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天然資源股票趨勢
擴展閱讀
利達利股票代碼 2025-08-28 00:57:05
中國a股第一隻股票000002 2025-08-28 00:56:11

中國天然資源股票趨勢

發布時間: 2021-07-23 03:45:24

❶ 什麼是天然資源,天然資源包括什麼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和無形的光、熱等資源。1 什麼是天然氣水合物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固態甲烷,它是由天然氣與水所組成,呈固體狀態,其外貌極象冰雪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因此有人稱其為"可燃冰"、"氣冰"、"固體瓦斯"。天然氣水合物的結晶格架主要由水分子構成,在不同的低溫高壓條件下,水分子結晶形成不同類型多面體的籠形結構。其分子式為MnH2O加表示甲烷等氣體,n為水分子數)。天然氣水會物的結構類型有:I、11和H型。I型為立方晶體結構、Ⅱ型為菱型晶體結構、H型為六方晶體結構。Ⅰ型天然氣水合物在自然界頒最廣,而Ⅱ及H型水合物更為穩定。它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水與天然氣(主要是甲烷氣,每平方米的天然氣水會物可釋放出164立方米甲烷和0.8立方米的水)結合形成一種外觀似水的白色結晶固體,主要存在於陸地上的永久凍土帶和海洋沉積物中。

2 國際上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研究現狀

隨著世界上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日漸耗盡,各國的科學家正在致力於尋找新的接替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被稱為ZI世紀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正受到各國科學家和各國政府的重視。

自60年代開始,俄、美、巴德、英、加等許多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其也極為重視,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俄羅斯自60年代開始,先後在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黑海、裏海等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調查,並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體。即使近期經濟比較困難,仍堅持在巴倫支海和鄂霍茨克海等海域進行調查或研究工作。位於西西伯利亞東北部的Messoyakha天然氣水合物礦田已成功生產了17年。

美國科學家早在1934年首次在輸氣管道中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它堵塞了管道,影響了氣體的輸送而開始了對水合物結構及形成條件的研究。隨後美、加在加拉斯加北坡、馬更些三角洲凍土帶相繼發現了大規模的水合物礦藏。70年代初英國地調所科學家在美國東海岸大陸邊緣所進行的地震探測中發現了"似海底反射層"(Bottom Similating,Reflector,英文稱 BSR)。緊接著於1974年又在深海鑽探岩芯中獲取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並釋放出大量甲烷,證實了"似海底反射"與天然氣水含物有關。1979年美國藉助深海鑽探計劃(DSDP)和大洋鑽探計劃(ODP),長期主持和組織了此項工作,最早指出天然氣水合物為未來的新型能源,並繪制了全美天然氣水含物礦床位置圖。積極參加這項工作的還有英國、加拿大、挪威、日本和法國等。1991年美國能源部組織召開"美國國家天然氣水合物學術討論會"。最為重要的是1995年冬ODP64航次在大西洋西部布萊克海台組織了專門的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打了一系列深海鑽孔,首次證明天然氣水會物廣泛分布,肯定其具有商業開發的價值。同時指出天然氣水會物礦層之下的游離氣也具有經濟意義。以甲烷碳量計算,初步估計該地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多達100億噸,可滿足美國105年的天然氣消耗。在天然氣水合物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美國地質學會主席莫爾斯於1996年把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作為當今六大成就之一。因此,美國參議院於1998年通過決議,把天然氣水合物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要求能源部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等有磁部門組織實施,其內容包括資源詳查、生產技術、全球氣候變化、安全及海底穩定性等五方面的問題,擬每年投人資金2000萬美元,要求2010年達到計劃目標,20年將投入商業性開發。

亞洲東北亞海域是天然氣水合物又一重要富集區。80年代末ODP127、131航次在日本周緣海域進行鑽探,獲得了天然氣水會物及BSR異常廣布的重要發現。美國能源部的Krason在1992年日本東京召開的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表明在日本周緣海域共發現9處的BSR分布區。天然氣水合物礦層位於海底以下150-300M處,礦層厚度分別為3m、5m、7m,總厚為15m。估計在日本南海海槽的BSR頒面積約35000Km2。由於美國能源部發表了上述評估數據,加之日本油氣能源短缺,它引起了日本通產省、科技界及企業界的高度重視。1995年日本通產省資源能源廳石油公司(JNOC)聯合10家石油天然氣私營企業制定了1995-l999年宏偉的"甲烷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及開發推進初步計劃",投資6400萬美元。通過對日本周邊海域,特別是南海海槽、日本海東北部的鄂霍茨克海的靶區調查,發現南海海槽水合物位於水深850—1150m離岸較近,易於開發。水會物賦存一砂岩和火山沉積物中,其也隙度為35%,水合物充填率達85%,初步評價,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氣水合物甲烷資源量為7.4×l012m3,可滿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

德國從80年代後期還曾利用"太陽號"調查船與其他國家合作,先後對東太平洋俄勒岡海域的卡斯凱迪亞增生楔,以及西南太平洋和白令海域進行了水合物的調整。在南沙海槽、蘇拉威西海、白令海等地都發現了與水合物有關的地震標志,並獲取了水合物樣品。

印度在1995年全國地質地球物理年會上統一了認識,認為天然氣水含物已成為現今地質工作的主題。在印度科學和工業委員會的領導下制定了"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計劃",投資5600萬美元。迄今為止,印度已在其東西地區發現了多處地球物理異常,顯示出良好的找礦前景。

韓國資源研究所和海洋開發研究所於1997年開始在其東南部近海郁龍盆地進行水含物調查,相繼發現了略受變形的BSR、振幅空白帶、淺氣層、麻炕、海底滑坡、菱錳結核等一系列與水會物相關的標志。

紐西蘭在北島東岸近海水深1-3Km,發現面積大於4×104km2的BSR分布區。

澳大利亞近年在其東部豪勛爵海底高原發現BSR分布面積達8×104km2。

巴基斯坦在阿曼灣開展了水會物調查,也取得了進展。

加拿大西側胡安一德賽卡洋中脊斜坡區發現約1800億油當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

總之,目前已調查發現並圈定有天然氣水合物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沖繩海槽、日本海、四國海槽、南海海槽、蘇拉威西海、紐西蘭北島;東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海槽、北加利福尼亞一俄勒岡濱外、秘魯海槽;大西洋海域的美國東海岸外布萊克海台、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美東海岸外陸緣、非洲西西海岸海域;印度洋的阿曼海灣;北極的巴倫支海和波弗特海;南極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以及黑海與裏海等。目前世界這些海域內有88處直接或間接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其中26處岩心見到天然氣水會物,62處見到有天然氣水合物地震標志的似海底反射(BSR),許多地方見有生物及碳酸鹽結殼標志。據專家估算:在全世界的邊緣海、深海槽區及大洋盆地中,目前已發現的水深3000m以內沉積物中天然氣水會物中甲烷資源量為2.1×1016m3(2.l萬萬億m3)。水合物中甲烷的碳總量相當於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二倍。可滿足人類1000年的需求,其儲量之大,分布面積之廣,是人類未來不可多得的能源。以上儲量的估算尚不包括天然氣水合物層之下的游離氣體。

3 我國有關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調查現狀

近年來,國家領導和國土資源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計委等部委領導非常重視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與研究。首先是對我國管轄海域歷年來做過大量的地震勘查資料分析,在沖繩海槽的邊坡、南海的北部陸坡、西沙海槽和西沙群島南坡等處發現了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地震反射層(BSR)標志。並在對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成因、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特徵、外北採集、資料處理解釋、鑽孔取樣、測井分析、資源評價、海底地質災害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取得了豐富的資料和大量的數據。

自1984年始,我國地質界對國外有關水會物調查狀況及其巨大的資源潛力進行了系統的資料匯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技人員對80年代早、中期在南海北部陸坡區完成的2萬多公里地震資料進行復查,在南海北部陸坡區發現有似海底反射(BSR)顯示。根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於1999年10十月首次在我國海域南海北部西沙海槽區開展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前期試驗性調查。完成三條高分辯率地震測線共543.3km。2000年9-11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探寶號"和"海洋四號"調查船在西沙海槽繼續開展天然氣水含物的調查。共完成高分辯率多道地震1593.39km、多波束海底地形測量703.5km、地球化學采樣20個、孔隙水樣品18個、氣態烴感測器現場快速測定樣品33個。獲得突破性進展。資料表明:地震剖面上具明顯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和振幅空白帶。"BSR"界面一般位於海底以下300-700m,最淺處約180m。振幅空白帶或弱振幅帶厚度約80-600m,"BSR"分布面積約2400km'。以地震為主的多學科綜合調查表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主要賦存於活動大陸邊緣和非活動大陸邊緣的深水陸坡區,尤以活動陸緣俯沖帶增生楔區、非活動陸緣和陸隆台地斷褶區水含物十分發育。根據ODP184航次1144鑽井資料揭示,在南海海域東沙群島東南地區,l百萬年以來沉積速率在每百萬年400-1200m之間,鶯歌海盆地中中新世以來沉積速度很大。資料表明:南海北部和西部陸坡的沉積速率和已發現有豐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美國東海岸外布萊克海台地區類似。南海海域水含物可能賦存的有利部位是:北部陸坡區、西部走滑剪切帶、東部板塊聚合邊緣及南部台槽區。本區具有增生楔型雙BSR、槽緣斜坡型BSR、台地型BSR及盆緣斜坡型BSR等四種類型的水合物地震標志BSR構型。從地球化學研究發現南海北部陸坡區和南沙海域,經常存在臨震前的衛星熱紅外增溫異常,其溫度較周圍海域升高5-6℃,特別是南海北部陸坡區,從瓊東南開始,經東沙群島,直到台灣西南一帶,多次重復出現增溫異常,它可能與海底的天然氣水會物及油氣有關。

綜合資料表明:南海陸坡和陸隆區應有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估算其總資源量達643.5-772.2億噸油當量,大約相當於我國陸上和近海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的1/2。

西沙海槽位於南海北部陸坡區的新生代被動大陸邊緣型沉積盆地。新生代最大沉積厚度超過7000m,具斷裂活躍。水深大於400m。基於應用國家863研究項目"深水多道高解析度地震技術"而獲得了可靠的天然氣水合物存在地震標志:1)在西沙海槽盆北部斜坡和南部台地深度200-700m發現強BSR顯示,在部分測線可見到明顯的BSR與地層斜交現象。2)振幅異常,BSR上方出現弱振幅或振幅空白帶,以層狀和塊狀分布,厚度80-450m。3)BSR波形與海底反射波相比,出現明顯的反極性。4)BSR之上的振幅空白帶具有明顯的速度增大的變化趨勢。資料表明:南海北部西沙海槽天然氣水合物存在面積大,是一個有利的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

200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財政部的支持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繼續在南海北部海域進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調查與研究,計劃在東沙群島附近海域開展高解析度多道地震調查3500km,在西沙海槽區進行沉積物取樣及配套的地球化學異常探測35個站位及其他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海底電視攝像與淺層剖面測量等。另據我國台大海洋所及台灣中油公司資料,在台西南增生楔,水深500-2000m處廣泛存在BSR,其面積2×104km2。並在台東南海底發現大面積分布的白色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區。

4 意見與建議

(1)鑒於天然氣水合物是21世紀潛在的新能源,它正受到各國科學家和各國政府的重視,其調查研究成果日新月異,故及時了解、收集、交流這方面的情況、勘探方法及成果尤為重要,為趕超國際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水平,促進我國天然氣水會物的調查、勘探與開發事業,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建議每兩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動態、勘探方法和成果研討會"。

(2)我國南海廣闊的陸坡及東海部分陸坡具有形成天然氣水含物的地質條件,建議盡快開展這兩個海區的天然氣水含物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能源。

(3)天然氣水合物的開采方法目前主要在熱激化法、減壓法和注人劑法三種。開發的最大難點是保證井底穩定,使甲烷氣不泄漏、不引發溫室效應。針對這一問題,日本提出了"分子控制"開采方案。天然氣水會物礦藏的最終確定必須通過鑽探,其難度比常規海上油氣鑽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於天然氣水合物遇減壓會迅速分解,極易造成井噴。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為因素所引起溫壓變化,均可使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滅亡和氣候變暖等環境災害。因而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的鑽采方法已迫在眉捷,建議盡快開展室內外天然氣水合物鑽采方法的研究工作。

❷ 我國自然資源豐富,人類該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 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國家保護整 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 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 ;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 免侵害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改善城鄉生態 環境;預防和控制環境破壞和污染,積極治理和恢 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同時積極參與保護全球 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活動。到2000年,使環境 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 ,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逐步使資源、環 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到2000年的具體目 標如下:
(a)工業廢水排放量控制在300億噸 左右,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84%,城市污水集中處理 率達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萬噸,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0%,城市居民燃氣 化率達60%,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7億平方米;
(c)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廢物污染;
(d)交通干線雜訊等效聲級維持1990 年水平,城市環境雜訊達標率比1990年提高15~20個百 分點;
(e)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大力植 樹造林,1991~2000年凈增有林地面積1900萬公頃左右, 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5%~16%左右;
(f)預防和控制荒漠化擴展;加強 水土保持工作,今後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萬 平方公里;
(g)保護耕地資源,控制建設佔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22億公頃,擴大耕地 面積,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積330萬公頃;
(h)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 1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同時注意保護所有自 然生態系統。
2.4 保證上述目標實現的主要對策 應包括: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 開放,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b)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特 別是規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政策體系、 法律法規體系、戰略目標指標體系的建設,以及資 源環境、生態綜合動態監測和管理系統、社會經濟 發展計劃統計系統,信息支撐系統,以及發展教育 事業,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施能力在內 的能力建設;
(c)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 ,控制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結構;
(d)因地制宜,有步驟地推廣可持 續農業技術;
(e)重點開發清潔煤技術,大力發 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
(f)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資 源的合理利用,減少產業發展對交通運輸的壓力;
(g)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技術, 努力實現廢物產出最小量化和再資源化,節約資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設,改善 城鄉居民居住環境條件;
(i)組織開發、推廣重大環境污染 控制技術與裝備;
(j)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污水處 理,保護、擴大植被資源,以生物資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種保護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產力,減少自然災害。

❸ 中國目前自然資源的優勢和劣勢

中國自然資源概況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對國家的興衰至關重要。可以說,賣蠢00豐富程度與其在時空上的分布與組合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濟與外貿特徵以及將來經濟發展的趨勢。隨著世界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對物質文明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種類齊全,資源總量大,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大國之一;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擁有量少,資源相對緊缺。中國資源具有兩重性。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人類明白地球表層環境和資源是人類持續生存的基礎。人類若想生存,必須維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為此,全世界的各個國家和民族需要做到管理他們的環境資源並保持其能持續利用的狀態,降低過度的消費和浪費,將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費統一起來,並認識到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資源共享對策的重要性,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❹ 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

我國的自然資源現狀

--------------------------------------------------------------------------------

2005年09月01日 16:25

第二節 我國的自然資源現狀

我國自然資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徵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少,資源利用率低且浪費嚴重。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氣、不足9%的鐵礦石、不足5%的銅礦、和不足2%的鋁土礦,養活著佔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國最大的比較優勢是人口眾多,最大的劣勢是資源不足。

由於長期沿用以追求增長速度、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由貧窮落後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資源呈絕對減少趨勢,可再生資源也顯出明顯的衰弱態勢。

一、客觀上,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日益突出。

1.土地資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土地一旦與人類聯系在一起,便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自然綜合體,它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根。中國的農業問題或者說糧食問題實際上就是土地問題,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產量是美國的1/3;人均肉類是加拿大的1/4。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雖然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積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證、乾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嚴重的耕地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後備資源2億畝,其中可開墾成耕地的僅1.2億畝。考慮到生態保護的要求,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受到嚴格限制,今後通過後備資源開發補充耕地十分有限。

種植業為全國農民直接和間接地提供了40%~60%的經濟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國,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減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減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廣東、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當一部分(縣)市人均佔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於國際上規定的534 m2的警戒線,比日本人均467 m2還要低67 m2。2001年各類建設等佔用耕地,致使耕地凈減少61.73萬hm2。2000年耕地面積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別減少了249.81萬hm2和179.61萬hm2,減少幅度為1.91%和1.38%。在耕地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人口不斷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我國人均佔有耕地約為0.10hm2,比1995年約減少了0.01hm2,比1991年減少了0.02hm2。

根據調查,我國現有可利用荒地資源約1.25億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萬hm2和宜農荒地3500萬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我國的宜農荒地還不足世界宜農荒地的2%,而且它們大部分分布在邊遠山區,土地貧脊,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近幾年,我國荒地資源也隨著耕地資源驟減而呈現減少趨勢。

2.森林資源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分別為1.34億hm2和101億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別為0.12hm2和9m3,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蓋率雖已達13.9%,但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後。在如此情況下我國森林砍伐卻並沒有因此而減緩,過量採伐,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正日益使我國僅有的一點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改變,使我國多種以森林為棲息地的動物瀕臨滅頂之災,脊柱動物受到威脅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為10種。由於成熟林面積銳減,林木蓄積量少,採伐有限,我國木材及其它林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市場缺口很大,為滿足國內需要,國家每年都要進口一定數量木材。根據預測,我國木材緊張狀況近期不會緩解,在很長時間內依靠進口木材補充國內需要的局面不會改變。

❺ 中國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1、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23日上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胡潤百富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以1500億元身家成功登頂中國首富。

2、京東。

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JD」,開盤報價為21.7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上漲14.47%,市值達到約297億美元。

3、愛奇藝。

2019年2月22日晚間,愛奇藝交出了在美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2018財年,愛奇藝實現營收2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受該消息影響,美股開盤後,愛奇藝股價大漲。

4、網路。

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中文搜索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納市第22隻中國概念股。幾個小時之後,這個納市的新面孔便改寫了中國股的江湖位次,發行價27美元的網路,上市當天便以66美元高開,並直線上闖至151.21美元,收盤於122.54美元。

5、騰訊音樂。

2018年12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價為每股13美元,最終報收每股14美元,較發行價上漲7.69%。

❻ 根據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未來的走勢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高級組織形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化大生產越發達,對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夠充分發揮,股票市場也就越發達。

(6)中國天然資源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2013年影響股市表現因素分析:

我國經濟將在2013年實現溫和復甦,各項經濟指標將逐步好轉。與2012年每個季度經濟增速均低於年初預期相比,2013年每個季度實際增速有望不斷超出年初預期,預計全年GDP增速將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仍不會有起色,但內需的增長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鐵、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增無減,投資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❼ 中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

1.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少。
2、第一
3、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4、記不太清楚了,好象是:分布廣泛,相對集中
5、自己組織的,沒見過此題:水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市場廣闊;養殖技術高。

❽ 對中國自然資源做總體評價

就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體評價而言,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資源種類較為齊全

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各種自然資源幾乎是應有盡有,較為齊全。就各種自然資源滿足本國經濟發展需要的程度來說,我國堪稱是世界上各種自然資源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

2.絕對量大,相對量少

評價自然資源的數量,一國一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絕對量固然重要,但自然資源的價值主要在於要有人去開發利用,使它的潛在優勢變為現實的商品優勢。所以,自然資源人均佔有的相對量尤為重要。我國幅員遼闊,但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上述6大自然資源的數量情況看,各項資源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具有絕對量大、相對量少的突出特點。資源相對量少,說明我國所擁有的各種自然資源並非都是豐富的,要特別倍加珍惜,予以合理的開發利用。

3.資源質量參差不一,資源承載能力地區差異明顯

評價自然資源既要看數量,也要看質量。我國所擁有的有些自然資源,絕對數量可觀,名列世界前茅,但質量卻不盡如人意,較有代表性的如我國礦產資源中的鐵礦,探明儲量位居世界第3,但其含鐵量(品位)平均卻只有34%,這無疑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也使開展如何發揮貧礦資源的優勢問題的研究,成為面臨的亟待解決的迫切課題。
資源質量參差不一,反映在開發利用上,一個具體表現就是資源承載能力有明顯地區差異。如以生產糧食能力大小,從而能以承載人口數量的多少,作為衡量我國各地土地資源生產力高低——承載人口限度的標志,則我國各地土地資源生產糧食的能力大小及其與人口總需求關系而言,便有資源承載力高於人口總需求地區(富裕地區,主要是鄂、湘、魯、贛、皖、浙、蘇、黑、吉等9省),資源承載力接近人口總需求地區(臨界地區,包括冀、豫、晉、內蒙古、川、陝、寧、新等8省區),資源承載力低於人口總需求地區(超載地區,主要包括京、津、滬、遼、閩、粵、桂、瓊、黔、滇、藏、甘、青等13省區)等3類不同地區之分。

4.資源空間分布有利有弊

我國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主要有3個特點,即:①既廣泛又集中;②有一定的地區組合優勢;③資源豐度高的地區與產業豐度高的地區並不一致,存在區域二元結構。資源空間分布的既廣泛又集中,如我國煤炭資源,利弊並存,已如前述。若干相關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區組合優勢,如我國西南地區,同時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和開發利用需消耗大量能源的有色金屬與稀有金屬礦產資源,顯然是對開發利用相當有利的。區域二元結構的存在,則會導致產生若乾重要資源及工業產品不合理的區際過遠運輸,增加運輸壓力,提高成本,這對我國現代化經濟的發展顯然還是一種限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