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票中的SAR.MACD.KDJ.RSI各代表什么意思
SAR指标的英文全称的第二层含义是“Reverse”,即反转、反向操作之意,这要求投资者在决定投资股票前先设定个止损位,当价格达到止损价位时,投资者不仅要对前期买入的股票进行平仓,而且在平仓的同时可以进行反向做空操作,以谋求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方法在有做空机制的证券市场可以操作,而目前我国国内市场还不允许做空,因此投资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股价向下跌破止损价位时及时抛出股票后持币观望,二是当股价向上突破SAR指标显示的股价压力时,及时买入股票或持股待涨。 [编辑本段]二、计算公式和MACD、DMI等指标相同的是,SAR指标的计算公式相当烦琐。SAR的计算工作主要是针对每个周期不断变化的SAR的计算,也就是停损价位的计算。在计算SAR之前,先要选定一段周期,比如n日或n周等,n天或周的参数一般为4日或4周。接下来判断这个周期的股价是在上涨还是下跌,然后再按逐步推理方法计算SAR值。
计算日SAR为例,每日SAR的计算公式如下:
SAR(n)=SAR(n-1)+AF[EP(N-1)-SAR(N-1)]
其中,SAR(n)为第n日的SAR值,SAR(n-1)为第(n-1)日的值
AF为加速因子(或叫加速系数),EP为极点价(最高价或最低价)
在计算SAR值时,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 一次计算SAR值时须由近期的明显高低点起的第n天开始。
2、如果是看涨的行情,则SAR(0)为近期底部最低价;如果是看跌行情,则SAR(0)为近期顶部的最高价。
3、加速因子AF有向上加速因子和向下加速因子的区分。若是看涨行情,则为向上加速因子;若是看跌行情,则为向下加速因子。
4、加速因子AF的初始值一直是以0.02为基数。如果是在看涨行情中买入股票后,某天的最高价比前一天的最高价还要高,则加速因子AF递增0.02,并入计算。但加速因子AF最高不超过0.2。反之,看跌行情中也以此类推。
5、如果在看涨行情中,计算出的某日的SAR值比当日或前一日的最低价高,则应以当日或前一日的最低价为该日的SAR值。如果在看跌行情中,计算出的某日的SAR值比当日或前一日的最高价低,则应以当日或前一日的最高价为某日的SAR值。总之,SAR值不得定于当日或前一日的行情价格变动幅度之内。
6、任何一次行情的转变,加速因子AF都必须重新由0.02起算。
7、SAR指标周期的计算基准周期的参数为2,如2日、2周、2月等,其计算周期的参数变动范围为2—8。
8、SAR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过程比较烦琐,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要掌握其演算过程和原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需要投资者自己计算SAR值,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要灵活掌握和运用SAR指标的研判方法和功能。MACD称为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是从双移动平均线发展而来的,由快的移动平均线减去慢的移动平均线, MACD的意义和双移动平均线基本相同, 但阅读起来更方便。
当MACD从负数转向正数,是买的信号。当MACD从正数转向负数,是卖的信号。当MACD以大角度变化,表示快的移动平均线和慢的移动平均线的差距非常迅速的拉开,代表了一个市场大趋势的转变。MACD是Geral Appel 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一项利用短期(常用为12日)移动平均线与长期(常用为26日)移动平均线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对买进、卖出时机作出研判的技术指标。 [编辑本段]公式算法 DIFF线(Difference)收盘价短期、长期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间的差,也就是(12个交易日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减去(26个交易日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例如从2009年1月5日--2009年1月20日(扣除4个周末,共计12个交易日),用这12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算出一个滑动平均值,就是12个交易日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算法在下边,至于计算公式产生的原因就不要研究了,总之专家)
DEA线(Difference Exponential Average)DIFF线的M日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 ,DIFF本身就是12日平均减去26日平均所得的“值差”,而DEA则是这个连续9日的这个“差值”的平均数(就是简单的算数平均数),
MACD线DIFF线与DEA线的差,彩色柱状线。
参数:SHORT(短期)、LONG(长期)、M 天数,一般为12、26、9
公式如下所示:
加权平均指数(DI)=(当日最高指数+当日收盘指数+2倍的当日最低指数)
十二日平滑系数(L12)=2/(12+1)=0.1538
二十六日平滑系数(L26)=2/(26+1)=0.0741
十二日指数平均值(12日EMA)=L12×当日收盘指数+11/(12+1)×昨日的12日EMA
二十六日指数平均值(26日EMA)=L26×当日收盘指数+25/(26+1)×昨日的26日EMA
差离率(DIF)=12日EMA-26日EMA
九日DIF平均值(DEA) =最近9日的DIF之和/9
柱状值(BAR)=DIF-DEA (或者叫MACD)
MACD=当日的DIF*2/(9+1)+前天的MACD*(9-1)/(9+1)
❷ 股票怎么可以随意调整估值
股票评估一般采用评估基准日当天的收盘价。
也可以采用过去三个月的收盘价的均价或者其他统计相关知识处理。
你也可以采用区间价值。
一、“时点型”价值比率和“区间型”价值比率
计算价值比率时可采用某一时点的数据,称为“时点型”价值比率。(P/B)
也可采用某一区间时间段内数据的平均值,称为“区间型”价值比率。(P/S)
二、价值比率的确定
(一)价值比率计算的统计方法
1.中位数
许多微利的企业的股票交易价格较高,此时计算出来的市盈率可能高达数百、数千甚至更高。如果可比对象的价值比率包括该类极端值,那么采用平均数计算可能会产生较大偏差,因此采用中位数可以很好地避免极端值的影响。
2.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价值比率的汇总分析,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或加权算术平均等方式计算价值比率。
3.调和平均值
调和平均值是算术平均的一种变形,指的是倒数的算术平均值的倒数。调和平均数虽不常用且易受极端值影响,但是在计算利润率或价值比率时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方法。
4.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反映观察值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也称为标准差系数,计算方法是用样本的标准差除以样本平均值。变异系数可以用来比较不同价值比率样本的离散程度,可以以此为依据选择最适合的价值比率。
(二)价值比率计算的时间区间
价值比率的计算一般可以选择评估基准日前12个月或评估基准日前几年价值比率的平均值。
若选择前12个月的,分情况:
(1)时点型价值比率可以选择评估基准日股票价值为基础计算价值比率的分子,以评估基准日前12个月的相关财务数据为基础计算价值比率的分母。
(2)区间型价值比率可以以评估基准日前若干日的交易均价为基础计算价值比率的分子,以评估基准日前12个月的相关财务数据为基础计算价值比率分母。
(3)考虑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按季度披露的,当超过90天时可能会使价值比率包含因为上市公司新财务数据的披露对股票价格造成的系统性影响,因此在对区间型价值比率的分子进行计算时,建议选择30天或60天。
(4)如果在此期间可比对象发生突发事件,造成上市公司股价异常波动,则需要考虑是否应当调整日期,剔除可比对象股票价值异动的影响。
❸ 如何使用excel或spss计算数据的离散系数
选择【分析(Analyze)】→【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频率(Frequencies)...】
或
选择【分析(Analyze)】→【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描述(Descriptives)...】
❹ 如何计算两个股票的相关系数(correlation)(急)
计算公式为相关系数=协方差/两个项目标准差之积。
相关系数:度量两个随机变量间关联程度的量。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相关系数小于0时,称为负相关;大于0时,称为正相关;等于0时,称为零相关。
拓展资料:
1.协方差:如果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一个大于自身的期望值,另外一个也大于自身的期望值,那么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就是正值。 如果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即其中一个大于自身的期望值,另外一个却小于自身的期望值,那么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就是负值。
2.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mean square error),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格雷厄姆在1949年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里说过:“经验表明在大多事例中,安全依赖于收益能力,如果收益能力不充分的话,资产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名誉(或帐面)价值。”
3.相关系数是反映两种证券之间相关性的统计方法。换句话说,这个统计告诉我们一个证券与另一个证券有多密切相关。当两种证券向上或向下同向移动时,相关系数为正。当两种证券向相反方向移动时,相关系数为负。确定两种证券之间的关系对分析跨市场关系,行业/股票关系以及行业/市场关系很有用。该指标还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识别与股市低或负相关的证券进行多样化。 解释 相关系数在-1和+1之间振荡。这不是一个动量振荡器。
4.相反,它从正相关周期移动到周期负相关。+1被认为是完美的正相关,这是罕见的。0到+1之间的任何值表示两个证券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正相关的程度可能随时间而变化。石油股和石油大部分时间呈正相关。下面的例子显示了一只石油股股价和石油价格的关系。不出所料,20日相关系数仍然大幅上涨,经常上探+75。这两种证券之间显然存在着积极的关系。一般来说,任何超过0.50的数据都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
❺ 全国单证员考试中有没有计算题
一、关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总产量1—总产量2。
例题:当企业投入劳动的数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500、1167;当投入劳动数量为4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800、950。则该企业的边际产量为——3800减去3500,等于300。
二、关于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总产量÷单位个数
例如:当企业投入劳动的数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000、1000;当投入劳动数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3500、500。则该企业的投入劳动数量为3个单位时的平均产量是——3500÷5等于1167。
三、关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总成本1—总成本2。
例题:当某企业的产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000、1200、800、1000元。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100、1300、900、700元。则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为——2100减去2000等于100。
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 乘以 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 乘以 资本增长率)
例题: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为7%,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3%。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65和0.35。根据索洛余值法,在7%的经济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约为——百分之7减去 (0.65乘以2%)减去(0.35乘以3%)=4.65%约等于4.7%。
四、关于货币量。
记住两个例题。
第一个例题:已知全社会现有货币供应量为24亿元。中央银行又重新放出基础货币2亿元。当时的货币乘数为4.5,则全社会将形成的最高货币供应量为——24+2乘以4.5=33亿元。
第二个例题:当存款准备金率为6%,货币供给比例为14%时,中央银行放出1000万元信用,最终形成的货币供应量为——1000乘以(6%加上14%之和的倒数)=5000万元。
五、关于众数、中位数。
弄清楚概念。众数就是一组数据组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中位数就是位置在中间的那个。
当一组数据为奇数个数时,中位数好分辨。当一组数据为偶数时,则把最中间的两个数字相加后除以2即可。(均需要先从小到大排序)
例题:某中学高一年级8个班学生人数从小到大排列后为:40人、42人、42人、42人、44人、44人、45人、36人。则众数为42人,中位数为42加上44后除以2,等于43人。
六、关于关于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标准差÷算数平均数)×100%。
例题:某学校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标准差为3岁,该学校老师平均年龄为38岁,标准差为3岁。比较该学校学生年龄和教师年龄离散程度是——
学生年龄离散程度计算=(3÷20)×100%,教师的=(3÷38)×100%,比较一下结果,学生的大于老师的。
七、关于平均产量。
所有产量之和除以月份数。
例如:某地区1999年——2003年原煤产量如下: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产量(万吨) 45 46 59 68 72
该地区1999年——2003年平均每年原煤产量是:
34+46+59+68+72的和除以5=58
关于平均人数
例题:某企业各月月初员工人数见下表:该企业一季度员工平均人数为()人、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每次登记时间间隔相等。
月初员工人数 40 44 46 46 公式:见下面。
计算如下:平均人数=(二分之40+44+46+二分之46)除以(4-1)=44。3
说明:公式:平均数=第一个数据和第二个数据的二分之一加上所有剩余的数据后,再除以(n-1)
一般最后一列不算。例如以上题目中的4月份。但是数据要算的。不然无法计算平均人数。
关于登记时间间隔不相等的平均数计算。
(比较难,一般不大会考)如果有时间,请看书上P212——P213页的例题。
八、关于环比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相除。
例题:以2002年为基期,我国2002年和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为137.4%和164.3%。则2003年和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64.3%除以137.4%=119.6%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例题:1994年至1998年我国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是114.99%。则这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是(14.99%)
商品销售量指数=销售额指数 除以 价格指数
例题:某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10.21%,价格指数为107%,则商品销售量指数为:110.21%除以107%
单位成本指数=生产费用指数 除以 产量指数
例题:某企业总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上升50%,产量增加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今年费用指数为150%,产量指数为125%。150%除以125%—1,就等于成本提高的百分数。
关于应精简职工数,我觉得比较难,放弃。呵呵。
关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 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上1)
例题:某职工2008年8月领取工资3000元,当月的消费价格指数为8%,则该职工实际工资为()
3000除以108%=2777.78元
关于企业利润额的比较,我觉得很烦,放弃了。 :)
第五部分,会计部分。
1.
资产负债表。记住例题。
某公司2003年末营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6000元。预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2000元。2003年末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为200元。则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 )原则,两个借方相加减去贷方数据。所以应该6000+2000—200=7800。
例题:某企业年末账户余额表中,“预付账款”借方余额是3000元,“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是2000元。那么在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预付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两个数字相加)
关于现金流量表。放弃了。
关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
销售收入净额÷(年初应收账款加上年末应收账款的二分之一)
例题:某企业年度销售收入净额为1000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为480万元,年末的为240万元。则该企业本年度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360÷(1000÷(480+240)
)=129.6天
2
股票收盘价市盈率=收盘价÷每股收益。
例题:假定2009年2月9日,某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为28元。该企业2008年年报披露的每股收益为0.27元,该企业2月9日收盘时的市盈率为28除以0.27=25
❻ 股票的波动性是按什么指标算的
股票的波动性是按波动率指数算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CBOE)的波动率指数(Volatility Index,VIX)或者称之为“恐惧指数”,衡量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期权的隐含波动率。VIX指数每日计算,代表市场对未来30天的市场波动率的预期。
类型:
1、实际波动率
实际波动率又称作未来波动率,它是指对期权有效期内投资回报率波动程度的度量,由于投资回报率是一个随机过程,实际波动率永远是一个未知数。或者说,实际波动率是无法事先精确计算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办法得到它的估计值。
2、历史波动率
历史波动率是指投资回报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波动率,它由标的资产市场价格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即St的时间序列资料)反映。这就是说,可以根据{St}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波动率数据,然后运用统计推断方法估算回报率的标准差,从而得到历史波动率的估计值。显然,如果实际波动率是一个常数,它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则历史波动率就有可能是实际波动率的一个很好的近似。
3、预测波动率
预测波动率又称为预期波动率,它是指运用统计推断方法对实际波动率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并将其用于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出期权的理论价值。因此,预测波动率是人们对期权进行理论定价时实际使用的波动率。这就是说,在讨论期权定价问题时所用的波动率一般均是指预测波动率。需要说明的是,预测波动率并不等于历史波动率,因为前者是人们对实际波动率的理解和认识,当然,历史波动率往往是这种理论和认识的基础。除此之外,人们对实际波动率的预测还可能来自经验判断等其他方面。
4、隐含波动率
隐含波动率是期权市场投资者在进行期权交易时对实际波动率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已反映在期权的定价过程中。从理论上讲,要获得隐含波动率的大小并不困难。由于期权定价模型给出了期权价格与五个基本参数(St,X,r,T-t和σ)之间的定量关系,只要将其中前4个基本参数及期权的实际市场价格作为已知量代入期权定价模型,就可以从中解出惟一的未知量σ,其大小就是隐含波动率。因此,隐含波动率又可以理解为市场实际波动率的预期。
期权定价模型需要的是在期权有效期内标的资产价格的实际波动率。相对于当期时期而言,它是一个未知量,因此,需要用预测波动率代替之,一般可简单地以历史波动率估计作为预测波动率,但更好的方法是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历史波动率作为初始预测值,根据定量资料和新得到的实际价格资料,不断调整修正,确定出波动率。
❼ 离散系数的用途和意义
离散系数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常用在两个总体均值不等的离散程度的比较上。若两个总体的均值相等,则比较标准差系数与比较标准差是等价的。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其作用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在对比情况下,离散系数较大的其分布情况差异也大。
散系数在概率论的许多分支中都有应用,比如说在更新理论、排队理论和可靠性理论中。在这些理论中,指数分布通常比正态分布更为常见。
由于指数分布的标准差等于其平均值,所以它的离散系数等于一。离散系数小于一的分布,比如爱尔朗分布称为低差别的 ,而离散系数大于一的分布,如超指数分布则被称为高差别的。
(7)用离散系数分析股票收盘价扩展阅读
离散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离散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
比起标准差来,离散系数的好处是不需要参照数据的平均值。离散系数是一个无量纲量,因此在比较两组量纲不同或均值不同的数据时,应该用变异系数而不是标准差来作为比较的参考。
当平均值接近于0的时候,微小的扰动也会对离散系数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造成精确度不足;离散系数无法发展出类似于均值的置信区间的工具。
❽ 平均数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对吗
不对,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是方差。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
在统计描述中,方差用来计算每一个变量(观察值)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为避免出现离均差总和为零,离均差平方和受样本含量的影响,统计学采用平均离均差平方和来描述变量的变异程度。总体方差计算公式:
(当且仅当X取常数值E(X)时的概率为1时,D(X)=0。)
注:不能得出X恒等于常数,当x是连续的时候X可以在任意有限个点取不等于常数c的值。
5、D(aX+bY)=a2DX+b2DY+2abCov(X,Y)。
❾ 股票离散度公式
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
先计算平均数,再计算标准差,最终得到离散度。
为什么要有离散系数呢?是为了不同样本的波动性可比较。因为如果样本的平均值是相同的,那么我们比较方差或者标准差就能知道数据的稳定性。如果数据的平均值不同,无法通过上述比较得出结果,就需要应用离散系数。离散系数最通常的应用,对于股票的风险测量,股票的风险系数就是离散系数。
❿ Excel算离散程度的公式
1、打开一个excel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