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論是股票還是期貨,頻繁交易都是大忌
看自己的習慣和盤感的啦!特別是期貨,如果我是代理,那麼我頻繁短線操作。夠手續費就走,這樣也是可以的哇!很多人做期貨,最後都會說一句,如果不貪就好啦!所以如果你習慣了一百塊錢的交易模式,那麼頻繁交易也沒什麼不可,主要是要善於總結!
② 股票交易太頻繁怎麼辦
你好! 我認為炒股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心態,也就是賺的時候不貪婪,虧的時候不恐慌。 頻繁交易想賺錢那必定是個高手。一般業余炒股嘛,買一隻放那邊最好,每天下班回來看看就行了! 手癢就要剋制,沒什麼好的捷徑。
③ 炒股為什麼不能頻繁換股
首先,頻繁換股容易導致追漲殺跌,會增加投資者的虧損幾率。投資者總說,我的股票持有的時候不怎麼漲,等到終於忍耐不住賣掉自己的股票去追別人家的股票時,自己的股票一賣出就開始拉升,而追進去的股票開始下跌。這種低賣高買的交易行為,極大增加了系統性風險。這其實反應出投資者缺乏對股票的信心和足夠的耐心。
第二,頻繁換股的交易成本很高。短線投資者喜歡低賣高賣賺取差價,但實際上要賣在最高點或買在最低點上是非常難做到,短線投資者頻繁操作很容易出現追高踏空的行為。每一次的交易都會花去一定的交易成本,如果當中有幾次短線交易預判失敗,那幾次短線操作下來,投資者的本金反而越來越少。而長期持有一隻股票,雖然也有下跌的可能,但只要在預期的高點賣出,那投資者就不僅賺到了錢,也少支出了交易成本。
當然我們需要克服意志力薄弱的缺點,投資者應該在選擇的時候就認真考量,一旦決定投資就堅定持有,市場是公平的,優質的股票會為你贏取利潤。
④ 為什麼說炒股不能頻繁操作
股票頻繁操作其實存在很多弊端,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股票為什麼頻繁操作,主要存在幾個方面原因。
雖然頻繁弊端很多,但是我沒有否定頻繁交易,如果技術好的,交易策略指定好的,但是這樣還是比較少。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加關注獲取更多股市分析。
⑤ 請問股票在一日之內可否頻繁買賣
不可以的
當天買入的股票當天是不可以賣出的,必須要等到第二天才可以賣出
這個就是所謂的T+1交易
要是錢足夠多的話,可以當天一直買股票
相應的手上股票足夠多的話,也是可以一直賣出的
自1995年1月1日起,為了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防止過度投機,股市實行「T+1」交易制度,當日買進的股票,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同時,對資金仍然實行「T+0」,即當日回籠的資金馬上可以使用。
⑥ 炒股是不是不要頻繁操作啊
你要是做短線,一定計算好買賣費用的差價,不然你頻繁買賣,虧損手續費很嚴重
⑦ 在股市中頻繁交易有哪些不利
第一,增加交易成本,每次交易會增加傭金印花稅等費用。
第二,交易的正確率會降低,因為股票市場如果就常態情況來說,上漲和下跌趨勢各佔六分之一時間,盤整佔3分之2.就算盤整期間,也就是說有六分之五的時間里你買賣不容易賺到錢,那麼交易越頻繁,出錯幾率越大
第三,如果學會技術分析,一年你需要參與交易的次數並不用太多,而往往這種操作才能穩定賺到大錢
⑧ 每天看各種股票很焦慮,怎麼樣說服自己不要頻繁交易
本人炒股的前兩年也是喜歡頻繁交易的。最多時基本天天交易,可是結果並不好。牛市時因為大量的手續費明顯沒有一直持有賺的多。熊市時更因頻繁換股,多次遭遇補跌,虧的比一直死扛還要多。我有個朋友在上次5000點時入市,頻繁交易於是頻繁割肉把10萬元成功的交易成了2萬元!他虧了80%,而實際上很多持有不動的股民被套後才虧了一半左右。
實際上要想改掉炒股頻繁交易毛病,首先要真正的深刻認識到頻繁交易的危害。
就如小孩子喜歡去碰仙人掌,當被扎了多次後就會真正的長記性,再也不去碰仙人掌了。很多股民之所以改不了頻繁交易的毛病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一時運氣不好而已。當他們一年二年八年十年一直因為頻繁交易而賺不到錢後,他們才會進行真正的深度反思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頻繁交易。我就是連續二年頻繁交易後進行反思教訓,慢慢才開始轉變——由二天交易一次改成一周交易一次,最後改成現在這樣一二個月甚至半年交易一次。
舊的交易習慣打破後需要馬上建立新的交易習慣或交易系統。這樣才能穩固的擺脫以前的交易壞習慣。當我慢慢建立起適合自己性格的交易系統後,就自然不被盤面的紅紅綠綠所誘惑了。因為我知道那些不是我能賺的錢。我只賺適合自己打法的錢,按自己的交易系統去賺錢才是最安心的。天天去追漲殺跌去玩刺激,決不是什麼正道。
具體的說要有一套自己的買入標准和持有標准,當出現適合自己的買入標准時就大膽買入,當沒有出現賣出信號時就是漲的再多或震盪再大也堅決不賣出。例如上次行情時剛買入東方財富不幾天就大跌10%,當時內心也是有所動搖,考慮是否要賣出。當思緒回到自己的交易系統原則時就會清醒——現在是應持有的。於是出去遊玩了幾天,不久東方財富漲了一倍以上
作者:彭總看盤888
鏈接:https://xueqiu.com/9814892009/86875033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