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情解析 »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股票行情分析
扩展阅读
交易系统框架股票散户 2025-07-22 03:38:37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股票行情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8-23 13:53:18

⑴ 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资源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政府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资源。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政府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政府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资源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资源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资源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政府,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资源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后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资源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⑵  国际石油合作安全

现代石油工业始建于美国。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E.L.德雷克(Edwin L.Drake)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这标志着矿物油开始取代动植物油。此后,现代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储运直到销售迅速发展起来。至19世纪末,美国发现的石油成倍增加,俄国在高加索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委内瑞拉、伊朗、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开始大量生产原油。世界性石油工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直具有国际合作的色彩,但是,国际石油合作却经历着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种种矛盾,其矛盾的关键在于利益之争。

一、国际石油合作发展史

对于到底什么叫作国际石油合作,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根据人们的经验,国际石油合作应该是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石油经济协作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国际贸易。在这种协作中,合作的主体是代表主权国家形象与利益的跨国石油公司,在跨国石油公司跨国界的经营业务中,应该具有跨国界的生产要素领域的协作、协作具有相对长期性,当然也包括国际石油政策方面的协调。就这种理解来看,国际石油合作史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前一个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之前,这段时间的合作在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70年代以后,国际石油合作才真正走上正轨。针对这两个时期,我们又可以将国际石油合作分为四个阶段,从这四个阶段可以了解国际石油合作中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它间接地影响着一国的油气安全。

1.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瓜分和垄断世界石油工业阶段(1900~1945)

由于石油在军事、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西方列强在二战以前就开始了对油气资源国的掠夺。首先,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兴起,导致了跨国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通过政府的殖民政策发展了跨国石油工业。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在南美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等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波斯(现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等地区开展了钻探开发活动,获得了大量石油租让地和开采权,掠夺开采资源国的石油。这一阶段的国际石油协作,是西方跨国公司在不平等的条件下,通过租让制,只付少量的矿区使用费,就获取了产油国石油资源的开采与收益权。如1928年7月签订的西方大国瓜分中东石油资源的国际卡特尔协议——“红线协定”和1928年9月签订的西方大国瓜分和垄断世界石油资源、生产、价格和市场的国际卡特尔协定等,都是西方跨国公司的一相情愿。显然,这种国际石油经济协议不能被称作国际石油合作。

2.美国成为统治世界产油国的霸主(1946~195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石油出口中心从墨西哥湾向波斯湾地区的转移,美国在世界石油供应上所占的统治地位开始消失,并开始了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美国凭借其战后的巨大实力,撕毁了“红线协定”,取代了英国在中东的石油霸主地位。到1954年中东已经没有一个产油国不受美国跨国石油公司的控制。与此同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许多产油国政府在政治独立以后,纷纷要求经济上的独立。这些国家先后提出了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口号。但是这些斗争并未使这些国家在国际石油经济关系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一阶段中东各国仍然处于一种被统治地位,石油资源被美国等国几乎是无偿占有。

3.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1960~1969)

20世纪50年代由于许多独立石油公司大规模涌入中东,石油产量和供应量急剧上升,造成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下跌。1959年3月美国决定实行限制石油进口限额,以保护国内石油生产者的利益。这一决定将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进一步推向了深渊。1959年2月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为了转嫁危机,强行将原油标价降低9%,给产油国造成了巨大的税收损失。据估计这次压价使产油国损失4.76亿美元的收入。1960年9月委内瑞拉、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抵制西方各石油公司强制压低原油价格的行动,发起组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缩写OPEC,中文为欧佩克)。欧佩克章程第2条规定: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最有效的手段以单独或集体方式维护其利益。欧佩克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产油国争取平等经济关系和联合行动抵制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开始。在这一阶段,欧佩克的斗争主要是反对跨国石油公司压低油价、改变租让地使用费、取消销售补贴、收回未开采的石油租让地等防御性的斗争。

4.国际石油合作时期(1970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佩克的斗争由防御性转入进攻性,斗争的内容围绕着提高原油标价、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等。产油国收回石油主权主要是通过逐步提高石油资源国在外资经营公司中的股份,以及国有化而逐步掌握了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与统治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不得不改变过去的政策。西方国家同意在新的比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第三世界产油国签订一些新的石油合作协议与合同,例如建立合营公司的协议、产品分成合同、提供服务的合同和新的条件下的租让协议等,用提供自己的技术、资金和劳务帮助资源国勘探和开采石油的办法,换取资源国给予一部分石油或其他利益。

二、国际石油合作的主要类型

国际石油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合作模式。一般来说,国际石油合作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国际石油信贷合作。包括外国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信贷、出口信贷、商业银行信贷、混合信贷、吸收外资存款、发行国际债券及国际租赁信贷等。

第二,国际石油投资合作。主要指石油生产领域的直接投资,包括一个国家引进的其他国家在石油方面的投资和在其他国家进行的石油方面的投资。其具体方式有租让制、联合经营、产品分成等。

第三,国际石油服务合作。主要包括国际石油工程承包、劳务进出口和国际咨询等。

第四,国际石油科技合作。包括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两个方面。有偿转让主要指国际石油技术转让。其采取的方法有带有技术转让性质的石油设备或相关设备硬件交易、专利、专有技术或商标使用许可贸易等。无偿转让一般以石油科技交流的面貌出现,其具体方式有交换石油科技信息、资料、仪器样品,召开专题研讨会,专家互换与专家技术传授、共同研究、设计与试验攻关、建立联合科研机构等。

第五,国际石油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石油信息合作主要指国际石油经济信息的交流与交换。国际石油管理合作的具体方式有聘请国外管理咨询机构、管理专家进行讲学和进行石油经营管理咨询、合作联合管理、交流管理经验与资料,以及举办国际石油经营管理讲习班等。

第六,国际石油经济援助。主要有资金、物质和技术援助等方式。

第七,国际石油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包括联合国系统国际石油经济组织进行的协调、政府首脑会议及互访进行的协调,以及国际性石油行业组织和其他有关国际能源经济组织进行的协调。

以上各种合作形式都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油气供应问题,在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时候,各国在选择石油合作类型时,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区位、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环境条件来决定。否则,石油的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等特点将导致投资国的失败。中国从1993年开始走出去,一开始选择了秘鲁的一个已经由包括跨国石油公司在内开发了100多年的老油田,油田生产已近枯竭,日产量只有100桶,但是,我们在这里打出了该地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产油井,做出了许多外国人都不可想象的业绩。中国在委内瑞拉也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把一个开采了40多年的油田从日产量1万桶提升到3万桶,而且作业成本是所有的外国公司中最低的。在苏丹,中国队伍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年产1000万吨规模的油田,还修建了1506公里长、管径为28英寸的输油管道等,使得中国石油工业由“走向世界”向“融入世界”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各种因素的力量,但是,在石油对外合作中,我们正确地分析国际环境,抓住机遇,恰当地选择平等互利、实现双赢的合作方式是我国对外石油合作取得如此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合作的特点与趋势

有资料显示(致远等,2002),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全世界的三分之二,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进技术。经过新一轮的兼并重组,世界前四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BP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的石油产品销售占到世界的32%,炼油能力占世界的19%。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油气公司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资本支出居公司各部门之首,其比例高达8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达90%以上,而在油气部门中,勘探开发支出占整个油气部门支出的绝大部分。从投资方向来看,它们的跨国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但是,跨国石油公司为了进一步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争夺全球市场,寻求新世纪的利润增长点,在巩固已基本饱和的欧美市场的同时,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石油工业正蓬勃发展且市场需求旺盛的以亚太地区为主的新兴市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中国和澳大利亚;欧洲的独联体和北海地区;非洲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埃及;拉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西等。就投资而言,虽然中东国家和其他地区的产油国的外资也在不断增加,远东/太平洋盆地和前苏联地区是世界潜力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拉美地区。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东地区多年来战乱不断,发达国家的投资转向更加安全的地区。

第二,滨里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是为世界所公认,滨里海地区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地区。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油气供应,为了压缩俄罗斯的战略发展空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通过外交、军事和政治等手段,以其雄厚的资金为基础,进军中亚和滨里海地区。

第三,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对石油产品需求旺盛,以及南中国海地区石油地质条件非常好,众多的成油条件在此形成了最佳匹配,发挥了最佳的成油效果,中国逐渐成为跨国石油公司投资的热点之一。据统计,目前《财富》杂志排名世界前500家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在华投资建厂设点,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初具规模(表2-2)。BP是目前在我国油气领域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累计投资总额已达45亿美元,在华拥有36家合资加油站及多家天然气合资公司。壳牌在华总投资达17亿美元,其中,石油勘探方面的投资超过了6亿美元,并拥有20家企业和40家加油站。同时,世界前100家化工公司几乎也都已在华投资,其中包括巴斯夫、拜耳、杜邦、道化学、阿克苏-诺贝尔、荷兰国家矿业(DSM)、恩格哈德等欧美著名跨国公司。

表2-2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华投资情况

(据刘剑平等,2003)

第四,非洲,特别是北非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非洲国家的政局在不断地稳定之中,经济也在逐步恢复和发展,许多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也有较长的存在历史。从地域上看,北非与南欧很接近,南欧对北非的油气有巨大的依赖性,这样非洲对西方的投资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但是,随着全球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大量消耗、滨里海地区和南中国海地区的石油不确定而导致的勘探开发的步伐放慢和油气储采比急剧下降,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将在世界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发展和石油消费对中东地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也越来越重要。

⑶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介绍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Empresa Colombiana de Petroleos,Ecopetro)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完全由国家控股的综合石油公司,下设勘探开发、运输、炼油和市场销售、国内贸易和天然气等15个部门。通过直接作业和同私有公司联合管理的方式管理国家的油气资源。

⑷ 哥伦比亚经济状况怎么样呢

哥伦比亚共和国在拉丁美洲属中等发展水平,近10余年经济保持连年增长。哥伦比亚市场化程度较高,国际社会普遍看好哥经济长期发展前景。
农业是哥伦比亚共和国支柱产业之一,主要农产品是咖啡、香蕉、鲜花,其中咖啡和香蕉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鲜花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
哥伦比亚共和国工业以制造业为主,矿业是哥伦比亚支柱产业之一,以开采石油和煤为主。制造业有水泥、造纸、制碱、钢铁、纺织等部门。
哥伦比亚共和国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化工产品、煤炭、咖啡、农副产品和纺织品等,主要进口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农副产品、纺织品和金属材料等。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中国、墨西哥和日本等。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更新,请以最新数据为准。
应答时间:2021-06-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合同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与外资公司和本国私人公司合作合同有两种 :标准合作合同和边境地区合作合同。第一种合同适用于哥境内绝大部分领土,第二种适用于沿海岸线地区 ,目前该区域地质资料较少。标准合作合同规定,石油勘探期限为6年,开发期限为22 年,勘探期间费用100%由伙伴公司投资,开发期间哥国家石油公司投资30%,伙伴公司投资 70%。产量在6000万桶以下的区块分成比例为伙伴公司占70%,哥国家石油公司占 30%;产量在6000万桶以上的区块分成比例按R值分成,在1.5~2.5之间。边境地区合作合同规定 ,石油勘探期限费用为6年,开发期限为22年,勘探期间费用100%由伙伴公司投资 ,开发期间哥国家石油公司投资30%,伙伴公司投资70%。产量在2.5亿桶以下的区块分成比例为伙伴公司占 70%,哥国家石油公司占30%;产量在6000万桶以上的区块分成比例按R值分成,在2.0~2.5之间。(R值计算方式:每块油田的总收益/每块油田的总投资 ,其中总收益为产量×价格,总投资包括开发研究的总投资的70%、直接开发费用 、直接勘探费用补偿(最高70%)和伙伴公司开办费用)。

⑹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公司简介

自1974年起,外资和当地私人资本进入哥石油领域必须与哥伦比亚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合同。2003年,哥伦比亚通过1760号法令决定对国家石油公司进行改组,成立下设于能矿部的石油天然气管理局(ANH),负责制定政策和勘探开发项目的招标。国家石油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管线建设和石油炼制等。
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03位。

⑺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经营范围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勘探开发区是拉洛斯和中马格达莱纳有潜力的地区是卡塔通博、佩 图马约、圣约格、中和下马格达苤纳盆地。
2、管线建设:公司计划今后几年增加对油气管线建设的投资。
3、石油炼制:该公司共有5座炼油厂,总年加工能力为1391万吨。

⑻ 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政府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政府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政府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政府为寻找石油资源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政府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AG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资源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资源国基本上采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采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资源国石油资源,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政府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2)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资源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政府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资源。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政府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政府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资源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资源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资源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政府,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资源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后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资源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⑼ 高分求简答!200分!

●2005年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市区在当地时间早上8时50分的繁忙时间,伦敦市中心金融区的地铁站开始相继发生爆炸,受袭的包括位于利物浦街、穆尔门和艾德门东等车站。在地铁沿线共发现了五个炸弹。另外区内再有两辆巴士发生爆炸,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2006年
2006年在下班繁忙时间发生的7次连环爆炸炸毁多个火车车厢,造成187人死亡;
●2008年
2008年11月26日晚间到27日凌晨,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市中心的火车站、酒店和市政府等多处建筑遭到武装恐怖分子的袭击。截至29日,孟买恐怖袭击中的死亡人数已升至195人,另有295人受伤。

⑽ 美油今天那个股涨的最多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