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台灣萬誠科技股票
擴展閱讀
富迪科技股票查詢 2025-07-05 13:12:27
大智慧如何搜股票代碼 2025-07-05 12:47:30
哪些屬於科技類股票 2025-07-05 12:08:17

台灣萬誠科技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6-22 05:01:25

① 有高人能講一下世界股市對國內股市的影響么

近兩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中國股市進入了快車道。人們的目光逐漸被股市的跌宕起伏所吸引。當然人們通常泛泛的講美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這大致是對的,特別是對西方國家的股市而言。談到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有什麼關系時,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從中美兩國的經濟來講,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國家。我們有理由推斷,美股下跌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應該不是很直接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出口商品大都為美國老百姓日常需要的商品。美股下跌,經濟不好時,首當其沖的是奢侈品的銷售,低價日常用品的銷量反而還可能上升。例如原來買40美元一件的襯衫的人現在就會跑去買12美元一件的中國襯衫了。那麼從行情上反映25日A股逆著美國股市大跌而上揚也說明了這一點。

數字上相關系數的分析也證明了這一點。上證A股指數與美國標普500的關聯(在過去一年,已考慮到中美時差)為極其靠近0的復數,-0.04。這說明在正常情況下,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完全無關。

歷史也告訴我們這現象基本上是正確的。例如,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股市繼續向高峰沖刺,直到2000年4月的高點。從2000年6月到2001年9月,美國股市因科技股泡沫的破裂而大跌,標普500從1455一路下跌到1041,跌幅高達28%。然而上證指數在同一期間一直保持在1900以上。在這期間的前面一年反而還上漲到2200。後來標普500繼續下滑到2003年2月的最低點841,上證指數這才跌倒1400左右。

這個例子說明了,就算美國股市能影響中國股市,前提條件也是美國長期的持續熊市,而且中國股市對美國股市或經濟的反映滯後時間高達1年以上。有這么長的滯後時間,我們完全有充裕的時間來分析中國對美國和全世界的貿易出口總額和中國公司的利潤如何變化,是受益還是受損。

從2003年2月開始,標普500一路從841飆升到2005年6月的1191。上證指數如何表現,反而從1400跌倒1080。這些歷史都說明了,因為中國的出口商品大都為美國老百姓日常需要的商品,美國經濟成長的減緩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而導致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並沒有什麼關系。當然,假如未來中美兩國的經濟貿易關系發生了變化,比如中國象現在的日本一樣,向美國出口高端和高價位的商品,那時候中國和美國的股市就會有正關聯。這正關聯在相關系數的分析里,將會及時地反應出來。

一般而言,除中國之外,亞洲各國和地區的股指,包括香港(HK),台灣(TW),新加坡(SG),澳大利亞(AU)和印度(IN),主要緊盯日本。日本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指的相關系數在0.4到0.6之間。這也說明了中國是個很特別的國家,股市目前主要受自己國內的經濟情況,通脹情況,很低的實際利率,有限的投資保值途徑,RMB對美元的匯率,以及中國政府的政策而影響,與美國股市沒什麼關系,與日本股市的關聯也很小。

嚴謹地講,相關系數會隨時間變化,但這種變化的周期比較長,通常以半年或年計。所以基金經理在實踐中常常使用過去1年的相關系數預測未來三個月的關聯系數。當然也要加以基本面的分析。

前幾天日本股市下跌,除了因為美股下跌的原因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從不久前125高點跌到最近的119而導致了(JPY升幅達5%)。這是因為日本也是美國的巨大貿易出口國。如果說中國股市與日本股市有什麼關聯的話,它們之間的小關聯多半是通過RMB/$和JPY/$的匯率關聯而產生的。所以與其觀察日本股市的漲跌來預測中國股市,我覺得監控RMB/$的匯率變化還更准確一些。

在過去30年裡,美股與日股的一年關聯基本上在0和0.4之間震盪,最近幾年都在比較高位的地方0.4。我想這是因為日本對美國出口的是汽車和較高價位的電子產品。相比於中國出口的大都為低價位的老百姓日常用品,美國經濟不好時,日本這些產品的銷售量就會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下跌不見得會影響中國,但是日本利率的提升將會對全球股市,包括中國股市都有很大影響,這是因為國際投資人在世界各國都有以低利率的日元借款而進行的股市投資(也叫日息套利交易JPY carry trade)。日本利率的提升將會促使一些投資人撤出股市,還清所借的日元。

最後粗略地講一下,相關系數或關聯可以這么理解。假如A和B的關聯是0,那麼當A漲時,B漲和跌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假如A和B的關聯是0.5,那麼當A漲時,B漲的可能性為75%。假如A和B的關聯是0.6,那麼當A漲時,B漲的可能性為80%。假如A和B的關聯為最大值1.0,那麼當A漲時,B漲的可能性為100%。

反過來呢,假如A和B的關聯是負數-0.6時,B跌的可能性為80%。假如A和B的關聯為負數的最大值-1.0,那麼當A漲時,B跌的可能性為100%。

這個只是世界上通用的相關系數的一些比較確定的方法。

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之間的關系也不是一層不變的,當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各國股市之間的聯系也會更加貼近,但是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② 最後3證券板塊個股有違規對整個板塊有影響嗎

香港創業板市場是主板市場以外的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的股票市場,與主板市場具有同等的地位,不是一個低於主板或與之配套的市場,在上市條件、交易方式、監管方法和內容上都與主板市場有很大差別。其宗旨是為新興有增長潛力的企業提供一個籌集資金的渠道。它的創建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經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從長遠來說,香港創業板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成功自主的市場——亞洲的NASDAQ。

1.香港創業板的市場特色與現有主板市場相比,創業板市場具有以下特色:以高增長公司為目標,注重公司增長潛力及業務前景;市場參與者須自律及自發地履行其責任;買者風險自負;適合有風險容量的投資者;以信息披露為本的監管理念;要求保薦人具有高度專業水平及誠信度。

2.香港創業板的市場潛力,是以有增長潛力公司為目標,行業及規模不限。創業板的主要目標是為在香港及內地營運的大量有增長潛質的企業,提供方便而有效的渠道來籌集資金,以擴展業務,其中也包括為在大陸投資的香港和台灣的增長公司以及大量的「三資」企業,以及內地的一些有發展前景的大中型國有科技企業和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提供一個集資市場;另外綜合企業可把個別增長項目分拆上市,投資經理及創業資本家將他們所投資的公司上市。

3.創業板市場的交易與運作。創業板採用一套先進的交易系統及電子信息發布系統,以減低參與者的成本,增加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及家庭電腦直接進入聯交所的交易系統進行買賣,直接落盤。買賣實行競投單一價,交易分段進行,每一時間段採用集合競價的方式,決定成交價格和成交委託,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有效的交易方式,但在新系統完成之前,創業板仍會採用目前與主板市場相同的自動對盤交易系統。另外,聯交所還提供了一個獨立的網頁(http://www.hkgem.com),作為參與者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發行人可將招股章程、公告及其他公司資料上網,供公眾瀏覽,而無須於報刊登載(公司須發新聞稿),從而減低成本。所有目前在現有市場進行交易的經紀,將自動被准許在創業板進行交易。創業板針對的是有熟練操作技術和投資經驗的投資者,但不設最低投資額。

4.實施嚴格的監管制度。創業板的市場監管的基本原則:保護投資者利益及確保市場持正操作;推行嚴謹的監管、監察和執法措施;依循嚴格的信息披露標准及「買者自負」原則。監管機構只負責確保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有關文件及重要的資料完整性和真實性,但不會對投資的利弊作出評論,或就所發售的證券或所提供的投資機會作出判斷,無論有關判斷是好是壞,上市申請人或其業務在商業上的可行性,並非香港證監會或聯交所的關注所在。

③ 中國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1、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23日上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胡潤百富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以1500億元身家成功登頂中國首富。

2、京東。

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JD」,開盤報價為21.7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上漲14.47%,市值達到約297億美元。

3、愛奇藝。

2019年2月22日晚間,愛奇藝交出了在美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2018財年,愛奇藝實現營收2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受該消息影響,美股開盤後,愛奇藝股價大漲。

4、網路。

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中文搜索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納市第22隻中國概念股。幾個小時之後,這個納市的新面孔便改寫了中國股的江湖位次,發行價27美元的網路,上市當天便以66美元高開,並直線上闖至151.21美元,收盤於122.54美元。

5、騰訊音樂。

2018年12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價為每股13美元,最終報收每股14美元,較發行價上漲7.69%。

④ 做晶元最大的是哪幾家公司

晶元最大的公司是:展訊科技、賽靈思科技、美滿科技、蘋果公司、台積電、海思科技、超威科技、高通、聯發科等十餘所公司。

⑤ 晶元有什麼股票

1、有研新材:

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研新材」),原名有研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獨家發起,以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999年3月成立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有研新材主要從事稀土材料、光電子用薄膜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稀有金屬及貴金屬、紅外光學及光電材料、光纖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發與生產,是我國有色金屬新材料行業的骨幹企業。

2、歐比特: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00年3月在珠海特區創立,是首家登陸中國創業板的IC設計公司,是我國「軍民融合」戰略的積極踐行單位。

主要從事宇航電子、微納衛星星座及衛星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的研製與生產,服務於航空航天、國防工業、地理信息、國土資源、農林牧漁、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智慧城市、現代金融、個人消費等領域。

3、盈方微:

上海盈方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盈方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0670」)的全資子公司。公司總部位於中國上海張江高新園區,在深圳、台灣、香港設有研發中心或分公司,是一家專業集成電路設計和智能影像演算法研發的公司,專注於應用處理器和智能影像處理器SOC及應用平台的設計和研發。

盈方微電子在多核高性能CPU/GPU架構整合、超低功耗架構、超高清視頻編解碼、高性能ISP圖像信號處理器、智能視頻分析和機器視覺演算法等核心技術研發處於業界領先水平,產品主要應用於視頻監控、數碼相機、虛擬現實、車聯網、物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機頂盒等領域。

作為中國領先的SOC晶元設計公司之一,公司始終秉承著「誠信、優異、協作、價值創造」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以全球化的發展視野,在晶元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開發上緊密結合,致力於推動中國在移動多媒體和智能影像領域的不斷向前發展。

4、海特高新:四川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一家民營航空維修企業,也是中國綜合航空技術服務類上市公司。

公司主要從事航空機載設備、航空測試設備、高端裝備的研發製造;航空機械、電子設備測試與維修;航空發動機維修;飛機機體大修及改裝工程;飛行員、空乘人員和機務人員培訓;航空融資租賃;集成電路晶元製造;通用航空服務;燃機工程等。

5、中科曙光: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推動下,以國家「863」計劃重大科研成果為基礎組建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高性能計算、伺服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的領軍企業。

中科曙光是高性能計算機(超級計算機)領域的領軍企業,2009-2016年連續8年蟬聯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排行榜市場份額第一。

曾首度將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帶入全球前三名之列,已掌握了高性能計算機一系列的核心技術並逐步實現了產業化,為推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重大科學裝置、行業發展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INFOTM-關於盈方微

參考資料來源:海特高新-關於我們

參考資料來源:中科曙光-公司介紹

⑥ 就上半年一個牛人出的股票書籍有關懂技術不能盈利的,叫什麼名

操盤聖經 台灣傅吾豪/著,非常好,強力推薦看

⑦ 台積電的股票上市了嗎

上市了,在美國上市的。
實時股價

17.32 -0.24 (-1.37%)
今開: 17.43 成交量: 852.69萬
昨收: 17.56 換手率: 0.02%
最高: 17.47 市值: 898.2億
最低: 17.24 市盈率: 14.56
i美股中概指數 1162.39 (+2.38%)
數據由雪球網提供,更新時間:09月25日 15:59
編輯本段公司簡介
台積公司透過遍及全球的營運據點服務全世界半導體市場。台積公司立基台灣,目前擁有三座最先進的十二吋晶圓廠、五座八吋晶圓廠以及一座六吋晶圓廠。公司總部、晶圓二廠、三廠、五廠、八廠和晶圓十二廠等各廠皆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晶圓六廠以及十四廠位於台南科學園區,而十五廠則位於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此外,台積公司亦有來自其轉投資子公司美國WaferTech公司、台積電中國有限公司以及新加坡合資SSMC公司充沛的產能支援。客戶服務與業務代表的據點包括台灣新竹、日本橫濱、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及橘郡、德州奧斯汀,以及麻州波士頓等地。[1]
台積電是張忠謀在1987年創立,是全球首創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公司。身為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業的創始者與領導者,台積公司在提供先進的晶圓製程技術與最佳的製造效率上已建立聲譽。自創立開始,台積公司即持續提供客戶最先進的技術及台積公司 TSMC COMPATIBLE® 設計服務。
2011年,台積公司所擁有及管理的產能達到1,322萬片八吋約當晶圓。台積公司在台灣設有三座先進的十二吋超大型晶圓廠 (Fab 12, 14 & 15) 、四座八吋晶圓廠 (Fab 3, 5, 6 & 8) 和一座六吋晶圓廠 (Fab 2),並擁有二家海外子公司 WaferTech 美國子公司、TSMC中國有限公司及其它轉投資公司之八吋晶圓廠產能支持。
此外,考慮到公司長期的成長和策略發展,台積公司決定投資照明 (Lighting) 和太陽能 (Solar Energy) 相關產業,並計劃透過提供差異化的領導技術及提供客戶獨特價值的定位策略,來追求其中的諸多新商機。
台積公司股票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為2330,另有美國存托憑證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股票代號為TSM。[1]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股份構成
荷蘭飛利浦公司持股14%,行政院持股12%。
於2002年,由於全球的業務量增加,台積公司是第一家進入半導體產業前十名的晶圓代工公司,其排名為第九名。台積公司預期在未來的數年內,這個趨勢將會持續的攀升。
除了致力於本業,台積公司亦不忘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常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並透過公司治理,致力維護與投資人的關系。台積公司立基台灣,客戶服務與業務代表的據點包括上海、台灣新竹、日本橫濱、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及橘郡、德州奧斯汀,以及波士頓等地。台積公司股票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股票憑證同時也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以TSM為代號。
2010年中,台積公司為全球四百多個客戶提供服務,生產超過七千多種的晶元,被廣泛地運用在計算機產品、通訊產品與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多樣應用領域;2011年,台積公司所擁有及管理的產能預計將達到1,360萬片八吋約當晶圓。台積公司在台灣設有二座先進的十二吋超大型晶圓廠 (fab 12 & 14)、四座八吋晶圓廠 (fab 3, 5, 6 & 8) 和一座六吋晶圓廠 (fab 2),並擁有二家海外子公司 WaferTech 美國子公司、TSMC (中國) 有限公司及其它轉投資公司之八吋晶圓廠產能支持。此外,台積公司預計將於2011年完成另一座十二吋超大型晶圓廠 (fab 15) 的興建。
台積公司2010年全年營收為新台幣4,195.4億元,再次締造新高紀錄。台積公司的全球總部位於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在北美、歐洲、日本、中國大陸、南韓、印度等地均設有子公司或辦事處,提供全球客戶實時的業務和技術服務。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創立背景
1987年,張忠謀創立台積電,幾乎沒有人看好。但張忠謀發現的,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在當時,全世界半導體企業都是一樣的商業模式。Intel,三星等巨頭自己設計晶元,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並且自己完成晶元測試與封裝——全能而且無可匹敵.
而張忠謀開創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我的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這在當時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那時還沒有獨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價值觀
誠信正直
這是我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念。我們說真話;我們不誇張、不作秀;對客戶我們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對同業我們在合法范圍內全力競爭,我們也尊重同業的知識產權;對供應商我們以客觀、清廉、公正的態度進行挑選及合作。
在公司內部,我們絕不容許貪污;不容許有派系;也不容許「公司政治」。我們用人的首要條件是品格與才能,絕不是「關系」。
我們稟持以下的經營理念,致力於和客戶及廠商建立互惠的關系。
創新
創新是我們的成長的泉源。我們追求的是全面,涵蓋策略、營銷、管理、技術、製造等各方面的創新。創新不僅僅是有新的想法,還需要執行力,做出改變,否則只是空想,沒有益處。
客戶信任
客戶是我們的夥伴,因此我們優先考慮客戶的需求。我們視客戶的競爭力為台積公司的競爭力,而客戶的成功也是台積公司的成功。我們努力與客戶建立深遠的夥伴關系,並成為客戶信賴且賴以成功的長期重要夥伴。

⑧ 中國製造打倒了多少科技巨頭

本周有兩個焦點,一個是「電梯」,一個是Windows 10。前者雖然也算得上是半個科技產品,但事件本身社會性質佔多,在此小編不便過多評論;而後者,盡管稱得上是微軟的劃時代巨作,但各大媒體對該產品的點評和評測已是鋪天蓋地,小編也沒有什麼能繼續補充。於是,小編只好選擇了本應出現在上周的話題(如果不是NASA突然宣布發現開普勒452b)——從高通大裁員看「中國製造」與「中國威脅論」。當然,既然放在了本周寫,最後也自然要結合本周的主角——微軟,以展望一下Windows 10的未來。

首先,小編要帶著網友重新認識一下高通。

高通是美國一家半導體科技公司,與我們熟知的巨無霸英特爾類似。但兩者除了業務的面向性不同外(高通主要面向無線通信領域,而英特爾則強調通用計算領域),剩餘的差別就主要集中在有沒有製造工廠這方面了(這對能否控制晶元製造工藝至關重要,文後吐槽階段還會再提到)。

其實大約在十年前,即智能手機尚未普及之前,當時的高通雖不至於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輩」,但其地位絕對是不能與今時今日相提並論的。可就從2007年開始,移動計算設備(主要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迅速在全球蔓延,高通也因此迎來了史上最輝煌的發展良機——本來在通信晶元市場就已經形成壟斷的高通(2005年被博通指控,最後賠償8.91億美元),在進入到智能手機時代後,很快又憑借著自主設計的曉龍系列ARM架構處理器成功在移動市場上建立起新的帝國。

高通數據機(源自多年的技術累積,背後有海量通信專利支持)搭配高通曉龍系列處理器(自主設計)以及Adreno系列GPU(收購自AMD),如此的一個組合成就了當時最完美的移動SoC解決方案。這種完美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都被認為是無敵的,即使是在半導體行業擁有相當實力的德州儀器和英特爾,也自始至終都未能撼動高通在移動市場的絕對霸主地位——德州儀器於2012年無奈宣布退出移動晶元市場,英特爾則先後為移動市場燒掉了百億美元,但迄今也並未看到任何明顯進展。

直到台灣晶元商聯發科終於破繭拿出基於ARM的晶元解決方案後……瞬時間,圍繞高通的一切美好似乎就從此煙消雲散了——小編並不是說聯發科是導致高通潰敗的根本原因,這里主要是想提出一個時間點——2012年前後,這一年,華為的海思麒麟有樣品展示了,聯發科智能手機晶元破繭了,三星的自主Exynos系列也開始商業化了……

在上述格局變化中,聯發科的影響可謂是最直接和不可忽視的。經歷過2006到2007年「品牌功能機衰亡大潮」的網友一定都記得,當時日本、大陸國產品牌商爭先恐後退出手機市場,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聯發科拿出了一種將手機主板與系統軟體集成於一體的解決方案。一時間,任何由兩個人以上組成的小作坊都能在一天內組裝出上百部「白牌機」,即俗稱的「山寨機」——「山寨」一詞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流行起來的。因此,當聯發科再以低價、「傻瓜式套餐服務」示人,並高調進軍智能手機晶元市場時,高通的壓力及對其營收的潛在沖擊是可想而知的。

在高通最鼎盛時期,華爾街曾一度相信這家公司最具備可能成為「下一個英特爾」。相當一段時間里,兩家公司的股價走勢也確實反映出這種投資者對未來的擔心和預期——高通財報一次比一次出色,股價穩步上揚;相比之下,英特爾背負著「後PC時代」的恐懼,股價則一路狂跌。」趾高氣昂的「高通似乎也不打算低調,公司在去年甚至高調表示要研發高性能ARM架構處理器,以打破英特爾在伺服器市的壟斷,並將其從神壇上拉扯下來。

時間又過去一年,事態可謂有了峰迴路轉。高通於上周公布的第三財季財報已看不到連續的增長。相比之下,公司總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了14%,同時凈利潤更是較去年同期下滑了約47%。此外,為穩定財務,高通還宣布了規模4500人的大裁員。英特爾還沒跌下神壇,高通自己如今卻被拉了下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高通突然變得如此不堪?肯定不是因為被中國罰了那9.75億美元後而突感資金流緊缺,畢竟高通單季利潤還有12億美元,雖然同比是下滑了47%之多。想來想去,還是那個「中國製造」和「山寨機」的道理——聯發科開始批發手機晶元了,同時還有一眾大陸本土晶元商提出的「中國芯」方案,而谷歌又幫中國手機廠商解決了智能系統的門檻問題(請參閱《一周易評:谷歌為中國IT業鞠躬盡瘁-評I/O大會》)——盡管生產智能手機還沒簡單到兩個人的小作坊拼裝一下就能完成,但小編相信,稍有一些Android調試開發經驗的某公司前員工們,通過市面上廣泛存在的ARM開發板,很快也能打造出一部可以正常使用的Android原型機。只不過,這些原型機的外觀設計和系統UI可能會粗暴一點,具體案例我們可以參見董明珠和其格力的最新作品。

「中國製造」如今在外國人眼裡已成為一個看似恐怖的潛台詞。不完全是因為某些時候「中國製造」代表了在質量方面可能存在的某種妥協,更因為「中國製造」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惡性價格戰」的開始。

高通被中國企業轟下神壇絕不是一個個案。從過往現實看,愛立信和思科的潰敗就幾乎書寫在了華為和中興的成長史中。此外,惠普、戴爾、IBM、摩托羅拉以及黑莓等傳統巨人的沒落,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因為聯想、華碩、宏碁以及小米等中華企業的崛起,而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加速了自身的滅亡(小編這里主要指面向消費者市場的PC和移動計算設備等業務)。

從上面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中,其實不難發現——凡有中國企業參與的市場,尤其是入行門檻不算高的消費電子品製造業,在一番競爭廝殺之後,最後勝出者往往都是擁有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中國企業——而作為站在競爭對立面的外國企業們,小編建議你們不要去深究背後的種種原因。你們其實只需明白:要麼就把技術壁壘做得足夠高,高到像卡爾蔡司鏡頭一樣,即使掌握原理也學做不來,那樣就不可能有「中國製造」參與競爭;而如果不能保證技術門檻足夠復雜,那就不要玩「開放標准」,像谷歌Android和ARM架構授權這種隨便把「生產權」交由中國廠商自行處理的游戲規則,即使是站在巔峰的高通或三星,最後也都得倒在「中國製造」四個字之下。

高通將會成為下一個英特爾?小編從來都當作一句笑話。英特爾再危急,也絕不會考慮開放X86架構授權,中國廠商(台灣威盛VIA的X86授權屬特殊情況,暫不在討論范圍)不可能有機會參與研發自主設計,或者公版設計的高性能X86處理器(這里強調高性能是因為入門級Atom處理器已開放授權),因此也就不可能威脅到英特爾帝國的根基——企業伺服器市場。高通有這樣的壁壘嗎?沒有,所以在「中國移動芯」(包括聯發科的產品)遍地開花的今天,高通潰不成軍。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中國製造」殺傷力巨大,高通、三星都未能倖免,可為何蘋果卻獨善其身(過去兩個季度大中華區iPhone銷量暴漲)?

其實蘋果也並不是完全倖免,至少iPad連續6個季度的銷量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國產廉價平板電腦的市場競爭影響。至於iPhone,很多網友可能又要說是某些人為了「裝X」而托起了蘋果的銷售數字,但小編想說,iPhone銷量增長和iPad銷量持續下滑是一個全球性同步現象,雖然中國市場的表現是那麼突出了一點,但「裝X」顯然也絕對不是解釋這種全球現象的主要原因。想來想去,小編又意識到了一個此前討論過的問題——《一周易評:中國企業為何難獲用戶尊重》——中國人很聰明,尤其是在做軟體編程方面(看看矽谷巨頭企業里有多少中國人就知道了),但我們的企業缺乏誠信和責任,習慣於「賣出產品就不管了」的無售後模式。所以,我們可以把硬體設備的價格壓得很低,讓產品顯得很有競爭力(尤其是小廠、山寨廠),可一旦出現了質量問題或者技術問題,消費者往往得不到解決,銷售商甚至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怎麼解決——譬如一些技術故障,按部就班批量生產設備的貼牌廠商根本也沒能力排查個別出現的技術故障,這種現象在歐美市場尤其明顯,中國製造「廉價低質」的印象也就是這么形成的。

可這些與蘋果有什麼關系?蘋果的售後服務可是全球第一的啊。譬如在軟體升級方面,2011年推出的iPhone 4S將肯定還能升級iOS 9,即免費獲得新功能。表現好不好、意義大不大都另說,但免費升級,享受服務是任何消費者都樂於看見的,不是嗎?相比之下,谷歌Android其實對舊機型支持更廣泛,三五年前的產品都號稱可以升級到最新版本的Android M。但遺憾的是,谷歌不是控制和執行方啊,品牌商才具備最終生殺權——同樣2013年發布的三星Galaxy S4就不會獲得今年推出的Android M的支持。這種各自為政的模式也導致了Android陣營一直無法改變的碎片化問題,這難免會給消費者的心態造成一定影響——買蘋果吧,雖然貴,但至少保證了長期的售後服務;或者買一線品牌國產智能手機,價格合理,即使軟體服務跟不上了,一年一換也不會貴過蘋果一部手機的價錢;至於那些號稱「iPhone殺手」的旗艦智能手機,尤其是非「中國製造」的品牌,價格沒有優勢,服務比不上蘋果,最終只能是在上下兩極的夾縫中慢慢逝去(如果照當前形勢繼續發展下去)……

所以,話題轉移到微軟身上,Windows 10作為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免費和跨設備協同兩大特性——到底能給微軟帶來什麼新機遇?

前面說過,「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遇神殺神見佛殺佛」,但這主要表現在執行門檻不高的消費電子品領域。所以,Windows 10到底能給微軟帶來什麼,其實主要還是看微軟究竟希望去實現些什麼?重振Lumia這個硬體品牌?還是重塑Windows的軟體生態?弄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幾乎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

假設微軟要自主經營Lumia這個品牌,那麼公司自然要從上自下控制整個產品的設計、規劃、生產以及銷售等所有環節。到了某個階段,微軟也必然會與「中國製造」面對面競爭,畢竟Windows 10的授權是開放的,任何廠商都可以購買使用。倘若Windows 10足夠偉大,吸引了大量中國廠商的加入,那麼Lumia是否會成為Windows界的三星Galaxy?走高端路線,但功能無差異,價格昂貴,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相比之下,「中國製造」還是老一套:便宜、功能齊全、設計具有高模擬,愛用不用……

⑨ 台資概念股有哪些

台資概念股(相關個股)
環旭電子:公司屬於電子製造服務業,控股股東為環誠科技有限公司(88.55%),實際控制人為張虔生[聯席股東:張洪本(兄弟關系)]。張洪本先生,1947年1月出生,中國台灣籍,中原大學學士。1984年3月在台灣創立日月光股份,其後一直在公司內擔任重要職務。目前除擔任本公司董事長、環鴻香港董事、環鴻深圳董事長外,還主要擔任日月光股份總經理及副董事長、日月光半導體董事、環隆電氣董事長等職務。張虔生先生,1944年5月出生,新加坡籍,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碩士。1984年3月在台灣創立日月光股份,其後一直在公司內擔任重要職務。
宏昌電子:宏昌電子材料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其控股股東BVI宏昌的實際控制人是大名鼎鼎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公司主要從事電子級環氧樹脂的生產和銷售。
台基股份:公司主營業務為大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生產、銷售,由襄樊儀表元件廠與富華遠東有限公司台商王立典先生合資。2014年一季報顯示,富華遠東目前持有台基股份1215萬股,持股比例為8.55%,較2013年年底減少405萬股。

⑩ 柔性屏幕概念股有哪些

維信諾002387 :公司已與小米合作開發出柔性屏手機並可量產;

中京電子002579:子公司元盛電子研發生產的柔性印製電路板(FPC)及其組件(FPCA)產品能夠適用於曲面屏和折疊屏, 已供貨京東方、深天馬等;

得潤電子 002055公司的柔性線路板可用於柔性屏;

丹邦科技 (002618)公司的TPI碳化膜有望在柔性顯示屏、柔性太陽能發電等領域應用;

深天馬000050 :公司柔性屏已量產;

聯得裝備300545 公司柔性屏造設備已供貨蘋果客、有京東方、華為等,柔性AMOLED貼付等最新設備已可用於量產;

中穎電子300327 公司開發的晶元可用於柔性屏,並以供貨國內多家OLED廠家;

蘇大維格300331 公司光刻設備可用於柔性電子;

智雲股份300097公司設備可用於柔性屏

(10)台灣萬誠科技股票擴展閱讀

柔性AMOLED屏幕仍有龐大的缺口,其在智能手機領域滲透率正在加速。據IHS預測,到2023年,柔性AMOLED在手機屏幕的滲透率將從2018年的10%提升至24%,期間OLED屏幕將供不應求,而國產化則有望提速。

2月24日,華為官宣折疊屏手機,次日柔性屏概念股大面積漲停,京東方A、深天馬A、領益智造等多達9隻股票漲停。

本次華為Mate X手機正式發售也吸引了主力資金的關注,昨日京東方A大量資金湧入,成交量相比前日增長近3倍,股價上漲3.3%。

作為華為的直接競爭對手,三星是全球最大的AMOLED屏幕生產商,為了不受制於人,華為盡可能避免過於依賴三星的AMOLED屏幕,採取的措施是扶持國產面板巨頭京東方和深天馬。

早在2017年,京東方就已宣布成都工廠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屏生產線實現量產,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生產柔性顯示屏的國家。京東方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生產的柔性AMOLED屏幕供應華為Mate X手機。

大眾公用通過參股的深創投間接持有柔宇科技股權,越秀金控旗下子公司越秀產業基金管理的國資創新基金也投資了柔宇科技。柔宇科技的首款折疊屏機型——FlexPai早在2018年就已經發布。

努比亞和維信諾聯合發布了全球首款柔性屏「腕機」努比亞α,此前曝光的小米雙折疊屏手機也是和維信諾共同開發。另外,小米手機新品CC9 Pro手機柔性屏同樣由維信諾供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