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購入股票如何做分錄
購買股票時,應進行的賬務處理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按其公允價值)。
投資收益(按發生的交易費用)。
應收利息(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應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貸:銀行存款(按實際支付的價款)。
交易費用是指可直接歸屬於購買、發行或處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費用,包括支付給代理機構、咨詢公司、券商等的手續費和傭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購買股票時,公司應該做如下處理: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
投資收益 。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1)證券交易所購入股票會計分錄擴展閱讀:
股份有限公司將其全部資本分成若乾等額的股份,以股票(或股權證)的形式發行。企業可以作為投資者認購股票;並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作為股東所關心的是按期取得優厚的股利和股票的升值,所以可望股份有限公司持續經營並在獲得經營利潤後參與分配。
但股票的升值和取得紅利的多少取決於持有股份的多少。同時,股票投資又是一種風險投資,如果股份有限公司破產,企業(股東)不但分不到紅利,而且有可能失去入股本金,因為股票無到期日,企業不能定期收回股本。
股票投資具有風險大、責任大、但有獲取較多經濟利益的特點。股票投資的核算應設置的「長期投資—股票投資』科目。股票投資的核算包括股票的購入核算、轉讓的核算、及股利收益的核算等。
② 股票投資。每月從證券交易所拿回交割單據後,後續怎麼填寫會計分錄
你還在做股票就有點落後了 ①、交易時間不同。股票每日交易時間僅為4小時,香港股票市場和滬深股票市場都一樣,而黃金外匯交易在中國是24小時全天候交易。因為黃金外匯是全球性的,每個時間段都有各地交易市場開市。世界主要外匯市場有:倫敦、紐約、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東京、香港和新加坡等。除以上八大市場以外,還有巴林、米蘭、阿姆斯特丹、蒙特利爾等外匯市場.②、每筆交易最短周期不同。股票交易市場單位交易周期實行T+1制度,即在今天買進的股票必須最快也在次日賣出,而外匯交易市場實行T+O制度,其實外匯交易隨時可以進行買賣,靈活性強。
③、獲利手段種類不同。股票交易只可能通過買漲過這一種手段獲取。外匯交易的獲利方式有四種可能,在較高價格時做空做多都有可能獲利,反之在較低價時也有這兩種獲利可能。
④、每日交易量相差懸殊。股票日交易量在中國是一千多億人民幣,而黃金外匯日交易量則達到了好幾兆美元(1兆=1萬億)。可能交易量相差多少不能說明問題。因為這是地方區域的大小所導致的差距。數以千萬計的非職業的投資者影響市場的正常運作,使預測市場的運動變得更難。而匯市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也包括很多大的參與者——銀行、投資基金、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所以,無論多少個人投資者參與到匯市,對價格的影響微乎其微。
⑤、交易種類數量不同。在股票交易中股票種類有一千多支股票,如何選股保證收益相對就比較困難。而在匯市中,貨幣對組合非常有限,常用的只有七種。一般是選擇一種或幾種進行集中交易,比較容易把握。
⑥、控制風險程度不同。在股票交易中,普通股票漲跌停板被控制在-10%~10%之間左右,特殊股票被控制在-5%~5%之間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風險,也限制了收益。在匯市交易中,外匯匯率包括黃金的價格不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雖然風險被放大了,但收益也同樣如此。重要的是匯市交易中,風險可以被投資者相對靈活地控制,可以進行掛單交易,可以設置止損價位和止贏價位。
⑦、透明度和可操控明確性不同。股市交易中內部消息透明度差,而且股票比較容易被莊家黑幕控制,容易被套住而無可奈何。外匯交易中內部消息來源於政府、央行。信息真實性、透明度比較好,公正公平。
⑧、經濟形勢影響程度不同。全國經濟,包括國際經濟形勢的某些變化都會影響股票總體漲跌形式的變化。因為股票交易中只能通過買漲賺錢獲利,如一遇到熊市的打擊就肯定受到不利影響。而在匯市交易中有四種方式都可以獲利。只要順應形勢的變化,採取做多做空都不會受到形式變化的影響而影響獲利。
⑨、交易方式不同。黃金外匯交易採用保證金交易形式外匯保證金交易。所謂保證金交易,又稱虛盤交易、按金交易,就是投資者用自有資金作為擔保,從銀行或經紀商處提供的融資放大來進行外匯交易,也就是放大投資者的交易資金。融資的比例大小,一般由銀行或者經紀商決定,融資的比例越大,客戶需要付出的資金就越少。國際上的融資倍數或者叫杠桿比例為20倍到400倍之間。股票交易則是採用實金交易。
10、交易對等性不同。股票交易股東分為散戶和莊家。股票交易中大部分利益都被莊家控制,散戶中大部分也在同一時間虧損,少部分在獲利賺錢。市場交易明顯不對等。而匯市交易中,其實在該市場中投資的都是由散戶構成。因為匯市交易是全球性的,交易量異常龐大,不會受黑幕集團控制。
③ 求會計分錄怎麼寫
1、1月1日購入股票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成本 590
應收股利 10
投資收益 3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0.18
貸:存出投資款 603.18
2、收到現金股利
借:存出投資款 10
貸:應收股利 10
3、公允價值發生變化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 2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0
4、出售股票
借:存出投資款 653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成本 590
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 20
投資收益 43
計算應交增值稅
(653-600)÷(1+6%)X6%=3萬
借:投資收益 3
貸:應交稅費-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 3
不考慮其他應交增值稅的項目,繳納增值稅時:
借:應交稅費-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 3
貸:銀行存款 3
從證券交易所購入和出售股票不應通過銀行存款科目吧。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④ 在證券交易所買入中國太保4000股的會計分錄
不會扣分的,不過這品種投資品種不是穩定型建議你可以投資一些穩定型的品種比如倫敦金投資這些
⑤ 一、根據以下業務編制甲公司會計分錄1、2×19年6月1日甲公司從上海證券交易所購入A上市公司股票1
一、根據以下業務編制甲公司會計分錄1、2×19年6月1日甲公司從上海證券交易所購入A上市公司股票1?
雪花秀
⑥ 證券賣出的會計分錄
1、從公司帳戶劃出存款到證券帳戶: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XX萬元。
貸:銀行存款 XX萬元。
2、購買股票
借: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視投資目的而定)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處置購買的股票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貸: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
(6)證券交易所購入股票會計分錄擴展閱讀:
根據會計處理的不同,商業返利可具體描述為:
1、達到規定數量贈實物的形式。例如:在一個月內,銷售電磁爐30台,贈配套櫥具10套;
2、直接返還貨款的形式。例如:讀者來信中,讓利2.1萬元若直接以現金或銀行存款返還百貨公司,即為直接返還貨款;
3、沖抵貨款的形式。例如: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購買2萬件,返利為進貨金額的1%,購買至5萬件返利為進貨金額的1.5%,以此類推,返利直接在二次貨款中扣減。
銷售返利處理:據稅法規定,銷售貨物並給購買方開具專用發票後,如發生退貨或銷售折讓,對於購貨方已付款或貨款未付已作賬務處理。
⑦ 求助:購入股票類會計分錄做法,謝謝
1、借:存出投資款 1 000 000
貸:銀行存款 1 000 000
2、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8 000 000
投資收益 20 000
貸:存出投資款 8 020 000
第1小題是1000萬吧?
3、(8-7.7)*1000000=300 00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00 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300 000
4、(8.1-7.7)*1000000=400 000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400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400 000
5、借:銀行存款 8 250 000
投資收益 150 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8 000 000
——公允價值變動 100 00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000(400000-300000)
貸:投資收益 100 000
【好會計】
⑧ 請幫我寫下會計分錄。 我公司委託B公司從上海證劵交易所購入A上市公司股票200萬股,按照管理者的意
向證券公司劃出資金時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貸:銀行存款
購買股票、債券等時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800
投資收益 1.2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801.2
⑨ 購入股票的會計分錄
購買股票時,應進行的賬務處理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按其公允價值)
投資收益(按發生的交易費用)
應收利息(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應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貸:銀行存款(按實際支付的價款)
交易費用是指可直接歸屬於購買、發行或處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費用,包括支付給代理機構、咨詢公司、券商等的手續費和傭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購買股票時,公司應該做如下處理: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投資收益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9)證券交易所購入股票會計分錄擴展閱讀:
會計分錄亦稱「記帳公式」。簡稱「分錄」。它根據復式記帳原理的要求,對每筆經濟業務列出相對應的雙方帳戶及其金額的一種記錄。在登記帳戶前,通過記帳憑證編制會計分錄,能夠清楚地反映經濟業務的歸類情況,有利於保證帳戶記錄的正確和便於事後檢查。每項會計分錄主要包括記帳符號,有關帳戶名稱、摘要和金額。
會計分錄分為簡單分錄和復合分錄兩種。簡單分錄也稱「單項分錄」。是指以一個帳戶的借方和另一個帳戶的貸方相對應的會計分錄。復合分錄亦稱「多項分錄」。是指以一個帳戶的借方與幾個帳戶的貸方,或者以一個帳戶的貸方與幾個帳戶的借方相對應的會計分錄。為了保證帳戶對應關系的正確、清晰、便於了解經濟業務的內容,會計分錄必須嚴格掌握一借多貸或一貸多借的基本原則,不允許多借多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