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调查唐代建筑
目前,经过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多年考察确证,全国共有4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它们都奇迹般地存于山西省境内。这些榫卯结构不着一钉的木构建筑,传达着唐代独特的艺术神韵。
如果只能选择一座唐代的古建筑,也许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形容为“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及发现几乎是一片空白。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不相信这一点。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看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按实物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其中117号洞窟的唐代壁画让梁思成怦然心动,这张“五台山图”不是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吗?其中一座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吗?
然而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虫蛀、火灾、战乱……对木构建筑都是致命的威胁。加之当时战乱频繁,许多极具价值的庙宇都可能被毁于一旦。
1931年至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与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
当时,民生凋敝,梁思成、林徽因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他们在一篇调查日记里写道:“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如此,他们却甘之如饴。
墨迹透露建造年代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来到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黄昏时分,这个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们的眼帘。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显示其年代之久远,梁思成惊喜万分,“它能比我们此前所发现的最老的木建筑还要老吗?”
繁复的测量与艰难的考据开始了。他们看到殿内的22根檐柱和14根内柱围成一个“回”字形,在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这种形构被称为“金厢底槽”,这正是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型制。梁思成又发现,这大殿的屋顶架构,只在唐代绘画里才有。而塑像、梁架、斗拱、藻井甚至壁画、墨迹都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晚唐遗风。在手电筒的帮助下,他们还看见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种做法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但建筑的确切年代依然不详。
两天后,远视眼的林徽因在一根顶梁下发现有墨写的淡淡的字迹,这些字迹需用布蘸水慢慢擦拭才可显露,水干字迹又会模糊,为了看清字迹,林徽因和梁思成足足花了3天时间。在这根顶梁下依稀可辨出“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耸立的经幢上有同样的字迹,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857年。横梁和经幢上的字迹吻合。原来,那个谦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女性雕像,并不是僧人所说的“武则天”,而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
梁思成先生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们更是独一无二的。”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佛光寺这座被忘却千年的奇珍惊动了世界。后来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另一处更早的唐朝建筑南禅寺。寻觅古代建筑之旅,困难重重。为了拍摄应县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差点从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
就在佛光寺发现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前,这一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顿时显得无足轻重。直到1961年,佛光寺才和敦煌千佛洞、北京天安门、故宫等一起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1月,梁思成先生因病去世。直到去世前,他也没有机会再去一次佛光寺。
唐朝的住宅没有实物遗留下来。当时文献所述的贵族宅第,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它缯画中得到一些旁证。贵族宅第的大门有些采用鸟头门形式。宅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至于乡村住宅见于展子虔(游春图}中,不用回廊而以房屋围铙,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院;此外,还有木篱茅屋的简单三合院,布局比较紧凑,与上述廊院式住宅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往意的是这些园画所描写的住宅多数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无疑地,这是当时住宅建筑中比较普遍的布局方法。 这时期贵族官员,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山池院或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这些私家园林的布局,虽以山池为主,、可是唐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往往将其思想情调寄托于诗情画意中,同时也影响到造园手法。以官员而兼诗人白居易暮年因洛阳杨氏旧宅营建宅园,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而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三岛,中岛建亭。
以桥相通;环池开路;置西溪、小滩、石泉及东楼、池西楼、书楼、台、琴亭、涧亭等;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又于西墙上构小楼,墙外街渠内叠石植荷,整个园的布局以水竹为主,并使用划分景区和借景的方法]。至于社会上层人士欣赏奇石的风气,从南北朝到唐朝,逐渐普遍起来,尤以出产太湖石的苏州,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五代卫贤所绘(高士图)中的山间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房屋、山石、花木相结合的情况。在家具方面,从唐代,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的习惯依然广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还用壶门作装饰,有些则敢为简单的托脚。嵌钿及各种装饰工艺已进一步运用到家具上。
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阶级起逐步普及全国。据敦煌壁画和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所示,已有长桌、方桌、长凳、腰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椅和闪形平面的床在大型宴会的岭合,出现了多人列坐的长桌及长凳。可见后代的家具类型,在唐末五代之间已经基本具备。家具的式样简明、朴素、大方,桌椅的构件有些做成圆形断面,既切合实用,线条也柔和流利。五代王齐翰(勘尝图)中的三折大屏风附有木座,置于室内后部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使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与席地而坐的建筑已迥然不同了。
❷ 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中国的建筑史贡献了多少
林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主要有三点:和梁一起整理中国古建资料,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还有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协助梁一起建立了清华建筑系,成为建筑老八校之首(当然那七个有不服的,不过也是事实),为中国培育了大量建筑业中坚人才
梁林两口子很多事都是一起干的,梁比较细致,林比较有灵感,梁很多文章的”眼”是林点上去的(梁自己说的),林死以后梁的文章水平就不如以前了(梁学生说的);清华建筑系建系时梁在美国讲学一年,是林带着年青教师把系建起来的
❸ 梁思成、林徽因,他们是如何用建筑解读古典中国的美学的
我们都知道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而林徽因是民国出色的才女,她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二人后来姻缘结为夫妻。
梁思成和林徽因从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原理入手,指出它在不同朝代由于结构构件的功能变化而导致的形式变化和发展过程,因此赋予中国建筑一个与西方建筑相同的“历史的建筑”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采用了西方建筑史家制订的结构理性的评价标准来审视中国建筑,因此使中国建筑获得了一种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的建筑美学的认证。
❹ 有谁知道林徽因的啊详细。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林徽因
--------------------------------------------------------------------------------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9 11:45 新浪文化
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并回福州探亲。在福州期间,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疗养。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
从1931年到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联合编辑出版了《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
❺ 求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及《林徽因建筑文萃》电子版,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只有一本,要不
❻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有没有名过其实
我们对林先生的学术水平和成就认识的还不够!
❼ 林徽因为建筑界带来了哪些贡献
林徽因在建筑上面的贡献以及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点: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建立;对于民居建筑的关注及实践;对于梁思成建筑思想的影响。
1.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建立:
“如果我们把由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学者建立起来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之核心,定义为中国建筑的历史与理论的话,也就是中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出的建筑学专业的诊释,我们应该认识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早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她是这一学科的奠基者,她是思想上的先行者。”——赵辰
在《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中,林徽因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系统地对中国古建筑的系统进行总结。
文章中林徽因试图:(1/2/3 点)
(1).详细系统地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包括“屋顶”“斗拱”“台基”“平面布置”方面,奠定了往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
(2).将中国古建筑体系纳入到国际建筑理论体系中
具体是:引用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阐述古建筑的“木架构“体系与当时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框架式”建筑进行类比。提出中国古建筑是属于结构理性主义的,承重的柱与围合的墙窗可以相互脱开。
(3).利用当时的艺术理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发展进行风格性断代分析
引用近代艺术史奠基人温克尔曼的“循环理论”认为中国建筑也有其“尝试”、“成熟”以及“因袭”“堕落”的过程,对应于温氏的理论则是 起源 - 发展 - 变化 - 衰亡。而后利用该理论讲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风格定义为:唐“豪劲”,宋“醇和”,明“羁直”。
(4).与梁思成一同成立清华大学建筑系,为学科的建立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5).提出“建筑意”的建筑理论
题外话:朱涛曾在《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提出梁林的理论是先于他们到乡野的建筑实践的,也就是时先有理论,而后去发掘实物以填充他们的体系,同时也质疑林的文章有多处借鉴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的著作。但其实林徽因的文章中最核心的要点是将中国建筑的木构架与国际的框架结构进行直接比较,得出中国古建筑是结构理性主义的。而伊东忠太恰恰关注的表面上的形式,而这些往往是众人皆知的“常识”。所以,如果追究林徽因的思想来源的话,将中国建筑以结构理性主义的眼光看待的来源可以说更加重要。李军在论文《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与诗性的逻辑——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再检讨》提出,最早将中国建筑看待成框架结构的是喜龙仁(Siren)的《支那古代美术史》,有兴趣的可以延伸阅读。
2. 对于民居建筑的关注及实践:
在当时主流主张建立官式建筑和外国的古典建筑体系进行抗衡的时候,林徽因特别关注民居建筑。
林徽因特别关注了山西的民居,并且在由她执笔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描述了那些民居的状况,这应该是最早出现在营造学社汇刊上的
关于民居实物的描述之一。——赵辰
融合民居精神的设计——云南大学映秋院
也就是说林徽因在 80 年前就考虑中国建筑现代化?=、=|||
3. 对于梁思成建筑思想的影响:
梁思成在 1930 年前的建筑实践深受他在宾大的老师保罗 - 克列(Paul Cret)的影响,在这一段时期的时间都是古典 - 折中主义,与保罗 - 克列的“现代古典主义”和茂飞的“适应式建筑”思想相一致。在 1932 年以后,梁思成想法经历从现代古典主义向结构理性主义的转变,其源头是林徽因同年发辫的《论中国建筑之几点特征》一文。
❽ 林徽因资料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小说。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❾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有哪些贡献
林徽因的建筑贡献在于实地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并参与《中国建筑史》的编纂工作,虽然她不是主要执笔者,但是《中国建筑史》的润色修改等环节她功不可没。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等建筑文章也体现了林徽因的建筑功底。此外,林徽因尤其擅长建筑雕饰设计,人民纪念碑基座部分雕饰由她设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