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股票風險價格案例分析
擴展閱讀
中國平安股票的相關新聞 2025-07-11 15:52:53
和螞蟻科技有關的股票 2025-07-11 15:35:25
股票是買賣交易稅 2025-07-11 15:34:02

股票風險價格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6-19 10:49:22

A. 股票價值分析案例

樓主是和我一樣選了苦逼的財管公選課么……
查了一下沒有人解答,我就自己做了下,雖然你現在肯定不需要這份答案了,但希望以後搜到的同學可以省心吧,哈哈……
路過的點個贊哈……
(1)股票價格是市場供求關系的結果,不一定反映該股票的真正價值,而股票的價值應該在股份公司持續經營中體現。因此,公司股票的價值是由公司逐年發放的股利所決定的。而股利多少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有關。說到底,股票的內在價值是由公司的業績決定的。通過研究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而指導投資決策,這就是股利貼現模型的現實意義了。
(2) 1.如果公司增加股利的話,就意味著他存有的現金會減少,將來如果那些投資需要錢的話,就必須通過融資解決,比如貸款、股票增發等但是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
2.如果公司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大量現金的項目的話,那還是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們比較好,這樣畢竟是反饋給了股東們,而如果不發掉很有可能則放在公司吃銀行利息也是浪費。
3.如果是發放股利的話,在發放日當然股票賬面價值會下降。
以上是我自己搜的
(3)這道計算題是在假設公司將全部盈餘都用來發放股利的情況下做的,也就是凈收益的增長率等於股利增長率,而且此公司的增長率很大,所以最終結果的股票價值較大,應該是對的吧
閑話不說,上過程
k=4%+1.5×﹙8%-4%﹚=10%
d1=2×(1+15%)=2.3
d2=2.3×(1+15%)=2.645
v1=2.3×pvif(10%,1)(括弧里的是下標,字母用大寫,後面的也是)+2.645×pvif(10%,2)
=4.27547
v2=2.645×(1+8%)/(10%-8%)
現值:142.83×pvif(10%,2)=117.97758
v=v1+v2=122.25(元)
~\(≧▽≦)/~啦啦啦解答完畢。

B. 跪求一份股票價值價格分析實驗報告啊!做得快要崩潰了!請私 信。

兄弟,在和訊網,東方財富網等之類的網站一查便知,很詳細

C. 風險中性定價的案例分析論文怎麼寫

你可以去網路學術上搜一下,看看相關的資料。

D. 投資風險分析實例

【實例Ⅰ】讓我們研究有關一個石油化工廠考慮生產一種新型石化產品的例子。其現金流量為:

油氣工業技術經濟評價方法及應用(第3版)

當假設貸款利率為10%時,其凈現值NPV=2.95,內部收益率IRR=11%,二者均顯示該項目勉強可以接受。為了估算這些方法的精度,必須對現金流量值的變動性做某些設定。很明顯,任何一種情況都應該根據其優缺點進行處理。下面的假設僅是在表面合理的基礎上做出的。

假設1:已知零年的現金流量為-15 萬英鎊,無誤差,它實質上是投入的成本(廣告費,製作樣品的費用等),並且據此已做出了明確的預算。

假設2:其餘的現金流量是隨機變化的,其中值(Median)即上面所示的值,並且假設每一現金流量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後續分析的關鍵,也是我們進一步討論的內容)。

目前已提出了一些估算這些分布的方法,針對連續分布最常用的方法似乎是連續分布分值點法。該方法本質上是將最有經驗的專家(評估員)的意見進行量化。這一方法首先應給出未知變數的中值,即大於或小於該值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第一年的現金流量大概是4萬英鎊,接下來僅考慮現金流量大於4萬英鎊的概率,並要求估算出這些結果的「中間標志」。對這種估算而言,所得值為6萬英鎊,意味著如果所知道的全部情況是現金流量大於4萬英鎊,則認為大於或小於6萬英鎊的機會是相等的。對這兩個基準點深思熟慮後,認為現金流量大於6萬英鎊的概率為1/4。對另一半現金流量的低值部分進行類似的討論後,將會得到另一個低值的「中間標志點」,即3萬英鎊。值得注意的是,3萬英鎊和6萬英鎊距中值4萬英鎊的概率空間相同是沒有任何原因的。我們的大腦可在已確定的四個區間內重復尋找「中間點」的過程,將得到概率分別為1/8,3/8,5/8,7/8的現金流量值,並把它們加入到已有的1/4,1/2,3/4序列中。

最後,評估員要決定估算現金流量的極端值——預計最好和最壞的現金流量值。最後這一步將是很困難的,因為人們對「最壞」和「最好」有不同的解釋。評估員應加倍小心,以確保他能考慮的極端情況合情合理,不能把荒唐的事情考慮在內。比如石化廠的競爭對手全部倒閉(最好)或一場大火將石化廠燒毀(最壞)。

據此可假設第一年的現金流量如下:

油氣工業技術經濟評價方法及應用(第3版)

用肉眼將以上數據用平滑曲線連接,便得到圖7-13,應注意到實際中現金流量可能是由多項支出和收益組成的,而實質上的隨機變數可能是年銷售量。

圖7-13 第一年現金流量的主觀概率分布

接下來對每年度的現金流量依次重復上述過程。這將是一個費時(尤其對同一個評估員)甚至令人精疲力竭的處理過程。克服這一困難的有效方法是認為後續每一年的現金流量的概率分布完全是第一年按比例的翻版。如果這是可以接受的,則需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估算每一年現金流量的中值,就像第一年那樣,由它來劃分區間並提供比例因子。對所有數據進行完上述過程後可得表7-6。

表7-6 現金流量累計概率

每一個分布值的產生過程是這樣的:用一個已知分布(第1年)分別乘以比例因子1.75,1.5和0.5,得到第2、3、4年的分布值。實際中可通過查閱一個隨機變數介於00到99間的轉換表,該表中的值是可表示為100和第1年現金流量累積概率圖(圖7-13)中相應值的函數的隨機變數。因此序號為63 的隨機變數對應的第1年的現金流量為45.6,若求同一隨機序號所對應的第3年的現金流量值,則結果應為45.6×1.5=68.4。

針對一組典型的模擬值,可取隨機序號為63、17、02、39,則相應的現金流量分別為45.6(1年),46.2(2年),20.4(3年),17.8(4年),則凈現值為:

油氣工業技術經濟評價方法及應用(第3版)

結果表明有較大的虧損。為了弄清這是否為非正常結果,需要進行全面模擬,上述一組輸入數據的IRR值為-0.07,不僅收益率低於貸款利率而且為負數。由於全部的收益小於初始投入,這一結果應該是可以預料的。

也許有人會提出:上述模型中的假設是不現實的,因為實際上任一年的現金流量是彼此獨立的。然而實際情況是,如果一個項目(在本例中就是引進新型石化產品)是成功的,其現金流量會持續大於現金流量中值,反之,一個失誤將會導致在項目壽命期內現金流量一直較低。用統計學的術語來說,就是隨機變數之間是相關的,並不是彼此獨立的。在實際模擬中,處理相關問題並不困難,問題在於如何使數學方法與評估員理解的概念相匹配。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個辦法是對完全獨立和完全相關這兩個極端情況進行檢驗,並認為真實的情況應介於兩者之間,並希望對於任一種評價項目可行性的方法,這些極端值都會給出最合理的值,並有助於決策的做出。

我們已經考慮過完全獨立的模型。假設完全相關的模型,每一個現金流變數相對於其分布都處於同樣的位置。這可通過採用對每一組變數X1,X2,X3,X4都使用同一個隨機序號的簡單方法來完成。例如若我們使用隨機數63,則相應的現金流量分別為45.6,79.8,68.4和22.8,則有NPV=24.4和IRR=17.8%。

我們對獨立和相關兩種假設模型均進行了模擬,並將結果以NPV和IRR累計概率的形式繪製成圖(圖7-14,圖7-15)。

圖7-14 NPV累計概率圖

圖7-15/RR累計概率圖

對於相關模型,這兩個判斷標准都比預計的有較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在此模型中,極端隨機變數的作用被重復了四次,而在獨立模型中,極端值的作用有被其他三個隨機變數減緩的趨勢。更進一步觀察可發現,相關模型的曲線之間形狀上具有相似性,並與通常的現金流量累計概率曲線(圖7-13)相似。這一現象可簡單地解釋為:對任一隨機變數,四年均有唯一的現金流量,因而便會有唯一的NPV和IRR。現金流量、NPV和IRR的概率表達方式明顯相關,事實上則不必模擬。

用這些圖進行項目的可行性評價時,決策者或許首先會注意到NRV為負值的概率介於0.34到0.48之間,二者可能都高得不可接受。同樣,IRR小於貸款利率(10%)的概率也有一個范圍,且可得出相同的結論。這些圖會帶給我們更深層的思考,例如負NPV的風險或許被大量的正值所抵消。

在上述模擬過程中未涉及投資回收期這一判斷標准,盡管該方法不會引起分析上的困難。如前所述,相關模型的值可直接得出,結果見表7-7。

投資模型建立和模擬的結合為項目可行性的評價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它在專業評估員提供的初始主觀概率的基礎上,為決策者提供了所含風險的詳細分析。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具有最有用的信息,風險雖不能完全避免,但被徹底地暴露了出來。

表7-7 累計概率

【實例Ⅱ】石油生產是由地下石油資源量、儲量、產量和投資等多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在石油生產系統中,儲量是聯系勘探開發和開採的關鍵元素,通過勘探活動找到的儲量只有通過油氣開采才能實現它的價值,企業才能獲得經濟效益,從而使石油生產系統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在石油生產系統中,資金流動可能呈現出多種運行模式,圖7-16把貼現凈現金流和累計貼現凈現金流表示在同一時間序列上,A、B、C、D和E點分別表示它們的特徵點。這是一種典型的資金流動曲線。

經濟可采儲量評價的實質就是確定資金流動曲線上的這些特徵點。C點是儲量開發取得經濟效益的臨界點,它對未動用儲量的開發動用具有重要意義。產量進入遞減期後,貼現凈現金流降為零而累計貼現凈現金流上升到最大,因此,E點是儲量開發可以達到的經濟效益的最高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濟可采儲量評價是動態的,並具有階段性,它貫穿於石油生產的全過程。經濟可采儲量評價就是從未來一定時期內的資金流動分析出發,對石油生產系統中一切有資金流出、流入的分年動態進行預測,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保證國家及勘探開發和生產部門獲得相應的利潤,從而確定儲量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經濟開發界限。

現金流通表中,當累計貼現凈現金流達到正值最大而貼現凈現金流等於零時稱為零效益。對正在開發的老油田來說,如果計算出的現金流通表在評價起始年就沒有經濟效益,說明該油田已處於零效益虧損狀態下開采。對新油田來說,圖7-16中C點是儲量開發動用並可能獲得經濟效益的臨界點,如果從評價起始年累計貼現凈現金流始終為負,盡管貼現凈現金流已上升為正值,說明目前該油田儲量開發仍沒有經濟效益。否則,從評價的起始年到零效益年份的累計產油量就是(剩餘)經濟可采儲量,凈現值NPV為(剩餘)經濟可采儲量的價值,其表達式如下:

圖7-16 石油生產的典型經濟特徵

油氣工業技術經濟評價方法及應用(第3版)

式中:NPV為(剩餘)經濟可采儲量的價值;CIi為第i年的現金流入;COi為第i年的現金流出;IR為目標內部收益率;T為經濟開采年限。

現金流通法綜合反映了石油生產系統中經濟可采儲量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動態變化,並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因而對所有油田都適用。但是,由於這種方法以石油生產預測為基礎,預測精度的好壞會影響到評價結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儲量類型、開發方式和開采階段,合理選擇預測方法。另外,經濟極限法因需要參數較少,計算公式簡單方便,同時可以避免多種開發生產指標預測偏差造成的影響,但這種方法對參數的敏感性較高,不能計算出所需的大多數評價指標,因此,只能作為經濟可采儲量評價的輔助方法。

E. 在股票市場中,因為市場風險,引起股市波動的案例

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股市下跌就是最好的列子

F. 股票風險分析的實例

自08年1月15日開始 A股出現雪崩式的下跌 原因是中國平安在融資和中國南部的雪災引起 之後大盤每次好轉就會遭到融資傳聞 接著是浦發銀行的融資 接連聯通 大秦鐵路 等等 都出現傳聞

G. 舉例說明股票的風險.

600839 1998年28塊錢 10多年了 後來最高07年才11塊
000931 2000年最高40多,後來最高07年17塊

還有很多退市的股票,

H. 股市風險的探析

股市風險探析
觀察中國股市風險,需要從結構上來把握,對風險的實際分布狀態進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輪大跌之前,特別是當上證綜指上摸4000點之後,各種恐高的聲音再次響起。其中擔憂風險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預的人有兩大理由:一是股指漲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沖動,甚至有媒體把民工入市也當作股市過熱的證據來調侃。這難道是判斷風險的依據?股市風險固然可以從指數上看出一二,但那隻是表象,在這表象後面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利益相關方的信息風險,是信息不對稱、信息缺損與信息操縱風險。

中國股市本輪近20%的暴跌,經過十來天的反彈整理,似乎就這么過去了。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我們現在還只是看到數百家公司股票連續跌停、市值損失上萬億元,如果我們還簡單地認為,這是股票交易印花稅惹的禍,或者真假「洋鬼子」忽悠出來的毛病,甚至還在暗自慶幸這是對新股民的一次很好的風險教育,而不作系統、深入、貼近實際的思考,那就有點不知教訓,甚至白付學費了。從各類市場參與者在這場風波前後的表現,以及管理層與媒體的作為看,潛藏在中國股市中的內在與外在缺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那麼這個市場的中長期風險就要比眼前的短期風險更大,更危險,也更有害了。

首先看內在風險。從結構上看,除了系統性風險外,在資本市場上最直接的風險是來自投資品自身的信息風險,也就是由投資品的信息殘缺、延宕、非對稱傳布,或信息虛假、欺詐、操弄等造成的風險。以股票為例,股票作為投資品,其風險主要有公司治理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而所有這些風險都表現為公司信息及信息披露風險。尤其是那些與經營情況和盈利預期直接相關的信息,以違規或違法的方式在市場上做選擇性傳播,更是導致市場異動與投資者行為異常的直接原因。比如,近期杭蕭鋼構(19.59,-0.45,-2.25%)股價異動就典型地反映了這種信息非對稱傳播的危害。

除此之外,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股權分置問題雖然在短期內在股權制度上有了重大變革,並由此引發了市場由熊轉牛的突變,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行為偏好,尤其是只注重自己那部分利益的習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徹底改變。大股東無視全體股東的長遠利益與公司前途,在充分享有股權分置改革以前的那些特殊股權利益之後,又得到了本次股改帶來的利益變現機會,這種一次性制度紅利很可能扭曲大股東的行為,造成普遍的公司治理短期化惡果,比如大股東會盡可能地把短期業績做好,或者製造利好題材,以配合大小非高價減持等等,若是這樣一種結局,那麼這樣的股權分置改革將是可悲的,而中國股市的中長期風險也就可想而知了。

從市場層面看,相對於其他風險,市場操作風險也許是最容易被投資者所感受的。因為隨著股指的漲跌,股價的波動,操作風險也跟著起伏。如果我們撇開其他因素,單就市場操作來講,通常有三大風險會直接呈現在所有投資人面前:一是估值風險,二是資金流量與流向信息風險,三是投資者博弈風險。從實際操作尤其是短線操作看,由於市場是憑實力說話的,因此擁有資金話語權的主力機構永遠是市場的主導者,而中小散戶多半都是群羊效應中的尾隨者,根本無法與主力抗衡,因而市場操作風險主要取決於主力機構。

比如,前兩年上證綜指只有1000多點,主力對當時的市場不認可,股市照樣走熊。而現在的中國經濟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股市卻已判若兩人。可見對市場的估值,主要取決於主力的贏利預期。在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對股市打壓越低,吸籌越多,日後贏利才越高。而市場的這種估值風險,不僅表現在大盤上,更直接地表現為主力對個股與板塊的操控上。這是其一。其二,對市場操作影響更大的是有關資金流量與流向的信息也受控於主力。因為主力資金不僅會影響股價,而且能隱蔽地把握與操弄資金流量與流向。這便構成了資金信息的不對稱風險。另外,再從博弈關系看,市場上盡管散戶很多,但能夠動用各種交易手段來影響股價的,主要還是主力。所以只有主力機構才是市場的麻煩製造者,才是市場風險的策源地。而主力的所作所為,將直接關系著市場的中短期交易風險。

除了這兩種內在風險之外,還有一種比較隱晦的風險,那就是中介與資訊服務風險。這是由券商等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殘缺與隱晦的不公正而造成的投資風險。這種風險通常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對服務對象實施差別化服務。比如,對主力資金提供各種買賣便利,而對中小散戶則缺乏包括理財指導與風險提示等在內的起碼的市場服務;還有一種是對資訊產品實施差別化供給。比如,一些中介機構將其調研報告分不同時間和詳略文本,向不同對象發布,造成信息不對稱,進而為不同對象的買賣時點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這種非對稱性信息服務對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散戶的影響與傷害往往更大、更直接,並由此構成了對股市的短期擾動。

股市的內在風險還有很多,表現形式也五花八門,但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作為市場參與者,由於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同,在博弈過程中,各利益相關方所處的位置也不盡一致,因此對市場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而由此觸發的市場風險也有很大差別。從主導性看,首先是上市公司,其次是各類機構,最後才是散戶。而散戶由於其投資偏好千差萬別,不可能形成一股影響市場的合力,因此拿散戶說事,其實是一種誤導。而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博弈結果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以強凌弱,用竭澤而漁的方式進行財富掠奪,最後造成市場生態整體惡化,釀成巨大風險;還有一種是共生共榮,形成有合理投資預期的市場生態。就目前而言,特別要警惕的是前一種結果,那是一種危險的游戲,需要從制度上加以制止。

除了內在風險,在觀察股市風險構成時,還有兩個外在因素,也會對股市造成局部系統性傷害,一個是輿論誤導風險,還有一個是監管不當風險。

輿論誤導風險主要是由媒體或其他機構的信息傳播方式不當而引發的市場風險。這種風險有些可能是由於不懂市場經濟規律或不能公正地對待不同市場主體而造成的;有些卻有可能是出於商業利益而故意操弄的。比如,將財經報道娛樂化,為吸引「眼球」,故意將極小概率事件極力放大、甚至不惜歪曲事實真相,以博取聳人聽聞的效果;又如,有些傳媒熱衷於煽情,追「名人」、「洋人」,放「狠話」、「怪話」,操弄話語權,以謀求賣點;再如,有些證券機構及其代言人出於商業考慮,在不同時點對股市作誘導性評價,等等。

凡此種種,輿論誤導風險,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佔有輿論優勢的利益相關方,為了一己的利益而影響輿論導向,在財經信息傳播的系統、完整、對稱、均衡性上有違「三公」原則,由此誤導公眾,並釀成人為的市場風險。其結果一是造成市場短期波動加大、效率降低,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減弱;二對投資者來說,則意味著投資成本上升、投資判斷力降低,操作失誤增加。在以信息為主導的虛擬市場中,這是一種容易釀成局部性系統風險的人為隱患。

至於監管風險,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監管不到位風險,比如對影響市場的主導性力量,如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對各類機構合法合規經營的監管是否到位,將直接影響市場的基礎和整體質量,對券商等中介機構在對散戶服務特別是風險提示方面的督導是否到位,也直接影響市場心態直至社會輿論;還有一個是監管不當風險,包括政策措施內容不當和出台時機不當的風險,也將影響市場的正常運行。

觀察中國股市風險,需要從結構上來把握,對風險的實際分布狀態進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輪大跌之前,特別是當上證綜指上摸4000點之後,各種恐高的聲音再次響起。其中擔憂風險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預的人有兩大理由:一是股指漲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沖動,甚至有媒體把民工入市也當作股市過熱的證據來調侃。這難道是我們判斷風險的依據?

更為奇怪的是,發出這種聲音的居然有不少是吃過洋麵包的專業人士與財經媒體,比如有媒體稱,中國股民正在搶乘泰坦尼克號這艘冰海沉船,等等。這種用極具煽情色彩的語言不做量化分析的報道出自專業媒體,實在匪夷所思。

如果說股指背離基本面,漲得太快太過,有價值回歸的要求、有市場調整的風險,這好理解;如果有些新股民缺乏必要的投資理財知識與風險防範意識,需要時時加以提醒和告知,這也好理解。但是如果我們僅憑指數高低或股民開戶多少來判斷股市風險,那也太簡單、太教條、太離譜了。

股市風險固然可以從指數上看出一二,但那隻是表象,在這表象後面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利益相關方的信息風險,是信息不對稱、信息缺損與信息操縱風險。而對於股市風險信息的誤導,本身又是一大可笑又可悲的人為風險。

從宏觀基本面和上市公司與證券市場的各項近期指標看,短期內都有喜人的業績,也就是說短期內並沒有哪些重大因素能夠改變股指持續向上的牛市格局,令人擔心的則是上述中長期缺陷如果得不到治理,有可能釀成市場未來風險。這是中國股市目前的基本狀況。因此,唯股指是論,僅憑指數高低來評論股市風險大小,是非常粗糙的做法。

但願本輪大跌付出的代價能夠讓我們看到這一點。在對股市風險的評價中,能夠拿出有充分說服力的事實與量化指標來,而不是一葉障目,或者為了別有用心的商業目的,在那裡忽悠人。

I. 以股票投資為例闡述風險與收益的關系

這大了去了,問度娘吧
或者找書看吧,想在股市裡面撈金,是非常不容易的,別被人忽悠了

J. 股票的風險有哪些 股票投資風險分析

股票投資有哪些風險?
答:(1)股票的市場風險。股票市場的風險是相對而言的,其風險的程度也會因投資者的投資方式不同或投資的決策不同而有差異。(2)公司經營風險。主要是指因企業經營失誤而帶給投資者的風險。(3)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指由於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化給證券收益帶來的風險。(4)購買力風險。購買力風險是指由於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而對證券投資者產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