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岳阳楼》(杨基)赏析
杨基是元末明初诗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清俊纤巧。这首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犹入神境,因为这首诗,当时的人称他为“五言射雕手”。
诗人能在前人基础上写岳阳楼,写得有气势,有意趣,创造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这足见其继承性的特点,但诗人写景所营造的意境更有情味,好像一幅壮阔的图画。
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去品味诗的语言,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就能品味出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1)岳阳楼纸股票行情扩展阅读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北宋庆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
元古八年(1085)孟夏,米芾将《岳阳楼记》写成条幅馈赠索书者。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阳楼受损于大火。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修岳阳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阳楼。
Ⅱ 岳阳楼记
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作者所期许的"古仁人之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一个胸怀天下、舍身忘我、积极进取的志士仁人形象跃然纸上
Ⅲ 关于"岳阳楼"的古诗词有哪些
1.《登岳阳楼》
年代:宋 作者: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2.《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3.《岳阳楼晚眺即事叠韵四首》
年代:宋 作者: 高善濂
危楼缥缈倚阑斜,无数残阳噪乱鸦。
过客扬帆冲雪浪,渔人举网出银花。
子声落纸间听奕,舌本留香为别茶。
巫峡潇湘恣极览,谁言远望当归家。
4.《满江红 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时至元十四年》
年代:元 作者: 白朴
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留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寒日短,愁云结。幽故垒,空残月。听阁阎谈笑,果谁雄杰。破枕才移孤馆雨,扁舟又泛长江雪。要烟花、三月到扬州,逢人说。
5.《题岳阳楼》
年代:宋 作者: 冯时行
洞庭涵浸八百里,岳阳楼高跨湖尾。
天空地迥豁疏襟,有客临风来徙倚。
是时穷冬天气昏,惨淡愁杀湘君魂。
层栏半落烟氛外,浩荡犹恐旋乾坤。
异时清霄玉鉴白,空明月路飞仙客。
明朝露华洗七泽,万顷寒光天一色。
眼中未见此境好,他日扁舟吾未老。
Ⅳ 岳阳楼的典故。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滕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斯文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其中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 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引把酒临风,登楼吟咏.
Ⅳ 岳阳楼新景区记(可追分!!!)
(布衣读书偶得之31)
这篇文章的全标题是《岳阳楼新景区记》,布衣以为,还是叫作《新岳阳楼记》或者《岳阳楼新记》比较好,魏先生不肯如此拟题,是他的谦虚。
据说,这篇碑文雕刻在一整块太行石上,为了寻找雕刻这篇大作所用的碑石,岳阳楼景区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煞费苦心,远上太行山寻材,终于找到了一座长11米,高3米的巨石,巨石重达50吨,用了5台大吊车才安装完成。
古代的岳阳楼景区主要就是这座楼,而岳阳楼新景区扩建后,“增其旧制”,规模宏大。想求一篇新文章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遥相呼应。魏明伦先生曾给中华世纪坛写过碑文,有“巴蜀鬼才”之称。“他们三次到成都我的家中商谈,三顾茅庐,十分有诚意。”(魏明伦语)为了写好这篇碑文,魏明伦在去年8月份特意到岳阳采风,岳阳楼景区扩建的壮观让他震撼。回四川成都后,魏明伦苦心创作,三易其稿,直到08年5月才定稿。完稿后这篇现代骈文得到了余秋雨、冯骥才等文学大家的赞扬。
“魏明伦告诉记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忧乐写绝了,但范的忧乐,是关乎天子的忧乐,因为当时是天子的天下,而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所以他在新赋中写的是全人类的忧乐。”(摘自报刊)
上面引用的这句话,布衣却不敢苟同。范仲淹原文的“先忧后乐”,都是放眼“天下”而非“天子”。尽管他确实是“循吏楷模”但也并非愚忠典型,否则就不会贬谪浮沉了。何况儒家先祖孟子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窃以为魏明伦先生大可不必曲解范仲淹原意去迎合新的文章的论点。
不过,除此而外,确实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好文章,音韵尤好,读来余音绕梁,三天不知肉味。
岳阳楼新景区记
魏明伦
八百里洞庭湖水,三百字岳阳楼记。文章何其短也!生命如此长
Ⅵ 岳阳楼最长的对联的译文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誉满天下。古往今来,名人、文人在此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文楹联。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是书于岳阳楼风景区大门上的一联,是明代魏允贞《岳阳楼》诗的前两句,用作大门迎客,有先声夺人之妙。此联大气磅礴,高度概括了岳阳楼风景区天下闻名之水、天下闻名之楼的特点。在大门上还有一联:“眼前夏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此联出自明人杨一清的诗句,表明作者由眼前的壮丽景色生发出效法范仲淹夏后乐的理想抱负,可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岳阳楼主楼的一楼上有一副长联,系清同治年间窦序所作:“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此联上下各有十一个短句,五十字,但对得工整巧妙,深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文采超群,百读不厌。上联列举杜少陵(杜甫)《登岳阳楼》诗,范希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乐”名言,滕子京的政绩,吕纯阳(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神话传说,继而发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浩叹。下联化用范文,列举巴陵胜状,接着情不自禁地自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一句引起读者深思,“真意”是什么?当然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也。另有清嘉庆巴陵知县陈大纲“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联,也写得明白如话,言简意赅,抒发了这位父母官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
在主楼二楼,清末翰林郑家溉所撰的一联看似消极,实为悲愤:“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据资料介绍,此联作于一九三三年,当时日寇大举侵华,国难当头,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作者面对眼前的洞庭湖,想起祖国山河被日寇蹂躏,而自己苟活乱世,只能一切不闻不问,像吕洞宾长醉不醒。但现实又逃避不了,希望有范仲淹那样的贤相来重整山河挽救危亡,但昔人(范仲淹)已经一去不返了,登楼一望,满目疮痍,悲从中来。其爱国之情悲愤之状跃然纸上。一九四四年日寇进犯长沙时,作者拒不当汉奸,骂贼而死。作者确实是一位言行一致、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人品、文品皆值得称道。
主楼三楼有一副楹联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手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寥寥八个字就将洞庭湖万千气象概括无遗。仅从此联即可窥见诗仙的豪放。三楼还有清人黄道镶的“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此联妙在将洞庭湖、岳阳楼的自然风光及杜诗《登岳阳楼》、范文《岳阳楼记》的人文景观融于一体,自然流畅。但笔者以为若能将“高”字换成“传”字就更工整了,也许是作者另有其意吧。
岳阳楼牌楼上有一联是清乾隆年间尚书张照所撰:“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此联虽只在范文中的两句后面各加了三个字,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
三醉亭取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神话传说,亭上有清人方功浚所题一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好超脱,好逍遥,读之觉有仙气从字里行间飘飘而出。
怀甫亭上的一联是当代书法家吴文蜀所撰书:“舟系洞庭,满目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换了人间已无诗。”此联悬于斯亭,让游人缅怀诗圣时发思古之幽情,再恰当不过。
从岳阳楼的大多数楹联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取意于范文和杜诗,都是从范文和杜诗中得到启迪而创作出来的,足见范文及杜诗真是千古诗文,千古绝唱,这既是范、杜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Ⅶ 岳阳楼在哪个城市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
岳阳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7)岳阳楼纸股票行情扩展阅读:
岳阳楼的主要景点:
1、三醉亭
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据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阁。
2、仙梅亭
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
3、怀甫亭
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铸构的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
4、小乔墓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
Ⅷ 岳阳楼记的主旨
主旨:
岳阳楼记热情的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8)岳阳楼纸股票行情扩展阅读: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要求调邓州(今河南南阳),这年他已58岁。生命已进入最后6年的倒计时。
他自27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四起四落,已31年。自庆历改革失败后,他已没有重回中央的打算。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
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的是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
这滕子京与他是同年进士,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过事,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滕的一生也很坎坷,他敢作敢为,总想干一番事,却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那一次在西北遭人陷害,亏得范力保,虽没有下狱却被贬岳阳,但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名楼。
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地阻劝,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
他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
Ⅸ 岳阳楼的传说
岳阳楼的传说故事
出自:中国历史故事网
唐朝开元四年,有个姓张的大官被贬到岳州(今岳阳市)来当太守。张太守到了岳州之后,愁眉紧皱,痛苦不堪。
有一天,他带着几个人出去巡视,顺便散散心,可是转了半天,也没找到个风景好的地方。
太阳落山的时候,太守带着随从转到西门外湖边上,看见前面有个圆形石台,上面建了个小亭阁,亭上挂着“阅兵台”匾额。原来这里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兵时修的。张太守登上阅兵台,远望无边无际的洞庭湖,顿时感到心胸开阔多了。一个随从对张太守说:“老爷,这里既可登高望远,又可观赏湖光山色,如果在高处筑座楼阁,那该多好呀!”
张太守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便打定主意,只等良辰吉日,动工建楼。第二天立即出榜,招聘名师巧匠,担任工程总管。
有一天,从潭州(今长沙市)来了一个青年木工,名叫李鲁班,自称擅长土木设计,无论什么亭阁楼台,宫殿庙宇,都能设计得尽善尽美。张太守便命他主管工程,限他一个月之内,画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盔顶的楼阁图样来。
李鲁班成天躲在房子里,画了又画,算了又算,整整搞了七七四十九天,纸样画了一大堆,不是绘成一座土地庙,就是画成一个过路亭。累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一点结果。
张太守气极了,他对李鲁班说:“眼下工匠来了这么多,只等你的图了。真该死,你误了我的大事!再宽限你七天,到时候交不出来,绝不轻饶你!”
李鲁班吓得冷汗直冒,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一个人坐在湖边上哭起来了。木工、石匠见他哭得实在伤心,都跑去劝他说:“哎哟,你这个青年人哪,何必这样认真呢,不知道就不知道嘛,好好地在张大人面前认个错就是了。”
也有人说些风凉话:“既然取名鲁班,就一定有鲁班的本领,设计一个小小楼阁算得什么!”
李鲁班听了这些话,便诚恳地说:“各位师傅,我在乡下也做了六年手艺,茅屋瓦房盖过百十来栋,真没有想到画个楼阁图会有这么难呀。事到如今,只好请众乡亲帮帮忙,往后再重重地报答诸位。”
这时,有位白发老人站到人群前面来了。这位老人家,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两个月来,他每天都在工地上转来转去,问长问短,他对李鲁班说:“我看真鲁班也是从小苦学出来的,如果光躲在房子里画图,是难得画出个好楼阁来的。还是要和别的师傅多多商量才好。”“看样子,你一定也是个木工师傅了?”李鲁班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说:“你老人家见多识广,请你费神帮帮我的忙好吗?”
老人说:“我没有画过图,只不过呢,我这里有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的。”老人把背着的包袱打开,里面装的是一大堆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还编了号码的木柁柁,他随手往地上一摊说:“若是还差点什么的话,到连升客栈的楼上找我就是了。”说完之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鲁班抱起那堆木柁柁,蹲在工棚里苦思冥想,摆来弄去,竟连饭也忘记吃了。
有个年轻木匠见他这样入迷,抓起几个木柁柁往草堆里一丢,说:“哼,那个老汉疯疯癫癫的,说不定是个吹牛皮大王,你也真的相信他?”旁边几个老木匠连忙说:“年轻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人家年纪那么大了,他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你凭什么说他吹牛皮?”老木匠们一个个坐下来和李鲁班一起按着木柁柁上面的号码,慢慢地摆弄起来。他们摆了又摆,突然,大家高兴地齐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呀,一座顶漂亮的楼阁模样儿做好啦!”工匠们听见了,跑过来一看,果然是一座壮观的楼阁模型。不一会儿,整个工地的人都围过来了,人人夸赞不已。可是看来看去,还有个飞檐少了五个斗拱。
大家按号码仔细一查,不多不少缺了五个木柁柁。刚才那个丢木柁柁的青年木工,也跑来了,毫不在乎地说:“整整一座楼阁的模样儿都做出来了,差这几个木柁柁愁什么!等我来照样做几个补上去就是了。”
哪知道他做了一天一夜,木头砍了百多块,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不是长了半分,就是短了半分。这时,他才想起被自己丢掉的那几个木柁柁,心中很觉得过意不去,只好对大家说:“实在对不起大家,只怪我太不懂事,那少了的斗拱,就是先前被我丢掉的那几个。”“丢在哪里?快带我们去找回来。”大伙齐声问道。“就在前面茅草堆里。”青年木匠领着大伙在那一片野草丛里找来寻去,好容易找出了四个,还有一个却怎么也找不出来,野草都扯光了,也不见木柁柁的影子。
这时,张太守听说楼阁模型造好了,急急地赶来一看,果然气派不凡。他高兴极了,连声称赞说:“如此壮观、雄伟,真可谓天下第一楼矣。”“启禀老爷,此楼模型还差一个飞檐斗拱。”“此楼模样出自何人之手?快快请来将斗拱补上。”“禀老爷,是个白发老人,不知姓名,只知他住在连升客栈。”张太守领着大家急急忙忙奔到连升客栈,要找白发老人。老板娘听说张太守亲自来找人,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慌慌张张跑出来说:“哎呀,这个老头子进店两个多月了,白天从不落屋,夜间就在楼上劈呀锯的闹到半夜。我还以为他帮人家做家具,谁知道他只给那些孩子们做些好玩的。”
“快快打开楼门,让我去看个究竟。”张太守那个急不可待的样子,把老板娘吓坏了,她连忙把楼门打开。让张太守查看。张太守上楼一看,没见老人的影子,只见床上摆着一张绘制得精致美观的楼阁图样,桌子上还有十几个木柁柁。老师傅们认真地翻了一阵,发现桌上正好有缺少的那个号码的木柁柁,连忙拿回去一摆,便构成一份完整无缺的楼阁模型了。张太守和大伙拍手大笑起来:“这才是真鲁班来了,一定要把他找到。”
可是谁也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张太守连忙派人到岳州城内城外四处查访。头天没找到,第二天还是没影子,直到第三天清早,忽然有人前来报信,说有个白发老人在湖滩上用石头砌了一个拱洞,又在拱洞上面砌房子。张太守听了,领着几个人连忙赶到湖滩。可是那个白发老人又不见了,只见那石头砌成的拱洞上面,架起了一个非常美丽壮观的楼阁,张太守指着湖滩上的楼阁模型,赞叹道:“此人才智非凡!看来用拱洞做楼基可算别具一格。这真是得天之助也!”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白发者人,手握一把尺子,正在对面高坡上丈量土地,张太守连忙问众人:“前面可是……李鲁班高兴地叫喊起来:“正是他,正是那位老师傅呀!”
张太守赶上前去,一边行礼,一边说:“久仰师傅技艺超群,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敢问师傅莫不是姓鲁?”白发老头连连摇头说:“我姓卢,鲁班是我的师傅。”“令师今在何处?请求指点,下官有事求见。”白发者头指着前面许多木工、泥匠说:“你看他正在那里向老师傅们请教哩。”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个异样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正在和工匠们谈论着什么。张太守领着大家赶过去一看,那些正忙着做事的木工泥匠,仿佛人人都像刚才看见的那个卢师傅,但又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鲁班。待他们回头再去找那个姓卢的师傅时,只见地上留下一把尺子,上面清清楚楚刻了“鲁班尺”三个字。
张太守急忙登上当年鲁肃的阅兵台,面对八百里洞庭湖水高声呼喊着:“鲁班师傅——,请你再来哟——”湖面上,顿时远远近近响起了一片“来哟——来哟——”的回声。这时,西边天上,红霞万朵,仿佛有个白发老人,乘着一只白鹤,向水天尽头飞升而去。木工、泥匠师傅们按照那白发老人设计的式样终于造成了楼阁,并以西城门拱洞作为楼基。
人们把三层飞檐拱取名为“鲁班斗”。由于这个楼阁位于天岳山之阳,所以大家就称它为“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