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查德·塞勒是谁
据报道,北京时间10月9日晚,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获得这一殊荣,理由是其在行为经济学的成就。
在塞勒的理论体系中,有限理性是指人们在作决定时,会通过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同时倾向于狭隘地考虑单个决定的后果,而不是考虑整体效果。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拥有某件物品时会比没有时更看重其价值。
希望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再接再厉,继续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贰』 理查德塞勒三大理论先从哪看起
这个理论真的没有看过,但是没有什么,从哪里看起?看缘分
『叁』 理查德塞勒的名言是什么
与得到某一样东西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对出让自己拥有的这样东西要求得到的金钱通常会更多。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两种决策机制,一种是短视的、冲动的,另一种是长远的、理智的。
人在思考问题时,并不会按照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是会在心里构建出分门别类的心理账户,分头进行计算。
『肆』 理查德塞勒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
2017年10月,因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获奖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描述塞勒的研究(非全部内容):
理查德·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理性有限:塞勒开发了精神会计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自己的头脑中创建单独的账户来简化财务决策,重点关注每个决策的狭隘影响,而不是整体效应。他还表明,如何厌恶损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拥有它时比其他人更重视同一项目,而不是不称为禀赋效应的现象。
『伍』 中外学者佛塞勒的观点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72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这位参演过《大空头》的经济学家,在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制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论断。
一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远离普罗大众,但今年是个例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塞勒的研究提供一些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发现。
“剁手党”有了理论依据?
对于塞勒的获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加登福斯表示,塞勒使经济分析变得更符合人性,他的理论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毫无疑问,塞勒是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进行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有评论人士甚至开玩笑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一位心理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塞勒的贡献在于,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自制力缺乏这三种心理活动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
先来看看什么是有限理性。塞勒研究发现,人们在作决定的时候,会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同时倾向于狭隘地考虑单个决定的后果,而不是考虑整体效果。
这一理论简直就是“剁手党”的福音啊。一般来说,人们在拥有某件物品时会比没有时更看重其价值。照此说来,买买买完全是对的嘛。
所谓的社会偏好,就是说人们在作决定时不仅出于趋利心理,还会考虑社会公平。这既可能是出于维护正义,也有可能是因为嫉妒。塞勒的研究展示了消费者对公平的关注会反对企业在需求增加时涨价,但却不会阻止企业在成本上升时涨价。
那么,什么是自制力缺乏呢?人们在新年伊始制定的宏伟目标,到头来很多都难以实现。塞勒就用自制力缺乏来解释这种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之间的鸿沟。不仅指出问题,塞勒还在实践中发明了“助推”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
在实践方面,塞勒的理论推动美国实施“为明天多存钱”这一养老金计划,令没有储蓄习惯的美国人开始提前存钱,通过把储蓄率和薪酬增长挂钩的方式,令参加美国养老金计划的美国人同意在每次加薪后,自动提升他们放入养老金的储蓄金。
可以这么说,塞勒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为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和心理学分析架起了一座桥梁。有了塞勒的这三大发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变得不那么难以理喻。
如何花掉735万奖金?
说了这么多,这位“令经济学更有人性”的新晋诺奖得主,究竟打算怎么花那735万元的奖金呢?
对此,塞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会尽可能用非理性方式花掉这笔奖金。”
对于塞勒的介绍,芝加哥大学官网信息显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学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行为金融项目的共同负责人,而这个项目的另一负责人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塞勒所服务的芝加哥大学,可是盛产诺北极经济学奖的摇篮。据统计,历史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来自芝加哥大学,所占比例达到37%。
如果你对塞勒有很浓厚的兴趣,可以去看看他在2008年出版的畅销书《助推》。值得透露的一点是,这本书尝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解决社会重大问题。2015年,塞勒出版了《“错误”的行为》,这本书有点类似于塞勒本人的学术史回顾,通读此书,可以全面了解塞勒的学术思想。
虽然如今塞勒已经爆的大名,但是,早年的时候,他可不是这个样子。曾经师从塞勒攻读金融学博士的余方教授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塞勒是经济学研究的挑战者,他最希望自己的学术成就能够应用在普通人的日常决策方面,比如个人投资和退休金管理。
但是,据余方介绍。塞勒的学术之路非常坎坷。上世纪70年代,他在罗彻斯特大学就读哲学博士期间,他的导师一度认为他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学生,天性也比较疏懒,论文也没法发表,差点辍学,刚毕业时也找不到工作。最后他去了该校商学院找到了一份讲师的工作,从此才踏上学术研究之路。
虽然塞勒玩笑称要“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但他一辈子都是“理性消费”的呼吁者和推动者。他批判传统经济学中对人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假设,他以数学方法和各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实证证明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总是存在的。
当然,关于消费、赌徒、股票,塞勒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你绝对值得一读他的著作。
『陆』 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
这让我想到了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我在期末考之前看了他的一本书,名字叫做《Misbeaving错误的行为》,里面说他列举了一系列“非理性行为”的清单,我看了之后觉得每一个字都很有道理。
经济学的假设里面有一个“完全理性”,当然在实际情况中,人都是有限理性的。行为经济学正是在“有限理性”的十几种,用一种近似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了人们一些看起来“错误”的行为。所以,人们看到的时候,就觉得非常震撼。
经济学之所以让人感到震撼,其实跟它是解释常识的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么说,可能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能量守恒、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都跟收益与成本有关。经济学的思维和假设可能很难真正实现,但是它却能够给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像社会关系、公共产品或者其他,如果都能够实现最优,刚好符合经济学说的最优化决策,那么其实就已经是“理性经济人”思维了。
『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成果有哪些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家。他于1945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67年获凯斯西储大学学士学位;1970和1974年分获罗彻斯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1971-1978)和康奈尔大学(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时兼职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他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R.Thaler,1991a)、《准理性经济学》(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
『捌』 在局势动荡的情况下,股市一般会有什么走向
25%很可能是北向资金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十月股市开门红,创业板距离年内突破3000点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北向资金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净流入近136亿,创7月7日以来的净流入新高,之后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资金成交总额占两市成交总额的比例再度提高了,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但是要特别提醒的是:新兴股市跨境资金的成交金额占比接近或超过25%的时候,即量变到质变,或将开启大动荡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资理论是道琼斯指数的创立者道先生的理论,在道先生1902年辞世后,由后人(哈密顿和雷亚)总结归纳而成为“道氏定理”:
1.市场趋势有三种,短期、中期、长期。短期趋势持续数天或数周;中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月;长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年。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差别,往往是参与的不同趋势的时间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长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头市场趋势向下,多头市场趋势向上。每一个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弹,也有暴涨暴跌。
3.空头市场三阶段,第一阶段股市恐慌,投资人不再追高;第二阶段经济衰退,企业盈利减少;第三阶段悲观失望,逐渐走向均衡,投资人对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头市场也有三阶段,平均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第一阶段信心逐渐恢复,第二阶段企业盈利提升,第三阶段投机风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点,但准确判断折返拐点非常困难。逾60%的拐点的回撤或回升幅度为前一波段走势的30-70%,每一次级折返都包含着股市的暴涨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场的宏观层面,重点研究股票投资的趋势和波段,不同于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导的“微观研究+长期价值”。两种研究思路都有价值,从道氏定理看当前股市,股市研究应该像地震预测学一样,把牛熊周期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等级,这就有了一个新的投资学概念:大动荡。人们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实都有一个量化的“锚定”:牛市是20%-25%年度涨跌区间;“大动荡”的标准则是:涨则翻番,跌则腰斩,叠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股市“大动荡”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前后数年,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还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湾地区股市等。
可以说,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全球股市进入了“动荡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湾地区股市首次突破1000点后,一路飙升,至1987年10月1日达到4673点后急转直下,两个月内腰斩;再从2230点爆炸性上涨,1988年9月达到8790点后暴跌逾40%;又从5119点起跳,1990年2月狂飙至12680点,之后上演了从巅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迹:1990年10月跌到2485点,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湾地区股市的“大动荡”删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点到1990年10月的2485点是一个很平和的股市上涨,然而在这两个10月之间的4年间,台湾地区股市历经三次巅峰,堪称股票市场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贷危机和今年美国股市“大动荡”都难以望其项背。
按照上述标准,中国A股2005年跌破1000点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冲上6124点,之后暴跌到1664点,也是一次股市“大动荡”。和台湾地区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动荡”没有跨境资金流动的推波助澜。今年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次“大动荡”,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从29500点暴跌至18200点区间,之后半年内反弹到29000点之上,也不能“锚定”在年度涨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在这里,我们引进一个投资行为学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创造了一些投资行为学概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禀赋效应,二是助推效应。
助推效应何来?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站在峭壁边缘,自杀,未必是有意识的,而是在那一瞬间的“无意识行为”。行为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引入投资决策,解释了投资人群体“非理性冲动”的助推效应。
股市大动荡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基本面是内在价值,环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个投资人群体的一致行动,相对于其他投资人群体而言就是外部“推动”,换句话说就是“助推”。从这个角度看A股市场的北向资金,作为A股市场上新的投资人群体,北向资金的资金量逐渐增大,可能“助推”的资金量更大。
由此演绎,股票市场的开放性也是一种趋势,而在股市开放的过程中,外部增量资金的流动是重要“推手”。基于新兴股市的有限数据分析,外部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观测指标。在此提示:北向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场再次发生大动荡的导火线。
股市大动荡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驱动牛市的情绪性溢价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尤其是在牛转熊的拐点之时,突发性暴跌本身会触发断崖式暴跌。这就是台湾地区股市1986-1990年大动荡的启示,也可以解释中国A股2005-2008年暴涨暴跌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