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情解析 » 哥伦比亚银行系统的股票分析
扩展阅读
璋利国际股票代码 2025-07-23 03:36:17
康年控股股票代码 2025-07-23 02:46:38

哥伦比亚银行系统的股票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6-09 04:44:59

『壹』 哥伦比亚银行的银行代码,就是Swift码是什么啊

Swift code就像每家银行的门牌号,每家分/支行都不一样的好吧,你得问支行的客服.

『贰』 经济学!简单的,100分!

1,联储提高利息,一般是用来抑制经济过热的。
产生的后果是信贷紧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下降,
这一阶段不只是房子,很多商品都会处于观望期:等待物价下降

2,杠杆率即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与资产之比。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应出公司的还款能力。一般来说,投行的杠杆率比较高,美林银行的杠杆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在2007年为33倍。

3,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则源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在很长时期内实施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上涨了1.24倍。[1] 在低利率与房价持续上涨背景下,由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缺位,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不过,上述繁荣建立在假定美国房地产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的脆弱基础上。 当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从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后,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6月起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行为,从而触发了流动性危机。这被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2008年2月,英国北岩银行被英国政府国有化,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第一家被国有化的金融机构,也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传递至欧洲。2008年3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对贝尔斯登的救援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强化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 2008年9月是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这意味着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没有实施救援。美国政府听任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场关于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直接造成美国短期货币市场崩盘。由于短期货币市场是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最重要的融资来源,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美国投资银行的覆灭变得不可逆转。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周内,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银行收购,美国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上煊赫一时的五大投行集体消失。此外,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出现严重亏损,最终被美联储注资850亿美元并实施国有化,这标志着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场开始崩溃。在2008年9月,危机也由美国金融市场全面蔓延至欧洲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危机正式由国别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危机。
金融市场的危机也通过财富效应、信贷紧缩、切断企业融资来源等渠道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从2008年第2季度起,欧元区与日本经济进入负增长;从2008年第3季度起,美国经济进入负增长。三大发达经济体在2008年下半年集体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减速。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实现1.3%的负增长,这是全球经济自二战以来的首度萎缩。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3.8%,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仅为1.6%。[2] 在2009年2-3月,有四种危机重叠发生:一是以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爆出巨额资产减记(不过09年第1季度财报显示相关银行盈利状况有所好转);二是美国对冲基金行业从2008年10月起遭遇大规模的投资者撤资行为;三是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仍在不断下滑;四是中东欧国家很可能爆发因为外资抽逃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2009年春季也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目前已经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金融市场重现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仍处于深化与扩展的过程中。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我们很难清晰划分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原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往往交叠在一起。例如,房价下跌从2006年6月起延续至今(美国房价指数迄今为止已经下跌了30%[3]),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从2007年8月起延续至今,股市下跌从2007年10月起延续至今,实体经济衰退从2008年第3季度起延续至今。因此,我们只能用标志性事件(例如金融机构破产)的发生来大致描述金融危机的演进。
二、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后果
要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就离不开对美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梳理与评价。下面我们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个层面来分析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后果。 表1总结了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出台的财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1680亿美元的减税、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方案、奥巴马政府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最近出台的公私合营的坏账银行等。简单计算,美国政府财政救市方案的金额已经高达1.66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上述方案既包括帮助金融机构纾困的具体措施(包括注资、剥离问题资产、为金融机构负债提供担保等),也包括提振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包括减税和增加社会公共支出等)。现在要全面评价财政救市方案的效力为时尚早,但相关政策的出台至少缓解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下滑。 美国政府巨额财政刺激方案的直接后果,是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飙升,以及为财政融资的压力上升。2002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平均为4270亿美元。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12%。发行国债是美国政府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如图1所示,自1990年以来,美国历年的国债净发行额与财政赤字水平大体相符,这表明美国政府主要用增发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自1996年以来,每年国债净发行额均高于财政赤字水平。[4] 2002年至2007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额一直稳定在5000亿美元左右,2008年则飙升至1.47万亿美元。市场预计,要为巨额财政赤字募集足够资金,2009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额将至少达到2万亿美元。 2008年年底美国国债市场未清偿余额约为10.7万亿美元。如果2009年新增2万亿美元的国债发行,相当于市场上新增20%的供给。如果对美国国债需求的增长跟不上国债供给的增长,美国政府必须提高新发国债的收益率,而这会压低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将遭受严重损失。[5] 然而现实情况是,截止2009年4月中旬,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总体而言仍处于不断下降趋势: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3%,而3个月国债收益率低于0.20%。美国国债市场的火爆行情,主要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国际资本在危机时期的“流向安全港”(Fly to Safety)效应有关。一旦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去杠杆化结束并重新配置风险资产,大量的资金将从美国国债市场撤出,这可能显著推高国债市场收益率并压低国债市场价值。 表2归纳了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的应对方案。美联储的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降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一年半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二是通过各种信贷创新机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包括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期限拍卖贷款(TAF)、针对交易商(投资银行)的主要交易商信用贷款(PDCF)、针对商业票据发行者的商业票据贷款(CPFF),以及针对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者的期限资产支持证券贷款(TALF);三是所谓的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美联储通过直接购买证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关证券包括国债、机构债与MBS。 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目前无论是反映短期货币市场融资成本的TED息差,还是美国居民中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与危机爆发初期相比都显著下降。然而,美联储货币政策也造成了两个明显后果:后果之一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不断上升。如图2所示,从2008年9月初到2009年4月中旬,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总规模由9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2.2万亿美元左右。总资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通过各种创新机制提供的流动性贷款显著增加,自2008年3月推出PDCF机制以来,美联储流动性贷款由零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1.2万亿美元。自美联储实施定量宽松政策以来,美联储直接持有的证券数量也有所上升;后果之二是美国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大幅飙升。由于美联储的资本金没有发生变动,因此资产负债表总体规模的上升实际上意味着美联储负债的上升。如图3所示,在美联储各项主要负债中,流通中现金的规模大致稳定在9000亿美元左右,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则由2008年9月初的200亿美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接近9000亿美元。 尽管美联储对金融机构流动性贷款的增加目前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但这主要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尚未结束、风险偏好很低,因此存在惜贷现象有关。一旦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结束并重新开始放贷,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在短期内显著上升,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一旦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开始反弹后,美联储不能及时抽回流动性,那么美国很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元可能大幅贬值。事实上,尽管美联储账面上有大量证券,但其中国债数量有限,故而通过出售国债能够收回的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创新信贷机制积累的其他种类债券很可能短期内无人问津,这意味着短期内美联储抽回流动性的能力有限,中期内美国爆发通胀与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较大。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要准确预测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公私合营坏账银行方案能否吸引到大量私人投资者的参与,从而为坏账银行的运营提供足够资金?美国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何时结束?美国金融市场何时开始反弹?美国国债市场的火爆行情何时结束,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是否会持续追捧美国国债?美元汇率是否以及何时会反转?一旦市场反弹,美联储能否及时抽回流动性,从而避免恶性通胀的爆发?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何时止跌反弹?
尽管我们尚不能对以上问题作出满意回答,但我们相信,危机演进的某些中长期方向是比较确定的。以下我们将就全球金融市场、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与全球通货膨胀状况等方面作出预测。 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尚未见底。尽管2009年第1季度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高盛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超出市场预期,但这些金融机构在2009年的业绩可能有所反复。金融机构将会继续披露坏账,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仍会继续,金融机构也会继续寻求政府或私人部门的股权投资。如果大型商业银行情况恶化,不排除美国政府进一步实施国有化的可能性。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撤资行为并未显著减弱,如果短期货币市场仍不能恢复正常运转,则2009年春季可能出现对冲基金大面积解散清算的现象。随着实体经济增长前景的恶化,美国公司债市场可能爆发新的危机。欧洲金融机构对问题资产的披露远没有美国同行充分,这意味着欧洲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6] 一旦中东欧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在中东欧国家拥有大量信贷头寸的西欧商业银行将出现更多坏账。然而,尽管如此,全球金融市场很难重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系统性危机,这是因为投资者的预期已经显著下调,很难发生打破投资者预期从而引发恐慌性抛售的恶性事件。我们预计,美国金融市场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触底,逐步恢复正常的投融资功能。 实体经济的恢复则要缓慢的多。从目前世界各国出台的救市方案来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很可能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美国居民并没有显著压缩消费,而中国居民并没有显著扩大消费,这意味着美国当前经常账户赤字的改善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7] 一旦实体经济反弹、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也是如此。从短期来看,美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止跌,在2010年上半年恢复正增长。但要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可能至少需要5年左右时间。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反弹将会晚于美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进口需求是否重新强劲。受4万亿人民币投资方案(重点在于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与银行信贷飙升刺激,中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强劲反弹。但由于居民消费持续疲弱、刺激投资可能进一步形成过剩产能、信贷飙升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出口可能持续疲软,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中期内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如果全球范围内刺激政策运用不当,各国政府缺乏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魄力以及协调各国宏观政策的远见,整个世界经济都可能呈现出W型走势,即短期内显著复苏,中期内不容乐观。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当然,如果世界经济重返通胀,其根源可能不在于全球需求的强劲复苏,而在于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如前所述,我们很难说服自己,“直升飞机上的伯南克”能够在市场反弹之际迅速抽回流动性,因此当前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很可能埋下未来通货膨胀的种子。一旦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结束、机构投资者重新开始配置风险资产、银行重新开始放贷,这意味着货币乘数短期内可能迅速上升。在基础货币没有相应削减的情况下,这将加剧经济体中的通胀压力。随着大量资金流出美国国债市场并重新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可能大幅贬值,从而推动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涨伴随着总需求的持续不振,我们就不能排除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可能性。

『叁』 美国最受金融危机打击的银行是哪些 为什么

一年来美国破产银行一览
08.10.10 伊利诺州Meridian Bank
08.09.25 密歇根州Main Street
08.09.25 华盛顿互惠银行
08.09.19 西弗吉尼亚州Ameribank
08.09.05 内华达州银州银行
08.08.29 佐治亚州诚信银行
08.08.22 堪萨斯州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
08.08.01 佛罗里达州第一优先银行
08.07.25 加利福尼亚州第一传统银行
08.07.25 内华达州第一国民银行
08.07.11 加利福利亚州IndyMac Bank
08.05.30 明尼苏达州第一诚信银行
08.05.09 阿肯色州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
08.03.07 密苏里州休姆银行
08.01.25 密苏里州道格拉斯国民银行
07.10.04 迈阿密山谷银行

最大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已经被美国政府接管,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银行”,已经破产。

因为过度放贷,其中又以风险较大的次贷(抵押不够的贷款)较多,所以他们破了。其他的小银行要是也‘不学好’,自然更会破。

『肆』 问从南美哥伦比亚银行汇款,一般几天到国内帐户

最多11天(工作日)```如果你是本地银行帐号,对方付款路径是对方银行汇出--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借帐--纽约分行贷记对方银在美分行--本地分行贷记纽约分行--扣手续费,你收到钱了`` 如果本地行的纽约分行跟哥伦比亚银行有帐目拆借来往,那么这个款项一到纽约就会直接记入当期月业务核算,省去拆借过程,那么你应该在对方付款3天半后(工作日)就会到帐,但是如果两家银行关系不怎么样``那就比较麻烦,拆借可能还需要经过其他中转银行```但不会超过11天,因为现汇11天之外就会产生利息费用``银行会亏钱的,再者,无故滞押汇款是违规行为,要付刑事责任的。

『伍』 有关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的简介

在8月,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被FDIC勒令关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声明中表示,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拥有7.52亿美元资产和6.22亿美元存款,其存款将由公民信托银行(Citizens Bank and Trust)承接。而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的9家支行也将成为公民信托银行的营业部。

『陆』 国际化银行应具备的特征 急啊!!!!求解~~大概说说就好,让我有个思路

企业国际化阶段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和“连续的”的演化过程;银行作为一类独特的跨国公司,其国际化同样会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研究汇丰银行的国际化,仅关注其激进扩张的后期阶段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国际化全貌,也削弱了其国际化经验的借鉴作用。本文回溯汇丰成立至今的全过程,以客观的态度,探寻其国际化演进的逻辑主线,揭示其阶段性特征,希望为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资银行所借鉴。

汇丰银行国际化阶段性特征

和老对手花旗银行不同,汇丰的国际化成长具有自己的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使得汇丰创立之初便走上国际化扩张之路。汇丰的国际化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依次展开的三个阶段(见表1)。
(一)国际化起步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开我国的市场,西方对华贸易快速扩张,引致贸易金融需求大增,汇丰银行应运而生,当时的发起书中强调:在业务上,以贸易对金融的全部需要作为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我国香港及其周围的我国大陆和日本各港口,因此其分行便紧紧围绕着我国各开放口岸及与我国贸易密切关联的地方设置。
在跨境业务上,汇丰银行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将华侨商人、华侨经济及华侨汇款作为发展壮大的支柱。明确的业务定位,敏锐的市场嗅觉,加上在我国享有的种种特权,使得汇丰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以服务于我国对外贸易为重点的业务拓展获得成功。
然而上世纪初的日本侵华战争,给汇丰带来无穷的灾难;1941年,汇丰在我国的业务几乎全部停顿,主要领导人被日军拘押,死于狱中,总部被迫迁往伦敦。二战结束后,汇丰在我国曾获得了短期的恢复性成长,但随后的我国内战使得汇丰无可奈何地撤回香港。
同时成立的银行纷纷倒闭,汇丰为何能迅速崛起并壮大?除了当时的外国资本在半殖民地的我国享有诸多特权外,以香港为总部,以上海作为经营我国内地的中心,坚持走国际化和本地化相结合道路,当是主要原因。
(二)从多国经营到跨国经营
上世纪中后期,是汇丰国际化从多国到跨国经营的关键期,重点表现为扩张亚太、北美和欧洲的国际化“三脚凳”战略的实施。
⒈立足香港扩张亚太。二战中,汇丰被迫收缩,撤出我国市场,但以贸易金融服务为主导业务的既定战略并未改变。1962年,汇丰银行在亚太地区的业务顺利拓展,先后在10个国家设立了43家分行和办事处,且还兼并了两家历史悠久的跨国银行—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汇丰银行收购这两家银行,消除了竞争对手,扩大了业务范围,并涉足中东这个全新的地区。
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市场一直受到汇丰的重点关注。1980年,汇丰在北京开设办事处;1984年,在广州、深圳等地的办事处相继成立。除绿地投资外,汇丰还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快速进入我国市场。
汇丰发展国际业务,但却始终植根我国香港。上世纪中期,香港由转口港转型为工业化城市,汇丰银行也随之调整,与香港各大财团密切配合,形成了垄断当地经济的强大势力。在本土突出的市场地位,为汇丰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不过此时的汇丰,仍然是一家地区性银行。
2.进军北美地区。在亚洲站稳脚跟,汇丰银行便着手进军北美,原因是:一则当时汇丰在香港银行业市场已占有约有六成的份额,发展空间受限;二则当时进军美国成为国际大型银行的重要策略,汇丰自然不甘落后;第三是1997年香港回归我国,汇丰对如此变故的影响心里没底,也想早做准备。
汇丰银行首先选定的对象是海洋米兰银行,因为汇丰了解其背景;其次,当时的海洋米兰银行陷于财政困境,急需外部注资。再者,因汇丰的国际化尚处于多国经营阶段,其管理方式是对境外机构干预较少,让其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也让海洋米兰银行相对地放心。通过收购海洋米兰银行,可以其为桥头堡在北美扩张。
在进军美国的同时,加拿大汇丰银行也于1981年在温哥华创立,该行在1986年又收购了英属哥伦比亚银行,并于1987年对海洋米兰银行在加拿大的业务进行整合,在加拿大取得了稳固的基础。
⒊拓展欧洲地区。汇丰在欧洲的并购目标首选苏格兰皇家银行(RBS)。1981年,汇丰同标准渣打银行展开了收购RBS的争夺战,尽管这项收购最终被英国政府否决,但在随后数年,汇丰完成了对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詹金宝公司的收购,在英国建立起可靠的据点。1987年,汇丰斥巨资3.83亿英镑购入米兰银行14.9%股权,并在1992年完成全面收购。收购米兰后,汇丰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机构之一,国际化“三脚凳”战略基本实现。1991年汇丰控股集团成立,并同时在伦敦和香港上市。1992~1994年间,汇丰进一步合并旗下的商人银行、证券及资产管理业务,实施金融混业经营。
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爆发,汇丰虽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此时遍布全球79个国家的汇丰集团,安然渡过了亚洲金融风暴。当汇丰集团在亚洲的业务遭到挫折之时,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业务平衡了这种损失。
在国际化“三脚凳”战略的指导下,本阶段短短的数十年间,汇丰实施了快速的海外扩张。在区位选择上,在三大区域平衡布局;在目标市场的进入模式上,新建、并购同时并行;在人才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国际事务官培养机制。在管理上,从本阶段之初的各国网点分散管理开始转向地区性的业务统一和地区总部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汇丰开始注重在各大区域内,进行附属机构间的资源整合。
(三)全球化经营阶段
至1998年,汇丰集团初步完成全球布局,但由于其管理模式局限于区域中心主义的理念,尽管经营规模很大,却没有形成全球经营合力。对此,汇丰对其传统做法进行修正,开始注重各个国家和地区机构之间、分支机构与总部之间的协作与整合。
1998年,汇丰宣布整个集团的全球名称简化并统一为“HSBC”加上集团的红白六角形标志,以削弱地域性形象。2002年,汇丰进一步推出“环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作为HSBC品牌的口号而通用全球。“环球金融”强调汇丰能提供全球性的金融一揽子服务;“地方智慧”则体现汇丰的本地化内涵。在全球经营战略的指导下,汇丰在1999年斥巨资收购美国利宝集团及施弗拉控股公司。2000年,汇丰斥资110亿欧元收购法国商业银行(CCF)。2002年,汇丰以换股方式收购美国最大的独立消费融资公司(HI)。
除在欧美扩张外,在我国市场,2001年汇丰购买上海银行8%的股权;2002年,汇丰保险购买和扩大在我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股权。2003年和2004年,汇丰银行分别投入巨资,成为福建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除在经济热点地区投资外,1997年初,汇丰在亚洲的韩国、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及欧洲的马尔他收购金融机构,使汇丰银行新兴市场的据点进一步得到加强。为提高在拉丁美洲的业务比重,2001年底,汇丰完成对墨西哥Bital金融集团收购。
本阶段是汇丰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经营阶段,汇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了大肆并购和多元化扩张,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华尔街投行不堪重创纷纷破产、转型,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RBS等国际金融巨头则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汇丰虽也遭受不小冲击,但却靠稳健的国际化经营和灵活的风险防范再次渡过了危机关头。

经验总结及启示

(一)清晰的业务导向使得汇丰银行甫一成立便走向国际化
和西方多数银行国际化扩张路径不同,创立之时以我国的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作为主导业务,贸易跟随战略使得汇丰银行很快走上国际化道路。纵观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和全能化发展是最终目标;而在国际化前期,专业化经营或许是更加稳妥的路径选择,选择专业化发展还是走规模化混业经营,要以是否能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为标准。
(二)国际化战略始终如一是其国际化显著特征
在汇丰14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决策者如何更新换代,其间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甚至有过动摇,但终未改变其国际化大方向。相比之下,我国银行国际化战略不明,缺乏跨国经营的长远规划,海外投资缺乏充分的论证与可行性分析,寡占反应和羊群效应的特征突出;事实上,国内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低,远不能满足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化战略不明是突出的问题。
(三)成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是动力保障
为壮大国际人才队伍,汇丰总结出了一套运转良好的国际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汇丰内部的“国际事务官”制度,国际事务官团队的成员不仅是金融通才,而且接受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的培养,熟悉当地文化、语言及风俗习惯,成为汇丰高级管理人员的摇篮。而国内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突出,由于缺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完善制度,国际化视野不足,相应地缺乏海外扩张的后劲。
(四)本土行业的领导地位是银行国际化的基础与前提
从汇丰银行到后期的汇丰控股在香港一直处于行业领袖地位。正因为在香港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发展受限才使得汇丰谋划海外扩张,也正因为本土市场的稳固地位增强了其海外扩张的抗风险能力。反观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