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实锤!投资近10亿,梅赛德斯奔驰成孚能科技战略投资者
在百年汽车历史中,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一直就非常微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车企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甚至在很多时候,车企还要看着供应商的脸色行事。但总体来说,车企都是想要掌握主动权的,尤其是那些资金雄厚动不动就买买买的车企。
在此之前,戴姆勒集团已经跟比亚迪、亿纬锂能、宁德时代、韩国LG化学、韩国SKI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展开合作。但很明显,奔驰并不满足于想要一家电池供应商,也想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⑵ 孚能科技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 首发过会
财经网汽车讯科创板即将迎来首家动力电池上市企业。
3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发布2020年第9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同意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首发)。若成功上市,该公司将成为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动力电池企业。
孚能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公司原计划以美国孚能作为上市主体在境外上市,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动力电池行业的迅速崛起、孚能有限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拟以孚能有限作为上市主体在国内上市。
巧合的是,孚能科技通过科创板上市申请的当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再传利好消息。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为促进汽车消费,会议确认,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该政策将推动新能源车的可持续发展,拉动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160万台,同比增长23%。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官宣: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入股孚能科技,持股比例达3%
7月3日上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将与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下称:孚能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并入股孚能科技,持股比例达3%。为此,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千万欧元参与孚能科技的首次公开募股,本次入股尚待监管部门批准。
梅赛德斯-奔驰表示,这一合作将成为梅赛德斯-奔驰致力于实现其“2039愿景”碳中和目标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此次协议的关键内容包括开展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并大力提升成本竞争力,技术重点包括通过提高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来实现续驶里程的大幅提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⑷ 孚能科技上市时间
上交所科创板:2020-07-17(发行价:15.9元)。
2017-2019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39亿元,22.76亿元,24.5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826.13万元,-7,821.48万元和13,122.77万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930.01万元,-19,882.44万元和979.79万元。
孚能科技网下申购时间为2020年7月6日9:30-15:00,网上申购时间为2020年7月6日9:15-11:30,13:00-15:00,中签缴款日期为7月8日。
(4)孚能科技股票上市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赣州市始终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培育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分类指导,整体推动的原则,围绕企业需求做好服务,推动优质企业融入资本市场,努力探索资本市场的赣州实践。
该市把推进企业上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鼓励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资本意识,借助资本之力做大做强。
赣州市已有上市企业11家,境内外在审企业3家,江西证监局辅导备案6家,纳入省上市后备资源库培育企业44家,市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培育企业94家,上市工作呈现出阶梯推进、次第开花的良好势头。
⑸ 吉利间接入股孚能科技,成为其第六大股东
2月1日,工商资料显示,孚能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占比19.1%的深圳安晏投资合伙企业发生工商变更,引入了新股东重庆江河汇,后者则完全由吉利科技集团的100%资本所控制。吉利已经通过一系列资本路径间接入股孚能科技。
据了解,重庆江河汇的法人代表为徐志豪,为吉利科技集团的负责人,江河汇的100%控股股东则为吉利迈捷,背后依然是吉利科技集团。吉利通过层层股权设计,至少间接持有孚能科技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约为2.55%,成为孚能科技的第六大股东。
2020年12月24日,孚能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吉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动力电池工厂。根据协议的约定,预计合资公司和孚能科技合计产能将达到120GWh,其中2021年开工建设不少于20GWh。
根据协议,吉利科技及其控股的子公司、吉利商用车集团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孚能科技或合资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上述主体每年采购量不低于需求量的80%,采购价格不高于市场价格。而孚能科技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上述采购主体的采购需求。与此同时,双方还就动力电池产能合作建设事宜签订了排他约定。
⑹ 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入股孚能科技,为电池供应找好备胎
在强势的供应商面前,谁都不会选择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
7月3日,奔驰宣布持股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将持有孚能科技约3%的股份。为此,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千万欧元参与孚能科技的首次公开募股。今年3月,孚能科技已经成功过会。
从此协议的关键内容包括开展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并大力提升成本竞争力,技术重点包括通过提高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来实现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这项协议将保障梅赛德斯-奔驰在电动化战略进程中的动力电池电芯供应,而孚能科技则可以确保其计划内的产能建设。
根据官方消息,为满足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工厂不断增长的电池需求,孚能科技将在比德菲尔特-沃尔芬打造一座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将创造多达2000个新的工作岗位,且将按照碳中和标准进行工厂设计。
戴姆勒股份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已经与一些实力强劲的中国伙伴们开展互信合作,不仅致力于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一次增强我们的全球竞争力。通过首次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与中国高新科技合作伙伴的合作潜力,以支持我们在全球范围推进电动化战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
对奔驰来讲,牵手孚能科技,将成为奔驰实现”2039愿景”的重要里程碑。2019年,奔驰首次发布“2039愿景“,即到2039年,奔驰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乘用车,到2030年时,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达50%。
除此之外,孚能在几年之间也越来越为人所知。
国内动力电池几乎处于宁德时代“一手遮天”的状态下,提及孚能也许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而实际上,在软包电池领域,孚能科技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并在技术路线上处于优势。
2009年成立的孚能科技以软包电池见长,其早在2015年就实现了220Wh/kg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量产,远远高于当时150-180Wh/kg的平均水平,领先于国内其他动力电池公司。
2017年到2018年间,孚能连续斩获软包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名。随着车企不断推进电动化进程,大众、奔驰、现代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采用软包动力电池路线。这也再次给了孚能科技上升的空间。
根据锂电池大数据的统计,2019年实现软包电池装机企业共有26家中,孚能科技以1205.6/MWh的装机量占据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1.5%,总装机量相当于宁德时代的两倍。
戴姆勒与孚能科技走向更深一步的合作,更像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戴姆勒决心加速电动化和碳中和的进展,相比两年之前的孚能科技拥有更大的体量和供货能力。
目前,孚能科技拥有江西赣州、江苏镇江与德国三大生产基地,预计到2020年末,孚能科技国内总产能将达到40GWh。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宁德时代以32.5GWh的出货量占据全球第一,这也就以意味着如果孚能科技能达成目标,其将有可能争夺国内第一出货量的动力电池厂商的位置。
再看如今国内动力电池局面,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占据大半个车企朋友圈,比亚迪自称一派,这分明不是动力电池厂商之间的竞争,而是车企在未来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斗争准备的弹药,奔驰更不能落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⑺ 国轩之后孚能再受追捧,奔驰为何入股非主流电池企业
继大众集团入股国轩高科之后,又一家德系汽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日前也加入了“争夺”中国电池企业的行业。就在上周末,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发布公告称,在该公司即将于7月完成的科创板IPO环节中,梅赛德斯-奔驰旗下全资子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大中华”)将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方参与其中,其缴款金额为9.045亿元,未来将持有孚能科技大约3%的股份。
简要来说,软包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目前已普遍量产的三元软包动力电池平均电芯能量密度已达240-250Wh/kg,而同材料体系的三元方形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为210-230Wh/kg)、安全性能好(如遇热失控可通过胀气释放热量,不会由于卷绕生产工艺带来内部温度和应力分布不均而带来安全隐患)、容量大且内阻小、电芯尺寸及形状设计灵活等优势。
当然了,虽然具有以上优势,但软包电池也存在工艺上更为复杂、成组效率低及成本较高等短板,尤其是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电芯的自我保护性较差,在出现极端情况时容易被刺穿,因而在电池包环节需要加入金属防护层等给予更多的保护,会带来成本提升的问题。
而国内整车厂商对软包电池的质量控制、使用寿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疑虑,再加上方形硬壳电池在集成效率和电芯厚度上更有优势、以及软包电池在原材料价格上难以与宁德时代等主流厂商相抗衡,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软包电池在国内的市场拓展速度。
近段时间以来,主流汽车厂商为了确保动力电池的稳定供应以及对未来技术路线的全面把控,都在不断拓展多个电池合作伙伴,并且通过入股的方式更深度地参与技术研发之中,而这次戴姆勒大中华入股孚能科技,正是为了开展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并大力提升成本竞争力,技术重点包括通过提高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来实现续驶里程的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梅赛德斯-奔驰已经与比亚迪、亿纬锂能、宁德时代、韩国LGC、韩国SKI、孚能科技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展开合作,并将在世界各地布局多达九家工厂组成的动力电池生产网络,而孚能科技这种相对弱势的电池企业,对于奔驰来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可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⑻ 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持股3% 将共同研发电池
▲奔驰官方文件
一、奔驰与孚能科技深化合作持有其3%股份
今日,梅赛德斯-奔驰对外宣布,奔驰将入股中国孚能科技,持有其3%的股份,继续与这家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展开深入的战略合作。
据悉,为了入股孚能科技,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已经准备了数百万欧元的资金参与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目前戴姆勒正在申请有关监管部门批准。
在入股孚能科技后,奔驰还有机会在孚能科技的监事会中提名一位代表,戴姆勒董事会成员兼梅赛德斯-奔驰CEOMarkus或将在一年后担任此职位。
另一位戴姆勒董事HubertusTroska表示,奔驰通过入股中国电池制造商继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将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中国合作伙伴的发展潜力。这将对戴姆勒在全球推进电动化的规划提供支持,增强其品牌竞争力。
二、孚能科技将在德建厂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
据了解,与孚能科技的合作是奔驰“2039愿景”碳中和计划的一部分,双方将主要致力于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其产业化的进程,其中的技术重点包括提高电芯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2039愿景”是戴姆勒在2019年所提出的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碳中和”(零排放生产运营),具体包括产品电动化,运营生产以及供应链等领域实现零排放。
在最重要的产品电动化方面,戴姆勒计划2030年时,销售的乘用车中有50%是新能源车型,到2039年时,全部乘用车则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奔驰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5款纯电动车型和20款插电混动车型(包括A级到S级轿车和GLA到GLE多型SUV)。目前EQC纯电动SUV车型已经上市。
奔驰还宣布,为了满足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工厂的生产需要,孚能科技将会在德国东部的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建造一座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将为当地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电池工厂在一开始就是按照“碳中和”的标准所设计的。
结语:奔驰加快向电动化方向发展
汽车行业向电动化的发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豪华品牌的奔驰也在实施着自己的电动转型计划。
据了解,奔驰正在世界各地积极布局动力电池的生产网络,在不久的将来,奔驰在三个大洲,七个地区将拥有九家电池工厂,以保证自身动力电池供应的稳定与可靠。
此次,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深化了与电池制造商合作的同时,也将促进奔驰在电动化方面的转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⑼ 孚能科技在美国上市
应该是没有在美国上市啊
⑽ 科创板大门敞开,吉利难逃“真香定律”
作者:程天琦、编辑:王瑞
核心观点:
1、吉利搭上了回归A股的改革顺风车。
2、科创板能给具有科技潜力的企业提供更“触手可及”的融资机会。
3、部分新势力车企似乎远未能“够得着”科创板,但其上市前景并不悲观。
4、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均已开始“抢滩”科创板。
2007年,和港股“新婚”不久的吉利汽车信誓旦旦许下誓言:不可能回归A股!
如今,吉利也难逃“真香定律”,或将成为第一家回归A股科创板的车企。
6月1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
“吉利股价一定会被炒上天。”亿欧科创主编常亮表示,A股股价一向比港股溢价更多,科创板股票一定可以卖得掉,且卖得很贵。
科创板成立于2018年11月5日,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截至2020年6月23日,已有11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其中有20家汽车相关企业。
美国东部时间6月10日,特斯拉股价报收1025.05美元/股,以1900.15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全球市值第一车企,并一直保持至今。
特斯拉股价飙升的动力来自科技创新。
早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硬件使用的是英伟达芯片,但其不甘受制于别人,最终自研推出算力更强的芯片。同时,特斯拉的软件功力日益增长,在最新发布的V10.2车机版本中,特斯拉已实现当下最全面的消费级自动驾驶。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相当于十几个科技初创企业的结合体。”
以特斯拉为鉴,中国汽车业亦需要走上“软硬”实力兼修的道路。科创板,为包括吉利在内的部分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科创板对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硬性条件规定,不仅推动传统企业加速转型,还促使新型科技企业强化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有利于其科技属性和企业实力的认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同时,科创板能为具有科技潜力的企业提供更“触手可及”的融资机会。
“打通境内A股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实力,补充公司未来布局‘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等战略发展所需资金。”吉利方面表示。
谁够得着“科创板”?
在吉利这样的传统车企之外,造车新势力们心中也燃起了登陆科创板的小火苗。
“连续亏损16年的特斯拉依然能够长期在美股融资,中国科创板对于盈利的要求也可以适当放宽,”常亮表示,“造车是一项回报周期极长的产业,若不能够给造车新势力提供很好的融资渠道,中国也不会有特斯拉般强大的车企。”
4月29日,蔚来中国获合肥70亿元的投资,不仅脱离了资金短缺的困境,还摇身一变为“地方国企”。这70亿元并非那么好挣,双方在协议中明确指出:蔚来需在2025年前在中国二次上市。
“蔚来中国落地后将打开人民币融资渠道。”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此前的财报会议商也表示,从蔚来中国角度而言,其当然具备在中国资本市场IPO的可能性。
对于连年亏损的蔚来而言,上市门槛较低的科创板几乎是唯一选择。
截至美东时间6月22日收盘,蔚来市值为87.11亿美元(约616.4亿元人民币),蔚来在市值方面已达到科创板上市门槛。同时,蔚来手头不乏黑科技,其换电技术是技术力、创新力的最好体现。不过,蔚来的市场竞争力是否达标仍有待商榷。
2018年,蔚来销量还能与特斯拉中国基本持平。但到了2019年,前者销量仅为后者的一半。销量停滞不前使其亏损进一步扩大。蔚来2019年净亏损高达114.1亿元,截至2020年一季度,蔚来资产负债率达到142.7%,已然资不抵债。
所幸,情况已有所好转。2020年5月,蔚来交付新车3436辆,同比增长215.5%,打破了蔚来月度交付纪录。目前已交付超过4万台的蔚来,取得新势力第一宝座。李斌表示,今年二季度蔚来有望实现首次季度盈利。
当然,蔚来并非唯一试图登陆科创板的新势力。
合众、云度、奇点、前途等造车新势力此前也均表达过登陆科创板的意愿。
分析人士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尚未盈利的群体,造车新势力通过上市募资缓解量产的资金压力,登陆美股或者科创板是造车新势力难以回避的抉择。”
部分新势力车企似乎远未能“够得着”科创板,但其上市前景并不悲观。
“除了生物医药类,还没有亏损的企业登陆过科创板。”常亮认为,亏损的造车新势力若要登陆科创板,需要等待有关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李哂时认为,整车企业的成长不仅需要企业团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巨大的资本助力,“数百亿人民币只是个起点”。他相信,二级市场将为整车企业的成长提供支撑。
除了主机厂,不少汽车零部件厂商也对科创板“跃跃欲试”。
3月13日,均胜电子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拟对旗下智能车联业务运营主体宁波均胜普瑞智能车联有限公司和PrehCarConnectGmbH重组后分拆上市。不出一个月,均胜电子子公司均普智能在3月31日确定IPO板块为科创板。
3月31日,孚能科技成功过会,或将成为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6月1日,与丰田紧密合作的亿华通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注册稿),欲募资12亿元,主要用于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6月2日,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公司敏芯微确认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均已开始“抢滩”科创板。
中国车企准备好了吗?
科创板既是美味的萝卜,也是严酷的大棒。
对于还未上市的企业来说,科创板上市门槛较低。但上市意味着需要定期对外披露公司的主营业务、财务状况等信息,并时刻接受外界监督,这并非一件易事。
蔚来有前车之鉴,其在纽交所募资数十亿美元,但因为在财报中透露巨额亏损,其股价一度逼近1美元的退市红线。
另外,“板”如其名,科创板上市最重要的条件是“科技创新”。
企业在上市前,如果其科创属性不符合既定评价指标,但自认为短期内可以满足,可以提交至科创板咨询委判断。其最终上市后,若没能实现当初立下的“Flag”,则会面临退市风险。
此外,开板初期市场供求不平衡,加之新的交易机制需要适应,不排除出现短期炒作、涨跌幅较大的情形。
“登陆科创板只是一个起点。”李哂时认为,一家企业优秀与否,更多取决于企业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的正确发心和更大的格局、在企业经营中的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在机会来临时的把握能力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科创板更像火箭推进助力,企业发展最终要靠团队的长跑能力。”
科创板大门敞开,中国车企真的准备好了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