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形成春秋五霸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原因
1、周王室势力衰落
2、新兴势力兴起
3、战争决出霸主
4、最根本的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生产力发展等经济原因。
历史作用
春秋五霸时期 众多的诸侯国大部分是由周天子分封的,有少部分是由狄夷建立后得到周天子册封或者就没有被周天子承认的.
这种分封制在当时主要起到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八百年的强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 宋襄公为什么被列入春秋五霸
宋襄公被司马迁列为春秋五霸的原因,是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他不仅要将王位让给庶长子目夷,还在对外的外交、军事上也采取仁义的手段,这是司马迁佩服他的原因之一。「泓水大战」,宋襄公遵守「仁义」的原则,紧守「军礼」,奉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则。在交战的时候,宋襄公坚持让楚国先排兵布阵以後,自己才出兵迎战,结果可想而知,楚国打败了宋国,宋襄公就成为了楚国的俘虏。最後还是在鲁国的调解下,放回了宋襄公,宋襄公的这次行为显得很窝囊,也给天下人留下了笑柄。宋襄公的失败,标志著一个时代的终结。古人之所以将他列入春秋五霸,是为了告诉後人,从春秋时代开始,贵族战争的时代,结束了。
宋襄公能够位列春秋五霸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他帮助平定了齐国的内乱。齐桓公晚年,奸臣作乱,诸公子争位,一个好好的齐国就被王位争夺搞得乱七八糟,在这些皇子当中,公子昭是齐桓公托付给宋襄公的,宋襄公欣然接受嘱托,并在齐国内乱之後,帮助齐国公子昭号令诸侯国,将公子昭送回齐国即位。虽说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太多诸侯国的响应,却成功地增强了宋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国际威望加上本来还算有点实力的宋国,宋襄公企图争霸诸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虽然最後也是自己把宋国给搞垮)
宋襄公在历史上所遭受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有的人对他评价很高,也有人说他虚伪、假道学。宋襄公不算聪明也不算愚蠢,就是一个守旧的人,喜欢按照规矩来做事,但就是他喜欢按规矩,所谓的「仁义」,其实将宋国推进了一个难以自拔的火坑。
3.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迫协诸侯、把持其政),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不同文化体系(楚文化、齐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燕文化)。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4.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1、《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末期(东周灭亡前夕)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
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国、秦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魏国,合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失败导致身死国灭后,公元前221年,秦军进而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4)悟霸股票分析扩展阅读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5. 春秋五霸到底是谁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
(5)悟霸股票分析扩展阅读: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6.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
春秋五霸是对君主个人魅力的名义尊奉,战国七雄则是对于三百年局势的实际分析。简言之,五是君主列举,七是国力评估。
五霸之所以为五霸,要从列举五位君主的依据切入;七雄之所以为七雄,要从七个国家的实力发展演变切入。简言之,五霸是名义、是修辞、是礼敬;七雄是实利、是估价、是局势。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总而言之,春秋时代各国制度差不多,国家都是贵族城邑的联合,君主的个人军政能力是某个历史阶段的最大变量。战国是变法年代,国家逐渐开始内部整合,占满城邑之间的隙地,向蛮族地区夺取荒地。先适应铁器时代的国家机器会逐渐强大,地处文明地区外围、开疆拓土比较容易的国家会迅速扩张。所以七雄、尤其是熬到最后的几个“雄”都是文明地区外围的变法国家。君主个人对国家发展趋势的绝对影响力上升,相对影响力反而下降了。这就是春秋说君王,战国说国家的原因。
7.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位霸主
春秋五霸有很多个版本.其中,可信度最高,也是被大多数人公认的版本只有两个.一个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第二个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这两个版本中,只有楼主所说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相同的,也就是没有什么异议. 剩下来的2个位子却有四个人选: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谁最合理呢?
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剩下的两个霸主位子,应该是秦穆公.吴王阖闾.为什么呢?我认为,要作为一个乱世的霸主,首先就得有过硬的军事实力,赢得周天子与广大诸侯国的支持与拥戴.这是霸主的必备条件.楼主提到的3位都达到了这两个条件.剩下的四个人中:
宋襄公不仅国小军事势力弱,就连中等诸侯国郑国都不拥戴他,而且自己也被楚国打败后死了.实在算不得霸主.越王勾践,除了偷袭消灭了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吴国之外,就在也没有其他建树,由于是给吴突然一击.不能说明其军事就强,而且也没有发生诸侯会盟之类的到周天子及诸侯们承认的事情,所以,他也不能算做霸主.
吴王阖闾,他把一个边陲小国,发展到一个可以不用偷袭,正大光明进攻,而夺取包括楚都在内的大片楚国土地.可想而知他在位时的吴国实力,尽管后面由于轻敌,作战受伤而死,但是,他的儿子接了他的班,把传统强过晋齐也给打服了,并且几乎所有国家都承认他为霸主,这一切的功劳,该归功与吴王阖闾留下的丰厚基业.秦穆公,虽然他没有十分津津乐道的军事成就,但他把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过家建立成了固定发达的诸侯强国,和从前的霸主齐国平起平坐[晋楚分享霸权时,只有秦齐不用交保护费}.单凭这点,他就能进入五霸行列,但是,他还打败过强大的中原霸主晋国,实力也不会比晋楚低多少,所以, 吴王阖闾和秦穆公我认为应该放入春秋五霸行列.
所以,我认为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8. 巧用计然七策的炒股之道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其真名实姓,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这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范蠡学习了计然七策后,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在感叹之余,认为计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国家有如此奇效,也应当可以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于是,在灭吴后,范蠡携西施一同离开越国,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至陶邑(今山东陶县)改名为朱公。他运用计然七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继承其家业和经营之道,遂至巨万,所以后世都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的祖师。
计然七策作为一种经营思想在证券市场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这段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货物会涨价和哪些会跌价呢?只要看这些货物的数量多少,或者说要看哪些过剩和哪些不足就可以知道其价格涨跌的情况。这里的 有余 就是 供过于求 , 不足 就是 供不应求 。供过于求则价格必落;反之,则价格必涨,这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价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经济学家计然,就已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存在。在两千年后的证券市场,这一规律仍在延续。
一方面,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股票 供不应求 ,因此,股价就会上涨;另一方面,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股票相对于资金就 供过于求 ,股价就会回落。国外成熟股市经过多年扩容后,市场容量过于庞大,有些个股长年累月乏人问津,甚至有的要通过缩股的方式才能保持几分钱的股价。这就是 有余 和 不足 造成的贵贱之分。
此外,在一轮涨升行情中,往往只有少数主流热点可以涨幅居前。即使是热点板块中的个股,在行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会出现分化。这是因为在一轮行情中,市场主流资金往往会选择某一热点进行集中突破。所以,少数热点类个股,相对于资金面是处于供不应求之中,因而股价会涨幅居前;而其余大多数个股相对于资金面是供过于求的,因而涨幅落后。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计然的这一理论思想表明其能够以辩证的思想去观察物价涨落的奥秘。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理论的意思是说,涨价的货物,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种关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 度 或 极限 的思想以及物极必反的观点,是典型的辩证思维。
在股市中,即使是业绩极为优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当它涨到一定程度时,也必然会滑落下来,近年来牛熊行情的转换,以及大量优质蓝筹股跟随指数下跌的市场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充分体现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的市场规律。
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计然十分注重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强调根据需求变化确定价格,加速资金的周转, 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是其主体经营思想。意即在东西价格低廉时买进,在价格高昂时卖出,并且想办法使资金像急流的水一样快速周转。
贱买贵卖,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获取利润的根本途径,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直是几千年来的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之道。时至今日,资金周转率仍是考核企业经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加速周转也可以说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争取最大化利润的有效方法。在股市的上涨行情中,投资者保持高效率的短线操作,常常能最大化地发挥资金利用效率,获取极丰厚的利润。但有的投资者操作手法过于保守,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持有股票种类过多,常常因此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投资收益。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计然告诉治国者或商人,既要明白物以稀为贵和物极必反等规律,更要善于运用这些规律,大胆地作出决断。即当货物极贵之时,要能当机立断,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尽可能地抛出;反之,当货物极贱的时候,要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
做到这点需要投资者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是,相当多的投资者却喜欢涨时看涨、跌时看跌。股指稍一大涨就以为是突破性行情,股指刚一暴跌,就以为是熊市又回来了。有很多股评人士也是如此,当股市上涨时,大多数股评都看多,而股市下跌时,大多数股评又纷纷看空。这种情况造成股市上涨到高位时,投资者总是盲目追涨,而股市跌到低位时,投资者却恐慌性地割肉斩仓。
涨时看涨、跌时看跌是股民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资者必须克服这种思维惯性,切实做到:在股价上涨到一定高度,获利丰厚时,坚决将其卖出;当股价跌到一定深度时,要抵御各种利空消息的干扰,坚决地逢低买入,并且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地爱惜手中的廉价筹码。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这里的 资 ,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是相反的,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做准备,以防不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做好旱灾之后有水灾和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工作。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和害的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的思想还体现在把握适当时机,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别人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在出现旱灾时,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入别人不需要的船只,等到出现水灾时,再高价卖给需要船只的人;在出现洪涝灾害时购买车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思想在股市中的具体运用原则就是: 牛市赚钱,熊市赚股。 在牛市中,人们看着日益高涨的股票,就争抢着追涨,而不看重现金,明智的投资者可以将股票卖出,赚取别人的资金。当熊市时,由于股票逐波下跌,人们会非常看重现金,而急着想卖出股票,这时,明智的投资者可以逢低用现金赚取别人割肉的廉价股票。
9.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霸”的含义“霸”,意为霸主,即是诸侯之领袖,在这个意义上,与代表长者的“伯”实同一词,并无现代的“蛮横无理”的含义。
“霸”的职责- 尊王攘夷
- 禁抑篡弑
- 制裁兼并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六种说法。
-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
-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另有学者认为,所谓“五霸”应是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