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近,有一家陝企要退市!
在全面注冊制的背景下,上市與退市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形成了鮮明的優勝劣汰態勢。6月9日,延安的首家企業*ST必康(002411.SZ)因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規則,收到了深交所的終止上市決定,這標志著自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以來,陝西省第一家上市公司面臨退出市場。
曾經的山陽葯廠創始人李宗松,憑借其資本運作的高超技藝,將陝西必康從困境中挽救並推向市值數十億的高峰。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得*ST必康從「必以良葯,康健天下」的青年企業,轉變為資本市場的爭議焦點。在數十載的浮沉中,面臨退市風波,公司的年度大會不得不從西安遷往偏遠的山陽。
對於投資者來說,*ST必康的退市無疑是一場重創。6萬多名投資者可能面臨巨大損失,其中甚至包括專業投資者華夏人壽保險,其持有的萬能險產品市值超過3億元。在退市前的連續跌停中,投資者的賣出難度增大,而索賠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慰藉。*ST必康的案例警示著市場,企業的經營管理和資本運作必須合規,否則可能導致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回顧*ST必康的歷史,從最初的化工企業到鋰電池行業的參與者,再到如今的退市邊緣,其轉折點在於2015年的重大資產重組。然而,過度擴張和復雜的資本運作策略,最終導致審計機構對其財務狀況表示質疑,從而觸發了強制退市。這反映了資本市場在注冊制下對透明度和規范性要求的提升。
全面注冊制促使市場向成熟市場靠攏,能者融資,劣者淘汰。像*ST必康這樣的公司,其退市可能對投資者和市場整體是積極的,它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本效率。對於地方政府,這也意味著需要重新審視對企業的支持方式,更多地支持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產業發展。
對於延安和陝西來說,此次退市事件提供了反思的機會。監管機構需要強化對違規行為的懲罰,投資者則需要提升自身知識素養,以避免成為不良資本運作的犧牲品。*ST必康的故事告誡我們,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離不開規范的運營和透明的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