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當代股票
擴展閱讀
富迪科技股票查詢 2025-07-05 13:12:27
大智慧如何搜股票代碼 2025-07-05 12:47:30
哪些屬於科技類股票 2025-07-05 12:08:17

中國當代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5-20 15:50:03

『壹』 中國股市周成80後年輕人

蘇佩雄,一位年輕有為的"80後",沒有證券從業背景與經驗。在投身股市成為"專業股民"前只是郵局的一名營業員,誰也無法想像這一位平凡而普通的 男子,竟然在由金融界和海通證券主辦的第五屆中國股市民間高手大賽中脫穎而出,殺出決賽。當時所有人都震撼了,這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是如何在高手如 雲的強者比賽中一躍成為一匹黑馬的呢?相信廣大讀者對這個問題都充滿好奇。

在記者堅持不懈的追問下,蘇佩雄坦言:做股市投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切不可過於貪婪,一旦獲利即可了結,如果一隻股票有再持有的機會也可以先獲利之後再買進。把本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收益的持續穩定增長。有意思的是,「股神」巴菲特也曾這樣忠告股民:「投資的三條原則:第一條,保住你的本金;第二條,保住你的本金;第三條,記住前兩條。」

其實蘇佩雄的投資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和多數股民一樣,蘇佩雄也經歷了資金被全線套牢、虧損過半的痛苦。自2007年進入股市,他一套就是兩年,直到2009年才得以解套。「血的教訓」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股市的風險是時刻存在的,只有即可獲利才能降低自己的損失。

在 整個比賽進程他也是堅持這種理念,漲幾分錢他就拋出,絕不留戀;與此同時,買入的股票跌幾分錢就堅決斬倉,也絕不留戀。他設置的止損線與止盈線都只有2到 3個百分點,一旦股價達到,就堅決止損或止盈。對於快進快出,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見解,他認為只要掌握好方法和技巧,在股票市場上復制他的成功也不是沒 有可能的。

下面小編結合自己多年炒股經驗總結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短線選股五標准

1、走勢較強。

俗話說"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除有理由判斷一隻股票會由弱轉強,一般不要介入弱勢股。強勢股並不是當天上漲的股票。區別個股是否是強勢股,有以下方法:

——個股走勢比大盤強。一方面是個股總體漲幅高於大盤,一方面是上漲時走得快,下跌時抗跌性強回落慢,而且會脫離大勢,走出自己的獨立行情。

——從技術上看為強勢:

(1)RSI值在50以上;

(2)股價在5日、10月、30日均線上;

(3)大盤下跌時該股在關鍵位有支撐;

(4)不管大盤日K線怎樣走,股價都不會創新低;

(5)看盤口,主動性拋盤和大筆拋單少,下跌無量,上漲有量。

2、有強主力介入。

成交活躍,有經常性大手筆買單,有人為控盤跡象,關鍵處有護盤和壓盤跡象,成交量急放又萎縮,報紙傳媒經常刊登文章推薦等,都說明主力力量不小。

3、有潛在題材。

短線炒手喜歡炒朦朧題材,至於是否真實並不考慮,只要市場認同。但題材一旦見光時便結束炒作了。

4、是目前市場的炒作熱點。

做短線最忌買冷門股,但冷門股有爆炸性題材,主力也搜集了很長時間,也極可能成為短線炒手的對象。

5、技術形態支持股價繼續上漲。

要把握這一點較難,但一般而言,迴避技術指標出現見項信號和賣出信號,少選擇已進入超買區的股票,盡量選擇技術形態和技術指標剛剛發出買入信號的股票。

二、短線選股實戰技巧

1、芙蓉出水

操作要點:股票有底部向上突破60日線;並發出強烈買入信號的經典走勢。這是主力第一階段減倉已經完畢,第二階段階段減倉也基本完成,此時介入往往會斬獲頗豐,值得大家重點關注

2、厚積薄發

個股放量攻擊技術形態頸線位時,在頸線位臨界點出現連續放量滯漲的橫盤走勢,這是莊家蓄勢待發的信號,當放量橫盤回檔點接近13日均線時,是短線的絕佳進貨點。

3、旱地拔蔥

股 價經過一段放量上行後,開始向中期均線縮量回落。在靠近中期均線附近如(通常是60日、90日、120日均線)後企穩走平或小幅反彈,某日 突然拉出一根急速放量的大陽線(漲停板或是9個以上的大陽線),陽線直指前期高點,這往往是第三浪的啟動形態,後市該股將展開新一輪上攻行情,往往還有 10%以上的上漲空間,這根啟動陽線拉得較為突然,且力度很猛,故稱為「旱地拔蔥」。

4、成交量選股

股價上漲時放量,下跌時縮量是正常的量價關系,可以列為短線操作的備選品種;反之上漲時縮量,下跌時放量的股票量價關系不利,應堅決排除在備選之外。

從K線圖來看,當一輪調整接近尾聲時,個股及大盤的成交量往往創出階段新低。此時應高度關注個股及大盤的短線趨勢。一旦大盤出現企穩信號,可積極介入股價上漲,成交量有效放大的個股。

如10月順風操盤記錄中600805,自9月18號開始調整,9月30號出現階段最低量後開始企穩,10月13號盤中量比有效放大,成交量突破5日及10日均線,當日做買進操作,其後開始一輪升勢。

三、賣出絕技

賣出信號①

單日換手率超過10%時准備賣出;

單日換手率超過15%時減倉;

賣出信號②

背離死叉賣出,在上漲一段時間後,股價在高位出現震盪,此時,MACD指標出現背離,並且產生死叉,此時,先行賣出。

【核心】MACD指標卻出現極為明顯的背離死叉,發出十分強烈的賣出信號,隨後該股在股指不斷上漲過程中卻是一路下跌。

賣出信號③

天價後無量反彈過頂賣出,當股價連續拉升後出現一個天價,隨後短期調整,然後再次反彈,此時,成交量急劇減少,股價也無法突破天價,此時賣出。

【核心】第二次反彈,成交量急劇減少,股價也無法突破壓力位,此時賣出。

賣出信號④

二次長下影線賣出,股價連續拉升,漲勢如虹,多是連續漲停板,期間,出現過一次長下影線,隨後,股價繼續拉升,並再次出現長長的下影線,即使尾盤漲停,也要先行賣出。

【核心】 處於暴漲末期的股票,一旦出現長下影線,尤其是伴隨著成交量的放大,都是賣出信號

賣出信號⑤

等量賣出,在股價上漲過程中,出現2個交易日成交量基本相等的等量,此時,先行賣出。

【核心】雖然後市依然出現小幅上漲,但力度十分有限,隨後就出現反復震盪,按照等量賣出原則,可以賣給次高點,不去參與長期的反復震盪,有資金重新選擇更為強勁的股票,更為合理。

賣出信號⑥

三等份賣出技巧,把股價的高點和低點之間的差價分成三等份,底部反彈到1/3時,可以短線賣出;反彈到2/3時,再次賣出。

『貳』 中國股市歷史

散戶進來——滅掉!
等待新的一批散戶進來——滅掉!
等待繼續等待更新的一批散戶進來——滅掉!
歷史就是反復把你的錢變成他的錢!

『叄』 當今的中國股市理性嗎有什麼問題何為理性股市

市場價格充分反映出所有過去歷史的股票價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量、成交價、融資金額等,這叫有效市場,可以稱為理性…
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很多,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參與的大部分是散戶,而且投資極其不理性,不是靠分析結果來投資,而只是人雲亦雲的投機… 制度建設上的問題也有很多…
要做理性投資者的話,不要輕信別人的言論… 我個人也不推薦技術分析,連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都無法證明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學習下股票的基本知識,定價基礎… 股票說到底是對一家公司的持股憑證,你就是股東。要有確實的把握才能去投資一家公司… 很多人,分明在超市買個杯子都要比較很久,在股市裡卻很輕率,靠別人的言論或者自己的直覺就做了決定…
要學會看懂一家公司,推薦去長投網看看,教你價值投資的方法

『肆』 影響中國近代股市的十大人物之一

和訊網有個「中國資本市場20年十大風雲人物」,你可以去看看。
http://stock.hexun.com/2010/20year_ncrw_yhd/

『伍』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陸』 中國近代史 除了股票還有什麼

郵票,清朝就有了龍票,那也是升值空間的,最典型的就是1980年的猴票,不過龍票就別想了,那千金難買了。

『柒』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股市及未來數十年的走向

中國股市正在一個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未來就一個字:漲!

『捌』 中國現在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市場結構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股票市場結構本身決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群體中處於強勢群體的角色,這就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雖然融資者解決資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銀行借款或債權融資等,但股票融資的非償還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無比巨大的優越性,融資者首選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資;當然融資者通過股票融資時必須要將自己企業的發展前景(具體來看就是融資將要投入的所謂項目)描繪得很好,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心甘情願地將自己口袋的鈔票拿出來,相反投資者在利益預期的促動下,雖然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了解融資者的真實面貌,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及精力、識知等條件限制永遠不可能對融資者情況全部摸清。從這個角度看,股票市場結構本身就決定了融資者群體即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群體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換言之融資者群體在股票市場中是處於優越地位的強勢群體地位,而投資者群體無疑是弱勢群體。用當代美國社會學科爾曼的話來說就是融資者結構群體與投資者結構群體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證券市場上一個普遍存在的難以根治的頑症,被發現的表現為再融資失敗,而未被發現或未引起市場公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見,在股票市場上融資者群體和投資者群體「結構分布」本身就不平等關系,賦予給上市公司的優越地位,為其能夠在市場上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我國上市公司產生的特殊背景為過度「圈錢」提供了土壤

我國股票市場的產生是改革開放後管理層採取漸進式市場經濟模式為導向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其產生的基礎存在著制度性的先天缺陷。對於這一點理論界、學術界早已經進行了闡述,筆者這里主要從社會背景去揭示這個問題。

過度「圈錢」行為實際上是舊體制下國有企業「投資飢渴症」行為的延續。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的軟預算約束形成的企業「投資飢渴症」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軟預算約束在沒有得到徹底改進的情況下,過度「圈錢」行為也就難免,而且關鍵是在我國傳統的官本位及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影響下,企業原有的「投資飢渴症」意識並沒有因為增加幾個社會股東而削弱。今年股票發行方式由計劃審批制向核准制轉變,最近又公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規定等措施,這些都是有利於遏制上市公司「圈錢」飢渴症行為的。

我國社會全面轉型的大背景為一些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借口。我國目前正處在加速實現現代化和社會全面轉型時期,企業要做大、做強既是管理層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夢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對資金需求也特別大。應當說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以海爾為首的一些傑出的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圈錢」已經取得了做大、做強的目的,雖然這種企業寥寥無幾,大多數企業只知道「圈錢」,但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本身並不是壞事。問題是「圈錢」後不幹正事,或者說「圈錢」後將資金存入銀行吃利息或用來搞所謂的「資本運作」(至於以此搞腐敗也並不少見),即上市公司沒有把圈得資金投入到實質經濟中,這種行為無論是首發上市公司還是再次融資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稱為過度「圈錢」行為。這也許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是否為過度的一個標准。相當多的上市公司首發圈錢後沒有投入實質經濟項目中,使募集資金閑置多年應當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導致我國股票市場效率底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寶貴資源的白白浪費。

國內市場良好的二級市場背景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奠定了較好的市場氛圍。上市公司「圈錢」如果沒有良好的二級市場市場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成熟,人們對股票市場的認識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場那麼 「理性」,投資者介入市場基本以短差運作為主,他們並不十分關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現金分紅,這也給上市公司只講索取、不講回報的過度融資「圈錢」營造了較好的市場氛圍。這里我們還是以較為關心股東利益、市場口碑較好的飛樂音響作為例子來分析。如果我們剔除市場主力運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該公司上市10多年來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轉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級市場運作的口味,因為市場需要這樣的分配方案,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飛樂音響這10多年來均以現金分紅,目前其股價復權還能是1150元以上嗎?!而且如果上市公司採取大比例現金分紅方案,往往被市場人士戴上「資本運作意識」不強的帽子(這些股票在市場上一般被喻為「 瘟股」),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國內上市公司也紛紛到國內市場「圈錢」也不無國內二級市場高亢的情形有關(可以想像中國石化、華能電力在香港二級市場分別僅僅值1個、4個多港幣,而國內首次發行價則分別為4.22元和7.95元,傻瓜都會願意到國內融資)。因此對我國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我們不能僅僅關註上市公司,還要考慮投資者結構。換句話說,求富心切的二級市場氛圍助長了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產生。

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相關制度或規則不健全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鑽到了空子。以上我們已經提到過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這個背景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我國股票市場制度及規則本身只能通過逐步發現問題來解決問題。目前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於制度不全或者監管不嚴,譬如《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中部分內容雖然早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但修改速度太緩慢。應當說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然而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法律法規這種現狀也不應大驚小怪。要知道西方發達股票市場制度和規則目前來看是比較健全的,然而是經過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來的。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動因是為了國有企業改制(變形後有的就成了解困項目),所以制度與規則偏向融資者也是順理成章的(這里產權經濟學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國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貧、三年虧」短期運作行為是司空見慣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確與一些企業借國有企業改制為借口而從市場上大撈一把的情形有關。一些企業集團通過下屬公司上市後圈錢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最令市場深惡痛絕。一些上市公司「圈錢」後大變臉,更能揭示這里的奧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蘇上市公司後上市後在97年前雖然給投資者也灑過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國企解困三年攻堅戰以紡織業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發的額度,增發後便出現虧損,原因很簡單,因為增發所募集的巨額資金被其大股東挪走不知干什麼去了。

『玖』 全國通用糧票(1966年發行) 當代中國第一張股票(1989年發行) 請回答: (1)根據材料

(1)原因: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基礎較好;「一五」計劃中有蘇聯援建的項目,東北地區與蘇聯等國為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變化趨勢:1957年至1958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於上升趨勢; 1958年至1961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於較快下降趨勢。主要原因:「一五」計劃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產量上升原因); 「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泛濫(產量下降原因)。
(3)根本性轉變:逐步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重要意義:有利於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