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莫迪突訪中印邊境沖突地區,這么做會影響國際局勢嗎
我覺得這樣做會影響國際局勢,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還是有一定的威嚴在的,他的突訪一定是有原因的。同樣他的突訪也一定會帶給當地人一些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❷ 中印關系 與這次邊境交火聯系
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舉行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蠶食中國領土導致在1987年3月與解放軍在桑多洛河谷發生激戰。
1987年的那次中印邊境沖突規模不大,交火時間也很短,但緊張對峙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印軍被擊斃16人,受傷人數不詳。雖然具體情況不清楚,但陣亡的印軍中有6具屍體是由我方交還給印方的,說明很可能是印軍入侵我方控制區然後被擊斃的。當時路透社援引印度的報道說是中國軍隊首先在一個有爭議的山口樹立五星紅旗,然後引發的沖突,印度軍隊在驅逐中國軍隊的途中遭到有預謀的伏擊,為避免事態擴大,印軍撤離了交火區。我方損失情況也不清楚,不過看來印度又吃了虧。實際上在80年代的反蠶食的斗爭中,我方爭回了麥線以南的部分土地,今天的實際控制線並不完全按麥線行走。但大體趨勢,則可能無法挽回。
❸ 中印1962年邊境沖突詳細過程
1962年自衛還擊戰之後,中印邊境形勢一度緩和。但是1967年以來印度出於其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又在邊境地區頻繁地肇事,挑起軍事沖突,不斷由亞東地區入侵我境,修築工事,偷移界碑。僅1967年,入侵活動就達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後入侵加劇。為了打擊印度的侵略行徑。步兵第十一師奉軍委和軍區命令,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還擊作戰。 乃堆拉山口自衛還擊戰斗印軍駐錫金之山地17師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強行越界架設鐵絲網。9月7日,印軍置我多次嚴重警告於不顧。再次越界架設鐵絲網,並刺傷我戰士2名。印軍把我之克制視為軟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隊100餘人強行進入我境,架設鐵絲網,並首先向我開槍射擊.悍然發動軍事進攻。我山口分隊為保衛祖國的尊嚴,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中央軍委「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絕不示弱,絕不吃虧」的斗爭方針,堅決進行了自衛還擊。1967年9月11日至13日,印軍越過中錫邊境,被我邊防部隊擊退。箭頭所指處為中錫國界,左側為中國領土,X處為入侵印軍在中國境內架設的鐵絲網。戰斗經過:9月11日7時30分,印軍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營長指揮下,從103陣地沿公路進至山口馬尼桿附近,稍作停頓後,即分兩路:一路50餘人沿國界習慣線向南運動;一路60餘人沿國界習慣線向北運動。在其99號、101號、102號陣地的掩護下,向我前沿陣地接近,企圖將我1、2號陣地的鐵絲網向我縱深推移。為防敵進攻,我令31團6連3排和機槍2連1排佔領1號陣地,4連l、2排進入2號陣地。7時44分,敵分3路向我1、2號陣地正面及其南側逼近,我鳴槍3發警告,敵置若罔聞。8時7分,敵向我陣地前沿開槍射擊,並投擲手榴彈1枚。31團機槍2連連長當場犧牲,6名同志負傷。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前沿分隊奉命進行堅決的自衛還擊。1、2號陣地同時以猛烈的火力殺傷暴露之敵,當即斃敵57名(敵收屍觀察到的數字),並集中6具火箭筒於1號陣地摧毀了敵100號陣地的7個工事,使固守之敵一開始就失去了依託和火力還擊的能力。隨即我2門82迫擊炮對敵100號陣地實施了摧毀射擊。8時12分,該陣地之敵狼狽後逃。我2號陣地之火力在殺傷前沿暴露之敵後,即轉入對敵99號陣地之機槍火力的壓制射擊。此時,前沿步兵近距離對戰已基本結束。8時15分,敵我雙方開始了炮戰。我對敵10個炮兵陣地採取集中優勢火力,一次打擊1個目標的方法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嚴厲懲罰下,敵被迫於13日22時停止了炮擊。我炮兵分隊根據周總理「敵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擊」的指示,於14日14時46分停止了對敵懲罰。這次炮戰歷時4天3夜,我參加各種火炮28門(122榴彈炮12門、82追擊炮7門、75無後座力炮6門、57無後座力炮3門),先後對敵21個目標進行了射擊,壓制敵炮兵陣地8個、觀察所2個、指揮所2個、破壞敵工事23處、擊毀汽車2輛、殲敵約550餘名。這次自衛還擊戰斗31團4連、6連、機2連、炮2連、工兵排、2營部、75炮連、炮兵308團榴炮3營直接參加了戰斗。3l團其他分隊、師高炮營、33團3營、師工兵營1連、工兵305團10連、12連、雷達4連、汽車16團1、5連和軍區加強的一些特業分隊,也部分別擔任了各項保障或機動任務,直接支援了戰斗。這次自衛還擊作戰,我殲敵607名,繳輕機槍1挺、沖鋒槍9支、步槍16支及其它物資一部。我傷亡干戰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戰25名),傷91名(干17名、戰74名),消耗各種槍彈15726發、各種炮彈45890發、40火箭彈69發。這次還擊戰斗,我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打了一個漂亮的陣地自衛戰。打退了敵人的武裝進攻,狠狠地教訓了敵人,大長了我之志氣,大滅了敵之威風,維護了國威、軍威,保衛了祖國的邊防。此戰打得有理、有利、有節,迫使敵人打著白旗來我邊境一側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軍的屍體和武器、彈葯等,並在移交書上簽了字。承認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軍事上的勝利。卓拉山口還擊印軍入侵戰斗乃堆拉山口戰斗後,印軍不甘心他們的失敗,又於10月1日乘我國國慶之機,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裝沖突。戰斗經過:10月1日、我發現卓拉山口之印軍廓爾喀聯隊第7營304號地區之敵,提前起床開飯後,全部進入陣地。11時20分,印軍排長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從304號地區向我哨兵逼近挑釁。為防敵突然襲擊,我山口分隊(亞東獨立營3連和加強的31團炮3連2個排)也同時作好了戰斗准備。11時45分,8名印軍越界挑釁,我當即提出警告,敵不理,反強行抓我哨兵。我守點分隊為營救戰友,將敵排長推出境外,敵排長愈加放肆,竟用手槍向我射擊。隨後304號地區之敵全部向我開槍射擊,當即打死打傷我戰士2名,並以81迫擊炮、51迫擊炮向我指揮所、炮兵陣地射擊。我山口分隊被迫於11時58分進行自衛還擊,一舉將入侵之敵全部殲滅在我境內。12時5分,31團炮3連2個排開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戰斗。3門82炮首先對305號敵火力點和迫擊炮射擊。12時15分,3門57無後座力炮對敵301號地區之工事和火器射擊。到19時55分,敵我雙方停止炮擊,炮3連2個排先後對8個目標射擊,壓制敵81、51迫擊炮陣地各1個。據敵向其上司報告稱,我摧毀前沿工事9個,斃傷印軍195人。這次自衛還擊戰,我參戰分隊在軍區的直接指揮下,抱著為國慶獻禮的決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軍事上遭到了失敗。
❹ 中印邊境是否會發生沖突
可能會發生沖突。
中印邊境在沉寂了一些天之後,於2017年8月15日清晨在拉達克地區除了發生肢體沖突外,還互擲石塊攻擊對方,據說有6名印度兵的面部被石頭砸傷。印度媒體對此事大肆炒作,號稱打退了中國的入侵雲雲。結果,記者問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言人直接回應「不了解」。
那麼,中印在該地區到底有沒有發生「石塊」沖突?印度又為何此時高調炒作?中國又為何不置可否?這背後到底是怎樣的邏輯?這又預示著什麼呢?
事實上,從中國外交部8月2日發布《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開始,中國就沒給自己留任何後路,8月3日至4日24小時內6次警告和奉勸實際上就是中國最後的「善言」。可惜,印度沒有聽懂,也沒想聽懂。此後,中國一直在和美國較量,處理朝鮮半島、南海問題。在處理半島和南海問題的同時,中印都在干著兩件事:一是向邊境增兵,強化邊境軍事能力;二是進行外交戰,爭取不丹和尼泊爾的支持。雖然,軍事上雙方還未分出勝負,但在爭取不丹和尼泊爾支持方面,印度已經輸了。
不丹,沒有明確表示站在印度一邊,不承認洞朗地區是中不爭議領土,這讓印度無可奈何;尼泊爾讓印度更加抓狂,不但提前聲明不在中印之間選邊站,尼總統還說不允許任何勢力利用尼領土反華,這實際上就是站在了中國立場上。印度一直以來控制的兩個國家,沒有一個站在印度立場,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與此同時,印度也未爭取到西方國家的廣泛支持,除了媒體進行了中立的報道外,西方政府當中也就美國說希望和平解決雲雲。
中國對印軍保持了極大的剋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底線,印度就可以為所欲為。中國已經向世界澄清了事實,發表了立場文件,壓根就沒有留下讓步的退路,何況在領土問題上也沒什麼可退的。現在,中國的每一次容忍和應對,實際上都是不斷拉高中印「對賭」的成本,不斷升高的對賭成本將意味著印度一旦退縮損失會更大,而中國不可能退,到一定程度印度若繼續不退,必然出手。
❺ 中印戰爭打起來對中國股市會產生什麼影響
周邊局勢的變動,預期不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由於中美在一些問題上都相互呼應保持克制。美國自身都難保,不會再有找纏。故此,預期股指的回調,不會因為周邊局勢變動而影響。反而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各國開始減緩經濟援救措施,必定影響剛剛有些轉變的行業。股指也會收到影響。
望採納!
❻ 中印邊境對峙 軍工概念股受益股有哪些
軍工概念股中可重點關注中國重工(601989)、中航動力(600893)、中直股份(600038)、光電股份(600184)、四川九洲(000801)、海特高新(002023)、四創電子(600990)、常發股份(002413)等。
軍工板塊正值短期發酵。單一事件的輿論發酵雖然並不能真正的構成對軍工板塊的長期支撐,但當前中印對峙、南海、朝鮮核問題等驅動事件的持續發酵,會刺激軍工板塊迎來短期上行行情。
裝備升級疊加改革影響利好長期基本面。受市場風險偏好轉變影響,軍工板塊在2018年9月估值處於2014年以來歷史最低位。受益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引領的裝備需求放量疊加軍隊、軍工企業改革影響,軍工板長期基本面向好。
高端製造和電子信息等重點子行業的龍頭企業,和優勢民參軍企業具有較高配置價值。
(6)中印邊界沖突買什麼股票擴展閱讀:
軍工概念股一覽:
中國衛星(600118):星研製、應用。其中軍用60%,民用40%。航天五院,衛星及航天器研製及應用,其中軍用近50%。
航天電子(600879):軍品75%,連接器、感測器等。民品25%,電纜、鑽井測斜儀等航天時代電子,軍用及民用電子產品,軍隊及宇航佔2/3。
航天長峰(600855):軍品為軍用計算機等,佔25%。民品為醫療機械、機床等,目前正在注入安防產品。航天二院,戰略導彈為主。民品信息產品,數控系統,特種器件等。
航天通信(600677):軍品為便攜導彈,通信產品等,佔35%,民品包括紡織、商品流通等。航天科工集團,主業導彈武器,民品超過50%,包括信息產品、電力及石油設備等。
中航黑豹(600750):專用車佔40%以上,其餘為農用車、商品車及部件。金城集團,航空及民用機電液壓產品。
中兵光電(600435):包括火箭炮、無人機無人車等佔60%以上,其餘為能源化工產品。中兵導航控制科技集團,主營武器裝備、機電、激光等。
❼ 兩國邊境發生沖突,哪類股票會升
如果是像吵架形式上的比如中國和日本在釣魚島方面的問題 則不會影響任何一類的股票上升
如果是發動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 比如中國和俄羅斯兩個軍事大國干起來了 勞民傷財 兩國經濟會進入迅速下滑趨勢 這樣無論中國或俄羅斯 股票市場都會全線下跌 在大規模下跌中沒有任何一類會異軍突起迅速成為焦點的
如果是單方面的侵略~壓迫~植入戰爭~ 比如美國侵略伊拉克~佔領油田~油田大規模受損~強行免除欠款的話 短期來看石油和軍工板塊會成為美國上漲的焦點~長期來看因為軍工和石油的需求帶來了GDP的快速拉升能夠解決大量就業問題再進行消費從而會使各各行業都得到一定的上漲~ 而對於伊拉克則會全面下跌~國亡家亡~
在這個問題上主要從兩方面看一個是戰爭的規模性 一個是戰爭的可依賴性(一國對另一國經濟的依賴性~包括進口和出口兩方面)
假設中國和台灣干起來~估計用不了三五天就可以全線佔領~對中國就相當於一個軍事演習~把台灣滅了中國一定會去建設~那時候最需要的就是鋼鐵~水泥~食品~醫療器械~醫療葯品~服裝(低檔服裝~可以在義烏小商品城中購買)~深圳~上海~等地的港口業務~都會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 至於軍工行業~每年國家對軍事上的預算是一定的~中國如果要乾颱灣用不了多少東西~軍工方面的漲幅是一定的
而對於台灣來說~國家被滅了~股票會全線下跌~甚至股票市場會就此永遠封閉了
❽ 有沒有對付邊境沖突的辦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參加了六次戰爭
一、抗美援朝戰爭:
年面對經過多次戰爭蹂躪、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當等人正在進行剿匪、土地改革、恢復工業生產、解放的准備時,北朝鮮領導人依靠從指揮的四野中抽調的三個朝主力師共五萬人為骨幹組成的朝鮮軍,在蘇聯的指使下,不與中國領導人商量,不顧國際認可劃分的南北朝鮮三八邊境線,就擅自發動了收復南朝鮮的侵略戰爭,破壞了中國解放的大事,因當時美國已決定放棄,如果朝鮮戰爭晚爆發幾年,則必為大陸收復。美國作為南朝鮮的託管國,在的授權下,率領著由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反擊北朝鮮的侵略,仁川登陸一舉將北朝鮮軍十餘萬部隊基本殲滅,只有少量部隊潰逃到邊境,北朝鮮面臨亡國危險。
美國取得對北朝鮮的戰爭勝利後,忘乎所以,揮軍越過三八線,准備滅亡北朝鮮,其先頭部隊已抵達鴨綠江邊,使美軍的參戰由正義性演變為非正義性,同時,美國將第七艦隊開進海峽,協防,阻止中國大陸解放,更激起了新中國領導人的憤怒。
在捅了馬蜂窩無法收場、而蘇聯人又撒手不管的危急情況下,向中國伸出了求救之手,以偉人的戰略眼光,遠矚,認為在蘇聯的軍事支援下、以經過無數次戰爭嚴酷考驗的解放大軍參加朝鮮戰爭,既可以打擊美國的囂張氣焰,拯救北朝鮮滅國之危,阻戰火於國門之外,又可以揚國威於世界,使中國濟身世界大國之列,一舉二得。
中國幾百萬志願軍的陸續參戰改變了朝鮮戰爭的格局,經過三年浴血奮戰,中國在付出巨大傷亡的代價下,消滅美韓軍隊近百萬人,其中美軍傷亡20多萬人,使美國從二戰的美夢中突然變成噩夢,遭到當頭一棒,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書上屈辱簽字,而且對手竟是世界近代史上被人鄙視的中國人,其傷痛之深使美國人至今避諱朝鮮戰爭,成為美國建國以來的奇恥大辱,美國也從此領教了新中國領導人和的厲害!
朝鮮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中國的雄起令世人刮目相看,鼓舞了世界上的陣營,中國於年從朝鮮全部撤回志願軍,比較完美的結束了朝鮮戰爭。
但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有以下重大失誤:
1、中國是個過於善良的民族,對美國和南朝鮮俘虜過於優待,採取無條件釋放,而未作為籌碼以便交換中國和北朝鮮戰俘,致使戰俘遭到非人待遇,身心受到嚴重摧殘,還有近萬名戰俘被送到和南美,這是中國在朝鮮戰爭後期的一大失著,我們應該學習越南人在美越戰爭中對美國戰俘的虐待,使美國人現在提起越南戰爭還不寒而慄,即使現在稱、博愛的美國對戰俘的虐待也令世人震驚,但世界又能把怎麼樣,還不是由單雇請美國在繼續進行軍事統治,記住一句民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正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缺點。戰爭日本投降時,中國人對萬日本戰俘和萬日本僑民的優待與友善,只能讓日本人認為中國人很懦弱,沒有達到懲罰侵略者的目的,日本人現在也不向中國人謝罪而且還想恃機復仇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觀蘇聯將5萬日本戰俘押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力,使其受盡非人的折磨,直到年才全部釋放,致使日本人到現在也對蘇聯人產生敬畏,眼睜睜的看著蘇聯霸佔日本北方四島而無可奈何。試想如果當年中國人將萬日本戰俘和僑民全部或將其分發到各地農村做奴隸,讓日本鬼子受到應有的懲罰,則日本現在還敢對中國這樣嗎?還敢與中國爭奪嗎?
2、中國應該將朝鮮戰爭的軍費幾百億盧布讓北朝鮮承擔,因為朝鮮戰爭的發起和獲利均是北朝鮮,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已經盡到了國際主義義務,由北朝鮮負擔軍費合情合理,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中國的負擔,避免六十年代因中國償還所借蘇聯的朝鮮戰爭軍費,而發生的三年慘重災害(說是自然災害其實是用農產品還債造成的人為災害),另一方面又可以控制北朝鮮,使北朝鮮更依賴中國,避免以後發生的事件,使朝鮮成為中事和外交上的一個重要籌碼,在以後跟美國和蘇聯的對抗中占據有利地位。
3、中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後應該一直保持在朝鮮的駐軍,就像美國在南朝鮮駐軍至今一樣,否則,美國現在在朝鮮半島事件中如何有這么大的發言權。中國駐軍北朝鮮可以牢牢將其控制,改善中國的軍事環境和外交環境,北朝鮮就不敢在年中國撤軍後馬上清洗親華勢力、年毀壞志願軍烈士紀念碑和墳墓、年破壞中國申請會。現在,北朝鮮經濟出現困難,其靠山蘇聯又解體了,裝出可憐惜惜的樣子又來欺騙中國領導人,遺憾的是中國現領導人又一次被北朝鮮的假相所蒙蔽,給北朝鮮這個反復無常的小人送去大量無償的援助物資,而本國大批的貧困卻飢挨餓無人救助。
二、中印戰爭:
年印度在蘇聯的鼓動下,借口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企圖強佔中國被劃給印度的九萬平方公里領土,而同時還霸佔麥克馬洪線印度應劃給中國的領土,印度的氣焰極為囂張,充當了的急先鋒。認為此仗不打則矣,要打就要一仗穩定三十年,中國五萬軍隊奮起反擊,將印度侵略軍一舉擊敗,斃、傷、俘印軍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印度舉國震驚,對印反擊戰取得空前勝利,正如所預料中印邊境至今四十多年仍然平安無事。
但中印戰爭也存在以下失誤:
1、中國當年應該乘勝收復印度侵佔中國的全部領土,一舉解決中印邊境糾紛,更不應該沿邊界線後撤20公里,隨後又被印度佔領。
2、應將印度戰俘和物資作為籌碼,使中國在以後的談判中占據有利地位,令印度退出所佔中國領土和賠償中國戰爭損失,則中印邊境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印度也不敢像現在這樣對中國口出狂言,躍躍欲試。
三、中蘇珍寶島戰爭:
年蘇聯為教訓中國挑起了珍寶島戰爭,雖說這場戰爭雙方只是死傷幾百人,但由這個彈丸小島險些引發了世界核大戰,蘇聯在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前愚蠢地將計劃通報給美國,美國出於中美蘇三角平衡考慮,一旦中國被蘇聯擊敗,則美國以當時的軍力無法抗衡蘇聯,出此目的,美國立即進入一級戰備,將陸海空所有核武器對准蘇聯,嚴重警告蘇聯如果蘇聯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則美國也要對蘇聯進行核攻擊,一場世界即將遭到毀滅的核大戰被制止了。
中國在珍寶島戰爭中得利多多:
1、以藐視一切強敵的偉人氣概,在綜合國力很弱的情況下,敢於對蘇聯霸主出手還擊,即使面對核戰爭也無所畏懼,表現了中國人的大無畏氣概,最後以珍寶島仍在中國手中而取得勝利。反觀現在的中國人常常以綜合國力作為戰爭勝負的標尺,含羞恥,受盡世人,令國人感慨萬千。
2、珍寶島戰爭使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美國不僅是中國的敵人,而且可以成為中國的戰略盟友,由此拉開了中美改善關系的帷幕,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得到提高,中國順利加入,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加重,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中美蘇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四、抗美援越戰爭:
年美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企圖在中國的南大門打入一個楔子,威脅中國的,及時洞悉了美帝的陰謀,全力支持越南北方抗擊美國的侵略,從武器、糧食、衣物、葯品、運輸車輛等所有物資全部由中國供應,軍事人員在中國訓練,並派出30萬工程兵和防空兵參戰,給美國以沉重打擊,年越共統一越南,美國得到徹底失敗,越南戰爭使美國的經濟、民心和軍隊士氣均受到重創,美國沉浸在對越戰的痛苦回憶中,直到年的海灣戰爭勝利後美國才得到振作,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又一次領教了中國人的厲害,以至美國人視為20世紀的真正偉人和心中崇拜的偶像。
中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誤是:
應將越南戰爭中的中國援越物資費用多億美元全部由越共承擔,進而全面控制越南,使其成為中國楔入東南亞的橋頭堡,中國將深入地影響東南亞形勢,突破美蘇對中國的封鎖,避免?年的中越十年戰爭和南海諸島的糾紛,有利於中國以後的國家發展。
五、中越西沙島戰爭:
年南越在美國的挑動下侵佔中國的西沙島,爆發了中越西沙之戰,中國以四艘小掃雷艇和獵潛艦反擊南越的四艘美製驅逐艦,中越戰艦的位及火力對比為1:10,戰況非常慘烈,危急時刻中國海軍士兵靠近越艦以和手榴彈進行近戰,打的越艦狼狽逃竄,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跡,一舉打出了中國海軍的軍威。在西沙之戰的緊急時刻,領導的破例開燈指引我北海艦隊增援艦只通過海峽趕往西沙參戰,體現了中華民族「兄弟隙於牆,共御外虜」的傳統美德,台海緊張局勢從此緩和。
西沙之戰的不足之處是:
中國應乘西沙之戰勝利的餘威,全部收復東沙島、中沙島、西沙島、南沙島等南海諸島,並嚴加防守,一旦別國侵犯立即反擊,則時至今日南海諸島仍將在中國的管轄范圍內。可惜九十年代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個「擱置爭議,共同」的決定,導致了目前南海諸島的混亂局面,我藍色海疆有被逐步蠶食的危險。
六、中越戰爭:
?年中越進行了十年漫長的拉鋸戰。
年為了懲罰越南對中國的不斷挑釁和排華事件,狠狠打擊越南這個蘇聯的幫凶,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中國發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爭,我30萬解放大軍橫掃越南北部山區,斃傷俘越軍五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越南小霸的囂張氣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後來十年,越南又與中國進行了打打停停的拉鋸戰,雙方各有勝負,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
中越戰爭的失誤之處是:
年對越反擊戰勝利後,中國不應從所佔領的越南北部山區撤軍,而應作為懲罰越南的代價,時刻威脅越南的,並追討越南欠中國的多億美元戰爭軍費,這樣越南將對中國俯首稱臣,也就不會有以後的中越十年拉鋸戰。
有人認為霸佔別國領土是不正義的,會受到世界的譴責,可自然界的法則從來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毫無正義而言,真理從來就是弱者對強者的狡辯詞,世界只相信實力,當年西方列強欺辱中國時正義何在?日本鬼子燒殺中國人時正義何在?越南人排華、印尼人辱華時正義何在?美國編造理由將國家時正義何在?中國大被炸時正義又何在?以色列霸佔敘利亞戈蘭高地使本國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已37年,世界又把以色列怎樣?為了中國的強大,適當地佔領敵國的領土保護是應該的,斯大林說過「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勝利者也不應該害怕譴責,當今的美國就是這么做的。
縱觀新中國五十五年軍事戰爭歷程,除了珍寶島戰爭得利以外(但若無美國幫忙,中國險些遭到核攻擊),中印戰爭和西沙戰爭得失相當,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越戰爭是失大於得,中國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勒緊褲帶傾其所有支援朝鮮和越南戰爭,最後換來的卻是越南和北朝鮮這兩個白眼狼,中國幫其取得戰爭勝利後立即與中國翻臉,在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和申請會時從中國背後捅黑刀子,令中國痛苦不堪,什麼鮮血凝成的友誼早已煙飛灰滅,變成讓中國再次鮮血淋漓,中國可謂教訓深刻。但現在北朝鮮又故計重演,蒙騙中國現領導人,將大批物資無償送給北朝鮮,可以預言歷史的悲劇必將重演,中國將再次為世人嗤笑!
如果按照本人的設想,中國目前依然控制著朝鮮和越南,奪回印度所佔中國領土,完全控制南海諸島,則中國現在的戰略態勢將是多麼有利,中國才會真正品嘗到戰爭帶來的成果。
當今中國危急四伏,軍事形勢尤為惡劣,海峽烏雲翻滾,美國、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環顧世界,中國競無一個真正的盟友,昔日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了仇敵,這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最大失敗,中國25年的改革開放使經濟得到騰飛,但核心技術均為外國控制,經濟得了軟骨病,軍事給經濟讓道使軍隊建設大大落後,實行「韜光養晦」的愚人政策使軍隊和國人多次蒙羞,軍隊滋生的和內奸事件使的形象抹黑,多年沒有大戰和世界軍事的飛速發展使我軍的軍事理論遠遠落後,中國再不奮發圖強就有滅國的危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新的領導班子已認識到這一點,正在大力加強軍隊建設,增加軍事投入,研發和購置高新軍事裝備,訓練和調整軍隊,洞悉國際風雲,嚴密注視動向,制定對事計劃,誓死捍衛中國的統一和尊嚴,我們有毛主席為我們准備的洲際導彈、核武器、核潛艇、衛星,有一支戰無不勝的,有毛主席的光輝軍事思想,有萬眾一心的13億華夏兒女,有堅強的中國黨領導,對一切敵人和勢力按照「敢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軍事原則,中國就一定能取得一切戰爭的勝利
❾ 中印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上發生的第三次邊境沖突。該事件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沖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
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別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沖突,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爭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實際控制了藏南地區。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於戰爭所佔有的領土范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於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制線內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制。
和解: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