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買入股票被拒絕,拒絕原因:交易時段錯誤(MTS20058),觸發條件:不適用
說明你在非交易時間段操作了,當然不能成交。
明天9:30開市再試吧。
⑵ 山東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理念
公司在研發上,緊密跟蹤國際最新技術發展趨勢,研發並儲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積極與國外下游廠家開展各種方式的合作並開拓國際市場。擁有一支由業內頂級專家帶隊的高素質的集研究開發、生產設計與製造方面的專業化隊伍。在與國際頂端客戶的合作中,積攢了3000多份先進的行業標准,完成了技術創新和超越。同時為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打造企業深層競爭力,公司先後與國內各大橡膠研究院、各大專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 公司現擁有半成品實驗室、成品試驗室、化學分析室和工藝試驗室四個高水準實驗室,擁有德國自動稱重防錯配料系統、橡膠密煉智能控制系統、美國MTS公司彈性體動剛度試驗台、傅立葉交換紅外光譜儀等世界一流的生產、檢測及試驗設備256台套。能對產品進行從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全方位檢測,為產品製造和新技術的成果轉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繼往開來,山東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在堅持自主創新發展戰略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為企業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做大做強企業,實現企業管理、技術、生產等全方位進步,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將公司建設為一個關注人文、注重和諧的現代化企業。
⑶ Pre-Market: NaN 在股票里什麼意思
是交易前階段 該段時間內,只有一級交易商可以通過Euro MTS系統進行雙邊報價,但並不承擔做市義務。
⑷ 敢超(Gangle-MTS )人才測評系統怎麼樣!
我們單位試用了北京敢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GANGLE MTS管理者勝任素質測評系統,確實不錯!操作界面使用很方便,尤其在權重設置那一項,它可以按你想要的側重指標測評選定,題型根據需要設置後自動生成,這個是很大的突破。我們目前在招聘、績效、培訓體系建立、勝任力建模用起來都很方便。今天無意中發現有人提問,就把給我的電子版資料上傳一些。僅供大家參考!還有給GANGLE MTS提個建議就是「價格」能不能再親民些,呵呵!!
「GANGLE MTS管理者勝任素質測評系統」集合了多位中國資深專家的研究成果,「主動測評理論」強調任何組織的測評活動都必須有清晰的測評目的和客觀的測評指標評價標准,而不是被已有的測評系統所束縛,而應該實現按需測評。「實踐智力理論」認為,實踐智力是人的工作成果具有直接影響,並且隨著環境和自身經歷的變化能夠不斷發生改變,通過學習或接受指導能夠持續提升的素質;企業絕大多數人事決策都是以實踐智力指標為基礎的。「素質剖面理論」認為,素質具有內隱與外顯兩個層次,而任何一種素質都是由若干個關鍵行為表現構成的,且關鍵行為之間內在關系復雜,我們將同一類別的關鍵行為表現稱為素質剖面,素質剖面理論解決了素質指標從抽象到具象的問題,讓測評指標具有客觀性與可測性。MTS在線測評系統也創新的借鑒了哈佛大學麥克里蘭教授的「勝任力理論」。所以MTS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內自主研發的管理者測評系統之一。
「隨需測評」模式 — 讓客戶自主設定
MTS創造性的發展了「主動測評理論」,MTS實現了企業根據組織和崗位的個性化素質要求,自主選定測評指標及標準的功能。MTS系統讓客戶真正實現了「隨需測評」,滿足客戶對管理者素質指標的個性化測評需求。
「實踐智力」 — 測評有價值的指標
MTS的「實踐智力」理論強調「任何人事決策中的測評指標都必須與被試者現在或將來的績效水平高度相關,並且可測量、可改善。」MTS系統是一個開放的測試平台,系統中預設的指標都是對被試者的績效水平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的素質指標,並且測評指標及題目動態添加。
「素質剖面」 — 深度剖析測評指標
MTS核心的「素質剖面」技術解決了測評指標操作化問題。素質剖面技術重構了素質指標的操作結構,從指標—剖面—典型行為三個層面,全面構建素質指標的多元定義與基於典型行為的評價體系。素質剖面技術的最大價值在於對測評指標的全面分解,既能夠保證測評指標的可測性,還能保證對每個被試者每項素質指標的深度剖析。
「配套題目」 — 整合多種測評方法
任何一種測評形式都存在局限性,不同測評技術對相同測評指標的測評結果具有明顯的效度差異,所以世界上不存在萬能的測評方法或工具。MTS為了保證客戶的測評效果,特別開發了基於客戶測評指標需求的面試和情境題目匹配功能,客戶能夠在線上測評的同時獲得面試或情境模擬測試的題目和技術支持。
「測評數據分析」 — 貼合人事決策需要
MTS認為任何測評行為都必須服務於具體的人事決策目的,如選拔、培訓、績效或薪酬管理等。 MTS根據企業人事決策的需要開發了動態的測評數據分析功能,便於企業對被試者進行橫向比較和標准比較,彌補了傳統測評產品應用設計不足的問題。
⑸ 外匯ea真的可以賺錢嗎
外匯中可以賺錢的EA就像可以賺錢的人一樣鳳毛麟角,關鍵在於編程者的水平。通常國際大投行都會用EA交易,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等。這樣可以節省昂貴的人力成本,但是策略的制定還得靠人,EA只能作為高頻交易的工具,因為對宏觀經濟的判斷和貨幣政策的導向不是計算機可以理解的。凡是市面上出來推銷的EA幾乎都是不能賺錢的,否則自己用就好了。就算勝率能超過百分之五十,除去交易費用最終也會虧損。即便是頂級投行的EA給個人用,也未必可以盈利,因為資金量的不同,滿足不了大數定律。就跟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勝率,賭徒只要不停手就百分百會輸光,而賭場最終會盈利的道理一
mts系統科技股市實情
外匯中可以賺錢的EA就像可以賺錢的人一樣鳳毛麟角,關鍵在於編程者的水平。通常國際大投行都會用EA交易,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等。這樣可以節省昂貴的人力成本,但是策略的制定還得靠人,EA只能作為高頻交易的工具,因為對宏觀經濟的判斷和貨幣政策的導向不是計算機可以理解的。凡是市面上出來推銷的EA幾乎都是不能賺錢的,否則自己用就好了。就算勝率能超過百分之五十,除去交易費用最終也會虧損。即便是頂級投行的EA給個人用,也未必可以盈利,因為資金量的不同,滿足不了大數定律。就跟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勝率,賭徒只要不停手就百分百會輸光,而賭場最終會盈利的道理一
mts系統科技股市實情
⑹ 數控系統與數控機床技術發展趨勢是什麼
一、數控系統發展趨勢
從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首台試驗性數控系統,到現在已走過了46年歷程。數控系統由當初的電子管式起步,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分立式晶體管式--小規模集成電路式--大規模集成電路式--小型計算機式--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微機式的數控系統。到80年代,總體發展趨勢是:數控裝置由NC向CNC發展;廣泛採用32位CPU組成多微處理器系統;提高系統的集成度,縮小體積,採用模塊化結構,便於裁剪、擴展和功能升級,滿足不同類型數控機床的需要;驅動裝置向交流、數字化方向發展;CNC裝置向人工智慧化方向發展;採用新型的自動編程系統;增強通信功能;數控系統可靠性不斷提高。總之,數控機床技術不斷發展,功能越來越完善,使用越來越方便,可靠性越來越高,性能價格比也越來越高。到1990年,全世界數控系統專業生產廠家年產數控系統約13萬台套。國外數控系統技術發展的總體發展趨勢是:
1、新一代數控系統採用開放式體系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數控機床技術更快的更新換代。世界上許多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利用PC機豐富的軟硬體資源開發開放式體系結構的新一代數控系統。開放式體系結構使數控系統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適應性、擴展性,並向智能化、網路化方向大大發展。近幾年許多國家紛紛研究開發這種系統,如美國科學製造中心(NCMS)與*共同領導的「下一代工作站/機床控制器體系結構」NGC,歐共體的「自動化系統中開放式體系結構」OSACA,日本的OSEC計劃等。開發研究成果已得到應用,如Cincinnati-Milacron公司從1995年開始在其生產的加工中心、數控銑床、數控車床等產品中採用了開放式體系結構的A2100系統。開放式體系結構可以大量採用通用微機的先進技術,如多媒體技術,實現聲控自動編程、圖形掃描自動編程等。數控系統繼續向高集成度方向發展,每個晶元上可以集成更多個晶體管,使系統體積更小,更加小型化、微型化。可靠性大大提高。利用多CPU的優勢,實現故障自動排除;增強通信功能,提高進線、聯網能力。開放式體系結構的新一代數控系統,其硬體、軟體和匯流排規范都是對外開放的,由於有充足的軟、硬體資源可供利用,不僅使數控系統製造商和用戶進行的系統集成得到有力的支持,而且也為用戶的二次開發帶來極大方便,促進了數控系統多檔次、多品種的開發和廣泛應用,既可通過升檔或剪裁構成各種檔次的數控系統,又可通過擴展構成不同類型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開發生產周期大大縮短。這種數控系統可隨CPU升級而升級,結構上不必變動。
2、新一代數控系統控制性能大大提高
數控系統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發展。隨著人工智慧在計算機領域的滲透和發展,數控系統引入了自適應控制、模糊系統和神經網路的控制機理,不但具有自動編程、前饋控制、模糊控制、學習控制、自適應控制、工藝參數自動生成、三維刀具補償、運動參數動態補償等功能,而且人機界面極為友好,並具有故障診斷專家系統使自診斷和故障監控功能更趨完善。伺服系統智能化的主軸交流驅動和智能化進給伺服裝置,能自動識別負載並自動優化調整參數。直線電機驅動系統已實用化。
總之,新一代數控系統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促進了數控機床性能向高精度、高速度、高柔性化方向發展,使柔性自動化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二、數控機床發展趨勢
為了滿足市場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為了達到現代製造技術對數控技術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當前,世界數控技術及其裝備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
要提高加工效率,首先必須提高切削和進給速度,同時,還要縮短加工時間;要確保加工質量,必須提高機床部件運動軌跡的精度,而可靠性則是上述目標的基本保證。為此,必須要有高性能的數控裝置作保證。
(1)高速、高效
機床向高速化方向發展,可充分發揮現代刀具材料的性能,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還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質量和精度。超高速加工技術對製造業實現高效、優質、低成本生產有廣泛的適用性。
新一代數控機床(含加工中心)只有通過高速化大幅度縮短切削工時才可能進一步提高其生產率。超高速加工特別是超高速銑削與新一代高速數控機床特別是高速加工中心的開發應用緊密相關。90年代以來,歐、美、日各國爭相開發應用新一代高速數控機床,加快機床高速化發展步伐。高速主軸單元(電主軸,轉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減速度的進給運動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進給速度高達60m/min)、高性能數控和伺服系統以及數控工具系統都出現了新的突破,達到了新的技術水平。隨著超高速切削機理、超硬耐磨長壽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電主軸、高加/減速度直線電機驅動進給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統(含監控系統)和防護裝置等一系列技術領域中關鍵技術的解決,應不失時機地開發應用新一代高速數控機床。
依靠快速、准確的數字量傳遞技術對高性能的機床執行部件進行高精密度、高響應速度的實時處理,由於採用了新型刀具,車削和銑削的切削速度已達到5000米~8000米/分以上;主軸轉數在30000轉/分(有的高達10萬轉/分)以上;工作台的移動速度:(進給速度),在解析度為1微米時,在100米/分(有的到200米/分)以上,在解析度為0.1微米時,在24米/分以上;自動換刀速度在1秒以內;小線段插補進給速度達到12米/分。根據高效率、大批量生產需求和電子驅動技術的飛速發展,高速直線電機的推廣應用,開發出一批高速、高效的高速響應的數控機床以滿足汽車、農機等行業的需求。還由於新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加快,模具、航空、軍事等工業的加工零件不但復雜而且品種增多。
(2)高精度
從精密加工發展到超精密加工(特高精度加工),是世界各工業強國致力發展的方向。其精度從微米級到亞微米級,乃至納米級(<10nm),其應用范圍日趨廣泛。超精密加工主要包括超精密切削(車、銑)、超精密磨削、超精密研磨拋光以及超精密特種加工(三束加工及微細電火花加工、微細電解加工和各種復合加工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超精密加工技術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材料及新零件的出現,更高精度要求的提出等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工藝,發展新型超精密加工機床,完善現代超精密加工技術,以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
當前,機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如下:普通的加工精度提高了一倍,達到5微米;精密加工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超精密加工精度進入納米級(0.001微米),主軸回轉精度要求達到0.01~0.05微米,加工圓度為0.1微米,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微米等。
精密化是為了適應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提高普通機電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減少其裝配時的工作量從而提高裝配效率的需要。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對機電產品性能與質量要求的提高,機床用戶對機床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用戶的需要,近10多年來,普通級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級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則從±3~5μm,提高到±1~1.5μm。
(3)高可靠性
是指數控系統的可靠性要高於被控設備的可靠性在一個數量級以上,但也不是可靠性越高越好,仍然是適度可靠,因為是商品,受性能價格比的約束。對於每天工作兩班的無人工廠而言,如果要求在16小時內連續正常工作,無故障率P(t)=99%以上的話,則數控機床的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MTBF就必須大於3000小時。MTBF大於3000小時,對於由不同數量的數控機床構成的無人化工廠差別就大多了,我們只對一台數控機床而言,如主機與數控系統的失效率之比為10:1的話(數控的可靠比主機高一個數量級)。此時數控系統的MTBF就要大於33333.3小時,而其中的數控裝置、主軸及驅動等的MTBF就必須大於10萬小時。
當前國外數控裝置的MTBF值已達6000小時以上,驅動裝置達30000小時以上。
2、模塊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
(1)模塊化、專門化與個性化
機床結構模塊化,數控功能專門化,機床性能價格比顯著提高並加快優化。為了適應數控機床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機床結構模塊化,數控功能專門化,機床性能價格比顯著提高並加快優化。個性化是近幾年來特別明顯的發展趨勢。
(2)智能化
智能化的內容包括在數控系統中的各個方面:
--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方面的智能化,如自適應控制,工藝參數自動生成;
--為提高驅動性能及使用連接方便方面的智能化,如前饋控制、電機參數的自適應運算、自動識別負載自動選定模型、自整定等;
--簡化編程、簡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動編程,智能化的人機界面等;
--智能診斷、智能監控方面的內容,方便系統的診斷及維修等。
(3)柔性化和集成化
數控機床向柔性自動化系統發展的趨勢是:從點(數控單機、加工中心和數控復合加工機床)、線(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車間獨立製造島、FA)、體(CIMS、分布式網路集成製造系統)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向注重應用性和經濟性方向發展。柔性自動化技術是製造業適應動態市場需求及產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國製造業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先進製造領域的基礎技術。其重點是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實用化為前提,以易於聯網和集成為目標;注重加強單元技術的開拓、完善;CNC單機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發展;數控機床及其構成柔性製造系統能方便地與CAD、CAM、CAPP、MTS聯結,向信息集成方向發展;網路系統向開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⑺ 電氣圖中MTS是什麼
MTS系統公司是市場上提供磁致伸縮(Magnetostrictive)位移測量技術的開拓者,創新科技和支援使 MTS 公司一直處於市場的領導地位。公司生產的 Temposonics 磁致伸縮線性位移感測器和 Level Plus 液位計,適用於多 種不同的工業自動化環境如機械自控和液體容量測量。
⑻ 移動技術的發展歷史
發展過程
移動通信可以說從無線電通信發明之日就產生了。1897年,M.G.馬可尼所完成的無線通信試驗就是在固定站與一艘拖船之間進行的,距離為18海里。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始於本世紀20年代,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本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為早期發展階段。
在這期間,首先在短波幾個頻段上開發出專用移動通信系統,其代表是美國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車載無線電系統。該系統工作頻率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認為這個階段是現代移動通信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專用系統開發,工作頻率較低。
第二階段從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在此期間內,公用移動通信業務開始問世。1946年,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計劃,貝爾系統在聖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公用汽車電話網,稱為「城市系統」。當時使用三個頻道,間隔為120kHz,通信方式為單工,隨後,西德(1950年)、法國(1956年)、英國(1959年)等國相繼研製了公用行動電話系統。美國貝爾實驗室完成了人工交換系統的接續問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專用移動網向公用移動網過 渡,接續方式為人工,網的容量較小。
第三階段從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在此期間,美國推出了改進型行動電話系統(1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頻段,採用大區制、中小容量,實現了無線頻道自動選擇並能夠自動接續到公用電話網。德國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術水平的B網。可以說,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系統改進與完善的階段,其特點是採用大區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頻段,實現了自動選頻與自動接續。
第四階段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這是移動通信蓬勃發展時期。 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研製成功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MPS),建成了蜂窩狀移動通信網,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華盛頓也開始啟用。之後,服務區域在美國逐漸擴大。到1985年3月已擴展到47個地區,約10萬移動用戶。其它工業化國家也相繼開發出蜂窩式公用移動通信網。日本於1979年推出800MHz汽車電話系統(HAMTS),在東京、大膠、神戶等地投入商用。西德於1984年完成C網,頻段為450MHz。英國在1985年開發出全地址通信系統(TACS),首先在倫敦投入使用,以後覆蓋了全國,頻段為900MHz。法國開發出450系統。加拿大推出450MHz行動電話系統MTS。瑞典等北歐四國於1980年開發出NMT—450移動通信網,並投入使用,頻段為450MHz。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蜂窩狀移動通信網成為實用系統,並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移動通信大發展的原因,除了用戶要求迅猛增加這一主要推動力之外,還有幾方面技術進展所提供的條件。首先,微電子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這使得通信設備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種輕便電台被不斷地推出。其次,提出並形成了移動通信新體制。隨著用戶數量增加,大區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飽和,這就必須探索新體制。在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貝爾試驗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窩網的概念。蜂窩網,即所謂小區制,由於實現了頻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可以說,蜂窩概念真正解決了公用移動通信系統要求容量大與頻率資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進展是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出現的微處理器技術日趨成熟以及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從而為大型通信網的管理與控制提供了技術手段。
第五階段從80年代中期開始。
這是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發展和成熟時期。 以AMPS和TACS為代表的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網是模擬系統。模擬蜂窩網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頻譜利用率低,移動設備復雜,費用較貴,業務種類受限制以及通話易被竊聽等,最主要的問題是其容量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移動用戶需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開發新一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數字無線傳輸的頻譜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統容量。另外,數字網能提供語音、數據多種業務服務,並與ISDN等兼容。實際上,早在70年代末期,當模擬蜂窩系統還處於開發階段時,一些發達國家就著手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歐洲首先推出了泛歐數字移動通信網(GSM)的體系。隨後,美國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數字移動通信體制。泛歐網GSM已於1991年7月開始投入商用,預計1995年將覆蓋歐洲主要城市、機場和公路。可以說,在未來十多年內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將處於一個大發展時期,及有可能成為陸地公用移動通信的主要系統。
與其它現代技術的發展一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呈現加快趨勢,目前,當數字蜂窩網剛剛進入實用階段,正方興末艾之時,關於未來移動通信的討論已如火如菜地展開。各種方案紛紛出台,其中最熱門的是所謂個人移動通信網。關於這種系統的概念和結構,各家解釋並末一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將提供全球性優質服務,真正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務這一移動通信的最高目標。
移動通信史上的十件大事
一、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電報的發明
二、「沃森特先生,快來幫我啊」——電話的發明
三、無形的信使——電磁波的發現
四、「要是我能指揮電磁波,就可飛越整個世界」——無線電報的發明
五、載著聲音飛翔的電波——無線電通信的發明
六、個人通信的發源地——傳呼的誕生
七、實現個人電話的夢想 ——蜂窩式行動電話的誕生
八、讓手機走近每一個人——GSM手機的出現
九、輝煌的失敗 ——全球「銥」星系統
十、山雨欲來風滿樓——新一代手機的誕生
⑼ CAD/CAM技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CAD用得比較廣,CAM用在模具方面跟機械方面比較多。一般來說CAD是用來搞設計的,CAM是用來搞模具製造的。