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兌現了嗎
兌現了。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洪俊傑認為,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降低關稅的力度非常大。實際上,早在2010年,中國貨物降稅承諾就已全部履行完畢,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到目前的9.8%,降幅達36%。
「在此基礎上,我國還主動對外開放,在關稅水平上超額兌現了世貿承諾。」洪俊傑說,2015年中國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已降至4.4%,美國是2.4%,歐盟是3%,中國和美國、歐盟在這方面是非常接近的。
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問題專家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表示,中國切實履行了入世承諾。
中國外貿額自2001年以來大幅增長,世界貿易因此更加繁榮。中國一直推動多邊貿易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把那些與中國貿易往來不多的國家吸引進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大幅擴大了對外開放,並努力爭取其他國家也實行開放政策。
近年來,中國主動思考如何擴大在世貿組織中的合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在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機制框架內擴大貿易。
俄羅斯國民經濟和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謝爾蓋·海斯坦諾夫說,中國履行了所有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從世界貿易角度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給全球貿易發展注入動力。
(1)中國入世承諾有股票和期貨沒有兌現擴展閱讀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積極踐行自由貿易理念,全面履行加入承諾,大幅開放市場,實現更廣互利共贏,在對外開放中展現了大國擔當。
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國際貿易的基石,是全球貿易健康有序發展的支柱。
中國堅定遵守和維護世貿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全面參與世貿組織工作,為共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參與者、堅定維護者和重要貢獻者。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既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邁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中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增進了全球福祉,促進了共同繁榮。
B. 【案例分析】關於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的爭論 進入21世紀,中國為了應對入世承諾,以引入外資戰略合作者的方
答案來自「道客巴巴 」電大金融學答案
隨著我國銀行改革的深入,國有銀行在股份制改造時可能被「賤賣」的質疑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盡管以央行行長周小川為代表的大行行長們輪番否決「賤賣論」,但由此引發的辯駁似乎並未平息。 或許,類似的質疑在國資改制過程中本便是宿命般難舍的「影子」,它告訴我們:中國目前所經歷的這場前所未有的市場經濟改革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賤賣事出有因關於國有銀行被賤賣的說法始自交、建兩行成功上市。 平心而論,這種聲音的出現幾乎就是必然的。就一般規律而言,誠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星海所指出的那樣:「若在上市前引入戰略投資者,那麼股份出讓的價格一般只能相同於凈資產值或比之略高,但在上市過程中引入戰略投資者,股份出讓的價格就是首發價,可以比凈資產值高許多。另外,戰略投資者都希望投資後銀行能上市。讓他們在上市前投入,就有一個今後何時能夠上市和以什麼價格上市的問題,這個不確定性會減弱戰略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使得我們吸引的戰略投資者在家數和投資額上都會有所減少。」 事實的發展也確實如此。在私募層面,據咨詢機構安邦不完全統計,從 2001 年開始到2005 年 8 月,中國至少有 6 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 5 家城市商業銀行引入了外國投資者,幾乎每家銀行出售的股權比例都接近上限。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建設銀行約用 15左右的股權換來了 40 億美元左右資金,中國銀行則將用 10的股權換來 30 億美元左右的資金。現在,工行也即將用 10左右的股權換來 30 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另外,淡馬錫 31 億美元入股中行 10的交易亦在審批中。 由於缺乏必要的參照系,這些股權交易與未來上市流通後勢必存在的價格差在一段時間內被「隱蔽」了起來,直至交、建兩行上市。譬如說,匯豐曾以每股 1.86 元的價格入股交行 19.9,這一價格相當於交行 2003 年末每股凈資產的 1.76 倍。美國銀行入股建行的市凈率是 1.15 倍,淡馬錫的價格為 1.19 倍。而在此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市凈率最高的是恆生銀行入股興業銀行的 1.8 倍,最低的是花旗銀行入股浦發銀行的 1.54 倍。 上市帶來了直觀的、可確定的價差。交行上市首日,即在募股價格 2.50 港元基礎上漲13,此後股價穩步上揚,目前增幅已超過 30。建行的情況也類似,盡管受追捧程度未及交行,但發行價市凈率亦達到了 1.96 倍。 有了前述「基礎性」的事實,其他一些質疑亦開始不時耳聞。如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工行為例,2004 年該行實現盈利 747 億元。用 30 億美元換來工行 10的股權,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在 4 年之內就可收回投資,而且還沒有考慮到工行上市之後的股權溢價。凡此種種,結論即在於,中國的銀行正被賤賣中。 針對以上質疑,來自銀行及管理層的聲音作出了相應的回擊。 建行董事長郭樹清指出:「兩個價格(入股價與發行價)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中介機構和投資者一致認為,建行的投資亮點之一就是有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加盟。戰略投資者會改善公司治理,會帶來技術支持,會與我們一起來共同面對未來的市場風險,這些都是無形資產性質的收益。僅就轉讓價格而言,也大大高出賬面凈資產,特別是考慮兩家機構還承諾以公開上市時的價格買入一部分股份,平均算下來,更要高出許多。」 除了認同引進境外投資者而對發行過程產生的推動外,交行董事長蔣超良另從其他股東角度算了筆賬。他表示,交行上市和股價上揚後,持股比例最高的國有股東受益最大,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上市後,交行國家股及國有法人股佔比為 64.74,其中財政部21.78,社保基金 12.13,匯金公司 6.55。社保基金和匯金公司持有股份全部轉為 H 股,並在 1 年後可全部流通。按發行價格計算,財政部及匯金公司在交行財務重組時通過注資持有的股份增值 1.66 倍,社保基金持有股份增值 47.78;按 11 月 25 日 3.375 港元的股價計算,則分別增值 2.51 倍和 95。 除了基於價格的估算,央行行長周小川亦就國有銀行改革路徑的選取談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不少行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後才體會到,只有真正能夠把行業、企業做強做健康,使它的競爭力提高,不用國家不停地補貼、賠錢,才有助於國民經濟的最大利益和安全、穩定。」 事實上,內地金融企業究竟是否存在長期投資價值一直是個爭議頗多的話題:一方面,由於政府大力扶植以及市場壟斷等因素,他們經常被看作「潛在的金礦」,尤其是在估值水平類似甚至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眼下;但在另一方面,不斷暴露出的經營丑聞以及薄弱的治理水平又使他們飽受質疑,英國《金融時報》曾經毫不客氣地評論說,「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狀況,在官方聲明和商業現實之間存在鴻溝」。 譬如說,早在去年 8 月,皇家蘇格蘭銀行即表示正在考慮對中國進行投資,但在 4 月21 日舉行的皇家蘇格蘭銀行股東大會上,有股東對擬斥資 20 億英鎊入股中行的計劃表示不滿,認為此舉有違今年年初制定的爭取提高股東現金回報的策略。後在 8 月 4 日,蘇格蘭皇家銀行公布業績並表示可能在亞洲進行投資時,其股價大幅下跌,至正式公布參股中行的消息前,股價跌幅已經超過 5%。 針對這種反應,瑞銀分析師指出,過去 5 年,外資銀行往往支付相當於賬面價值 1.5至 1.8 倍的價格購買中資銀行的少數股權。但若根據中國各大銀行的預期利潤率、長期增長率和股息派發率分析,更現實的價格應該是賬面價值的 1.4 至 1.7 倍。 除去對靜態的入股價格的擔憂外,中資銀行糟糕的治理水平更令境外投資者望而生畏。去年以來內地銀行業包括部分已上市或擬上市銀行不時爆出的經營丑聞,顯示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誠然,通過股份制改造,過去的壞賬可以得到清理,不良貸款率也實現了下降,但這些銀行的貸款質量仍存在問題,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急劇放緩的情況下。 這種認識上的分歧直接導致了賤賣不賤賣的爭論進入了類似於先雞還是先蛋那樣無休止的境地,而這在經濟學家樊綱看來就是:「不同的人,因種種原因,包括因對各種信息掌握的差別,可能對同一資產的未來收益,作出大不相同的預期……但問題在於,由於預期本身的差異,最後實現的那個交易價格,只要不是各種預期中的最大值(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是最大值,因為有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就總是可能有人說這個交易是資本流失,至少那個作出最大預期值的人會認為交易價值太低,發生了資本流失。」而他的建議則是,「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反正總會有人叫『資本流失』,還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最好。」
C. 既然股票和期貨相當於賭博,為什麼國家還允許呢
股票股指期貨交易與賭博有本質上的區別:1、從風險機制的形成上看,賭搏是人為製造的風險,賭徒所冒的風險是由賭局的設立而產生的,如果賭局不存在,這種風險也隨之消失,所以,賭博所冒風險是原本並不存在的風險。而股指期貨規避的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到期後通過現金結算差價來進行交割。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與普通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徵和流程。 股指期貨是期貨的一種,期貨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
D. 知道大多數人中國人為什麼不選擇做中國的股票和期貨嗎
我的看法是 國內股票主要在於不能做空,並且是T+1制度,至於期貨,國內交易時間短,節假日多, 還有就是內幕...
E. 為什麼中國的股指期貨沒有熔斷機制
按照美國熔斷制度,在短時間內(15秒左右)股指期貨下跌幅度達到5%、10%、15%、20%時會觸發熔斷機制,熔斷啟動後股指期貨會暫停交易兩分鍾。而國內的股票和股指期貨已經有了10%的漲跌停板制度,可以同樣起到控制價格大幅波動的作用。
一個成熟的投資者,必然是一個風險厭惡者,正是因為有股指期貨可以對沖風險,才可以避免股票現貨市場出現更大幅度的拋售。
F. 股票和期貨是同一個意思麽
那是相當的不是一個意思啊
樓主
好了
我就給簡單的解釋一下
我個人的看法·
期貨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規避風險
而股票則是為了公司的融資。
風險方面呢,期貨的收益相對股票的要高
但是收益也高。兩者的操作也有些區別,股票是T+1交易
,就是今天買了
明天才能賣
但是期貨是T+0交易
就是當天買可以當天賣的,操作
上期貨相對股票要靈活。在就是從資金上看
因為期貨採用的保證金制度就是用1快錢的買賣10塊的東西(合約)而股票是一買一手100股
股價高低不一樣都要乘上100就是你需要投入的資金量。股票沒有放大效應
,期貨要放大10倍的
也就是你期貨盤賺錢1塊你的賬戶中就會賺10,如果虧錢的話也一樣···假如很不幸的話
你的保證金不足了
那就會被強平的,你的錢也就沒有了。如果在股票上
除非你的股票停盤了
那樣會沒有了
,只要不停盤,那你的資金多少還能有點。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就聯系我
G. 中國在加入WTO的時候有沒有承諾開放電信業
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電信業將逐步開放國內電信市場,即先開放增值業務、再開放數據和移動通信業務,最後開放基礎電信業務和基礎通信設施。
1.首先開放增值服務和無線尋呼
(1)「入世」之後,外商即可在北京,上海、廣州不受數量限制地建立中外合資企業,外商股權比例不超過30%。
(2)「入世」後2年,增值服務開放擴大到14個城市:成都,重慶,大連,福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沈陽、深圳,廈門、西安,太原,武漢。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 49%。
(3)「入世」後4年,全國開放,外資比例不超過50%。
2.逐步開放行動電話和數據業務
(1)「入世」後1年,開放北京。上海、廣州,不受數量限制地建立中外合資企業,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25%。
(2)「入世」後3年,再開放上述14個城市,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 35%。
(3)「入世」後5年,全國開放,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4g96。
3.開放國內及國際基礎電信服務
(1)「入世」後3年,開放北京、上海,廣州,只能從事三城市內部和之間的有關基礎電信服務,不受數量地建立中外合資企業,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25%。
(2)「入世」後5年,再開放上述1 4個城市,外資比例不超過 35%。
(3)「入世」後6年,全國開放,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49%。
http://www.cs.com.cn/csnews/20020104/176260.asp
H. 我在公司買了的期貨股票,現在無法聯系了
現在很多做期貨的都是騙人的,股票的話現在很少見這樣的騙局,但是我覺得聯系不上了,這樣看問題是比較明顯的,建議你報警吧,但是不知道屬於什麼類型的警情,很多都沒有法律依據,以後建議你到正規公司辦理業務。
I. 股票和期貨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股票和期貨都屬於有價證券,但各自的特點不是一樣的,會做股票的不一定會做期貨,同樣會做期貨的也不一定會做股票。期貨的特點在於套期保值和杠桿效應,有一方掙錢了肯定有一方虧錢,杠桿效應使你可以用20萬資金做100萬的合約,風險也會同比例上升。還有一點就是做期貨要求保證金不低於50萬,所以不是一般人能操作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如果需要補充,我們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