足個人電腦!他們拋出綉球來選軟體開發商,這個綉球打中了微軟。
生意很快談妥了:微軟向IBM提供系列軟體,其中包括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操作系統是指揮電腦運行的主程序,負責控制鍵盤、顯示器和信息儲存系統。
這里還有這么一段故事:IBM最先開始找到微軟,要求為PC電腦設計操作系統,可當時他們並不擅長編寫這種軟體。於是,比爾介紹IBM到以研製CP/M操作系統聞名的數字研究(DR)公司聯系,CP/M的設計者加里•基爾多曾是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教授,那天恰巧不在家,而他的太太又不願在保密協定上簽字。IBM的代表只好再請微軟另想辦法。比爾•蓋茨此刻想起了西雅圖的軟體天才帕特森曾編寫過一個QDOS軟體,可以改造為PC電腦的操作系統。於是他接下了IBM的活兒。
捷徑人人會走,巧妙各有不同。IBM要貨的期限定死了,微軟也沒有時間從頭干起,便從這家名叫「西雅圖電腦產品」(Seattle Computer Procts)的公司買來軟體,在此基礎上完善提高。在一年的時間中,微軟公司的一半員工,約三十多人,不分日夜地突擊這一項目。如果是在中國,大概會起個「OS會戰」之類的名目吧。會戰終於凱旋:他們改編了這個買來的操作系統,讓它能適用在IBM的電腦上,起了個後來遐邇聞名的名稱,叫「MS-DOS」。
比爾是用出售版權使用許可證的方式,把這個操作系統交給IBM在個人電腦上使用。這就意味著,每售出一台裝有MS-DOS的IBM個人電腦,IBM就必須付一定比例的金額給微軟。
1981年,IBM個人電腦推上了市場,頓時大紅大紫,消費者蜂擁搶購,IBM的版權使用費源源不斷地流入微軟公司。
1986年,條件成熟,微軟公司上市。微軟股票以21美元一股的價格開盤上市,下午收市的時候每股竟升到了28美元——由於微軟的業績聲名遠播,投資者看好微軟的股票,趨之若鶩,紛紛購買,一天之內使股值飛升1/3。微軟的員工,現在可以在股市上賣掉股票,換成大把大把的現金,或者是繼續持股,希望它能夠攀升更高。
微軟股價猶如脫韁的野馬,毫不猶豫地一路奔騰向前。由於股票價格暴漲,有些人,包括比爾•蓋茨和史蒂夫•鮑爾莫,都變成了百萬、億萬富翁——至少在賬面上是這樣。如果他們脫手股票,就從賬面的富豪變成真實的富豪。比爾就賣掉了價值一百多萬美元的股票,可是他作為公司的創始人,擁有的微軟股票仍然遠遠多於所有人,他擁有公司45%的股份。
成為富翁之後,比爾其實依然故我,並沒有改變多少。
1987年,他們還推出了第二代視窗,還有一個叫做「Excel」的計算表軟體。
比爾永遠要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永遠想著要比別人搶先一步。
人說比爾是「工作狂」,一點不假,他幾乎沒有其他興趣和愛好。1983年,他買了一座房子,鄰近父母家。這棟房有室內游泳池,但傢具卻寥寥無幾。書房有張桌子,上面放著台電腦,雜亂地堆著電腦雜志。這台電腦是通過電話線和公司的電腦系統相連接的,所以他可以在家裡掌握公司的運作,接收員工給他的匯報和請示,也從家裡送出各種郵件,與公司高層和部門主管進行討論。他是個「夜貓子」,時常半夜三更做這件事。
1990年5月22日,紐約曼哈頓。
比爾•蓋茨把鼻樑上的眼鏡往上推推,微笑著走上了講壇。他要在這兒發布視窗3.0,視窗的第三個版本。
在視窗3.0推向市場的頭兩個星期,購買者搶購了十萬多套,到1991年底,已經賣出了400萬套。它們用12種語言寫成,運送到24個國家。視窗的特點是「裝上就用」(Ready-To-Run),因此越來越多的電腦製造商把視窗安裝在他們的電腦產品上,作為隨機附帶的標准軟體。甚至微軟的滑鼠也達到了銷售高峰,它咬住了六百多萬購買者。
比爾的軟體終於成為最暢銷的軟體。
1986年,微軟上市的當年,比爾就進入了《財富》雜志億萬富豪榜,身價約3.15億美元。隨著微軟的急速成長,他在這個富豪榜上也不斷沖刺,越過一個又一個富豪,1991年他沖到僅列在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後的銀牌位置,成為最年輕的全美第二富豪——時年36歲。
1991年7月,瑪麗給她的兒子打電話說,希望比爾能與沃倫•巴菲特見見面。比爾早就久仰這位華爾街大亨、最成功的投資人的大名,盡管比爾說自己很忙,還是和梅琳達(梅琳達,比爾•蓋茨的妻子。)一起坐直升飛機到了他們家的別墅「Cheerio」。比爾和巴菲特一見如故,惺惺相惜,這是世界上的頭號富豪和二號富豪的交情的開始。
1995年,比爾終於獨步世界首富的巔峰,這年他的身價約129億美元。三年後的1998年,以高達59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睥睨全球,讓所有富豪瞠乎其後。
1995年11月,比爾出版了著作《未來之路》(The Road Ahead),講述了電腦的歷史,並預測未來趨勢。一年之後,又出版了這本書的修訂版,更深入地討論網際網路。《未來之路》在二十多個國家出版,僅在中國就售出四十多萬冊。比爾把300萬元的版權收入全部捐給了「國家改進教育基金會」,這個非營利組織幫助教師學習、掌握電腦和其他的技術,以運用於教學實踐。
比爾從90年代初期開始投資生物技術,現在已經是這個領域最大的個人投資者之一,贏得了這個領域很多著名學者專家和企業總管的尊敬。由於他的「頭羊效應」,其他不少投資者也密切關注起來,甚至追隨、模仿起他的一舉一動。
1994年,比爾和世界上手提電話領域的開創者克雷格•麥克考(Craig McCaw)合作,進行了一項野心勃勃的風險投資。他們創建了泰勒迪斯克公司(Teledesic),這個公司的目標是發射288個低軌道運行的地球通訊衛星,向整個世界提供雙向通訊聯絡。比爾表白說,如果衛星新網路成功了,信息從地面發送到衛星上再傳回來,就能像通過光纖通訊電纜一樣快速。這個網路就可以用來給那些沒有電話服務設施的地區,提供通過手提電話進行通訊聯絡的新手段。
網際網路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之末,是冷戰的產物。最開始,是在美國國防部資助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桑塔巴巴拉分校、猶他大學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電腦,按照分組交換的原理聯成一個網路,只有科學家和軍方領導人使用它。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開發了這個系統的各種功能,從商家用它來為產品做廣告和提供服務,到學校和圖書館用它來傳播信息。更多的機構和個人把信息資料放到網上,全球范圍的國際網路(World Wide Web,簡稱WWW)從此誕生。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網際網路不聲不響地迅速發展。1971年4月,接入網際網路的主機數僅為23個,網路數和域名數為0;十年後的1981年8月,主機數213個,網路數和域名數仍為0。但是再往後,就令人眼花繚亂了:
1989年7月,主機數13萬個,網路數650,域名數3 900;
1991年7月,主機數53.5萬個,網路數3 086,域名數1.6萬;
1992年4月,主機數89萬個,網路數5 291,域名數2萬;
1993年10月,主機數205.6萬個,網路數16 533,域名數2.8萬;
到1994年10月,主機數386.4萬個,網路數37 022,域名數5.6萬。
1994年初,微軟把用來製作網頁的「超文本鏈接標示語言」(HTML)加進自己的文字編輯軟體Word,不過,創造網際網路應用工具並不是比爾那一年的首選目標。比爾記得很清楚,當時,「把視窗95搞好才是最重要的,把視窗NT推向市場,交給挑剔的大眾,也是最重要的」。
其實早就有部下提請他注意網際網路將會是未來通訊交往的主要工具。但直到1994年晚些時候,比爾才認識到網際網路確實前景無限,微軟面臨生死攸關的大挑戰。
1995年5月26日,比爾給微軟的工作人員寫了一封很長的電子郵件備忘錄,其中說:「在網際網路浪潮高漲中,現在我鄭重宣布,網際網路對我們極其重要,生死攸關。在此,我明確指出,每一個業務部門的當務之急都是關注網際網路。」 他要求微軟公司每一個項目小組的主管都要把網路通訊和信息檢索的功能加到程序中去,名為「網路探險者」(Internet Explorer,簡稱IE)的網路瀏覽器,加到最新的視窗操作系統中去。網路瀏覽器是讓個人電腦用戶進入網際網路、瀏覽網站的工具。這個舉措,後來引起軒然大波,驚動了司法部和19個州一起來起訴微軟。
1995年晚些時候,比爾宣布他的計劃:向電腦網路客戶提供軟體,使他們能夠更方便地利用和開發網際網路。微軟公司同時還在研發網頁製作軟體,使網頁可以運用圖像、動畫、錄像和聲音,使林林總總的公司能把自己的網頁送上網際網路。
1995年夏天,微軟推出了視窗95。再次升級的視窗是煥然一新的電腦操作系統,可以操作和管理光碟、傳真和數據機(modem)。更重要的是,它的設計既簡單又清楚,可以很輕松地執行復雜的操作。
8月24日那天,在微軟總部外面的草坪上,搭起了15頂很大的白帳篷,坐在第一頂帳篷中的是比爾•蓋茨和特邀嘉賓傑伊•列諾(Jay Leno),他是電視節目「今晚表演」的主持人,被比爾請去當展示視窗95的介紹者。另外14頂帳篷接待來自各個軟體公司的代表們,展示視窗95的設計和操作。
與視窗95出台的同時,比爾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線服務項目——微軟網路服務(Microsoft Network,簡稱MSN)。像其他那些網際網路服務公司一樣,使用者按月付費,然後就可以使用網際網路的一些功能,如電子郵件、新聞、銀行服務和網上聊天室。比爾為如何給自己的在線服務命名,絞盡腦汁,專門請了「命名顧問」來,最後決定叫這個名稱:MSN——讓人聯想起一個像NBC那樣的廣播網。
1998年6月底,微軟公司總部開始發行操作系統又一個新版本——視窗98。在這之前,微軟程序是專門為商務個人電腦用戶來設計的,而視窗98是第一個針對家庭個人電腦用戶而設計的操作系統。比爾預測,到2001年,全美國60%的家庭都會有個人電腦,50%家庭的電腦會與網際網路相連,「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很快會成為生活必備的設施,就像汽車在今天的地位一樣」。微軟預計這個新產品將賺到33億美元——此前上一代產品視窗95讓微軟至少賺了40億美元。
1999年3月,微軟發布了IE5.0,這是網路瀏覽軟體的改進版。一個星期之內,用戶從網際網路上下載這個軟體高達100萬份!
正當蓋茨的財富以幾何級數往上長,這個信息業巨擘在市場上「橫掃千軍如卷席」時,來自各方的抨擊指責也越來越激烈,巨大的陰影越來越濃地罩了下來。如日中天的微軟,終於觸犯了眾怒。
蓋茨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美國政府的被告。
微軟從嶄露頭角之日起,就是法庭常客,但最讓蓋茨心力交瘁的,無疑就是最近三年多來這場大官司了:被告一方,是執美國乃至世界IT業牛耳的微軟,原告一方,是美國聯邦司法部和19個州政府的龐大陣容。
1998年、1999年、2000年,一連三年,全世界傳媒年末評選的「全球信息產業十大新聞」中,美國司法部與微軟這場「反壟斷世紀官司」無不「榮」登榜首;2001年,這場官司說完沒完的結局,又在新聞排行榜上獨占鰲頭。
但是不管怎樣,蓋茨和他的微軟終於化險為夷,渡過了最大的難關。
中國《環球》雜志在2001年度財富人物風雲榜中,將比爾•蓋茨也列入10個人之中。每個人有一個「最」字:海爾張瑞敏——「最酷的企業家」,聯想投資柳傳志——「最豁達的老總」,惠普的CEO卡莉•菲奧莉娜——「最嫵媚的CEO」,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董事會主席史蒂夫•凱斯——「最擅抓機會的傳媒大亨」……
比爾•蓋茨的桂冠是「最有影響力的IT英雄」。
1993年,也就是比爾•蓋茨訂婚。
1994年在比爾•蓋茨的生命中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這一年元旦,在夏威夷舉辦的結婚儀式上,比爾•蓋茨和梅琳達終成連理。在舉行婚禮的那一天,客人中有6位億萬富翁。新郎在拉奈島包下了全部轎車、直升飛機和250間酒店客房。蓋茨為梅琳達請來她最喜歡的歌星威利•尼爾遜,演唱了歌曲《親愛的,如果你贏得了時間,那我就贏得了金錢》,氣氛歡快熱烈。
但比爾•蓋茨的母親卻在同一年不幸死於癌症。
個人生活的巨大變動,使比爾•蓋茨的精神和感情受到巨大沖擊,他開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圍的世界,許多他原來埋在如山的事務底下的事情,進入視野,許多原來似乎無足輕重、只能排在日程表末尾的事情冒升到了最前面的位置——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業。
老蓋茨說服比爾和梅琳達,應該建立一個基金會,有組織、有計劃、有條理地開展慈善工作。梅琳達大力支持,這一次,比爾•蓋茨欣然應諾。於是一個資金總額達9 400萬美元的基金會建立起來,比爾自任首席執行官,梅琳達任總裁,老蓋茨和帕蒂•斯通西菲(Patty Stonesifer)擔任共同主席。
基金會最初的重點,是向學校和圖書館贈送電腦——比爾•蓋茨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但是這種舉動,難免瓜田李下。果然有人譏諷他們這樣做是「一箭雙雕」,既圖虛名,又謀實利,著眼點是在佔領電腦軟體市場。
新婚不久的比爾•蓋茨和梅琳達,以蓋茨母親瑪麗的名義,做了一項特別的貢獻。1995年,在紀念她逝世一周年時,他們捐贈給華盛頓大學1 000萬美元,建立瑪麗•蓋茨獎學金。瑪麗一向非常重視教育,這筆獎學金使很多大學本科生受益。比爾和梅琳達還捐獻了100萬美元給西雅圖的福瑞德•哈金森(Fred Hutchison)癌症研究中心。
1998年,正在比爾•蓋茨面臨官司,也陷入心靈的煎熬時,《紐約時報》星期日版上的一篇文章,又使他們夫婦受到深深觸動。
這篇文章運用數字和圖表,勾勒出世界上的不同國家在收入、健康保健和平均壽命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文章,以前也登過不少,但是這一次,對他們倆——首先是對梅琳達,隨後對比爾•蓋茨——卻發生了奇妙的效應,可能是喚起了他們的非洲之行的切身體驗了吧。
從此,比爾•蓋茨和梅琳達基金會的重點,開始轉向衛生保健領域。以前那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一反常態,開始大筆捐贈,可謂「揮金如土」了!
1999年8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文章,披露老蓋茨在接受采訪時宣布,比爾•蓋茨計劃捐出他按照當時的計算所擁有的1 000多億美元的財產,而只留給他的孩子每人1 000萬美元,捐款主要用來幫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瘧疾困擾的病人。《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老蓋茨的話說:「我的兒子因為其財富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偏見和批評,但是我很樂觀,大量捐獻已經證明了我們的慷慨。我們不在乎這些指責。」
給每個孩子留下1 000萬,給窮困病人1 000億!?盡管給每個孩子留下的錢財數額,已經是讓人咋舌的天文數字,但是畢竟只是他的全部財產的1/10 000,而9 999/10 000都打算送出去!世界首富將要散盡家財?這一報道轟動全球,引起議論紛紛。沒成想,隨後不久,微軟發言人尼爾森就在一份聲明中說「蓋茨夫婦將捐出他們所有財富」的說法,並非出自老蓋茨之口,「蓋茨夫婦曾表示希望將他們的大部分財富回饋社會,但並非如《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道所述」。
這份聲明指出:「蓋茨夫婦計劃捐出他們大部分財富,但這是個一生的努力,不會立刻發生。他們曾在全球保健和學習等方面,做出過多次重大捐款,他們將會繼續這樣做。」
我們難以確知《星期日泰晤士報》文章發表的背景內幕。不過,幾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是:雖然蓋茨夫婦「現在」就捐出全部財富的說法並不真實,但他們確實正在「逐漸」捐出自己的大量財富。
1999年,捐出50 億美元——那一年,他的財富總額是850億美元,他捐出了1/17;2000年,捐出20億美元;到2002年年初,蓋茨夫婦基金會的基金總值已達242億美元——蓋茨夫婦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捐贈人。
據蓋茨夫婦基金會2000年財政年度報告,當年已支付的捐贈款為21.139億美元,已批準的捐贈款為14.35億美元,其中,全球保健項目,佔48%,6.855億美元;教育項目,佔28%,3.985億美元;圖書館和使用公共信息項目,佔5%,6 980萬美元;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的發展項目,佔2%,2 980萬美元;另外,還有特別項目,佔17%,2.514億美元。
「全球保健」,是蓋茨夫婦基金會投入金錢和人力最多的項目,最能體現他們建立這樣的基金會的初衷。蓋茨夫婦指出:「我們全球保健項目的主要目標就是,減少在我們和發展中世界的生活方式之間存在的『過分不平等』。」它基於這樣的信念:非洲兒童的死亡具有的悲劇色彩並不亞於美洲兒童的死亡,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們有責任去幫助貧困國家的人們。
迄今為止,蓋茨夫婦基金會在全球保健領域做出的主要成果有:
努力降低貧困國家中母親的死亡率——要知道,在貧困國家,母親在懷孕和分娩時的死亡率是美國的200倍!
在74個國家推廣使用傳統的兒童疫苗;
向發展中國家介紹和促進新型疫苗的使用——在專利到期之前,葯品的高價常常使他們望而卻步;
資助研製防治艾滋病和瘧疾的有效疫苗,這兩種可怕的疾病,每年使400萬人死亡。
比爾•蓋茨把自己叫做「一份社會資源的管家」。在1994年,他公布了幾項把自己的財富回饋社會的設想。「有效地花錢,與起初掙到這筆錢相比,幾乎是同樣困難。」比爾•蓋茨有一次很感慨地說。
呼~咱只有這些到這里為止了,我從原文里摘取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⑶ 證券行業主要做什麼的
一、證券公司是做什麼的
據證券法的規定,證券公司的業務分為證券經紀業務和證券自營業務。經紀業務是指證券公司接受客戶的委託買賣證券,收益與風險由客戶自己享受和承擔,證券公司賺取傭金。證券自營業務是指證券公司用自有資金或合法融來的資金,進行證券的買賣,收益與風險由證券公司自行享受和承擔。除此之外,證券公司還有證券保薦業務等。
在證券公司好不好,得看你的特長與崗位了,一般來說,跑客戶較辛苦,要耗體力與腦力,考驗心理。一般來說,這個崗位員工的流動率較大,但如果做好了,收入是很豐厚的。
二、證券公司是干什麼的
專門從事有價證券買賣的法人企業。分為證券經營公司和證券登記公司。狹義的證券公司是指證券經營公司,是經主管機關批准並到有關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取營業執照後專門經營證券業務的機構。它具有證券交易所的會員資格,可以承銷發行、自營買賣或自營兼代理買賣證券。普通投資人的證券投資都要通過證券商來進行。從證券經營公司的功能分,可分為證券經紀商、證券自營商和證券承銷商。①證券經紀商。代理買賣證券的證券機構,接受投資人委託、代為買賣證券,並收取一定手續費即傭金。②證券自營商。自行買賣證券的證券機構,它們資金雄厚,可直接進入交易所為自己買賣股票。③證券承銷商。以包銷或代銷形式幫助發行人發售證券的機構。實際上,許多證券公司是兼營這3種業務的。按照各國現行的做法,證券交易所的會員公司均可在交易市場進行自營買賣,但專門以自營買賣為主的證券公司為數極少。
⑷ 最近聽說「貨幣戰爭」這本書挺好的,誰能給我粘貼幾頁,我上網受限,看不了!保證給分!
為什麼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自從由宋先生編著的《貨幣戰爭》開始暢銷之後,宋鴻兵就開始成為國內很多主流專家眼中的「金融陰謀論者」。但恰是這個「金融陰謀論者」,幾年前就已經在《貨幣戰爭》中專門辟出章節論述了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家在美國擁有者特殊壟斷地位的企業,並把它們稱為「第二美聯儲」。在論述中,他甚至已經預言出了今天這場甚囂塵上的巨大危機。
————2008.9
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貨幣戰爭》立足於自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300年間的西方近代史與金融發展史,通過揭示大量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再現了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通過分析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如何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旨在告誡逐步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歷史的經驗表明,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打擊絕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和以什麼方式進行的問題,任何僥幸的心理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有感於此,作者將自己多年來對美國金融內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給中國的決策者們提個醒,不要喪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
前言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嗎?
第一章 羅斯切爾德家族:「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拿破崙的滑鐵盧與羅斯切爾德的凱旋門
羅斯切爾德起家的時代背景
老羅斯切爾德的第一桶金
內森主宰倫敦金融城
傑姆斯征服法蘭西
所羅門問鼎奧地利
羅斯切爾德盾徽下的德國和義大利
羅斯切爾德金融帝國
第二章 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刺殺林肯總統
貨幣發行權與美國獨立戰爭
國際銀行家的第一次戰役: 美國第一銀行(1791~1811)
國際銀行家卷土重來:美國第二銀行(1816~1832)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新的戰線:「獨立財政系統」
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造成 「1857年恐慌」
美國內戰的起因源於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林肯的貨幣新政
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誰是刺殺林肯的真凶?
致命的妥協:1863年國家銀行法
第三章 美聯儲:私有的中央銀行
神秘的哲基爾島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手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1907年銀行危機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銀行家世界觀的大轉變
1912年大選烽煙
B計劃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誰擁有美聯儲?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咨詢委員會
第四章 戰爭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中的美聯儲
「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美國戰時的重要人物
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剪羊毛」與美國1921年農業衰退
國際銀行家的1927年密謀
1929年泡沫破裂: 又一次「剪羊毛」行動
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第五章 廉價債務貨幣的「新政」
凱恩斯的 「廉價貨幣」
1932年總統大選
誰是富蘭克林. 德蘭諾.羅斯福
廢除金本位:銀行家賦予羅斯福的歷史使命
「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勒
華爾街資助下的納粹德國
昂貴的戰爭與廉價的貨幣
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與「外交協會」
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家的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
統治世界的精英集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
三邊委員會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總統令11110號: 肯尼迪的死亡證書
白銀美元的的歷史地位
銀本位的終結
「黃金互助基金」
特別提款權
廢除黃金貨幣的總攻
「經濟刺客」與石油美元迴流
里根:離心臟僅一毫米的子彈打碎了金本位的最後希望
第八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1973年中東戰爭: 美元反擊戰
保羅.沃爾克:世界經濟「有控制地解體」
世界環保銀行: 要圈地球30%的陸地
金融核彈:目標東京
索羅斯:國際銀行家的金融黑客
狙擊歐洲貨幣的「危機弧形帶」
亞洲貨幣絞殺戰
中國未來的寓言
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部分儲備金體系: 通貨膨脹的策源地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房利美和房地美: 「第二美聯儲」
黃金:被軟禁的貨幣之王
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切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黃金一陽指
第十章 謀萬世者
貨幣:經濟世界的度量衡
金銀:價格動盪的定海神針
債務貨幣脂肪與GDP減肥
金融業: 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軍」
未來的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金銀中國元:邁向世界儲備貨幣之路
後記 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
精彩章節
1932年的總統大選在一片經濟蕭條的肅殺之中拉開了序幕,1 300萬的失業人口、25%的失業率,讓時任總統胡佛備感壓力。面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羅斯福對1928年以來經濟政策的猛烈抨擊,以及對胡佛總統與華爾街銀行家勢力的緊密關系的嚴厲指責,胡佛總統保持了耐人尋味的沉默,但是他在自己的備忘錄中這樣記錄了他的真實想法:
在回應羅斯福對我應該為(1929年的)投機風潮負責的聲明時,我思忖再三,不知道是否應該把美聯儲1925年到1928年在歐洲勢力的影響下故意實施通貨膨脹政策的事情曝光,我當時是反對這種政策的。
胡佛總統的確有些冤枉,他雖然貴為美國總統,但是對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卻沒有太大的影響力。由於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如果私人擁有的紐約美聯儲銀行不配合,任何政策都是空談。
胡佛總統在華爾街失寵,始於在德國賠款的問題上偏離了銀行家的既定方針。原來,在1929年由摩根策劃的楊計劃(Young Plan),以增加德國債務負擔為代價,通過在華爾街發行德國債券的方式為德國募集戰爭賠款,藉此在承銷債券發行的過程中大賺一筆。
1931年5月,不曾想該計劃開始執行不久,就趕上德國和奧地利的金融危機,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和英格蘭銀行的拯救行動未能遏制危機的蔓延,摩根等華爾街銀行家不願看到剛開了個好頭的楊計劃中途夭折,立刻由摩根的合夥人拉蒙給胡佛總統打電話,要求美國政府同意給德國政府償還戰爭債務放個短假,等德國金融危機消停一些再恢復。拉蒙還警告說歐洲金融系統一旦崩潰,美國的衰退也會加劇。
胡佛總統早已答應法國政府,任何涉及德國戰爭賠款的事,要先徵求法國政府的意見。作為政治家的胡佛豈能出爾反爾,所以胡佛立刻不客氣地回答:「我會考慮這件事,但從政治的角度考慮,這件事不太現實。你待在紐約是不能了解作為一個國家整體而言,對這些政府之間債務的情緒的。」
拉蒙也毫不客氣地撂下話:「這些天你肯定聽到了不少傳言,有人准備在1932年的(共和黨)大會上,讓你的班子靠邊站。如果你照著我們的計劃來做,這些傳言就會在一夜之間煙消雲散。」最後,拉蒙還遞上一根「胡蘿卜」,如果事成,功勞全歸總統。總統考慮了一個月,最後只得低頭。
到了1932年7月,拉蒙再次派人前往白宮,告訴總統應該重新考慮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這一次胡佛忍無可忍,他充滿怨憤和沮喪地吼道:「拉蒙把事情整個搞錯了。如果有一件事情是美國人民所痛恨和反對的話,那就是這種合謀(豁免或推遲德英法對美國的債務)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拉蒙並不理解席捲全國的(對銀行家的)憤怒情緒。他們(銀行家)是想我們(政治家)也成為『黑幫』的同謀。或許他們(銀行家)已經和德國人就賠款達成了協議,但卻是以最糟糕的方式完成的。」結果胡佛拒絕了華爾街的要求,法國出現了償付拖欠。
更令華爾街銀行家怒不可遏的是胡佛總統對股票市場做空行為的窮追猛打所牽出的一系列金融丑聞,再加上空前的失業率、凋敝的經濟和慘遭股市洗劫的人民,各種力量集聚成一股對華爾街銀行家的強烈憤怒。胡佛總統自恃民意可用,於是與銀行家撕破面子,一心要把問題搞大。胡佛直斥紐約股市是一個由銀行家操盤的大賭場,市場做空的投機分子阻礙了市場信心的恢復。他警告紐約股票交易所總裁惠特尼,如果不限制股市做空行為,他將啟動國會調查行動並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管。
華爾街對總統的要求回答得簡單而乾脆:「荒謬!」
准備拼個魚死網破的胡佛總統於是下令參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開始調查股市做空行為。氣急敗壞的華爾街立刻派拉蒙到白宮與總統和國務卿共進午餐以求中斷調查行動,總統不為所動。
當調查擴大到20年代末的股票操盤黑幕後,大案要案紛紛被抖落出來,高盛集團、摩根公司等諸多股市丑聞被大白於天下。當股市暴跌與經濟大蕭條的邏輯關系被清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時,人民的怒火終於聚焦在了銀行家的身上。
而胡佛總統和他的仕途也同時斷送在銀行家和人民的雙重怒火之中。代之而起的就是被稱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總統的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
⑸ 為什麼美國當年不設立自己的中央銀行,反而讓私人開設中央銀行
美聯儲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簡稱,其實它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實際情況是,美國政府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美聯儲的性質和來歷在美國的學術界和新聞媒體中,是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區」。1910年11月22日夜,紐約城外一節完全密封的火車車廂里,所有的車窗全部被窗簾嚴密地遮擋住,列車緩緩向南駛去。車廂里坐著的全是美國最重要的銀行家,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列車的終點是數百英里之外的喬治亞州的哲基爾島。
喬治亞州的哲基爾島是一群美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為首的大腕們成立了一個哲基爾島打獵俱樂部,地球上1/6的財富聚集在這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會員身份只能繼承,不可轉讓。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會所。會所的所有服務人員全部從大陸調來,對所有到達會所的客人一律只稱呼名字,而絕對不能使用姓氏。會所周圍50英里的范圍內被確保不會出現任何記者。
當一切准備就緒,客人們出現在會所中。參加這個絕密會議的有:
尼爾森·奧爾德里奇,參議員,國家貨幣委員會主席,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派亞特·安德魯,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弗蘭克·范德利普,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總裁;亨利·戴維森,J.P.摩根公司高級合夥人;查爾斯·諾頓,紐約第一國家銀行總裁;本傑明·斯特朗,J.P.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羅·沃伯格,德國猶太移民,1901年到美國,庫恩雷波公司的高級合夥人,英國和法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美聯儲的總設計師,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這些重要人物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島,主要任務是起草一份重要的文件:《聯邦儲備法案》。
保羅·沃伯格是銀行運作方面的高手,精通幾乎所有的銀行運作細節。保羅自然成為文件的主要起草者和解釋者。
尼爾森·奧爾德里奇是所有人中唯一的外行,他負責使文件內容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能夠在國會被接受。其他人則代表不同的銀行集團的利益,他們圍繞著保羅提出的方案細節進行了長達九天的激烈爭論,最後終於達成了共識。
由於中央銀行這個名稱過於樹大招風,自傑斐遜總統以來,中央銀行的名稱始終與英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系過密,所以保羅建議用聯邦儲備系統的名稱來遮人耳目。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銀行的職能,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被設計成私人擁有股份,並將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與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不同的是,美聯儲的股份構成中,原來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將成為一個「純粹」的私有中央銀行。
為使聯邦儲備系統更有欺騙性,在誰控制美聯儲的問題上,保羅巧妙地提出:「國會控制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接控制。」
後來,保羅把最後的版本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美國總統任命」,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由聯邦咨詢委員會所控制,聯邦咨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討論」工作。聯邦咨詢委員會成員將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地向公眾隱瞞了。
另一個保羅要應付的難題是,如何隱藏紐約的銀行家將主導美聯儲這個事實。19世紀以來,美國中西部廣大中小商人、農場主飽受銀行危機的浩劫,對東部銀行家深惡痛絕,這些地區的議員不可能支持紐約銀行家佔主導的中央銀行。保羅為此設計了一套由12家美聯儲地區銀行構成整個系統的天才解決方案。在銀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美國貨幣和信貸發放高度集中於紐約地區這一基本前提下,提議建立各地區聯儲銀行,只不過是給人造成中央銀行的業務並沒有集中在紐約的假象罷了。
還有一個體現保羅深謀遠慮之處的就是將美聯儲總部設在政治首都華盛頓,而有意遠離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紐約,以進一步分散公眾對紐約銀行家的顧慮。
保羅的第四個困擾是如何產生12家美聯儲地區銀行的管理人員,奧爾德里奇的國會經驗終於派上了用場。他指出中西部的議員普遍對紐約銀行家有敵意,為了避免失控現象,所有地區銀行的董事應該由總統任命,而不要由國會插手。但是這造成了一個法律漏洞,《憲法》第一章第八節明確規定由國會負責發行管理貨幣,將國會排除在外,意味著美聯儲從一開始就違背了《憲法》。後來這一點果然成了很多議員攻擊美聯儲的靶子。
在經過這一番頗具匠心的安排以後,該法案儼然以模擬美國憲法分權與制衡的面目出現。總統任命,國會審核,獨立人士任董事,銀行家做顧問,真是滴水不漏的設計!
⑹ 股市名諺!
股票價格距真正的價值很遠,這就創造了賺錢的良機。(索羅斯)
凡事總有盛極而衰的時候,大好之後便是大壞。重要的是認清趨勢轉變不可避免。要點在於找出轉折點。(索羅斯)
買其所值,賣其瘋狂。(羅傑斯)
以近期的眼光看,股市是一個投票箱;以長遠的眼光看,股市是一個天平。(本傑明.格雷厄姆)
何為玩世不恭者?此乃知曉每一物品之價格而不通曉其價值者也。(奧斯卡.王爾德)
投資成功的關鍵-------耐力勝過頭腦。
不論你使用什麼方法選股或挑選股票投資基金,最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一種能力,即不理睬環境的壓力而堅持到投資成功的能力;決定選股人命運的不是頭腦而是耐力。敏感的投資者,不管他多麼的聰明,往往經受不住命運不經意的打擊,而被趕出市場。(彼得.林奇)
當我和查爾斯買下一種股票時,我們頭腦中既沒有考慮到出手的時間也沒有考慮過出手的價位。(巴菲特)
市場也經常處於不定狀態,投資者如果能對明顯的事物打個折扣,而把賭注放在別人意想不到的事物上,則必將獲得大利。(羅傑斯)
股票價格低於實質價值,此種股票即存有「安全邊際」,建議投資人將精力用於辨認價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管整個大盤的表現。(本傑明.格雷厄姆
巴菲特的原則是:從不購買價格並不明顯低於公司價值的股票。
巴菲特的至理名言:在其他人都下了投資的地方去投資,你是不會發財的。如果你沒有持有一種股票10年的准備,那麼連十分鍾都不要持有這種股票。
市場投機者試圖對股價的短期波動進行預測,希望獲取快速的利潤。極少有人能以這種方式賺錢。實際上,任何人如果能夠連續地預測市場,他或她的名字早就列入世界首富排行榜,排在億萬富翁華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之上。(彼得.林奇)
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的人就不應該炒股。(巴菲特)
切記,只是為保本,你的投資必須產出相等於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伯頓.馬爾基爾)
進行投資是種樂趣,以你的才智與廣大投資群體抗爭,並發現它們正以高於你工資的增長率遞增是件令人興奮的事,而學習在金融投資形式中出現的產品、服務和創新的新的概念也是件夠刺激振奮人的事情。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通常是個考慮周全的人,能用天生的好奇和有理智的興趣進行工作以賺取更多錢財。(伯頓.馬爾基爾)
當股票價格跌得很低時,即使認為是投機的證券也具備了投資的性質,因為用他們的話說,你支付的價格,巳可以為你提供巨大的安全餘地。(羅傑.F.默里
巴菲特的忠告:<BR><BR> 當原本不關注股市的人紛紛大談股票並躍躍欲試時,股市必跌;當多數人都對股市不抱希望且怨聲載道時,就是進場的大好時機。
我從事投資的時候,主要觀察一家公司的全貌,而大多數的投資人只盯著它的股價。
投資人總想要買進太多的股票,卻不願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資的好公司。每天搶進搶出不是聰明方法,......近乎怠情地按兵不動,正是我們一貫的投資風格。
當一些大企業暫時出現危機或股市下跌,出現有利可圖的交易價格時,應該毫不猶豫買進它們的股票。
投資人總是習慣性地厭惡對他們最有利的市場,而對那些不易獲利的市場卻情有獨鍾,而且極有興趣。在潛在意識中,投資人很不喜歡擁有那些股價下跌的股票,卻對那些一路上漲的股票非常著迷。高價買進低價賣出當然賺不到錢。(巴菲特)
是川派投資烏龜三原則: 1.挖掘潛藏的優績股,並長期抱牢; 2.一定要充實自己,不要讓證券專家和報紙的誇大不實宣傳影響自己的決定; 3.市場操作,不要貪心太重,始終以自有資金行動。<BR><BR>
關鍵是你自己,不斷奮斗,你會成為一種人;停下來,你也會成為一種人,......但絕不會是同一種人。(羅伯特·T·清崎)
如果你想變富,你需要「思考」,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他人。我認為,富人最大的一項資產就是他們的思考方式與別人不同。(羅伯特·T·清崎)
要想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或者企業主,你必須在情感上對賺錢和賠錢漠不關心,賺錢和賠錢只是游戲的一個部分。(羅伯特·T·清崎)
作為一項確定的規則,股票價格不應高於其增長率,即每年收益增長的比率。即使成長最快的企業也很難超過25%的增長率,40%更是寥若晨星,這樣的高速增長難以持久;增長過快等於自毀長城。(彼得.林奇)
我的賺錢公式是:第一,購置贏利性資產;第二,沒錢時,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這是個好習慣。(羅伯特·T·清崎)
首先,得讓錢來為你工作,而不是你去為金錢工作。第二,你必須能夠讀懂財務報表。但是即使在美國也有95%的人看不懂財務報表,也分不清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如果你想致富的話,必須能夠讀懂金錢的語言。就像你如果從事計算機的工作,必須能夠懂得計算機語言。(羅伯特·T·清崎)
把金錢和債務游戲看成是愚弄你,愚弄我,愚弄任何人的游戲,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都在進行這種游戲,但這僅僅是游戲而已。問題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金錢不是游戲,而是生存......甚至是生活本身。可悲的是,因為之沒有人向他們解釋這種游戲,所以他們仍舊在相信銀行家的話:房子是一項資產。(羅伯特·T·清崎)
⑺ 冰島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是怎樣破產的
冰島共和國(冰島語:Lýðveldið Ís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格陵蘭島和英國中間,首都雷克雅未克。
歷史
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凱爾特人在第9和10世紀間移民到冰島之前,冰島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無人居住的大島。冰島以公元93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議會Alþingi (English: Althing)而自豪,雖然這一議會此後並未運行多久。某些文字證據顯示,愛爾蘭人的僧侶曾經在北方人到達之前在冰島生活過,不過沒有考古學上的證據證明這一推斷。
冰島保持了300年的獨立,隨後被挪威和丹麥統治。1814年丹麥-挪威聯合王國根據基爾協議(treaty of Kiel)分治之前,冰島是挪威國王的殖民地,此後成為丹麥的附屬國。 1874年,丹麥政府給予冰島有限的自治,1918年,冰島在內政方面進一步獲得了類似於保護國(protectorate)的獨立和主權,外交和國防方面丹麥仍保留權力。1940年,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佔領和丹麥,同年盟軍佔領了冰島。 丹麥國王繼續保持法律上的統治直到1944年冰島共和國建立。 新的共和國是北約的成員國,並於1949年和美國簽訂了防衛冰島的協議。根據這一協議,美國至今在Keflavík設有軍事基地,冰島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 戰後幾十年來,冰島的經濟依賴於漁業,並因為這一生物資源和周邊國家發生過數次沖突,其中包括和英國間著名的「鱈魚戰爭」。近年來,由於對重工業的大量投資,經濟逐漸多樣化,煉鋁業發展起來,經濟領域不斷自由化和私有化。 冰島通過EEA成為了歐洲共同市場的成員,但從未申請加入歐盟.
政治
冰島的阿爾庭建立於93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議會。現在它有63名成員, 由全國人口每四年選舉一次。國家元首是總統,任期四年。政府首腦是總理,由總統任命,與他的內閣一起履行政府的行政職責。
位置
西隔丹麥海峽與格陵蘭島相望,東臨挪威海,北面格陵蘭海,南界大西洋。屬北歐國家。
地質地貌
早中新世晚期以來,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質堆積而成,屬於火山島。組成冰島的岩石都是火山岩,以玄武岩分布最廣,還有安山岩、流紋岩等。
島上多火山,著稱「極圈火島」,共有火山200-300座,有40-50座活火山。主要的火山有:拉基火山、華納達爾斯火山、海克拉火山、卡特拉火山。1963-1967年在西南岸的火山活動形成了一個約2.1平方公里的小島。冰島溫泉的數量是全世界之冠,全島約有250個鹼性溫泉,最大的溫泉每秒可產生200升的泉水。
地形大勢:是個碗狀高地,四周為海岸山脈,中間為一高原。大部分是台地,台地高度大多在400至800米之間,個別山峰可達1300至1700米,冰島最高峰是華納達爾斯赫努克山(2119米)。低地面積很小,西部和西南部分布有海成平原和冰水沖積平原,平原面積佔全島的7%左右。無冰川流過的海岸線不規則,多峽灣、小海灣。其他沿海地區主要為沙灘,岸外的沙洲形成潟湖。
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廣布。
氣候地處高緯,屬於寒溫帶海洋性氣候。
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主要從其南面流過,並有一支繞行於它的西面和北面。所以雖然地處北極圈附近,冬季氣溫並不低,夏季氣溫全島在7至12攝氏度之間。
處於冰島低壓中心附近,天氣多變。氣旋給冰島到來豐沞的降水,西南部和西部年均降水量在1000至2000毫米之間,北部和東北部較少,為400至600毫米。無論什麼季節,都有可能下雨和下雪。
水文河流呈輻射狀由中部高原向外流出,主要的河流有:菲約德勒姆冰河等。
冰島不僅是第四紀冰蓋的中心,而且高原上仍有現代冰川分布,主要是盾形的冰帽冰川,也有少量的冰斗冰川,面積佔全島的11.5%。主要有霍夫斯冰原和瓦特納冰原,其中瓦特納冰原面積達8500平方公里,厚度在幾百米到幾千米之間,是除南極和格陵蘭之外世界最大的冰川。
植被苔原廣布,南部可有小林,在背風的地方或溫泉附近分布有草甸。
農業
冰島經濟主要依靠海洋漁業。漁業提供冰島60%的出口收入,僱用了8%的勞工人口。
根據1980年的統計,魚類生產量有1,500,839噸、乾草3,879,000立方米、馬鈴薯15,341噸、蘿卜902噸、線羊827,927隻、馬52,346匹,牛59,933頭,豬12,965頭,家禽310,724隻。
工業
水泥產業發達。
旅遊業
冰島有四個國家公園。
人口1703年冰島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當時人口為50,358,至1801年降到47,240。19世紀人口略有增加,1901年增到78,470。20世紀初期經濟成長迅速,人口也相對猛增,1940年達到121,47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初期,生活水準迅速提高,人口增加率也快速上升;年增加率在50年代達到頂峰,而自1960年以來即不斷下降,主要原因是出生率降低並不斷有人移民。
文化
冰島最為著名的古典文學作品是冰島薩迦,一種人們開始定居在冰島的時代寫下的散文史詩,內容主要是英雄故事和家族傳奇。其中最著名的是《尼雅爾薩迦》和描寫發現格陵蘭和芬蘭以及向那裡殖民過程的《Grænlendinga和Eiríks》。
文化成就有
Njal's Saga
20世紀末冰島的文化成就
The Sugar Cubes
Björk
Sigur Rós
這里,是童話世界,冰雪覆蓋的勝境讓人流連忘返。這里,是模範世界,冰島多次奪下世界最幸福國家亞軍。當無數經濟學家都推崇北歐經濟社會的優秀模式時,一場席捲世界的金融風暴卻讓它難以倖免。而且,一來就那麼觸目驚心——國家破產,多麼可怕的名詞,成為近幾日籠罩在冰島頭上揮之不去的夢魘。隨著冰島第二、第三大銀行被政府接管進入破產保護程序,政府同時宣布放棄冰島克朗的固定匯率,該國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冰島銀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證券市場的繁榮而迅速成長,卻成為造成現在的經濟損失達全年國民生產總值(190億美元)的9倍之多的罪魁禍首。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讓冰島從世界之巔墜跌到世界的危機谷底?冰島,怎麼就淪落到冰雪消融,大廈崩殂的危境?解讀冰島的經濟疑難雜症,其實也正是為我們自己的經濟號脈。雖然遠隔千山萬水,全球化的語境下,也不過就是小小一個地球村。美國到冰島,又何嘗不是如此?
冰島政府接管Landsbanki,急壞了英國政府和儲戶
●「同胞們,這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危險。在最糟的情況下,冰島的國民經濟將和銀行一同卷進漩渦,結果會是國家的破產。」
●「如果有什麼時候是需要冰島人民站在一起,對逆境表現出堅毅,那麼現在是時候了。雖然前景看起來令人擔憂。我們需要向我們的孩子解釋,世界不是到了懸崖邊緣,我們要找到內在的勇氣來展望未來。」
「同胞們,這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危險。在最糟的情況下,冰島的國民經濟將和銀行一同卷進漩渦,結果會是國家的破產。」10月6日,冰島總理蓋爾·希爾馬·哈爾德通過電視講話,對全體國民發出警報。之後的兩天,冰島排名第二和第三大的銀行全線被政府接管。
專家們此前所作的預言——這場金融危機的代價將是幾家大金融機構破產——已經得到應驗。如今,人們發現,破產的恐怕不止是金融機構,甚至是某些國家。
冰島,這個僅有32萬人,人均GDP卻是世界第四的北歐小國,已被籠罩上國家破產的陰影,現在的冰島政府不得不挑起9倍於GDP的銀行負債重擔。
而就在哈爾德發表警告講話的幾小時前,他還公開表示,沒有必要「以政府的名義對金融系統採取特別措施」。但10月6日那天,冰島金融系統的惡化幾近失控:冰島克朗對歐元的匯率大幅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島銀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把冰島的信貸級別從A-降為了BBB……這一切促使這位總理不得不「出爾反爾」。
在當天的電視講話中,哈爾德承諾冰島所有的居民儲蓄將得到政府擔保,並確保為企業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資便利。冰島由此成為歐洲繼愛爾蘭、德國、奧地利、希臘和丹麥後,又一個為儲蓄存款作保的國家。
冰島政府此舉「勇氣」遠超過其他國家:美國政府救援計劃的7000億美元,佔美國GDP的1/20,而冰島三大銀行資產總值,卻是該國GDP的9倍!
金融是福又是禍
冰島銀行業近年來的海外擴張策略,為其帶來了總理口中「近乎童話」的成長率和盈利能力。但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成為高懸在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冰島的凈外部負債超過了GDP的2.2倍,為其經常賬戶收入的3.7倍。
次貸危機肇始於美國之時,大家都以為沒有什麼次貸業務的冰島銀行不會受到重大影響。但當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機構或倒閉或奄奄一息,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信心的冰河紀。貨幣市場融資活動停滯,冰島銀行業也遭「海嘯」席捲。
過於龐大的金融鏈條是拖垮冰島經濟的罪魁禍首。在過去幾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冰島的銀行向海外發放了大量的貸款,銀行因此成為國內最強大的機構。截至今年6月30日,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Islands和Glitnir的資產規模總計達到14.4萬億克朗(約合1280億美元)。與之相比,2007年冰島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3萬億克朗(約合193.7億美元)。近10多年來,冰島外債超過1383億美元,但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93.7億美元。冰島四大銀行所欠的外債已超過了1000億歐元,而冰島中央銀行所能動用的流動外國資產僅有40億歐元。因此,冰島金融市場極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波及,這也使得金融業垮台成為冰島政府不能承受之重。
小國懷大夢並不明智
更恐怖的是,若災難降臨冰島,歐洲大陸在劫難逃。冰島銀行和企業投資遍布歐洲大陸,比如冰島最大的企業之一、零售業投資集團Baugur,就擁有或持股數十家歐洲零售商。
除了銀行業,一些新近獲得按揭貸款的冰島家庭也開始陷入困境。分析人士認為,冰島房價還會進一步下跌。但由於這些貸款是以國外貨幣的形式貸出,隨著利率一年來上升為兩位數,以及冰島克朗價格下降,冰島人手裡的房產已經轉為負價值。在此形勢下,冰島政府為國有化國內各大銀行向歐洲各國求援,既是無奈之舉,又在情理之中。
確實,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冰島更清晰地接收到經濟全線崩潰的信號。當地時間10月8日,為了縮小急速下行的銀行業規模,冰島政府宣布接管國內第三大銀行Glitnir銀行,立即著手重組工作,稱將出售該銀行在芬蘭和瑞典的業務。另外,由於市場缺乏足夠支撐,冰島央行還在當天決定放棄前一天制定的131冰島克朗兌換1歐元的固定匯率,任冰島克朗自由浮動。
在Glitnir銀行被接管之前,冰島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銀行也掉進了政府的「口袋」。更令人憂心的是,冰島最大的銀行Kaupthing銀行也頻頻告急,現在,僅依託著冰島央行給予的5億歐元貸款維持運作。
哈爾德當天無奈地承認,該國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走出此次金融危機的陰影。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從這次經歷中得到的教訓是,小國試圖引領國際銀行業是不明智的。」
關鍵時刻近鄰出手
10月7日,冰島央行發表聲明,宣布俄羅斯總理普京已經批准向冰島提供40億歐元援助貸款的消息。但幾個小時後,又有報道稱俄羅斯財政部發言人否認了對冰島貸款已經獲批的消息。冰島央行行長大衛·奧德松也承認,冰島和俄羅斯的談判仍在進行中。
但莫斯科的一名基金經理認為,俄羅斯本國確實有一批通脹中不適於在國內使用的資金。據悉,與俄羅斯關於40億歐元借款的談判將於10月14日如期在莫斯科舉行。
盡管俄羅斯的態度尚不明朗,但荷蘭和英國紛紛作出正面回應。本周三,荷蘭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ING發表聲明,將購買英國儲戶在冰島兩大銀行總計超過30億英鎊(約合52.4億美元)的存款。這筆交易包括Landsbanki銀行的5.38億英鎊和Kaupthing銀行的25億英鎊。英國財政部也發表聲明進行聲援,將為上述兩家冰島銀行的英國儲戶的存款提供擔保。瑞典也隨即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內分行伸出援助之手。瑞典將向冰島提供一筆50億瑞典克朗(約合7.02億美元)的貸款。
遠水救不了近火,冰島政府也在匯率和海外投資基金上做文章。本周三,冰島政府還與冰島退休基金協會舉行會談,商討收回投資於國外的退休基金資產,並利用這些資金來提振冰島金融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市場認為,冰島未來可能採取的辦法包括向外國政府大筆借款、大幅加息、出售兩大銀行Kaupthing和Landsbanki,乃至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救援資金。
哈爾德說,冰島正與IMF的代表進行商談,但仍未決定是否正式向IMF借款。哈爾德稱,政府考慮讓冰島的銀行出售其部分外國資產,減少國外分支機構,從而縮減到一個冰島政府能夠承擔的規模。據路透社報道,在10月6日晚G7副財長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曾有日本官員提出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冰島提供救援基金,但被冰島拒絕,因為它不願成為惟一一個接受IMF基金的國家。顯然,IMF在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善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並不被大多數國家認可。
「如果有什麼時候是需要冰島人民站在一起,對逆境表現出堅毅,那麼現在是時候了。」總理哈爾德動員國民的講話頗為動情,「我希望家庭成員們可以一起討論,不要讓焦慮占上風,雖然前景看起來令人擔憂。我們需要向我們的孩子解釋,世界不是到了懸崖邊緣,我們要找到內在的勇氣來展望未來。」
⑻ 誰知道炒股入門應該看什麼書
如何學習炒股是很多股民所迫切關心的問題,可能還沒有這樣的專業學校,炒股流派很多很雜,短線、中線、長線、技術面、基本面,掌握何種武器,運用於股市很難很難。買賣誰都會,但是賺錢又有幾個人。如何入門,我根據自己的學習思路,結合自己的實戰,覺得1、現代人炒股應具備這樣一個條件――電腦炒股。2、現代人炒股應具備這樣一個炒股思路:學習――研究――實戰。滿倉-空倉(每年最少四個月)。
一、學習
1、 了解股市知識:看《炒股必讀》、《股市理論》。
2、 掌握炒股理論:如:《道氏理論》、《波浪理論》、《電腦炒股入門》、《精典技術圖例》、《分析家籌碼實戰技法》、《陳浩先生籌碼分布講義》。
3、 看一看分析邏輯:如:《投資智慧》、《投資顧問》、《證券分析邏輯》。
4、 看看股市小說,培養心態:《大贏家》、《股民日記》、《風雲人生》。
5、 閱讀大師書籍:如:黃家堅的《股市倍增術》;唐能通的《短線是銀》之一、之二、之三、之四;陳浩、楊新宇先生的《股市博奕論》、《無招勝有招》。
6、 看實戰案例:推薦陳浩的《炒股一招先》百集VCD、唐能通的《破譯股價密碼》12集。
二、研究
1、 最少熟悉一種分析軟體。推薦使用《分析家》或《指南針》。
2、 用時空隧道(分析家、指南針都有)運用技術指標分析歷史,進行實戰演習判段。
三、實戰
1、 少量資金介入
2、 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炒股方略
===============
如何網上炒股
如果想要炒股,自己先要選擇一家證券公司,如國泰君安,南方證券等,現在入市保證金很低,2000元左右就可以了。擁有自己的股東代碼後,你方可以在證券公司開辦網上炒股業務。然後到開戶證券公司的網頁,下載客戶端,安裝。比如君安證券用的是大智慧,你只需到公司提供給你的網址上下載軟體後就可以開始網上炒股了。推薦閱讀:銀行卡炒股「交易三知」
按提示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及交易密碼等,您可以向證券公司索取操作指南,其中會告訴你怎樣看盤子,看消息,分析行情等,非常多也非常詳細,你要自己鑽研。當然如果自己感覺不太看
懂,你可以每天關注各個地方電視台的股評,他們也會告訴你一些分析的方法。同時購買證券報或雜志什麼的,早點入門。推薦閱讀:網上炒股八項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網路交易要注意保護電腦的網路安全,裝好防火牆,並隨時打好系統補丁,避免不安全軟體和郵件。網上炒股時,有的軟體登錄時提示要輸入交易密碼和通訊密碼,通訊密碼是和營業部伺服器連接的密碼,一般的交易軟體是固定的「注冊用戶」,不需要專門注冊;交易密碼就是買賣股票時用的密碼。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推薦閱讀:一個職業股民+網上股蟲的炒股心得
⑼ 巴菲特的相關書籍
個人感覺看投資類的書不求多而求精,以下是搜集的一部分書,像巴菲特本人著作《從100到160億》還是買一本回家慢慢體味吧。
經典名作推薦《巴菲特原則》,《巴菲特經典投資案例》,《巴菲特怎樣選擇成長股》,《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連載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8215/30241/)。
一個資料很全的投資論壇,注冊下,你會發現投資天地如此寬廣,世界如此大同:http://bbs.macd.cn/
英國人里奧·高夫寫的《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吉林人民出版社),裡面有幾本書值得推薦給大家。里奧·高夫推薦的第一本書是《金錢游戲》(亞當·史密斯)。這本書在中國大陸沒有譯本,很奇怪,因為裡面的一些故事情節還是蠻有意思的。比如身為投機客的作者為了賭贏可可的上漲期貨合約,派了一名「間諜」馬文去非洲迦納,考察那裡的蟲害是否嚴重。不幸的是,馬文在叢林中被水蛭叮滿了全身,又被村子的居民扔進了一個熱油鍋里。史密斯最後當然是損失慘重,但馬文並沒死,那些熱油是給他治傷的。
第二本書是《像大亨般思考》,我不敢恭維。這種勵志書與傳銷一樣,有著很大的市場,可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同樣,我也多次拿起羅伯特·清崎寫的《富爸爸窮爸爸》之類的書,可讀了幾行字,便覺得像個膚淺的騙子的巧舌如簧。當然我佩服這個美籍日本人通過《富爸爸》系列發財致富的本領,但他向人灌輸的「智慧」實在小兒科。
《漫步華爾街》(伯頓·麥基爾)。這本書很棒,它是我的啟蒙書籍之一。我1991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後,坊間還沒有什麼合適和有趣的證券書籍,只有台灣地區過來的一些圖書在充數。而《漫步華爾街》就是大陸最早翻譯的一批投資經典之一(2002年的上海財大版是近年最新的譯本)。盡管十幾年過去了,我仍然對麥基爾從猩猩擲飛鏢得來的投資組合可以大勝基金經理人的例子記憶猶新,而且我贊同里奧·高夫的評論,《漫步華爾街》是對「股市不同的理論提出最詳盡、清楚解說的投資經典」。2004年麥基爾應博時基金公司的邀請,來到中國講演,似乎沒有引起像其他投資大師來華般的轟動,但我看了記者對他的訪談錄,還是倍感平實、親切。如果一個初入市的投資者想真正入門「華爾街」的話,或不想被充斥著騙子的股評家蒙蔽,不妨先讀一下《漫步華爾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也曾出版了麥基爾與中國大陸在美國的學者梅建平合著的《全球獵商機》,卻遜色不少。
《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
《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
《巴菲特:美國資本家的特質》(羅傑·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的書名譯為《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傳》,這似乎更加貼切些。這本書是巴菲特傳記進入大陸最早也是最好的一本。當然後來出版的大量有關巴菲特的書籍也不錯,如《福布斯》評出的「全球最具響應力的二十部商業書」中的《沃倫·巴菲特之路》(小羅伯特·G·海格士多姆)。除了《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外,《投資聖經》(安迪·基爾帕特里克)和《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頗值得一讀,前者未必精彩,但很細微很全面,簡直就是有關巴菲特的網路全書,可以當辭典翻查。後者由巴菲特寫的公司年報文章摘編而成,天底下可能沒有第二家公司的年報,會受到如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那般的熱烈歡迎。這當然有著狂熱崇拜的成份,但巴菲特親筆寫的東西也確實引人入勝。而且,我以為比起各種巴菲特的傳聞軼事,年報是最偉大的投資教科書。遺憾的是,《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未收錄近幾年的巴菲特年報摘錄,也沒作過修訂。
《戰勝華爾街》
《征服股海》(彼得·林奇)這本書在上海財大版上譯成了《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經理的傑出代表,為了基金營銷,有些基金公司會花功夫包裝「明星經理」,彼得·林奇也是由富達基金公司推出的明星。不過,大多數明星基金經理都隨風消逝,像彼得·林奇那般有自己的投資哲學並至今被人認可的經理可謂鳳毛麟角。彼得·林奇有一個投資觀點我一直很受用,那就是你不必千里迢迢或費盡心思去調研自己不熟悉的上市公司,好股票就在你身邊,比如你夫人愛穿的服裝自己孩子愛喝的飲料。彼得·林奇和巴菲特有一點是共通的,不買自己搞不懂的產品和公司股票,比如一些「神秘」的高科技產品。我最近又細讀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覺得林奇真是個很平實通達的人物,不偏不倚,高人啊。一般來說,基金經理都不會倡導散戶自己投資,否則他們收誰的管理費呢。林奇卻不然,他談到散戶投資有很多優勢,沒有必要去買基金。另外,一般基金經理也喜歡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專家」,至少要「專業」,讓傻傻的客戶肅然起敬,而林奇強調「我將繼續盡可能地像一個業余投資者那樣思考投資上的問題」。大多數投資股票的人還有一個偏見,就是對買房興趣不大,可是林奇勸大家投資股票前先買房,他認為,同樣是買股票和房產,後者大多時候不會像投資股票那般讓你後悔不已。
彼得·林奇有些直覺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為Tandon的熱門軟體公司去,見到一位投資者關系辦公室的人員,他來公司的時間不長,卻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權的市值達2000萬美元。一位普通工作人員因公司變得如此富有,讓林奇頓生警覺。Tandon股價已上漲了8倍,市盈率極高,若再漲一倍,他的資產不是變成了4000萬美元?林奇果斷地拒絕了購買Tandon的建議。後來,Tandon從35多美元跌到1美元多。
《金融煉金術》
《開放社會》
投資大師都挺有風格的,索羅斯和林奇迥然不同。林奇評論索羅斯「是通過製造讓人難解的頭寸,如賣出黃金,買進看跌期權,對澳大利亞證券進行套期保值,賺了一大筆錢」。而且林奇坦承,他也搞不懂索羅斯的把戲。相對而言,林奇和巴菲特卻是很美國化的投資大師,林奇評論巴菲特「是所有人中最為出色的投資者,他所尋找的機會類型跟我的幾乎一樣,惟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旦他找到了這樣的機會,就會把這家公司的股票全部買下來。」
比起美國式的實用主義文化,索羅斯顯得很玄,他是典型的「老歐洲產物」。除了《超越指數》外,坊間有不少關於索羅斯的傳記和「如是說」,可我覺得可以盡量讀投資大師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像索羅斯這種很難用「他人」語言概括的人。
正如林奇所言,索羅斯的許多市場舉動令人費解難懂,人們便抓住他狙擊英鎊等故事,大肆渲染,這就把他下降到一個狡詐的對沖基金經理的層面上了。我很幸運,因為索羅斯的著作言必稱波普爾,而後者是我大學時代花過功夫研究的科學哲學大師。
由於本文不是專門討論索羅斯更不是波普爾思想介紹,我長話短說,索羅斯對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和開放哲學大為贊賞,決心將它們用到金融市場上去。索羅斯認為自己不僅沒擁有絕對真理,而且也沒必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念是不是真理,他的行動哲學就是要不斷被「證偽」,也就是說隨時准備出錯,然後修正之,因為這對一個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上的投機客太重要了。
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確實不好懂,不過,我曾把這本書作為陪我遊走世界各地的「休閑書」,且讀得津津有味!商務印書館出了他的另兩本專著《開放社會》和《索羅斯論全球化》,要好讀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一讀。
如果讀者想對波普爾有研究,坊間有許多他的譯著,但我建議讀讀《維特根斯坦的拔火根》(長春出版社),裡面的兩個主人公之一就是波普爾。這書寫得非常有趣,可以看出發現開放理論的人未必是開放的人物。
《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
這是里奧·高夫推薦的三本書,我覺得沒什麼大意思。《專業投機原理》(維克多·斯波朗迪)是本暢銷書,大陸由宇航出版社出版,書名起得很吸引人,但放在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的副標題上才合適。因為《專業投機原理》是本大雜燴,拿出許多東西來唬弄人,類似的投資理財書極多,只不過該作者更會包裝而已。《股市大亨》/《新股市大亨》(約翰·崔恩)也是暢銷書,收集了許多投資大師的故事。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讀這些投資大師的原作,原因是故事並不能反映投資智慧和理念。《金融怪傑》(傑克·史瓦傑)描述的是交易員的故事,這類書有不少,隨便翻翻而已。
里奧·高夫在選擇《股市大亨》時,曾談到它曾對海外有過較大的影響,但在中國大陸卻沒有。在九十年代初期,倒是在《上海證券報》的專題版上連載過《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史振邦編譯),當時這類書籍在大陸根本沒有,所以引起不小的轟動,後來由我們將它編成書籍,很是暢銷。到了九十年代後期,我們又將《上海證券報》上的「實戰經典」專版上的文章匯成《國際投資基金經理談股論道》(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但影響力已經明顯不如前書。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第十本書是《論凱恩斯》(羅伯特·史卡斯基著)。里奧·高夫認為凱恩斯是投資大師,非常正確。經濟學家一般在投資方面是屢戰屢敗,像大經濟學家費雪在1929年大崩潰前夕仍樂觀過頭,已成為經典案例。而1998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直接操盤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覆滅,使人們對經濟學家的實踐能力的懷疑更是雪上加霜。但凱恩斯是個例外。這倒不是說凱恩斯曾從事期貨、股票、外匯等多種投資,而且成績似乎不錯(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但有人也認為凱恩斯最終的投資結果並不成功),而是因為凱恩斯在他的著作中時時顯露了對投資市場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如「選美女理論」、「搶座位」,已深入到行為金融學和心理學層面。坊間有凱恩斯文集,其中一本就是《投資的藝術》(江蘇人民出版社),不過真正的精華還是那本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股票作手回憶錄》
接下來的《股票作手回憶錄》(愛德溫·李費佛)盡管作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卻經久不衰,它確實像一部經典的西部片般魅力長存。後來很多書有意無意地模仿《股市作手回憶錄》,偏偏就是缺了那種感覺和深入人心的激烈。這本書描寫的是美國早年的市場環境,充滿了欺詐和操縱,但許多教訓和經驗值得後人借鑒。按高夫的說法,最讓人感慨的是書中的原型交易員大敗於1929年的股市崩盤,一蹶不振,在1940年飲彈自盡,真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啊(在許多方面,出色的交易員與紅顏不乏相似之處)。在中國大陸,《股票作手回憶錄》從來沒有暢銷過,卻是一本常銷書。
《證券分析》
《聰明的投資者》
《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更多地被譯成《聰明的投資者》,它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薦的必讀書。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是基本面分析派的開山力作,當然經典,不過我卻幾番猶豫是否要列入55本書目中去,因為我自己也沒讀完!在我籌劃期間,就定下一個標准,那就是無趣的或硬啃的書都不列入進去,如威廉·夏普的《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也許很重要,可是我只是選了一部分閱讀而已。我雖然讀過許多大部頭的金融投資教科書,卻總覺得不少論述華而不實。
《證券分析》太晦澀,《聰明的投資者》好讀點,但我還建議大家讀一本叫《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機械工業出版社),這本書精選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文章、演講及訪談,如在1932年《福布斯》雜志上發表的《美國企業是否值得活下去?》,當時紐交所掛牌的公司中,超過30%的公司股票的價值低於其解散並清算出售的價值,格雷厄姆向大家發出信號,現在該是安全地回到股票中去的時候了。還有一篇是1955年3月格雷厄姆在美國參議會銀行貨幣委員會上的證詞,主要是討論影響股票買賣的因素是哪些,它的轟動性當然不能和老摩根在去世前不久的國會證詞相比,但非常有趣,值得一讀。《價值再發現》還發表了格雷厄姆在紐約金融學院的演講稿,共有十講,也是清晰了解這位證券分析之父思路的好辦法。
格雷厄姆的著作在大陸翻譯得較全,如《儲備與穩定》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解讀》都有中譯本。
《怎樣選擇成長股》
《非常潛力股》(費利普·費舍),海南出版社的譯名是《怎樣選擇成長股》。眾所周知,巴菲特將自己成功的理論基礎歸於兩個人,一個是恩師格雷厄姆,另一個就是費舍。通俗地說,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何拾起還能吸上幾口的煙蒂,而費舍教他如何發現味道極佳的好煙。價廉物美的股票固然好,可不易找,尤其是在大牛市中,而費舍認為,價貴物美的股票也可以買,因為隨著企業的成長,價貴會變得相對便宜。格雷厄姆與巴菲特面臨的市場環境迥然不同,一個是二次大戰前且遭遇大蕭條的熊多牛少的市場(格雷厄姆在1929年的大崩盤後喪失了35%的價值),另一個是戰後美國走向全球經濟獨霸的階段,投資策略和方法當然會改變。關於費舍的成長股理論,我曾在幾年前的《財經》雜志上長文介紹過,以新聞報道為價值取向的主編胡舒立對我不厭其煩的一期又一期的文章失去了耐心,終於一次在我的文章最後加上「本文完」的字樣,強行停止長篇大論,有趣得緊啊。
從閱讀效果看,熊市裡讀格雷厄姆、牛市裡讀費舍比較合適。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
高夫下面推薦的兩本書是有關技術分析的——《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江恩)和《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羅伯特·愛德華和約翰·邁吉)。對這兩本書,高夫與其說是將信將疑,還不如說是基本否定,勉強推薦只是因為它們對不少投資者有影響力。好笑的是,高夫竟把《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比作希特勒的《我的奮斗》,原因是它們都有歷史價值!
絕大多數投資大師對技術分析派不屑一顧,乃至於認為他們在行江湖騙術,我過去也如是想。在十多年的中國股市中,股價波動主要是由政策、人為操縱和偶然的公司盈利因素決定,技術分析如何有用武之地?我曾有一個觀點,讀懂技術圖形只對想和莊家一賭的人有用,這與如何辨識地下錢庄的地址一樣。莊家在每天股價的行走上做足功夫,劃出技術分析經典圖型,讓參與者一起入局賭一把。
至少從中國股市的經驗看,技術分析派中出的騙子最多,像寫《短線是銀》的唐能通之流數不勝數,對散戶的傷害也最深,但接受所謂技術分析的土壤很肥沃,因為不勞而獲賺快錢是人的慾望。
我現在仍沒有改變上述看法,但試圖對技術分析做點研究,因為它是金融心理學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了解它,做不好投資。技術分析的重點是研究趨勢,雖然它未必能清晰地指出趨勢。但絕不能和趨勢作對,是一條重要的控制風險原則,很多人知道卻經常做不到這點,如果利用技術分析的「教條」督促一下自己,未必是件不妙的事情。又如,技術圖型有種「自我實現」效應,很多人拋售股票的原因僅僅是別人在拋,反之亦然。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中最好的章節可能是「歷史上的大炒家」,江恩舉了不少大炒家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上述股票作手利文摩爾。江恩稱利文摩爾是個有信用的人,他雖然屢屢破產,但只要恢復元氣,一定還債(包括欠江恩的錢)。高夫曾提到利文摩爾在1929年便徹底失敗,而江恩說他在1934年再次破產後又賺了錢,當然最後確實在破產狀態下自殺。《金融心理學》的作者拉斯·特維德還提到過利文摩爾是如何逃過1929年大崩盤的,當時他僱傭40名「統計員」作為助手,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對下跌和上漲的股票家數進行計算。在他們廣泛選取的1002隻股票中,有614隻同一時期下跌,只有338隻上漲,所以盡管工業指數成份股漲勢喜人,利文摩爾感到大勢不妙,趕緊走人。
江恩對這位大炒家的總結是:「利文摩爾的弱點之一是他除了學習如何賺錢之外,什麼都不學。他從不學習保存資金的方法。他貪心,有權力欲,所以當他賺了一大筆錢以後,就不再穩妥地進行交易。他試圖讓市場跟著他的意願走,而不是等待市場自然地轉勢」。這也是所有最終失敗的大炒家的通病,當他們賺到大錢後,就忘卻了遇事小心謹慎的成功之道,變得過度交易,沒考慮意外的出現,忘乎所以,最後市場經常只有他一個買家,其他都是賣家。
江恩的下面一段話已超出了技術分析的范疇:「任何投資者都應在交易的時候記住,他可能是錯的。那麼他怎樣才能糾正錯誤呢?答案是設置止蝕單,這樣可以減少損失。除非一個人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風險,以及在一筆交易中他的資金要冒多大的風險,否則他就不應該開始投機。因為如果不知道這些基本的規則,那麼他遲早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爆倉」。
要掌握技術分析勢必要了解心理學,《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的作者之一約翰·瑪吉還有一本《戰勝華爾街》的書也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譯出。坊間有無數的「戰勝華爾街」,這本敘述的是「成功投資的心理學與哲學」,有點意思。比如書中講了很多有關地圖的故事,不失為一種理解技術圖形的哲學涵義的方法。
《與天為敵》
里奧·高夫推薦的第十六本書是彼得·伯恩斯坦的《與天為敵》。伯恩斯坦是《投資組合管理期刊》的創辦者(1974年),更是一位將復雜的投資理論和觀念注釋成風格清新的故事的高手。我每每讀伯恩斯坦的書,就覺得是在讀歷史小說,極有快感。《與天為敵》的副標題是「風險探索傳奇」,從希臘、文藝復興一直聊到現代,主要涉及不少概率問題,但寫得極人性化。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投資革命》(上海遠東出版社)講的是馬克維茨、默頓、薩謬爾森、米勒、莫迪格里亞尼等經濟學家是如同把高深莫測的理論用於華爾街的實踐上的,讀者看完之後,就不會被所謂的「火箭科學」之流的金融工程蒙得暈頭轉向了。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書《黃金的魔力》沒有中譯簡體字本,寫的是黃金的歷史,大家之作。
《投資組合管理期刊》對伯恩斯坦的助益很大,他坦承:「是這份雜志使我更年輕了,而非別的什麼東西,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很緊張的,當你必須要讀所有那些材料——是你細讀,而不是瀏覽,並且好的壞的都讀——你就不能不從中學到東西」。
伯恩斯坦近年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過一篇《投資的核心》的短文,描述不確定性始終圍繞著我們,其中不乏警句般的風格:
「在投資者頭腦比較冷靜的時候,投資者知道他們沒有能力預知未來。然而,在處於極端恐慌或狂想的心理狀態下時,他們對其預測變得非常大膽:他們的行為使人感覺好像不確定性已經消失了,結果是毫無疑問的一樣。現實突然轉變成了那個假象的未來,其中結果是已知的。這種情況是很少發生的,但他們也是難以讓人忘記的:市場的大起大落就是由投資者的心裡從懷疑到確定的轉變形成的」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有關市場行為的教訓,盡管如此,以延伸不可重復的過去的長期因素適用范圍方式來預計長期期望收益是非常危險的。盡管沒有人會懷疑老摩根的推測,即資本市場永遠是在波動的,但是並沒有事先確定的市場必定會恢復到的均值。在20年或者30年中收益率即使只有1—2個百分點的差異,也會造成最終財富的巨大差別」
「投資不像許多其他的領域:因為不確定性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數的勝利都會屬於烏龜,而不屬於兔子」。
《24天:安然垮台真相》
《瑪莎的公司》
我不明白高夫接下來為什麼推薦《戰勝道瓊斯》(麥克·歐希金斯/約翰·道恩士),因為它的內容很普通,沒看出什麼成功之道來。而下面的《放空巧術》(凱薩琳·史丹利)和《統計會說謊》(達倫·霍夫)被上海財大出版社譯成《賣空的藝術》和《統計陷阱》。《統計陷阱》是本很有趣的小冊子,由一位有統計背景的新聞記者所寫,但它首先最適合的是廣大的新聞工作者,因為他們稍有統計常識,不會犯很多低級錯誤。《賣空的藝術》也不錯,有許多個案,可是缺乏具體的情境。我建議大家讀兩本有助賣空的書,一本是《24天:安然垮台真相》(上海遠東出版社),另一本是《瑪莎的公司》(中信出版社)。
安然公司欺詐案早已真相大白,似乎沒什麼可深挖的地方。我當時見到《24天:安然垮台真相》,也是這個意思。但有位朋友建議我一讀,我看後才發現安然公司垮台有相當的偶然性,它肇始於公司的CEO斯基林的辭職,《華爾街日報》的兩位記者覺得有點奇怪,便想寫點東西,後來他們又很偶然地發現了公司年報中的「相關合作交易」的欄目,這些東西早被許多分析人員和基金經理讀過,記者們卻找到了公司財務總監法斯托在關聯公司兼職的情況,本想抓些「小辮子」,沒想越攪越渾,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當然,在書中也介紹了一些放空者竭力幫助記者的故事,他們是揭穿黑幕不可缺少的一環。
放空的真正藝術在於不僅能夠看空一家公司或一個市場,還得在合適的時機放空,這確實需要「一葉知秋」的本領,乃至運氣使然。對於喜歡人文歷史思索的朋友,還可以看看林達寫的《總統是靠不住的》(三聯書店),「水門事件」直接導致了尼克松下台,而人們是如何放空政府的,可以看其中的詳細敘述,看後也許會和我有同樣的感慨:現實遠比故事要離奇,有許多事情非我們人力所及。
《瑪莎的公司》反映的是另一個故事。女主人公瑪莎是美國家居時尚的代言人,她的瑪莎·斯圖爾特多媒體公司於1999年10月18日開盤交易,發行價是18美元/股,當天開盤價為37美元/股,上漲了107%,但在隨後的6個月里,股價下跌了48%。事情並沒完,她又因內幕消息,拋售了一家生物制葯公司的股票,而被法院審判。整個過程也是離奇、精彩,讓人深思。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與其是主動賣空,不如說是要防天有不測風雲。
里奧·高夫最後推薦的六本書都很有價值。《一九二九年股市大崩盤》經常被人提及,自是一本經典之作。作者加爾布雷思並不為主流經濟學所接受,可是對社會大眾有影響力,文筆也很淺顯易懂,這本書即將由上海財大出版社譯出,我們靜候佳音。
《混亂中的困惑》(喬瑟夫·迪加維加)收入海南出版社的《投機與騙局》中。這本書在1688年已出版,用的是對話形式來解釋當時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場的運作,但書中所描述的種種現象似乎也發生在今天的市場中——混亂、瘋狂,充斥著人性弱點的暴露。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麥里斯·麥基)不單是本投資經典,也是一本人類愚行的總記錄,如十字軍東征、「女巫」、占卜術、催眠術、聖物崇拜、決斗等歷史故事。《投機與騙局》只收錄南海公司、鬱金香和密西西比計劃的幾個大泡沫,相比之下,視野狹小了些。在中國九十年代初的上市狂潮和九十年代末的世界科網泡沫中,我們都會看到南海泡沫的影子。當時的「股份公司申請」中有:馬匹保險公司、頭發貿易公司、為所有男女主人因為僕人造成的損失而保險的公司以及「經營和承攬巨大好處,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公司」。
《客戶的遊艇在哪裡》
《股票市場顯相實錄》(費雷德·施維德)明顯沒有《客戶的遊艇在哪裡》的譯名那般直奔主題和生動,也就是說港灣里到處是經紀人的遊艇,卻不見客戶的遊艇。這書事實上講的是金融中介機構的盈利之道及隨時可能出現的忽視客戶利益的腐敗,比如基金可以虧得一塌糊塗,但基金經理照樣收取管理費等。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聰明的人不應該「買股票」,而是要麼「賣股票」,要麼做「交易中介」。也就是說,自己搞家公司上市或者為別人包裝上市,這樣就避免了投資風險。中國的絕大多數券商的死亡之旅是與自營有關,他們自己充當了交易主體,把自己的風險全部暴露卻無法防範。如果這些券商僅經營經紀業務,即使沒有賺大錢的投行業務,生存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說謊者的撲克牌》
《營救華爾街》
《世紀大拍賣——俄羅斯轉軌的內幕故事》
《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
《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邁克爾·劉易斯是個極機智的寫手。他曾是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債券交易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出來,有黑色幽默風格,讓人忍俊不禁。所羅門公司是80年代華爾街極富個性的公司,它出了很多人才,後來又演繹了許多故事。例如,已超過路透社的財經信息商彭博創始人、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就出自所羅門公司,當時年已不惑的他被炒魷魚,不得不自創事業。《說謊者的撲克牌》寫到1988年、1991年所羅門公司因操縱政府債券丑聞而差點倒閉,後被巴菲特解救,故事情節可見《華爾街黑幕》(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是馬丁·邁耶,海南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很多著作。邁耶的文風應屬通俗財經類,可總透露一股陳腐味,讓人難以卒讀。如果把他的著作與伯恩斯坦比較,高下立見。
債券丑聞的主角之一是梅利韋瑟,他是所羅門公司的董事和王牌債券交易員,《說謊者的撲克牌》就是以他登場亮相為開頭的。巴菲特接手所羅門後,對公司的交易文化頗為感冒,梅利韋瑟不得不離開,創辦了後來轟動一時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於是又成為《營救華爾街》一書的主角。當公司面臨破產,很想出資營救的巴菲特最終沒有動手,可能是與他對梅利韋瑟的交易文化不以為然有關。《營救華爾街》和《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的作者同是羅傑·洛文斯坦,他將復雜晦澀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前因後果寫得如此扣人心弦,真是有本事。坊間還有一本英國作者尼古拉斯·鄧巴的《創造金錢》(上海人民
⑽ 關於金融方面的書籍
《經濟學原理》《微觀》《宏觀》這幾本先過一遍基本概念。。。
再推薦一些好的:
1、《門口的野蠻人》 豆瓣評分:8.2
對於那些不懷好意的收購者,華爾街通常稱之為「門口的野蠻人。華爾街商戰紀實經典,深度接觸資本世界,金融大鱷、國際巨頭悉數登場——KKR、DBL、美林、高盛、雷曼、拉札德、所羅門兄弟、第一波士頓、貝爾斯登、大通曼哈頓、花旗、摩根士丹利、巴菲特、米爾肯、納貝斯克、菲利普·莫里斯、美國運通、百事可樂、寶潔、卡夫、麥肯錫……有史以來最推薦的商界與金融界實戰經典案例!
2、《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豆瓣評分:8.4
巴菲特沒有撰寫過什麼專業著作,唯一的作品是每年寫給伯克夏哈撒維公司股東的信。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偉大——在目錄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治理」,其次才是「公司財務」。人們往往把巴菲特視為財務和稅務專家,但他在鑒別公司經理人方面的才能無人能及。其實他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歸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真理,只是用一種非常簡潔朴實的方式來表達而已。
3、《說謊者的撲克牌》 豆瓣評分:8.2
「說謊者的撲克牌」是華爾街上金融家們玩的一種休閑游戲,以最善於瞞騙他人而實行心理欺詐者為勝。邁克爾·劉易斯將其用為隱喻,描述了自己在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的所羅門兄弟公司里四年的工作經歷——從意外受雇、接受培訓直到成長為只憑一個電話即可以調動數百萬美元資金的明星交易員。
4、《日本蠟燭圖技術》 豆瓣評分:9.0
《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是一項傑出的探索、研究、翻譯成就……他不僅全面周詳、內容豐富,而且文筆流暢、引人入勝。史蒂夫的工作幹得實在漂亮,他將日本的蠟燭圖技術與傳統的西方技術工具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並且用大量的優秀圖例把這個概念清晰地作了說明……我敢擔保,《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將成為有關內容的標准教材。
5、《大而不倒》 豆瓣評分:8.4
《大而不倒》是數十年來最扣人心弦的金融紀實巨著之一。在本書中,身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以及本世紀最受尊崇的金融記者之一的安德魯·羅斯·索爾金用極其詳盡的、具有權威性的第一手資料為讀者講述了這場將世界逼向崩潰邊緣的經濟危機。
憑借著與金融危機中重要人物的接觸,索爾金再現了這些動盪日子的戲劇性和混亂性,揭露了從未曝光的細節以及詳盡地描述了這些金融界和政界最有權勢的,貪婪且恐懼、損人利己的人,如何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命運。
6、《聰明的投資者》 豆瓣評分:9.0
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顧問本傑明·格雷厄姆給予世界的知識和靈感,教你如何成為《聰明的投資者》。格雷厄姆在本書里所提出的「價值投資」這一理念,使許多投資者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進而教導他們發展長遠的戰略。自1949年初次出版以來,這本書就一直是股票市場的《聖經》。
7、《行動的勇氣》 豆瓣評分:8.8
美聯儲及美國財政部的同事們,與兩任美國總統一起,頂住了來自難以取悅的國會以及被華爾街所激怒的群眾的批評與壓力,成功地使美國國內搖搖欲墜的金融體系穩定了下來。憑借著創造力和決斷力,他們阻止了一場規模大到難以想像的經濟崩潰的出現,並接著制定出非常規的項目以幫助美國經濟復興,同時也希望這些項目能成為他國學習的模範。
《行動的勇氣》一書詳盡地介紹了白宮的決策過程,對這場危機里的重要參與者的刻畫也入木三分,它詳述並解釋了這場自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並從局內人的角度闡述了政府的政策回應。
8、《漫步華爾街》 豆瓣評分:8.4
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地讀者更加渴望利用伯頓·G·馬爾基爾這本書指導他們進行投資——既撫慰人心又極富權威,干貨滿滿又是暢銷書排行榜常青樹。
該書被認為是建立投資組合時要購買學習的第一本書,目前銷量已達150萬冊。除了談及各種投資機會外,還包括了對經濟大蕭條和全球信貸危機的探討,以及對新興市場長期潛力的進一步關注。
該書除了其經典的生命周期投資指南,新增的部分則教會讀者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衍生工具。
最後,讀書只是一方面,也要接觸一些金融的圈子,比如關注雪球這種產出優質內容的公眾號,以及「今融道」這種專門做金融圈社交的APP,打開自己在金融圈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