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万科股权之争为什么内乱不影响股价
“万宝之争”升级为“三国杀”
由于“门口野蛮人”宝能的“插足”,市值超过2700亿元的万科A从去年12月停牌至今已有半年之久。但就在原定复牌的截止时间6月18日来临之际,这场万科“话语权”的争斗因为可能出现的股权占比变化而又起波澜。
据6月18日万科发布的公告显示,前一天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的议案》,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形式购买深圳地铁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全部交易以对价交易发行股份方式支付。
增发完成后,深地铁将获得万科20.65%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宝能系(深圳钜盛华、前海人寿)的股份同时将被稀释。因涉及事后审核,万科A自6月20日开始起继续停牌,待取得深交所审核结果后另行通知复牌。
熟料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原第一大股东华润的质疑。除了传出华润的三名董事在6月17日的万科董事会上对增发预案投了反对票,华润也在6月18日在官方微信上发文称:不认同以增发股票收购资产的方式符合万科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并直指万科发公告前未通报全体董事是否已获得独立法律意见,也未将公告内容提交全体董事,此举严重损害了董事圈里和董事会尊严。如果万科不重新审视重组预案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上提出相同方案进行表决,华润将会继续投反对票。
有市场人士指出,作为万科多年来的第一大股东,华润一直被视为是万科管理层的支持者。直到“万宝之争”的初期,万科也曾向华润求助增持。但此次对增发重组预案的质疑,则使得原本的“万宝之争”演变和升级为“三国相杀”的局面。
最终“坐下来谈”的可能性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万宝之争”的原主角之一——宝能系,早在今年春节前与华润会晤后,就逐渐低调。此次“华万之争”被爆出后,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原则上同意华润收购宝能名下万科股份,这一说法已被华润否认。
不过在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夏强看来,万科股权之争的演进并不是所谓建立在“话语权”分配上的争执,“资本方不可能简单的因为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他说,该事件其实反映出产业资本对优质资产控股权的争夺。至于华润为何现在提出质疑,除时间节点的考虑,可能还有对引入深地铁方式的众多探讨。
按照程序,万科收购预案已创提交深交所审核,一般来说,深交所需要1到2个月的审核时间,期间有可能要修改预案,并提交董事会二次审议,然后再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另外在“野蛮人”宝能的“搅局”之后,目前万科的股权结构已不再松散,除宝能、华润和安邦三大股东外,排名靠前的股东也大多为机构,股权集中度已经较高。市场人士由此认为,包括宝能在内其他股东的发声将会是一个关键空间因素。
“万科股权之争一波三折,最终解决估计还得‘坐下来谈’。”华安证券投顾屈放分析,目前几方都不能说占有决定性优势,所以股票也需要在谈判达成一致,取得相对平衡、满意的结果下复牌,“毕竟万科议案没有迅速通过的话,股价大跌也是相关方不愿看到的。”
事件本身可写进并购“教科书”
在引发市场关注的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财经圈内闹腾热门。
“从万科关联独董可以看出独董制度的缺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认为,万科关联独董公开坦言回避表决,说明被监管者、投资人寄予厚望的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即“独董不独”和“独董不懂”,难怪中小股东批评独立董事是花瓶。刘纪鹏对华商报记者说,无论是万科购并重组的复杂性、综合性还是各股东间对控制权争夺的关注度,这次事件持续时间长,市场关注度高,“这个案例都可以写入资本市场购并历史的教科书。”在各方谈判的基础上,最终结果还是股东代表大会说了算。
⑵ 为什么说万科股权之争是神仙打架
万科股权之争愈演愈烈。据报道,王石表示,不欢迎宝能系成第一大股东,因为宝能系“信用不够”。而宝能集团发表声明称,集团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力量。万科A(17.890, -0.07, -0.39%)上周五公告称,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申请临时停牌。虽然结局未定,但这场万科股权争夺大战,已被舆论认为是中国股票史上一个重要案例。有网民认为,收购和反收购,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化行为,但神仙打架,别让百姓遭殃。万科和宝能双方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把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利好长远发展是关键
有网络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69.8%的网民认为,万科会陷入控股权争斗,公司走下坡路;30.2%的网民认为,引入有实力的大股东,长期利好公司。
网民“洪榕”认为,在资本市场发生这样的事很正常,但对房地产行业未必有利,站在企业本身角度看,一定是难于接受的,所以管理团队再强烈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
也有观点认为,既然选择了资本市场,就应该让资本说话。只要合法守纪即可。
网民“范剑平”表示,应依法办事,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可取代商业规则。
不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有网民认为,上市公司的股权争夺战,应该合法合规,不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网民“韩志国”认为,公司控制权之争的要义是必须程序正当,并且不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网民“BiharBoye”则表示,股东利益高于一切,股份制公司规则必须得到维护,管理层应该和新的大股东及全体股东沟通。
对于众多投资者,也有网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网民“官秉龙”认为,商场如战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投资者要冷静分析,不要让自己沦为股权争斗的炮灰。网民“余丰慧”则提醒道,这场强夺战背后真相目前还不知道。无论如何,个人投资者都应该谨慎。其实对于这些,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腾讯的众创空间,我觉得还可以。
⑶ 万科筹资案例分析中用了那些筹资方式
1.吸收直接投资: 金额 884346 54578 1486474 2425398
2.发行股票:1099521
3.留存收益: 金额 1364873 1893462 3258335
4.金融机构贷款: 金额 172445 2097196 项目 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项目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合计 项目 资本公积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少数股东权益 合计 2184582 1180 4455403 长期借款。
5.商业信用: 金额 2974581 3125 11110172 169035 407862 27230 3021679 1704 77891 3868 17797147 注:交易性金融负债为利率互换契约。
6.发行公司债券:585040 筹资方式汇总 金额 2425398 1099521 3258334 4455404 17797147 585040 29620844 项目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合计
注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主要是:银行借款,其他借款,一年内到期的 项目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预收款项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其他应付款 交易性金融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预计负债 合计 比例 8% 4% 11% 15% 60% 2% 100% 吸收直接投资 发行股票 留存收益 金融机构贷款 商业信用 发行公司债券 总计.
⑷ 案例分析 万科为什么要转型做城市配套服务商
城市配套?!只是房地产领域的一小块,万科在配套服务上做精做专,也能开拓房地产领域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