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戈登 偉大的博弈的讀後感
古人雲: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
隨著這兩年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一個大牛市,不僅喚起了像我這樣中國小市民的投資熱情,連華爾街叱吒風雲的投資銀行、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等現在都爭先恐後地跑到中國來淘金,因此在工作中也越來越多接觸到金融方面的業務,對金融產生了一定興趣。特別是最近發生的起源於華爾街的美國金融危機對全世界都帶來了一定影響、震撼。就像《Newsweek》的評論「We're now living history, suffering one of the greatest financial panics of all time.」,所以我更要搞清楚這一場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不枉白活在歷史中啊。這個時候,正好找到了這本《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讓我能夠像看故事一樣了解華爾街的來龍去脈,也讓我對身邊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整個美國只不過經歷了短短幾百年的歷史,華爾街卻都在其中大部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一棵著名的梧桐樹,見證了華爾街的起源和成長(雖然沒有能夠撐到現在),從「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開始,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本來面目和發展過程。正如本書的名字,自始至終,華爾街都體現了各種利益的博弈(或者說是一場游戲?)。
當社會文明與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為了進一步發展,自然就產生了對於資本的要求,從而產生了市場。資本市場,無論這個名詞現在聽起來多麼牛,其本質與那些臟兮兮、始終為城管死對頭的馬路菜市場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供需雙方走到一起共同作用形成的。正如現代經濟學所鼓吹的,市場經濟不需要政府控制,自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來調整。這個觀點沒有錯,但是這種完全自生自滅的發展過程絕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華爾街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多少波折,經常跌倒,始終堅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且直到現在仍然要為自身的弱點付出代價。即使信奉自由市場的美國人都不得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大對華爾街的控制,當然其中有些是華爾街隨著發展自覺引入,而有些則是政府起到主導作用。聯想到中國自己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三十年的時間能夠有這樣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對西方過去的經驗的學習,還是相當幸運的。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為了追求利益,自然會開動腦筋,挖空心思尋找一個方向,但是一開始大家總是爾虞我詐,只是為了一個人的利益在努力,因為別人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是相競爭的。在這個階段,往往有許許多多醜陋的行徑大搖大擺、肆無忌憚地出現。市場往往是一個零和游戲,我賺了,那你肯定賠了。但是久而久之,人們會發現這樣子不能長久,慢慢才開始關注大家的利益(當然本質上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開始制定規則對不正當的行為加以限制。如同改革一樣,任何對現有制度進行改變的嘗試都不會輕松,因為無論怎樣改動總是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也正是因為這樣,改革往往都是在困境中才能順利進行,因為在整體狀況處於困境時,大家都希望擺脫困境,也就意味著必須要進行改革,此時相關利益方的阻力要小得多。由於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在進行適當的改革後,整體狀況基本上就能夠走出困境,重新進入一輪景氣周期。華爾街的發展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華爾街的歷史是一部經歷無數災難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從災難中吸取教訓以防災難再次發生的歷史」,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是如此,想來中國進行的市場經濟改革也逃不出這個定律。區別在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更看重市場主體的自由,盡量減少政府幹預,甚至在有些地方極度缺乏干預(本次次貸風波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政府當局對華爾街缺乏監管——deregulation),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開始之初就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烙印,反而是一個松綁的過程,再加上借鑒了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驗,失控的幾率目前看來相對較小(盡管也存在其自身的問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三十年過程中會有相當多的既得利益者轉而成為改革的阻力。一切都可以歸結於這本書的名字——偉大的博弈。
最後再引述作者的一段話:「在華爾街這個偉大的博弈場中的博弈者,過去是,現在還是,既偉大又渺小,既高貴又卑賤,既聰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們都是,也永遠是普通人。」
B. 09金融危機怎麼發生的
金融危機發生第一步:美聯儲降息與監管缺位
為應對互聯網泡沫破裂對美國實體經濟沖擊,以及911恐怖襲擊的沖擊,2001年前後,美聯儲連續降息至1%以維持增長率,大量剩餘資本產生,這些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導致這個市場的過度繁榮。同時金融機構過度創新,各種衍生品泛濫,格林斯潘對此視而不見。從而埋下了危機。
2004年起,美聯儲開始調升利率,而且不到兩年內連續調高利率十七次,至2006年中時,達到5.25%。然而就在美國利率調高過程中,價格上揚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顯然停不下來。此時像日本等其他歐亞國家,卻因國內有大量多餘且低利率的資金,剛好希望流入美國市場獲利,結果是美國提高利了率,並未緊縮其資金市場,反而誘引更多的資金進入美國市場。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被譽為「拯救了世界的人」。2002年,當他的聲譽達到頂峰之時,他來英國領受「爵士」封號。他最忠實的擁躉——現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曾證實,稱格林斯潘得到這項嘉獎是因為他促進了「經濟穩定」。
在那次行程中,格林斯潘走訪了英國央行(BOE)貨幣政策委員會(MPC)。他對該委員會表示,在網路泡沫破裂時,美國金融系統表現得很有彈性。股價跌去一半,並出現了大量債券違約,但沒有一家大型銀行倒閉。格林斯潘稱贊了復雜衍生工具使風險得以擴散的事實。一位MPC委員問道:這怎麼可能?肯定有人遭受了損失,誰呢?格林斯潘臉上帶著恬靜的滿足感答道:「歐洲的保險公司。」
6年後,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實質上已被國有化,以防止它拖垮整個金融業。盡管包括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內的諸位先生採取了非常舉措,以解決前任們的做法帶來的問題,但金融系統已受到永久的損害。正如保爾森所言,他現在手中拿的是別人發的牌。
(和訊財經原創)
很多人指責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造成了當前的亂局。他們是對的,但不是人們常說的理由。歸咎於低利率是不公平的。在過去10年,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受到了過度增長導致通脹的危害。經濟需要低利率和財政刺激,以避免陷入嚴重衰退。在這一點上,美聯儲盡到了職責。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應負的責任是,他使低利率時代得以生成投機性泡沫。他無法宣稱他沒有看到風險。以90年代發生的兩件事為例。第一件事發生在他1996年發表提到「非理性繁榮」的演講之前。在一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他坦承股市存在泡沫,但拒絕採取任何行動。他承認提高保證金要求將是有效之舉:「如果要消除泡沫,無論是什麼泡沫,我保證此舉可行。」奇怪的是,在那之後,在為美聯儲的「不作為」進行辯護時,他曾在三次演講中聲稱提高保證金無濟於事。
(和訊財經原創)
第二件事發生在1998年春季,當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主席對場外衍生工具激增表示擔憂時,格林斯潘則表示,出台新監管措施有擾亂資本市場的風險。場外衍生品正是本次危機中產生「對手風險」的源頭。
(和訊財經原創)
在世紀之交,隨著股價上漲,更多經紀商樂於貸款給投資者買股票。隨著股價走高,買盤也在持續,直到泡沫破裂。製造一場泡沫或許可看作是運氣不好;製造兩場泡沫看起來則像疏忽大意。然而,這正是美聯儲在格林斯潘主政期間所做的。
(和訊財經原創)
在股市中遭受損失後,美國人轉而買房。抵押貸款行業使用證券化債券,確保貸款發放人不必擔心得不到償還;風險被打包轉售給其他人。這次格林斯潘沒有袖手旁觀。他多次表示,買房是一項安全投資,因為房價不會跌。房屋業主能夠等到任何一場低迷的結束。那麼多人認為,「既然世界級的金融天才都抱著這種想法,那肯定沒錯」,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
(和訊財經原創)
即便在事態徹底走向瘋狂的時候,格林斯潘還駁斥了那些警告新泡沫正在形成的說法,聲稱只是在少數領域出現了一點「浮沫」。後來,直到2007年格林斯潘卸任兩年之後,他才承認「浮沫」是他對「泡沫」的委婉說法。與股市泡沫一樣,這次的過錯也不在於利率定得太低,而是對抵押貸款機構極其輕率的作風坐視不管。事實上,任何一家貸款機構都會受到他在2005年4月發表的言論的鼓舞:「以往資格較差的申請人完全貸不到款,如今,貸款銀行能夠相當有效地判斷各個申請人的相關風險,並適當地對風險進行估價。這樣的改善已導致次級抵押貸款發放量迅速增長。」誠如他所言,次級貸款確實增長迅速。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負責銀行業大部分環節的監督管理達20年之久。美聯儲聲稱自己的責任是保障「銀行業的安全和穩健」。其他監管機構本來也應介入進來——美國監管結構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但鑒於美聯儲這一機構的重要性以及格林斯潘的個人地位,有誰會想到,美聯儲本可利用其有限的權力,確保對當時的局勢進行更密切的檢查?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認識到眼下出了大事,並將之形容為「百年一遇」的大事。但是,你也不可能每天都會遇上格林斯潘這種人。(來源:財富時報)
(和訊財經原創)
美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
(和訊財經原創)
次貸相關衍生產品包裝過度以及金融機構財務杠桿過高是本次金融危機的重要特徵,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仍然是當代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問題關鍵在於金融監管是否能同步跟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逐利潤最大化是投資者和企業家的正當追求,若是美國金融監管到位了,高風險的次級貸款及其金融衍生產品在市場上就不可能發展到當今這么大的規模,美國金融機構的杠桿也不會達到如此之高。因此,將次貸危機歸咎於「華爾街投行家的無恥貪婪」是有失偏頗的,或者也可能是白宮在找「替罪羊」以推卸責任。
(和訊財經原創)
次貸危機的主要根源在於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沒有及時跟上金融形勢和金融創新的發展,主要理由如下:
(和訊財經原創)
其一,《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志著美國金融業進入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到目前實際上仍然實行分業監管,金融監管機構多達七家,如果把帶有某些監管職能的機構算進去,監管機構則更多。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分別屬於不同的政府機構監管。次貸證券化過程中有眾多的不同類型的機構參與,需要各監管機構高度協調配合。監管機構過於龐雜就會出現協調和配合問題,更容易出現監管漏洞。
(和訊財經原創)
其二,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是在分業經營時代形成的,重點仍是機構監管。自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產品日趨復雜,資金高度流動,功能監管無疑應當成為金融監管的主體,可偏偏美國功能監管較弱,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雖然有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管,但監管都比較薄弱。從整個金融體系的監管看,投資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在證券市場上的活動,幾乎沒有什麼監管。機構監管具有隻認機構性質不認業務的特點,功能監管是按照不同金融業務監管,不管某一項業務由什麼機構開展,都採取同樣的監管標准。
(和訊財經原創)
其三,場外(OTC)市場衍生產品發展過快,監管滯後。總體上看,場內市場交易的衍生產品基本都沒有出現問題,相比之下,次貸相關衍生產品都沒有在交易所上市,產品標准不統一,在發展太快而監管沒跟上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和訊財經原創)
其四,金融衍生產品是一把雙刃劍,正確利用其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規避風險的效果;但如果投機過度,則金融衍生品又會帶來莫測風險。近年來,由於監管不力,次貸等相關衍生產品等明顯存在投機過度現象。(來源:新華網)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認罪:曾經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
(和訊財經原創)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10月23日否認美國金融危機緣於他的政策失誤,但坦承危機的發生證明他某些經濟觀念有誤,他破天荒地承認缺乏監管的自由市場存在缺陷。
(和訊財經原創)
在23日的國會聽證會上,在議員們的反復追問下,格林斯潘無奈地說。「這也正是令我感到震驚的原因,因為在過去的40多年中,很多有力的證據說明自由市場體制運行得非常順利。」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從1987年8月到2006年1月擔任美聯儲主席,當時他一言九鼎,堅決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2005年5月,格林斯潘曾發表著名論斷: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
(和訊財經原創)
時過3年多,格林斯潘終於承認自己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反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錯誤」。他痛心疾首地說,美聯儲直到2005年仍不知道次貸市場的規模,而金融機構也並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盡其所能地保護股東利益。
(和訊財經原創)
「我們不能期望完美,尤其是那些需要預測的領域。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不能指望十全十美,」格林斯潘在聽證會上辯解說,「美聯儲對於經濟運行規律的預期本身就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如果我們的預測有60%准確,那意味著我們還有40%的概率犯錯誤。」
格林斯潘認為,銀行出於自身利益會盡其所能保護股東的利益。另外,他一直否認連續5年的房地產繁榮已導致大量投機泡沫出現,而是堅持認為房價不可能出現全國范圍的大幅下挫。這些觀點也有缺陷。他表示,自己之所以沒能預見到房價大幅下挫,是因為美國從沒經歷過類似情況,「目前的危機顯示,它比我能想像的廣泛得多」。
C. 美國債務危機幕後操縱者是誰
華爾街投資大鱷和美國政府就是幕後操縱者。
D. 股票有關的 電影 電視劇
《大時代》港劇,鄭少秋和劉青雲主演、是香港股市
《陌生人》 1987年,香港黑色星期五,全球股市震盪。在此前後,新加坡基金鏡鍾集團的鍾慶生、香港富可集團的董廣裕、泰國新生代貴族瓦那漢、台灣土霸主蘇有吉得到國際金融投資者席紹岳的財力資助,四人從起家到發跡,席紹岳都在幕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
《股瘋》大概是最著名的一部股票電影,但說實話,娛樂性真是不咋的.說的是90年代初的內地股市
《大話股神》大學生周小齊待業無助,四處求職碰壁,巧遇隱居民間的高人孟老琦,誤入波瀾壯闊的股市,認識了兇狠貪婪的莊家周大星、愚蠢可笑的股評家阿培等人,在眾人的指點下,經歷了股市的風風雨雨,終於和一幫散戶斗敗了黑嘴股評家阿培和兇狠貪婪的莊家周大星,最終成為一代民間股神。
影片「股市如游戲,股市如人生」的主題,是如今蓬勃發展的股市的應景之作,同時片中對股市風雲變幻的細致描寫,也能對股民們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影片可稱為一本形象生動的「股市秘笈」。
《創世紀》劇好看,雖然主要是講地產,但也有涉及股票和期指的內容,
《華爾街》這是一部反映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風雲變幻的電影。
年代:1987年
片長:126分鍾
美國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奧利弗·斯通
編劇:斯坦利·威塞 奧利弗·斯通
攝影:羅伯特·查理森
主演: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 戈登·蓋柯)、查里·希恩(飾演 巴德·福斯)、馬丁·希恩(飾演 卡爾·福斯)
本片獲1987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男演員金球獎,全美電影評論家聯合會最佳男演員獎
《股票分析員》也叫《開水房》在這里一夜能誕生20個百萬富翁!
《股市婚戀》1992年,股潮席捲上海。818號大院的5個家庭不知不覺都被卷了進去。阿奈從電機廠下崗,卻一直瞞著妻子芝英。阿奈婚前的女友陳純很同情他,鼓勵他用數學頭腦幫助她炒股票。阿奈奔忙於證券交易所,逐漸精通行情,開始贏利。股市風雲變幻,阿奈憑借豐厚的經驗,實力日益雄厚,。。。
《當幸福來敲門》故事描述一個單親爸爸,因為事業失敗窮途潦倒到無家可歸,卻還得擔起撫養兒子的重擔。為了兒子的未來,他重新振作,處處向機會敲門,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專家。
《師奶股神》蔣如珠做了股神,似能點石成金,家人鄰居與及整條屋邨的街坊向她要貼士的都飛黃騰達,人人不顧工作不做份內事而注視股價升跌,賺了錢便大吃大喝氣氛瘋狂。。。
《金錢作戰》09韓國最新商戰大片
做著發財夢的無業青年張賢洙,五年來刻苦鑽研經濟學書籍,終成實力和膽量兼備的股票戰略家!一場與黑社會價值600億韓元的股票爭奪戰就此展開!
《股市情潮》
整天泡在吳仁身邊學習炒股,最終成了「心狠手黑」的股市殺手,成了名副其實的「富婆」。。。
電視連續劇《股市人生》
在電視劇中你還可以知道大戶是如何操盤的,散戶是如何打短線的,散戶經過努力如何進入大戶室的……
《操盤手1》《操盤手2》
《股市情潮》《股市情潮2》
《成本分析實戰技法》 《漫步技術分析》 《選股絕招》 《短線是銀之二》
《股票大作回憶錄》 經典中的經典電影《華爾街》
電視劇有《坐莊》 一般
日本與股票有關的電視劇
片名:錢華—銀座小姐股票戰
演員:板谷由夏、國仲涼子、小澤真珠、金子貴俊、朝加真由美、中村繁之
原片名:錢華—銀座ホステス株バトル
原作:倉科遼
簡介:
以銀座的高級夜總會為背景,描繪一名女性夢想以股票投資的方式使金錢遍地開花的金融日劇。
【金融小子】(又名:「BIG MONEY」)
【演 員】:
白戶則道(24)╱長瀨智也
山崎史彥(35)╱原田泰造
保坂遙(24)╱長谷川京子
關根秀樹╱近藤芳正
辰美周二╱小日向文世
蒔田╱松重豐
木本美幸╱真鍋かをり
【劇情簡介】:
「BIG MONEY」,講述股市職場的生態。 長瀨智也在百忙中接下這部戲,主要是深受腳本吸引,他在雜志專訪時表示:「一般連續劇情節與現實生活情況往往有極大的差距,這也是戲劇有趣的地方。但這次我演出的角色,卻是個十足普通的男生,也可說是連普通都還稱不上的平凡人。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更想挑戰演出。」
「我將自己的思緒架空,從拍戲的過程中學習。出道以來,我演過無數角色,每演完一部戲,就發掘新的自己,覺得眼界更寬闊,人生充滿無限可能。特別是這次的演出經驗,不僅合作對象都是以前沒見過的,而且內容又有各式寓意在裡面,連我自己都很期待。」
《股壇小子》,長瀨智也演的
《家有六子》 《BOSS》 《MR BRAIN 》 《微笑》
電影
《竊聽風雲》2009 香港
《金錢作戰》2009 韓國
《股市婚戀》1993 大陸
《香港1973 》1973 香港
《華爾街》1987 美國
《想飛的鋼琴少年》2007 瑞士
電視劇
《股市故事》40集 2009
《坐莊》22集 2003
《坐莊2:操盤手》
《股市人生》
《世紀之戰》香港
《陌生人》
E. 金融風暴是什麼是什麼引起的08年先是哪個國家金融危機的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
F. 求推薦幾部關於金融的美劇或電影,最好是美劇
1,華爾街
《華爾街》講述了一位名叫巴德·福克斯的年輕證券經紀人不顧一切地想要成功,並下決心跟隨心目中的英雄戈登·蓋柯,一個有錢且不擇手段企業掠奪者的故事。
(6)中國銀行股票戈登擴展閱讀:
美劇是中國人對美國電視劇集的簡稱,廣義上涵蓋美國所有電視節目(包括網路劇)。
美國電視劇一般攝播同步進行,傳統上以每年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為一個播出季,每周固定時間播送一集。艾美獎作為美國電視業界的最高榮譽,每年褒揚傑出的電視節目。
身為美國流行文化的重要符號,她不拘泥於熟固的選材與類型,現以精良的製作、多元的表達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持續吸引全球觀眾。
G. 私募基金登記備案,一個企業需要有多少人持有基金從業資格證書
目前股權類私募要求2個法人代表和風控總監,證券類要求4個法人代表、風控、基金經理、市場經理,當然在目前越來越難的情況下,有證的越多越好。
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是進入基金業的必備證書,只有有了這個證書,基金公司和金融機構才能聘用他們。它是個人財務和業務水平的反映,是個人獲取投資收益的知識工具。
除商業銀行(含境內外資法人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業務人員、營銷人員外,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和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需取得基金從業人員資格。
這取決於考生來自哪個領域,不同類型的人來參加基金資格考試的難度不一樣!它分為金融從業人員和非金融從業人員。
非金融類考生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加基金業考試,戈登·金還是建議你不要浪費注冊費,100道選擇題都是基於孟某突破60分?准備考試是不可能的!
H. 有誰知道的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專業術語:CPI和PPI 2009-04-09 11:50 1、PPI:Procer Price Index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一、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中間階段:商品尚需作進一步的加工;三、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
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存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導。在中國,就以上兩個傳導路徑來看,目前第二條,即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較為充分,2006年以來糧價上漲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條,即工業品向CPI的傳導基本是失效的。
由於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並非嚴格的對應關系,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CPI與PPI持續處於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導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
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一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二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於供大於求,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盈利減少。對於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可以順利完成傳導的工業品價格(主要是電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屬於政府調價范圍。在上游產品價格(PPI)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游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
PPI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由於食品價格因季節變化加大,而能源價格也經常出現意外波動,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體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一般將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剔除,從而形成「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進一步觀察通貨膨脹率變化趨勢。
在美國,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的資料搜集由美國勞工局負責,他們以問卷的方式向各大生產廠商搜集資料,搜集的基準月是每個月包含13日在內該星期的2300種商品的報價,再加權換算成百進位形態,為方便比較,基期定為1967年。一般而言,當生產者物價指數增幅很大而且持續加速上升時,該國央行相應的反應是採取加息對策阻止通貨膨脹快速上漲,則該國貨幣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真正的經濟學家注重PPI而媒體注重core PPI,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稱為「核心PPI」(Core 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core PPI短期內 會產生誤導作用。
如何計算,PPI主要著眼於工業、礦業、原料,半成品的價格,目前也加進了服務業,不過比重較小。美勞工部會在25000多企業做調查,得出產品價格,根據行業不同和在經濟中的比重,分配比例和權重。
PPI能夠反映生產者獲得原材料的價格波動情況,推算預期CPI,從而估計通脹風險。
總之,PPI上升不是好事,如果生產者轉移成本,終端消費品價格上揚,通脹上漲。如果不轉移,企業利潤下降,經濟有下行風險。2、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5元的商品或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編輯本段]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在美國構成該指標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類,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飲品;住宅;衣著;教育和通訊;交通;醫葯健康;娛樂;其他商品及服務。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由勞工統計局每月公布,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一是工人和職員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W。二是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
參考指標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並不像發達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近幾年來歐美國家GDP增長一直在2%左右波動,CPI也同樣在0%~3%的范圍內變化,而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是國內經濟快速增長,近兩年來GDP增長都在9%以上,CPI卻沒有多少波動,表面看來這可以說得上是「政府對經濟運行調控自如,市場行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之內CPI大起大落,前後相差幾個百分點;一般情況下,除非經濟生活中有重大的突發事件(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國的CPI大幅波動有些異常。三是隨著CPI大幅波動,國內經濟一時間通貨膨脹率過高,民眾儲蓄負利率嚴重,一時間居民儲蓄又告別負收益,通貨緊縮陰影重現。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令人擔憂,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數便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計算公式
CPI的計算公式是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除以(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乘以100%。 CPI告訴人們的是,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說,購買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在今天要比過去某一時間多花費多少,例如,若1995年某國普通家庭每個月購買一組商品的費用為800元,而2000年購買這一組商品的費用為1000元,那麼該國2000年的消費價格指數為(以1995年為基期)CPI= 1000/800*100=125,也就是說上漲了25%。在日常中我們更關心的是通貨膨脹率,它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公式為T=(P1—P0)/P0,式子中T為1時期的通貨膨脹率,P1和P0分別表示1時期和0時期的價格水平。如果用上面介紹的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價格水平,則通貨膨脹率就是不同時期的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的百分比。假如一個經濟體的消費價格指數從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麼這一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就為 T=(112—100)/100*100%=12%,就是說通貨膨脹率為12%,表現為物價上漲12%。
相關解讀
市場敏感度:非常高。
含義:十分流行的測算零售商品和服務價格通貨膨脹的經濟指標。
發布新聞的網址:www.bls.gov/cpi 主頁網址:www.cpicpi.cn/www.bls.gov發布時間: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時30分;在報告當月的第二周或第三周發布。
頻率:每月一次。
來源:勞工部勞動統計局。
修正:沒有月度的修正。年度的變化會在2月份,隨1月GDP數據公布時做下介紹。修正能上溯到5年前。
為什麼重要:與就業形勢報告(非農)結合在一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成了金融市場上被仔細研究的另一個熱門的經濟指標。它獲得關注的原因顯而易見:通貨膨脹影響著每一個人,它決定著消費者花費多少來購買商品和服務,左右著商業經營的成本,極大地破壞著個人或企業的投資,影響著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而且,對通貨膨脹的展望有助於設立勞動合同和制定政府的財政政策。
消費者物價指數到度是什麼?它測量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包括200多種各式各樣的商品和服務零售價格的平均變化值。這200多種商品和服務被分為8個主要的類別。在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每一個類別都有一個能顯示其重要性的權數。這些權數是通過向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調查他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而確定的。權數每兩年修正一次,以使它們與人們改變了的偏好相符。
對匯率的影響:通貨膨脹對美元的影響不太明確。通常情況在一個健康的經濟擴張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來自通貨膨脹的上升,它將損害美元。更高的通貨膨脹率損害了外國人持有的美元投資的價值,因此CPI的持續上升對美元有負面影響。
貨幣交易者對其他細微差別也十分敏感。例如,外匯市場的交易者認為美聯儲已經迅速行動並靈活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元可能將保持它的價值甚至升值。
[編輯本段]核心CPI
所謂核心CPI,是指將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剔除之後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目前,我國對核心CPI尚未明確界定,美國是將燃料和儀器價格剔後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核心CPI。這種方法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戈登(Robert J.Gordon)於194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國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而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而當時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當然,添議信息堂公司也會全面努力。當時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發生的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主要是受供給因素的影響,受需求拉動的影響較小,因此提出了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來衡量價格水平變化的方法。從1978年起,美國勞工統計局開始公布從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後的上漲率。但是,就是在美國經濟學界,關於是否應該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來判斷價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爭論,反對者大有人在。
[編輯本段]CPI的意義
CPI物價指數指標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則相反。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水平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反映經濟的景氣狀況,如果該指數下跌,反映經濟衰退,必然對貨幣匯率走勢不利。但如果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匯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須看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如何。倘若該指數升幅溫和,則表示經濟穩定向上,當然對該國貨幣有利,但如果該指數升幅過大卻有不良影響,因為物價指數與購買能力成反比,物價越貴,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必然對該國貨幣不利。如果考慮對利率的影響,則該指標對外匯匯率的影響作用更加復雜。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弱。相反,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均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通貨膨脹上升同時亦帶來利率上升的機會,因此,反而利好該貨幣。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會導致"龍舌蘭酒效應",這是拉美國家常見的現象。
[編輯本段]CPI的持續走高
為什麼我國CPI漲幅越來越快,8月又創新高,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一,中國的cpi權重和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 cpi中 住房權重佔到四成, 而中國不計入cpi 。而中國cpi中食品的權重佔到三成以上 於是食品價格的變動對於cpi的變動有很大的原因。cpi的權重改變周期很長往往跟不上人民生活的變化。比如,在美國cpi權重的變化往往是以十年為一個周期,而在98年時,cpi的比重中還不加入手機這個物品,所以,從這個來看中國的cpi數據不能真實地反映通貨膨脹率。 第二,cpi中除去食品和資源價格後,有一個被稱為核心cpi的東西,而中國核心cpi沒有太大的變動。因為,在國際上來說由於各種原因往往食品和能源的價格變動會很大,所以有時候不被考慮為一個對於經濟衡量最重要指標。 第三,中國食品的價格變化源於供需關系的原因,以價格變動豬肉來說,1,病情和整個食品產業聯動固然造成養豬成本提高,同時資料顯示在近兩年的時間里豬肉的價格一直趨於較低導致農民的對於養豬的積極性下降。即使被認為中國最好的豬肉行情的現在,養一頭豬的利潤只有250元左右,這還不到一個農民工出外打工兩個星期賺的錢。2,豬肉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說一頭豬從小到可以買有一個周期。這個周期帶來的不只是幾個月才能滿足供應的問題。它有連帶效益,因為豬量少所以種豬一樣少,於是市場上小豬的數量也少,於是要改變情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3,中國產業結構決定在現在主要還是一戶一戶為單位的養豬為多,不能形成產業從而豬肉的成本過高,所以改變產業結構也不是急的出來的。 加息對於改變以上問題沒有太多的作用,因為利息只對貨幣的供求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很難影響到豬肉價格,何況還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加息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更重要的是對於貨幣流動性的管制。這又是後話了。
CPI持續高漲原因
據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顯示,2008年2月份 CPI同比上漲8.7%,月環比上漲2.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3.3%,非食品價格上漲1.6%。也就是說,2月份 CPI已達到11年以來新高。
如果CPI繼續高企,即通脹壓力繼續加大,將可能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並會嚴重侵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政府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將可能會弱化或有「付之東流」之虞。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高企的通脹壓力會持續這樣久?按照一些部門的解釋,當前CPI過高是結構性的,採取臨時性或結構性調整政策就可以「葯到病除」。但是,現實生活卻與從上述解釋相去甚遠。例如,CPI上漲被視為是由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上漲過高引起的,但近期政府採取一系列促進生豬生產政策,豬肉價格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上漲幅度更快。食品價格上漲也是如此。
何也?根本的問題可能是我們對這一輪物價上漲原因還認識不清,自然也就無法找到解決問題之辦法。筆者在2007年物價上漲之初時就指出,這一輪物價上漲應該是近幾年來房價快速上漲的傳導結果,當宏觀經濟中的價格上漲最後傳導為食品價格上漲時,就預示了國內物價水平將可能全面上漲。盡管有人以我國的核心CPI仍保持1%的上漲水平為由,認為當時的CPI過高並不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國其實並不存在類似美國的核心CPI概念及其包括的內涵,以此來解釋我國社會經濟現象並獲得政策結論,自然就「文不對題」了。
因此,在面對當前高企的CPI數據時,整個社會應當高度正視這一事實,並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基本共識,以此來找到化解當前CPI高企的解決辦法。
當前,CPI為8.7%是高抑或不高?盡管有不少人認為雪災與春節等因素是導致2月份CPI繼續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但如果扣除這些因素影響,2月份CPI的上漲幅度就不會那麼大。不過,實際情況可能比這種解釋更為嚴峻。這也是通脹壓力之所以會引起國家高度重視的原因所在。
那麼,導致當前CPI高企的根本原因何在?筆者依然認為,根源就在於近幾年來國內房價的快速上漲。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當國內房價快速上漲時,其他商品豈能不快速上漲?我們應該看到,在我國這一輪經濟增長中,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早已成為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不僅帶動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而且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也帶動了相關50多個產業產品價格的迅速上漲,並帶動整個市場商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可以說,食品價格快速上漲只是這輪價格上漲的最後一端。
當國內食品價格出現全面、快速和持續上漲時,它預示了我國可能已出現了全面通脹壓力。因為,食品價格全面上漲又會以循環的方式向其上下游產品的價格傳導,並可能會形成新一輪的價格上漲浪潮。
面對當前國內CPI繼續高企壓力時,我們既不會低估CPI快速上漲的負面經濟後果,也急需找到導致CPI快速上漲的影響根源。特別是當銀行信貸仍超高速增長時,我們更要密切關注CPI上漲壓力或通脹壓力。
有鑒於此,我們不僅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而且還要加大從緊貨幣政策的執行力度。在筆者看來,唯有通過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對房價的有效調整,才是化解目前國內CPI快速上漲的關鍵所在。
因為,房地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性產業,如果央行實施全面從緊的貨幣政策,房地產業受到的負面影響當然是首當其沖的。還有,CPI高企必然會導致居民存款出現嚴重的負利率情形,推升利率上調預期。由於隨著銀行信貸規模收緊及利率上升,將會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產生最為重要的影響。一旦房地產市場中的投資需求被遏制了,房價自然會回歸理性。只要房價上漲得到遏止或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國內CPI波動趨勢自然會隨之調整。可以說,這是治理當前我國CPI高企問題的關鍵所在。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
[編輯本段]CPI 清廉指數
CPI清廉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透明國際」組織每年發布各個國家清廉指數。 2006 中國大陸排名70, 香港排名15,歐盟排名16,台灣排名34。
生活中對CPI的認識誤區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於CPI這個經濟數據,更加關心的是它的變動幅度,即一個百分比,這就讓並不十分了解經濟學的人們誤以為CPI就是一個變動率。但實際上,CPI在通常情況下,是一個大於100的整數,即一系列參考商品的價格相對於基期時的他們的價格的一個相對價格,而不是一個變動率數值。他們的計算方法跟股票市場的價格指數是十分相似的。
費用績效指數 Cost Performance Index (CPI)項目管理中費用管理領域中的名詞,是項目費用效率的一種度量。計算方法為實現價值(EV)與實際費用(AC)之比。即:
CPI = EV/AC。當CPI大於等於1時,表明情況有利,而當CPI小於1時,表明情況不利。
[編輯本段]CPI與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大家都知道,直接關繫到我們日常生活.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稱CPI,它計算的是居民日常消費的生活用品和勞務的平均價格水平,是一個與基期100相比較的數值。計算期的價格指數超過100,表明該期價格水平與基期相比上升了,小於100則表明下降了。在2007年5月以前,我國的這一價格指數一直穩定在100-103之間,但是自從2007年5月以後,這一指數開始飆升,表明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在最新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中,CPI的上漲達到8%,其中,3月份同比上漲8.3%。雖然比2月份有所回落,但是仍然處在高位。由此基本可以判斷,通貨膨脹是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控制通貨膨脹也將是管理層未來一段時間的首要任務。
I. 大崩潰(正在降臨的危機與金融風暴史)
第一章 大崩潰:「貨幣戰爭」的真相
金融戰爭與「陰謀論」
美國次貸危機、能源價格暴漲、糧食短缺再加上亞洲地區新一輪的股市泡沫的終結,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極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大崩潰。當然,它也可能最後被證明只是有驚無險。但無論怎樣,這種可怕的前景預期已經足以讓很多人感到恐慌。
一想到「崩潰」,人們似乎只會把它和經濟停滯、大規模失業、生活水平下降、無數人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等黯淡的前景聯系起來。一個國家如果出現經濟崩潰或者股市崩盤,那麼它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無疑將會遭到很大的打擊。但很少有人會想到,一個經濟崩潰的國家,完全可能利用自己的崩潰去洗劫其他國家的財富。這其間的奧妙,就在於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效率的高低。
約翰?戈登在他那本不朽的著作《偉大的博弈》中這樣評價美國歷史上的幾次大崩潰:
「盡管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處。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國經濟復甦的歐洲投資者開始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美國證券。」
「1873年到1879年(的經濟崩潰中),歐洲人手中的美國證券資產總值下降了6億美元,單單鐵路證券一項就減少了2.51億美元。這雖然進一步加劇了華爾街證券市場價格的下跌,但實際上增加了美國人的財富。當歐洲人出資修建美國鐵路時,美國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動脈,而歐洲人持有這些鐵路的證券,他們本來可以獲得這些證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這些利息和收益兌現之前,歐洲人就在華爾街上把這些證券賣掉了,而美國人以比原來低得多的價格把這些證券有買到了手,結果,美國人既修成了鐵路,又擁有了這些證券。」
「可是當美國經濟巨大的發動機重新運轉起來的時候,歐洲投資者又會回來重新購買美國證券。」
就這樣,通過一輪又一輪自導自演的經濟危機,美國人高價賣出他們的財產,然後又以極低的價格買回來。1929的那次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崩潰是最先從美國開始的,但最後卻引發了歐洲各國的自相慘殺――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歐洲被徹底摧毀,喪失了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美國人卻大發戰爭橫財,一舉成為全球頭號強國,至今依然。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經過數十年的高速成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過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場最高價購買了諸如洛克菲勒中心這樣的美國標志性地產,以致美國人驚呼「日本人正在買下整個美國」。但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崩潰中,日本人又不得不以極低的價格將這些財產賣給了美國人。
除了這兩次最著名的經濟崩潰之外,還有諸如亞洲金融風暴、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等等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這些危機各有各的特點,有的是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有的是發生在發達國家,但最後的結果卻完全一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崩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各種「陰謀論」應運而生――最近銷售火爆的《貨幣戰爭》便是這種理論的代表作。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諸如「經濟規律」或者「無形的市場之手」這些抽象的概念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告訴他們,這是背後有一個陰謀集團在背後操縱一切,而且這個集團正是由書上或者電視上經常出現的有權有勢的人物組成,再加上一些捕風捉影、駭人聽聞的故事,大家就會對這樣的解釋表示滿意――因為這不僅容易理解,還可以滿足大家的獵奇心理。
這種情況和我們周圍很多人炒股票的心態類似。財務報表是很多人看不懂的,行業前景和宏觀經濟形勢也是難以把握的,股票價格每天的波動看起來也是那麼雜亂無章。所以,忽悠大家拿出自己的血汗錢來投身股市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股票的價格是背後有人在操縱,我們只要知道了這些「主力」或「莊家」的動向,就可以從股市裡賺到很多的錢。當然,如果再加上一些人如何利用「主力動向」和「內幕消息」大發橫財的美妙動人的故事,那就更加完美,足以動人心弦了。
然而,最後的事實卻是:那些相信這種黑幕理論的散戶最後總是虧得最慘的,而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超級主力,比如曾經的中經開和德隆集團,卻一個接一個在市場的力量面前轟然倒塌。
利弗莫爾:替罪羊之死
替罪羊的來歷源自猶太人的一個節日習俗:猶太人有一個重要節日叫贖罪日。這個節日猶太人不吃不喝,禁止一切娛樂活動,反省和懺悔自己的罪孽,並要舉行隆重的贖罪祭儀。這個節日中有這樣一種禮儀:兩只活公山羊,通過拈鬮,一隻宰了作祭禮,另一隻要放到曠野,替人們擔當一切罪孽——這只羊便是替罪羊。
當股市崩潰的時候,人們的財富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自然也需要找到一個替罪羊。大家都在憤怒地問:是誰奪走了這一切?顯然,僅僅是市場規律或者經濟規律這樣抽象的字眼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們更希望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幕後黑手。這些黑手富可敵國、權勢驚人,而且心狠手辣,利用巨大的資金和內幕消息操縱股市、魚肉百姓。當然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從別人的虧損中賺到了錢,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而人民的憤怒也就可以找到發泄的對象。
理查德?阿倫斯將石油推向100美元一桶,從而引起股市暴跌,但很少有人怪罪於他。因為通過媒體的報道,大家都知道他不過是個小角色,而且自己也沒有從中漁利,反而還虧了600美元。但在1929年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因為,有充分的依據說明是傑西?利弗莫爾一手操縱了那次史無前例的大崩盤,他拚命打壓股價,而且從中獲利超過1億美元!這些錢,全都是從蒙受巨大損失的人們手中奪去的。
傑西?利弗莫爾,一個赤手空拳來華爾街闖盪的鄉下窮小子。依靠自己對數字和股票的天才的直覺,迅速積累起巨大的財富。他的故事本身就是華爾街傳奇的一個縮影:從一無所有到家財萬貫只用了很短的時間,然後又用更短的時間重新變得一無所有。
他經歷過很多次破產,但最後都挺過來了,並最終成為一個偉大的投機者。以至於有人這樣評價他:「即使利弗莫爾身上的每一塊錢都被搶個精光,只要經紀商給他一點小小的貸款,把他關在房間里,給他報價資料和幾部電話,經過幾個月熱鬧的市場波動後,他又會抱著一堆財富重新出現。」盡管利弗莫爾本身為人低調,更不喜歡向人吹噓自己的投機經歷,但他每一次成功的投機都會被編造成各種聳人聽聞的故事,在華爾街的股民中間不斷流傳,成為一個似乎可以操縱一切的神話人物。傑西?利弗莫爾正在操縱或者計劃操縱某支股票的傳聞,足以成為這支股票瘋狂上漲的理由。
但跟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投機者一樣,傑西?利弗莫爾最擅長的其實並不是讓股價上漲,而是從股價下跌中獲利――因為下跌的速度總是比上升要快,所以從中掙錢的速度也更快,當然,虧得也快。無論在怎樣的一種瘋狂的繁榮之後,一定是更瘋狂的崩潰。
所以,傑西?利弗莫爾最喜歡的不是買入,而是賣空――也就是賣出自己根本沒有的股票,然後在一定時間之後把它們買回來,使得買賣相互抵消。這就好比一個你去買一輛汽車,但汽車經銷商那裡並沒有你想要的款式和顏色的汽車,但他仍然收了你的錢,並保證三個月以後把汽車交給你。這個汽車經銷商就在「賣空」這輛他沒有的汽車,他必須在三個月內從汽車廠家買入這輛汽車,然後交出來。如果這三個月內,這款汽車的出廠價格下跌,那麼他不僅可以賺取正常的利潤,還可以賺到原來的價格和下跌以後的價格之間的差價。反之,如果汽車出廠價格上漲,那麼經銷商就會遭受損失。因此,賣空股票必然是希望股價下跌――也就是「看空」股價,然後自己可以用更低的價格把股票買回來,賺取這中間的差價。如果賣空以後股價上漲,那麼賣空者就將不得不以比自己賣出價更高的價格買回股票,這就會遭受損失。
更妙的是,這種賣空所需要的資金並不多。賣空者只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錢給股票經紀商,這筆錢叫做保證金,它只是將來需要買回來的股票價格的一小部分,這個比例在當時大概在10%到20%之間。比如傑西?利物弗爾想要賣空1萬股某公司的股票,每股10美元,那麼他只需要在經紀商賬戶上存1萬美元的保證金就可以了。如果股票價格下跌到9美元,他就可以賺到1萬美元。如果股票價格上漲到11美元,他的1萬美元保證金就全部虧光了。這個時候,經紀商就會要求他增加保證金,以保證他能夠彌補虧損。如果傑西?利弗莫爾無法增加保證金,經紀商就會強行買回股票,沖銷他賣空的1萬股。這樣,即使股票價格隨後又跌到了9美元甚至更低,傑西?利弗莫爾也一分錢也賺不到――因為交易在11美元的時候就被經紀商強行結束了。相反,他的1萬美元保證金也會虧個精光。
這個法則在買入股票的時候也同樣適用。你可以只花1萬美元的保證金,就買入價值10萬美元的股票,這中間差的9萬美元,經紀商可以貸款給你。如果股價下跌到9萬美元,而你無力增加保證金,經紀商就會強制把你的股票賣掉,賣出股票所得的9萬美元用於歸還貸款。
J. 華爾金融危機
美國的金融危機中有一系列資金鏈斷了,導致美國人的收入就少了,進而消費也會減少,也就是對進口品需求也會減少,而美國又是進口大國,許多國家的產品都要出口到美國,美國經濟下降,從而使那些靠出口拉動經濟的國家經濟受到影響,比如中國,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弊端,出口不行了,我們就要通過消費和增加政府支出來拉動內需,促進各行各業的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所以我國現在很多地方有補貼,就是為了擴大居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