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市與經濟的關系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這是經濟學家對股市與經濟關系的一個規律性總結.
但在中國,股票市場不是經濟的晴雨表.
1.中國股市的規模相對較小,還沒有達到能明顯影響宏觀經濟的程度。
2.中國股市至今仍是一個不完全或不健全的市場,無論從市場體系建設、管理還是從市場買賣雙方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股票市場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宏觀的經濟大環境中發展,同時又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講,股市的運行與宏觀的經濟運行應當是一致的,經濟周期決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周期的變動,同時股市的運行狀況也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貳』 股市能否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叄』 中國股市不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我舉了幾個例子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千真萬確的,GDP不代表經濟好壞,至少不全部。起自01年的大跌是由於國有股的市價流通政策造成的,如果短時間內大量股票湧入市場,承接資金不足,價格一定會跌倒可承接價位才會停住。資金*股數=市值 一段時間內三者是相對固定的,如果股數增加了,另兩項不變,怎麼辦?每股價格自然要降低了。至於07年的大跌,本質上是相同的,源源不斷的股票大量上市,非流通股同樣過了解禁期大量湧出,加上價格的不斷上升,市場現有資金支撐不住這么高的市值,大跌是一定會出現的,即便沒有金融危機,沒有國家出台相關政策也會。
拋開GDP定義不談,它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只要鈔票不斷印,GDP會無限上升,所以單純看GDP是沒用的。給你就一個例子吧,是一個笑話。話說兩個億萬富豪在馬路上看見一隻狗留了一坨便便,富豪甲對富豪乙說:「你把這坨吃了我給你一個億,立馬兌現。」富豪乙猶豫了一下走過去吃了下去,甲兌現了承諾。乙雖然的了錢但覺著輸了一局,甲同樣也覺著有點後悔。正走著,兩人又看見一坨便便,乙立馬對甲說了同樣的話,甲毫不猶豫吃了下去,拿回了那一個億。這時,甲對乙說:「我們這是在干什麼,除了一人吃了一坨狗屎,什麼也沒得到」。乙說:「不對,我們為國家貢獻了2個億的GDP。」
在經濟的運行中,如果價格不能自由表達買賣意願,企業的經營決策不能充分考慮市場的真實需求,那麼任何的數據都是失真的。反過來如果這兩條達到了,經濟運行才有跡可循,分析才有意義。按照這個邏輯,滬深市場主板的絕大多數股票是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基本面分析價值的。根據我這個純粹的中國人對今後政策的理解,資產重組、借殼上市是絕大多數國企的必然選擇,那些大股東背景深厚,集團資產多樣的上市公司早晚要全部整合,而且還不會是一次完成。這樣,剩下的小市值股票尤其是私企,產品是自由競爭產物的上市公司,這樣的企業才有所謂的基本面分析價值。而且,主要精力要放在企業家分析上。政策是多變的,如果企業家沒有一個專心做企業的信念,企業是不可能發展、長存的。
刪除了垃圾以後,在剩下的企業中再分析股市和經濟的關系你會明白的。股市會提前3--6個月反應經濟的運行。企業在運行中首先會感到經濟的冷暖變化,隨後會在業績中體現,那就是季報。如果那些自由競爭的企業不約而同出現了經營滑坡、庫存上升、業績下降,問題不就已經有答案了嗎。至於政府投資,只會產生擠出效應。「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現在不就是在還賬嗎?
『肆』 股票能代表中國經濟的什麼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這句話非常正確,只是很多人不能正確理解。
如果你要分析中國的股市與經濟的關系,應該把精力放在一級市場,分析融資量與經濟發展(比如GDP)之間的關系,至於二級市場,中國A股的二級市場不是真正的金融市場,而更象個博彩市場——就是賭場(不要把賭場妖魔化),A股二級市場與實體經濟的相關性僅僅體現在經濟體貨幣餘量的波動性上,當然,貨幣餘量也是經濟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上說,也算是體現經濟發展了,但歸根結底,A股的波動只是經濟體中的局部資金現象,並不屬於實體經濟。
『伍』 中國的股市為什麼反應不了中國的經濟現狀
因為中國股市裡大多數是投機者 而不是投資者 買股票本是把錢交給上市公司去創造更多價值 但是現在卻變成了賺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